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学习中,要不要学语法,语法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是一个争论不断的问题。九年制义乌教育的学习结果告诉我们,语法非常重要。因为坚实的语法是英语水平进阶的充分必要条件。但现实情况是,一旦大家从学校毕业了,再回头学习英语的时候,多半会把注意力放在口语上,或者说是实用英语上,而忽视对于语法的学习。
近几年一种很热门的说法是语法是不需要专门学习的,我们只需要大量输入,进行“浸泡式”学习(也有的地方成为”沉浸式”),就会有“语感”,语法会自然内化,一切发生得如此和谐自然,毫不费力。
因为我们看到的母语国家的人并没有单独学习语法,不是也能说出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吗?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上面的观点其实存在两个问题:
1.母语者学习母语和非母语成年人学习外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即使是在母语国家,学生也是需要学习语法的。
对于学习母语的母语学习者来说,依靠自然的语言输入是可以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的,母语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母语时经常会造出错误的语法结构(比如 Who is him? 这样的句子),但这种语法错误他们在母语熟练掌握者的语言环境里是接触不到的。也就是说,母语学习者在周围都是母语熟练掌握者的环境中只接触到结构正确的正面语料,接触不到错误的负面语料。母语熟练掌握者会”无意识”地帮他们纠正错误,经过一段时间后,母语学习者就会自动放弃错误的结构,接受正确的结构。
而非母语成年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有了母语基础,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会用概括或类比的方法来学习外语(小编身边就有典型的2个西班牙语学习者的例子,老师是少儿西班牙语的授课老师,学生是成年人,成年人就不太能习惯浸入式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期待老师给到一些语法总结归纳或者语法重点难点归纳)。同时,对于非母语者,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造出错误的结构,他们也会认为,母语中是这样说的或者目的语中有类似的结构,所以这种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交流对方能理解就可以了。受此影响,他们会继续使用错误的结构而难以自动纠正过来。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中单靠语言输入并不能保证语法习得。语言学家对加拿大的沉浸式课堂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外语学习者即使接触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仍然会犯很多语法错误,比如时态和单复数问题。也是说,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法一定是要专门学习的,靠大量输入培养起来的所谓“语感”往往并不靠谱。
其实类比到汉语,我们就很好理解了。身为汉语母语者,我们汉语流利吗?流利。交流有障碍吗?没有。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从小学开始上语文课呢?所以,语文课其实就是我们汉语的语法课。当然,也有不学语法但是汉语很流利的人,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文盲,大约就是小学生的水平。
那应该怎样学语法?一提起语法,最容易被人联想到的应该就是“规则”了,你的脑海中此时可能出现了“现在完成进行时应该用 have been doing, 情态动词后面应该用动词原形”这样的规则。长期以来,书本上,课堂上也都是这样教的,所以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印象:语法==规则,语法是黑白分明的,没有中间地带。但实际上,语法只是语言规律的总结,它并不像数学公式一样,无法撼动,一成不变。语法中也存在不少“模糊地带”,允许出现“特例”。
对于我们走出课堂来到社会的社会生来说,具体到实际的应用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要联系语法规则使用的语境。也就是说,语法学习的具体思路是:看语法书学习基本的语法规则 -》 在阅读中重现语法规则,结合语境理解规则的含义-》回顾语法规则,查缺补漏-》在阅读中加强对语法规则的理解...理论上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为语法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我们只能尽量做到更好。
近几年一种很热门的说法是语法是不需要专门学习的,我们只需要大量输入,进行“浸泡式”学习(也有的地方成为”沉浸式”),就会有“语感”,语法会自然内化,一切发生得如此和谐自然,毫不费力。
因为我们看到的母语国家的人并没有单独学习语法,不是也能说出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吗?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上面的观点其实存在两个问题:
1.母语者学习母语和非母语成年人学习外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即使是在母语国家,学生也是需要学习语法的。

对于学习母语的母语学习者来说,依靠自然的语言输入是可以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的,母语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母语时经常会造出错误的语法结构(比如 Who is him? 这样的句子),但这种语法错误他们在母语熟练掌握者的语言环境里是接触不到的。也就是说,母语学习者在周围都是母语熟练掌握者的环境中只接触到结构正确的正面语料,接触不到错误的负面语料。母语熟练掌握者会”无意识”地帮他们纠正错误,经过一段时间后,母语学习者就会自动放弃错误的结构,接受正确的结构。
而非母语成年学习者在学习外语之前已经有了母语基础,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会用概括或类比的方法来学习外语(小编身边就有典型的2个西班牙语学习者的例子,老师是少儿西班牙语的授课老师,学生是成年人,成年人就不太能习惯浸入式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期待老师给到一些语法总结归纳或者语法重点难点归纳)。同时,对于非母语者,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造出错误的结构,他们也会认为,母语中是这样说的或者目的语中有类似的结构,所以这种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交流对方能理解就可以了。受此影响,他们会继续使用错误的结构而难以自动纠正过来。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中单靠语言输入并不能保证语法习得。语言学家对加拿大的沉浸式课堂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外语学习者即使接触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仍然会犯很多语法错误,比如时态和单复数问题。也是说,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法一定是要专门学习的,靠大量输入培养起来的所谓“语感”往往并不靠谱。
其实类比到汉语,我们就很好理解了。身为汉语母语者,我们汉语流利吗?流利。交流有障碍吗?没有。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从小学开始上语文课呢?所以,语文课其实就是我们汉语的语法课。当然,也有不学语法但是汉语很流利的人,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文盲,大约就是小学生的水平。
那应该怎样学语法?一提起语法,最容易被人联想到的应该就是“规则”了,你的脑海中此时可能出现了“现在完成进行时应该用 have been doing, 情态动词后面应该用动词原形”这样的规则。长期以来,书本上,课堂上也都是这样教的,所以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印象:语法==规则,语法是黑白分明的,没有中间地带。但实际上,语法只是语言规律的总结,它并不像数学公式一样,无法撼动,一成不变。语法中也存在不少“模糊地带”,允许出现“特例”。
对于我们走出课堂来到社会的社会生来说,具体到实际的应用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要联系语法规则使用的语境。也就是说,语法学习的具体思路是:看语法书学习基本的语法规则 -》 在阅读中重现语法规则,结合语境理解规则的含义-》回顾语法规则,查缺补漏-》在阅读中加强对语法规则的理解...理论上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为语法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我们只能尽量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