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58,687贴子:12,124,891
  • 15回复贴,共1

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并提拔小黄门蹇硕及袁绍曹操等人的原因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四)西园校尉
文:小A斯蒂芬
据《英雄记》记载,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
这里所说袁绍的这五个“奔走之友”中,张邈是“八厨”之一,何颙(yóng)是名列《后汉书党锢列传》的重要人物,他们两个实际上都是党人出身。许攸虽然并没有过这方面明确的记载,但是按照《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说法,他在中平元年前后参与了“谋废灵帝,立合肥侯”的谋反事件,以此推断他在前期恐怕也会是党人中的一份子。
据《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袁绍由于仰慕何颙,就私底下与他结交。之所以会是私下交往,肯定还是因为袁绍自身不愿意暴露在党人的阵营中,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过他的这种“隐身党人”的性质,倒是会给许多党人提供便利的条件。这就是史书中记载,他与何颙一起协助过许多被抓捕的党人逃脱困厄境地的原因所在。袁绍的这种行为也为他后来争霸天下的时候获得较高的人气打下了基础。
但是,无论如何袁绍的这种种行为都是袁氏家族在当时所不愿意看到的。实际上,在整个党锢风波的过程中,我们极少看到袁氏家族的身影,这说明袁氏家族内部对这件事是比较避讳的,这也是袁氏家族能够在这场历经二十年的党锢之祸中独善其身的根本原因。恐怕也是袁隗劝说袁绍有所收敛,并接受征辟的原因所在。
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短短一个月内,天下七州二十八郡发生战乱,黄巾军声势浩大,攻城略地,导致吏士逃亡,京师为之震动。
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以大将军何进统领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驻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一同被受命的还有分别屯驻在洛阳城周边地区的八个受到何进辖制的都尉官,也就是八关都尉官。一般认为袁绍应该正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何进的征辟,先为掾属,后为侍御史,又迁为虎贲中郎将。史书中虽然没有记载八关都尉官的人员名单,但是以袁绍当时与何进的关系,他以虎贲中郎将的身份统领某一个关口是极有可能的。更何况虎贲军本来就是护卫京师的卫军之一。
为了平定黄巾之乱,朝廷接受了名将皇甫嵩的建议,正式解除了党禁。并派遣皇甫嵩朱俊卢植等一干名士,率兵平定各地的叛乱。并且很快这场波及范围极广,声势浩大的叛乱就被悉数平定下来。这其实是东汉政府解除党禁的直接成果,否则被禁锢的党人投效到叛乱之中,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不过,也是在这一年,就在黄巾之乱被平定后不久,一场影响同样深远的叛乱在凉州爆发。这就是历时五年之久的凉州之乱。在这场动乱中,不但让朝廷彻底失去了对西北的实际控制权,也脱颖而出了许多三国时期的知名人物,比如马腾、韩遂,比如孙坚。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动乱中诞生了一位威震西北的军阀大鳄,成了汉末乱世三国争霸模式的开创者。他就是董卓。
而袁绍则是将董卓推向国家权力顶峰的引路人。
这件事还要从汉灵帝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十月的一次“耀兵”说起。
所谓“耀兵”,就是炫耀兵力武力。说白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军事演习。
汉灵帝之所以要举行这场“耀兵”,是因为在这一年的八月份,他下令招募设立了一支全新的部队,由于这支部队的屯驻地点是在汉灵帝的私人游乐园西园中,又由于这支部队实际上分成八个部分,因此史书中将其命名为西园八校尉。
我们先来看一下统领西园八校尉的成员。他们分别是: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按照《后汉书何进传》中的记载“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也就是说汉灵帝任命了蹇硕担任西园八校尉的元帅,就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受其辖制。所以后世一般认为这是汉灵帝为了分割何进的权力而进行的一种规划与调整。就连这次汉灵帝的“耀兵”,很可能也是为了给蹇硕树立威信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而且蹇硕一上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针对何进的人事任命。他和许多宦官一起向汉灵帝建议,认为应该派遣何进去凉州征讨边章和韩遂。汉灵帝也非常爽快的就同意了,还赐给何进“兵车百乘,虎贲斧钺”以示荣耀。可是对这种比较有明显意图的策谋,何进当然是不会轻易上套的了。他上书以袁绍出兵讨伐徐兖二州还没有回来,不适合再兴“戎事”的理由,将这件事就此暂时搁置了下来。
实际上,在这里有一个历来被忽视的疑问,那就是被汉灵帝委任为西园八校尉首领的这个蹇硕,在被任命之前只是一个小黄门。
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小黄门,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
也就是说,小黄门蹇硕本来就是一个最小级别的小太监。由于身体强健,可能是看上去孔武有力一点,于是就被汉灵帝提拔任命为西园八校尉的统领。
正常来看,汉灵帝要想分割大将军何进的兵权,可以有许多种方法,即便是要在宦官中选择,也完全可以在地位较高的十常侍中选择。
所谓十常侍,在小说中被描写为是汉灵帝时期祸乱朝政的十个宦官,分别是: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十常侍并不是特指十个人,而是对当时宦官势力集团的一个代称。这个势力集团的骨干成员,在巅峰时达到十二个人,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圭、高望、张恭、韩悝、宋典。
对比这两份小说和历史上的十常侍名单,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出入。在历史上,除了张让、赵忠、段珪、夏恽、郭胜五人位列十常侍之外,其他的五人,也就是侯览、曹节、程旷、封谞、蹇硕,都不在十常侍之列。而这五个人,如果你读过《后汉书宦者列传》就会知道,侯览早在熹平元年(即公元178年)就已经自杀;曹节早在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就已经去世;程旷不过是演义虚构人物;封谞虽然真实存在,但是在中平元年由于他被查出与徐奉一起同为黄巾军内应而被斩首。而蹇硕一直到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之前还只是个职位低微的小黄门。
所以无论如何汉灵帝提拔蹇硕都不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定有他必须要提拔的原因。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给出过答案的。那就是,汉灵帝提拔蹇硕实际上是出于托孤的考虑。
据《后汉书何进传》记载“(中平)六年,帝疾笃,属协于蹇硕”。
这里的“协”,就是刘协,是汉灵帝的小儿子。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何皇后就是何进同父异母的妹妹。而幼子刘协是王美人(另记作贵人)所生。据《后汉书皇后纪下》记载,王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明,能书会计,以良家子应法相选入掖庭”。所以王美人深得汉灵帝的宠爱,以此也遭到了何皇后的嫉妒。
据史书记载,何皇后“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为了保证自己儿子刘辩能够是汉灵帝唯一的继承人的,何皇后有可能是害死过不少的人,这或许也是汉灵帝以九五之尊的地位却只留下两个儿子的原因。所以王美人在怀有身孕之后,由于害怕会遭到何皇后的迫害,就数次喝药想要打掉胎儿。结果这个胎儿命大,始终“胎安不动”,使得王美人终于在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生下了刘协。
刘协出生之后,何皇后自然非常生气,于是就“酖杀”了王美人。
“酖”就是“鸩”的异体字。鸩本来是一种毒鸟的名字,因其羽毛有剧毒,被其泡过的酒喝了可以杀人。所以后来就有了以毒杀人的含义。
王美人被毒杀之后,汉灵帝大怒,当即就要废掉何皇后。最终还是在宦官们的求情之下才没有实施。而失去母亲的刘协则被汉灵帝送到自己亲生母亲董太后的宫中抚养,号曰董侯。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见,汉灵帝对于何皇后和她所生的儿子刘辩肯定是会非常嫌弃的,而对刘协则会更有好感。而且在史书中,汉灵帝为了怀念王美人还创作过《追德赋》和《令仪颂》两首诗词。更可以说明他在感情上更加倾向刘协。
这应该也是汉灵帝在设立储君问题上久拖不决的原因所在。
据《后汉书何进传》记载“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也就是说在汉灵帝的心中刘辩根本不适合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更加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刘协。
现在我们再来看《后汉书何进传》中“帝疾笃,属协于蹇硕”的记载就可以看明白,这是一种临终托孤的情况。也就是说汉灵帝在病重的时候,将自己的小儿子刘协托付给了蹇硕。说白了就是要让蹇硕协助刘协登基为皇帝。
个人猜想,汉灵帝之所以要提拔地位低下的小黄门蹇硕担任西园八校尉的统领,应该是跟蹇硕的政治立场有关。他可能是董太后宫中比较亲信的人,也就是说他是拥立刘协的一派。
从历史经验来看,皇帝的继承人往往会成为朝臣们的预估和投资方向。从汉灵帝末期的形势来看,汉灵帝的长子,已经是十六七岁年纪的刘辩,有着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的支持,肯定是最好的投资方向。这也是当时宦官集团和士族集团的一种共识。这一点可以从宦官们阻止皇帝废掉何皇后,以及在汉灵帝去世后士族支持何进拥立刘辩为帝的情况中看出来。
所以,汉灵帝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扶持刘协上位,就必须要建立打造一支支持刘协的利益集团的班底。这才是以蹇硕为中心的西园八校尉建立的根本原因。
从西园八校尉的成员来看,袁绍虽然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子弟,但是他父亲袁成的早死,让他始终受到袁氏家族内部在思想上的排挤;鲍鸿虽然在美阳之战中立有大功,但是却被张温和董卓分摊,始终都没有被认可;曹操乃是太监养子的后代,虽然托名世卿家族却始终处在士族核心集团的利益边缘地带;赵融出身凉州,虽然有一定的武略,但是在凉州名将遍地的状态下,同样没有被认可,另外从祢衡形容他腹大贪吃的状态来看,恐怕出身比较卑微;冯芳乃是中常侍曹节的女婿,其地位边缘化自不必说;夏牟,史书记载过少难于分析,但是后来他由于与何进的旧部分粮不均而被杀,估计也是没什么背景的人物;淳于琼,单从名字上来看,感觉上倒像是个世家子弟的样子,后来他投靠袁绍,虽然与张郃、高览等人齐名,却未见其功。
也就是说,西园八校尉中除去蹇硕之外的七个成员,貌似好像都是士族子弟,但其实都是被当时主流的士族世家,要么被排挤,要么被边缘化的人物。汉灵帝将这些人纠集到一起,又辖制于一个小黄门出身的蹇硕之下,其用意就是要通过提拔、扶持这些人,建立一个新的集团力量,来支持自己立刘协为继承人的想法。并且可以在刘协即位之后,成为辅佐刘协的重要力量。
汉灵帝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为了给这些人树立威信,于是才破例以“无上将军”的身份举行了这场“耀兵于平乐观”的军事演习。
可以说,汉灵帝的这种想法是比较有新意的,也是比较客观现实的。如果假以时日,或许能够成功。但是,非常可惜,汉灵帝由于身体不行,在“耀兵”结束,短短五个月后,病重身故,时年仅仅三十四岁。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就是关于汉灵帝的死,其实也是非常蹊跷的。毕竟当时他只有三十四岁,以这样的年龄去世无论如何都会让人产生不好的怀疑。或许正是汉灵帝扶持蹇硕等人的这种过于明显的意图,已经被人有所察觉,于是这些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对汉灵帝下了毒手,亦未可知。不过这只是一种怀疑,并没有史料支持。
那么,汉灵帝在临终之前,将自己所偏爱的刘协托付给了蹇硕,蹇硕又将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袁绍又会在这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他又是如何引领了董卓,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的呢?
请看纪传体三国评传,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袁绍下一篇,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4月4日。


1楼2020-04-22 13:57回复
    一切都是皇叔的安排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4-22 15:02
    回复
      历史上少帝在位四个月,后来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后废掉了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4-22 15:05
      回复
        觉得太长没看完的有谁?


        IP属地:海南4楼2020-04-22 15:08
        回复
          说简单点
          何皇后跟 老一辈的太监关系太好, 指望老一辈的太监 来扶持刘协 纯属做梦
          而外戚 实权将军自古以来又是跟宦官是死对头。 参考跋扈将军 跟窦武 还有段熲
          而最后赢的 都是宦官
          所以 对于皇帝来说 要让刘协继位 老一辈的必须死。
          而刘辩继位 何进也必须要杀老一辈的宦官 要不然死的只有自己。
          而要杀死老一辈宦官 首先要有军队 忠于皇帝自己的军队
          要不然 看看窦武怎么死的。 而段熲的下场
          所以 西园军成立 就水到渠成了
          何进不想成梁冀 窦武 葬在北邙山
          皇帝的也不像让刘辩继位


          IP属地:湖北5楼2020-04-22 17:51
          回复
            袁绍在袁家受排挤跟袁成死有什么关系,袁绍和公孙瓒在家族中地位都不受重视跟出身有关,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地位低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4-23 09:07
            收起回复
              袁绍在袁家算不上被排挤吧。他毕竟是庶子。正常家族都会重点培养嫡子。袁绍也是袁家重点培养的人才。只不过资源倾斜上也许比袁术会稍次点。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4-23 09:48
              回复
                首先是伟大的刘秀制定的东汉权利体系
                外戚,宦官,官僚 (士族,贵族)三者制约从而维持皇权的,外戚由于介于宫廷与贵族之间,所以经常被作为执政官,三者势力均足够大。从何进之前,这个权利结构很明显是成功的,任何外戚也威胁不了皇权,任何强大外戚都能被瞬间消灭,说明权利结构让外戚无法获得军政绝对权利
                再说灵帝,灵帝时期贵族社会逐渐强大,逐渐成为独大的利益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党锢,而面对如此巨大的贵族体系,已经无法再将一位贵族提升为外戚。
                而何进就出来了,东汉唯一非贵族外戚,这也是灵帝维持外戚,宦官,官僚三者政治体系。
                至于八校尉,是灵帝为了加强宦官力量设置的,所谓曹操袁绍其实对军队控制力很弱,更可以说是为了平衡贵族社会提供的虚职,这里从董卓3000兵进来,曹操袁绍无法与之抗衡可以看得出来。
                本来这个体系很好,但是祸国殃民的袁绍曹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4-23 10:59
                收起回复
                  黄巾之乱其实是贵族社会对统治者的一次威胁,首先黄巾之乱为什么能够发展那么迅速,为什么能够悄然生息,为什么没人报告,说明得到了地方的纵容。而地方都是被贵族豪强控制。
                  只不过贵族没想到黄巾之乱,却催生出军阀出来。
                  加强宫廷力量已经势不容缓,张让临死前说的那句 我等死了帝国将大乱了。何不是其言也贵呢
                  当时贵族社会已经呼之欲出,谁也没法阻止,毕竟谁也无法阻止社会的进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4-23 11:16
                  回复
                    灵帝多活几十年 ,汉朝不至于这么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0-23 1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