远方小站吧 关注:220贴子:31,184
  • 8回复贴,共1

《清平乐》里官员的帽翅为何又长又直 不同帽子分别代表什么身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期电视剧《清平乐》上线热播,这部剧以宋仁宗和皇后曹氏为主线,讲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部服饰高度还原宋代服饰的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剧里的皇帝、官员,还是儒生、少年公子等男性角色,他们都极爱戴帽子。
  在宋代男性的衣着中,帽饰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服饰。
  而且宋代男性可以戴的帽子品种繁多,尤其是在帽翅和帽子形状上大有差异。而不同的帽子,则由不同身份的人来佩戴,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宋代男性可以佩戴的各种帽子以及所代表的不同身份。
  实际上《清平乐》里男性戴的帽子准确的说应该叫做幞头。
  幞头起源于汉朝,一开始的名字叫做幅巾或者帕头。幅巾是用丝帛从额头处向脑后包裹头发,包裹后剩余的丝帛就垂下来到后背。平民庶人多用葛布作幅巾,而文人雅士则用丝帛细绢作幅巾。后来幅巾流传到南北朝时,受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吸收了鲜卑族的风帽特色。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风帽的基础上将幅巾改良,原本是剩余的大条幅丝帛葛布披在身后,而周武帝将幅巾的四角裁成四条带子,脑后与额前各有的两条带子分别交叉在额前与脑后打结,这也就形成了幞头的雏形。
  后来到了隋唐时期,幞头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隋初一般是软头软脚,后来到了唐代才有了幞头初型。经过幞头的不断改良变化,幞头脚的形状也千姿百态起来。五代时期,幞头脚有直脚、交脚、曲脚、翘脚、朝天脚等多种形状,这也就奠定了宋代幞头多种多样的基础。
  宋代时幞头已经成了男子的主要首服,从帝王到平民百姓都可佩戴幞头。而此时的幞头已经与隋唐时期的大有不同,材质选择硬质材料,脱离了丝帛巾帕,显得更加正式。

上图_ 幞头的各种分类


1楼2020-04-13 21:13回复
    宋代男性常佩戴的幞头大致分为结式幞头、软角幞头和方顶硬壳幞头这三种。
      结式幞头
      《清平乐》第一集中宋仁宗想去接生母李顺容回宫时,有一段在宫外大街上骑马的戏。宫外大街上的百姓平民,戴的都是这样的改良版的结式幞头。
      结式幞头原本是一种软裹巾式的原始幞头,在幞头的上面用巾子裹起来并打结,意在脑后的将头发全部裹住。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随处可见结式幞头的存在,一般戴这种幞头的人都是平民百姓,而一些壮士将尉为图方便,也喜欢戴结式幞头。
      软脚幞头
      与结式幞头相反,是将巾子放在幞头下面,幞巾的外型因此更加固定,而幞头软脚微微下垂,但两脚的厚度增加了。这种软脚幞头由隋唐时发展而来,像唐朝时的许多文人、执政者的画像中,画中人多佩戴软脚幞头。到了宋代时,文人雅士对软脚幞头的喜爱也丝毫未减。
      方顶硬壳幞头
      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宋代“官帽”。顾名思义,这种方顶硬壳幞头有两个特点,一是顶是方的,二就是材质较硬。这一种幞头的硬壳多是用铁丝和藤草编成的,内衬木骨,然后糊上绢罗,涂上黑漆。而方顶硬壳幞头的幞头脚形状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直脚和交脚两种。
      直脚的方顶硬壳幞头的幞头脚又称为平脚或展脚。即两侧的幞头脚向外延伸十分平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所以以直脚为“贵”,一般是皇帝和级别较高的官员佩戴。
      交脚的幞头则是幞头脚交在脑后,一般是品级较低的官员所佩戴。
      除了这几种幞头外,宋代的幞头还有宫花幞头、云状幞头、玉梅雪柳闹鹅幞头、凤翅幞头、银叶弓脚幞头、曲脚向后指天幞头等花样。
      在《东京梦华录》的卷三中有记载:“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足以见得,宋代时幞头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饰了。


    2楼2020-04-13 21:18
    收起回复
      2025-05-20 11:11:25
      广告
      对于宋代的直脚幞头,它两侧的帽翅也就是幞头脚的形状是又长又直,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1。网传的宋太祖创制其实是杜撰
        在各种铺天盖地的文章中,对于这一问题普遍回答说幞头脚又长又直是宋太祖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发明的。
        还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发现上朝时下面的官员都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而赵匡胤坐的地方离官员又远又听不到,群臣这样交头接耳令赵匡胤心里不舒服,一是听不到他们小声说的话,二是自己的君主权威被破坏了。于是赵匡胤就规定把大臣们上朝时戴的幞头的两脚给加长,这样的话大臣们之间就必须形成一段适当的距离,而交头接耳的现象就不会出现了。
        这段看起来言之有理的故事其实是后人杜撰的,因为在史书中并没有找到关于这段史料的记载。
        其次是既然为了防止群臣交头接耳而创制的这样的幞头,那么只要大臣们戴这种幞头就可以了,为什么连皇帝也要戴呢?所以这种防止交头接耳的说法并不可靠。
        在《宋史·舆服志》中有记载:“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折上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唯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说这种直脚幞头是君臣通用的。其实这种直脚幞头一开始并不是仅限于上层官员和皇帝使用的,因为在现存的很多五代以及宋辽的壁画中,里面的许多普通民众也有佩戴这种直脚幞头的。之所以直脚幞头能够成为“官帽”的代名词,离不开统治者的喜爱与推广。
        2。宋代的长幞头脚其实是继承前代
        宋代的直脚幞头的长幞头脚其实不是宋代独创的,而是继承前朝而来的。
        隋唐时有了幞头的初形,而到了五代时期,幞头脚的两条带子向两边展开,受材质影响,软脚变成了“硬翅”。
        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有这样的记载“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 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焦叶之状,合把于前。伪孟蜀始以采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至刘汉祖始仕晋为并州衙役,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这就说明了五代时的幞头形状就已经各异了,而且也有了“横直之”的幞头。而由宋太祖发明创造的说法可信度也就不高了。
        所以,宋代“官帽”的长直幞头脚则是继承前代而来的。
        3。直脚幞头更符合宋代服饰美学
        其实宋代的幞头那么多种类,为什么宋代皇帝官员要选择直脚幞头呢?对于这个问题,连当时的宋人也在心里犯嘀咕。宋人程大昌把自己心声记在《演繁露》中:“幞头之制,裁纱覆首,尽韬其发,两脚系脑后……其改为硬脚,史不载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时也。”
        的确,在我们现在看来,原本轻便的幞头帽,加上两个长长的幞头脚之后,变得笨重且不易行动起来。但更因此,佩戴者的行为举止更会端正小心,这也更符合文人学士的气质。
        《宋史·舆服志》中曾记载宋朝有过好几次的服饰改革,但显然官员的直脚幞头却贯穿整个宋代。
        这与直脚幞头适应宋代的服饰美学有极大的关系,整个宋朝受儒学影响极大,而拘谨、程式化的宋代朝服则是儒学影响服饰的一个体现。尤其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这时候彰显等级贵贱的服饰就流行开来。直脚幞头一方面区分了官员身份,而另一方面官员中只有高品级官员才能戴直脚幞头,所以更体现了等级差异性。
        此外直脚幞头的两个幞头脚既平直又对称,有极大的美感,更符合宋代的审美文化。
        不过等到了元明时期,这种有长幞头脚的直脚幞头就渐渐被时代淘汰了。明代的专属官帽乌纱帽就是由直脚幞头改良而来的,帽翅长度变短。到了清代,官员改成佩戴冠帽,曾经全民戴幞头的景象不复存在,而“幞头”国民之帽的地位也烟消云散了。
      历史大学堂  文:瑞秋


      3楼2020-04-13 21:25
      回复
        没办法,研究研究历史吧!


        4楼2020-04-13 22:27
        回复


          5楼2020-04-13 22:52
          回复


            6楼2020-04-13 22:53
            回复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又被分为三六九等,尊卑贵贱,如何更直观?看帽子就可一目了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4-14 12:06
              回复
                现代人没帽子看什么?看架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4-14 12: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