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418贴子:644,351
  • 177回复贴,共1

《魏略》诸葛亮北行见刘备一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裴松之云“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当做何解释?


1楼2020-04-14 22:34回复
    我支持你的观点:裴松之认为这是魏略瞎说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4-16 00:49
    收起回复
      古代信息流通缓慢,信息谬误正常。要是裴注中引用的文献还在,就能讨论真伪和谬误产生的原因,可惜的是大部分失传,无法详细论证了


      IP属地:四川3楼2020-04-16 12:24
      回复
        吧主博学,不知吧主对此有何见解。


        4楼2020-04-16 15:52
        回复
          其实我不太想回复,这事基本不会争论出一个绝对的答案,除非你有时光机。
          如果你认为诸葛不必在三顾一事上说谎,那出师表所言就是真,那陈寿只是客观记录。
          如果你认为你有办法在三国志的基础上,也同时兼顾上魏略的说法,那两者都是可信。
          更深层次的思考就是作者也是人,必然有立场,从没有人可以绝对中立,包括我,问题只在于能否相对客观。
          陈寿本蜀臣,思念故国故有意无意间偏蜀,这不必怪责。別说他是亮黑了,首创个人文集入传的先河,后主传评论的前半段也是赞亮,跟姜维一比,他还算亮黑?他相信诸葛所言,这就是他的立场。
          鱼豢也是魏之忠臣自居,他敢写张郃是被司马懿强行下令追击、东关惨败有司马昭的事。他有无意写出另一个三顾版本,破坏敌国君臣之交的美谈呢?不评论,大家自己想,我不想参战或变成裁判,请別回复我,至少我不打算回复,因根本没有答案,就是更相信谁的选项。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4-18 17:49
          收起回复
            有两点思路没看懂:
            1. 说刘备借荆州后,让庞统当县令,是为了考察。随后又罢免庞统,是不是认为即便庞统有大才,刘备也不想用了呢?非要鲁肃和诸葛亮推荐后,再和庞统面谈。求贤若渴的刘备,为何不主动找庞统面谈?
            2. 说庞统不是曹操治下南郡郡曹,那么庞统怎么会在江陵被周瑜辟为功曹。庞统是襄阳人,他如果不仕曹操,理应回到襄阳,为什么要留在江陵?


            IP属地:江苏10楼2020-04-20 18:49
            收起回复
              随便说说。
              1.裴松之同意出师表的看法。"明矣"的意思也很清晰。如下。
              荀彧传:彧劝太祖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吕蒙传:若上下空乏,运漕不供,而北敌犯疆,使周、召更生,良、平复出,不能为陛下计明矣。
              华核传:今予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犹牛蹄中鱼,兾赖江汉,其不可恃亦明矣。
              2.虽然都是资料但可信度有差异。
              陈寿整理过亮集。也曾仕于蜀。他在三国志中所引“亮集”,应是诸葛亮本人所作。
              其次就材料性质来说,出师表是诸葛亮上疏给刘禅的。他在上疏中既无必要更没可能乱扯初见先帝刘备的情形。


              IP属地:四川11楼2020-04-21 17:28
              回复
                我倒觉得易中天的综合论也有可能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恰好诸葛亮先向刘备毛遂自荐 刘备觉得这小伙说得挺有道理 但没有立马招募他 诸葛亮也在观望刘备是不是可以侍奉的君主所以先回家 刘备按徐庶说的那样亲自登门拜访 多次交谈分析局势之后才正式招募诸葛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4-23 10:59
                收起回复
                  这种情况有时候把各种看似矛盾的记载 按时间顺序整合一下 也不是说不通的 就好像马谡之死一样 战败逃亡 被捕 定死罪 上遗言 死刑尚未执行病故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4-23 1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