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不会质疑,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比父母小时候还要大。但可能不知道,在抗疫、或是面临家庭的关键时刻时,孩子也会感受到强大、甚至大人没有察觉到的压力。
例如,在对抗新冠肺炎期间,孩子除了可能听到爸妈提到投资亏损、家庭资产缩水、营运不佳、无薪假或裁员的担忧,还要面临种种不确定性与情绪压力,例如会不会被感染、停课,或是因为班级、学校停课而被侧目、甚至霸凌,以及学校的考试、指考、学测会不会有什么变化……等等,在孩子心中,对他们最重要的事。

父母能怎么打造孩子的抗压力?
1. 改变压抑情绪的家庭文化
孩子对压力的反应,常常跟每个家庭的文化、历史有关系。例如,家庭怎么看待情绪这件事?当心情不好或压力来时,有的家庭会说要大吃一顿,有人会说男生不要哭,或是觉得有情绪、像是哭点低、爱生气、会紧张,都是弱者的表现。如果有这样的家族文化,记得就要先改变,认同人会有情绪这件事,取代过去要先压抑感受的想法。
2. 爸妈要先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有心理健康上的疑虑、或是常有焦躁烦人的事,要先寻求专业协助,照顾好自己。这并不代表需要心理照护的爸妈,就是不好的家长。人人的生活都有难处,科斯罗维兹的病人中,也有些其实是很棒的家长,因为不同的心理失调症在接受谘商或治疗。重点是,父母不要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毕竟连自己的身心异常都没有处理时,的确比较难教孩子怎么应付情绪。
3. 面对压力别心口不一
现代父母对于情绪、压力的感受和表达,或许比较有上述的相关知识,但是在面对孩子的反应时,难免有耐心疲乏、或脱口而出“不要再这样想了”、“怎么还在生气?成熟一点!”这类要消灭情绪的话。爸妈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绪,才有办法跟孩子谈情绪管理。
4. 抗压力没有标准答案,别画错重点
父母常会假定孩子已经多大了,不该再为什么样的事情难过、生气、焦虑,该不该感到压力,或是不应该如何反应。但事实是,年龄与情绪反应之间,没有标准答案。
在这样的时候,重点是关心孩子为什么生气、难过、焦虑的原因,而不是执着在孩子表达的方式。先理解了孩子的心情,再教孩子怎么选择合适的用词表达他的感受,或是从根解决他遇到的难题。
5. 以身作则
一样类似的状况是,爸妈可能会侃侃而谈情绪的知识和情绪压力的技巧,像是深呼吸、做别的事情转移与放松心情,但是却在遇到事情时,自己忍不住咆啸,或是认为应该尽量不要在小孩面前表现出压力,要尽量内化,故作镇定。研究发现,能够表达压力与困难的父母,小孩也比较会愿意表达他的焦虑,不会跟着内化他所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以降低忧郁倾向。
父母常难以理解孩子感受到的压力、情绪与强度,而觉得不知所措。但与其感到无助,不妨将此转念为更能亲近孩子的机会,藉此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停课在家从3方面提升青少年社交兴趣
例如,在对抗新冠肺炎期间,孩子除了可能听到爸妈提到投资亏损、家庭资产缩水、营运不佳、无薪假或裁员的担忧,还要面临种种不确定性与情绪压力,例如会不会被感染、停课,或是因为班级、学校停课而被侧目、甚至霸凌,以及学校的考试、指考、学测会不会有什么变化……等等,在孩子心中,对他们最重要的事。

父母能怎么打造孩子的抗压力?
1. 改变压抑情绪的家庭文化
孩子对压力的反应,常常跟每个家庭的文化、历史有关系。例如,家庭怎么看待情绪这件事?当心情不好或压力来时,有的家庭会说要大吃一顿,有人会说男生不要哭,或是觉得有情绪、像是哭点低、爱生气、会紧张,都是弱者的表现。如果有这样的家族文化,记得就要先改变,认同人会有情绪这件事,取代过去要先压抑感受的想法。
2. 爸妈要先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有心理健康上的疑虑、或是常有焦躁烦人的事,要先寻求专业协助,照顾好自己。这并不代表需要心理照护的爸妈,就是不好的家长。人人的生活都有难处,科斯罗维兹的病人中,也有些其实是很棒的家长,因为不同的心理失调症在接受谘商或治疗。重点是,父母不要忽略自己的心理健康,毕竟连自己的身心异常都没有处理时,的确比较难教孩子怎么应付情绪。
3. 面对压力别心口不一
现代父母对于情绪、压力的感受和表达,或许比较有上述的相关知识,但是在面对孩子的反应时,难免有耐心疲乏、或脱口而出“不要再这样想了”、“怎么还在生气?成熟一点!”这类要消灭情绪的话。爸妈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绪,才有办法跟孩子谈情绪管理。
4. 抗压力没有标准答案,别画错重点
父母常会假定孩子已经多大了,不该再为什么样的事情难过、生气、焦虑,该不该感到压力,或是不应该如何反应。但事实是,年龄与情绪反应之间,没有标准答案。
在这样的时候,重点是关心孩子为什么生气、难过、焦虑的原因,而不是执着在孩子表达的方式。先理解了孩子的心情,再教孩子怎么选择合适的用词表达他的感受,或是从根解决他遇到的难题。
5. 以身作则
一样类似的状况是,爸妈可能会侃侃而谈情绪的知识和情绪压力的技巧,像是深呼吸、做别的事情转移与放松心情,但是却在遇到事情时,自己忍不住咆啸,或是认为应该尽量不要在小孩面前表现出压力,要尽量内化,故作镇定。研究发现,能够表达压力与困难的父母,小孩也比较会愿意表达他的焦虑,不会跟着内化他所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以降低忧郁倾向。
父母常难以理解孩子感受到的压力、情绪与强度,而觉得不知所措。但与其感到无助,不妨将此转念为更能亲近孩子的机会,藉此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停课在家从3方面提升青少年社交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