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华,同一个疾病可呈现多种脉证表现,如何抓住主要证候进行辨别,是辨证的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谨守病机,勿失其宜”点出了辨证实际是分析病机的过程。中医妇科病的发病机理是以妇女的特殊生理而决定的,即妇女一生以血为用,经、孕、产、乳均数伤于血,而血又源于脏腑,其中肾、肝、脾、胃为主要,气血通过冲任胞脉而达于子宫,发挥其生理功能,无论是外邪之寒、热、湿,或内伤之肾、肝、脾均可致气血、脏腑功失调而发病。因此妇科病的辨证,是根据经、带、胎、产的临床特征,再结合全身症状、舌、脉,按照阴阳,表里、寒实、虚热八纲辨证的原则,进一步辨别脏腑,气血的病变性质,以此确定疾病的表现证型。下面就妇科疾病中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病证的辨证要点做一归纳,以供学者参考。

月经不调的辨证
月经不调主要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出现异常为主的病变,可表现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其辨证过程中,主要从经量、经色、经质的情况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而辨虚、实、寒、热为多,气血的辩别又分属在其中。
辨虚证:月经周期提前或推后,经色淡,质稀,经量多或经期延长,伴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为气虚;经色淡红、量少伴头晕眼花、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为血虚;或经色淡黯、质稀量少伴腰膝酸软、头晕耳呜、舌淡黯、脉沉细为肾虚。
辨实证:月经超前或延后,经色黯红或紫黑,有血块,经量、经量时多时少。伴小腹、胸胁、乳房作胀,舌暗红苔薄,脉弦为气滞;伴小腹疼痛,血块下则痛减,舌紫或有瘀点,脉涩为血瘀。
辨寒证:月经推迟面行,量少,色暗不鲜,时夹血块。若质稀伴小腹隐痛喜暖,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虚寒;若经色黯黑块多,小腹冷痛拒按,舌黯苔白,脉沉紧为实寒。
辨热证:经来提前或行期延长,经色深红,量多,质稠或夹小血块,伴心烦口干,渴喜冷饮,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为实热;经色鲜红,量少质粘无块,伴五心烦热,颧赤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虚热。

月经不调的辨证
月经不调主要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出现异常为主的病变,可表现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其辨证过程中,主要从经量、经色、经质的情况结合全身证候及舌脉而辨虚、实、寒、热为多,气血的辩别又分属在其中。
辨虚证:月经周期提前或推后,经色淡,质稀,经量多或经期延长,伴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为气虚;经色淡红、量少伴头晕眼花、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为血虚;或经色淡黯、质稀量少伴腰膝酸软、头晕耳呜、舌淡黯、脉沉细为肾虚。
辨实证:月经超前或延后,经色黯红或紫黑,有血块,经量、经量时多时少。伴小腹、胸胁、乳房作胀,舌暗红苔薄,脉弦为气滞;伴小腹疼痛,血块下则痛减,舌紫或有瘀点,脉涩为血瘀。
辨寒证:月经推迟面行,量少,色暗不鲜,时夹血块。若质稀伴小腹隐痛喜暖,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虚寒;若经色黯黑块多,小腹冷痛拒按,舌黯苔白,脉沉紧为实寒。
辨热证:经来提前或行期延长,经色深红,量多,质稠或夹小血块,伴心烦口干,渴喜冷饮,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为实热;经色鲜红,量少质粘无块,伴五心烦热,颧赤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