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五)谋诛宦竖
文:小A斯蒂芬
据《后汉书何进传》记载“六年,帝疾笃,属协于蹇硕。”
这是蹇硕作为托孤之臣的重要史料证据,汉灵帝为了能够让自己时年九岁的幼子刘协继承皇位而做出了这种安排。
但是,汉灵帝的这种安排实际上是非常不明智的。这种做法使得蹇硕和刘协将要面对一个来自于强大的外戚集团的压力。实际上,汉灵帝和蹇硕对于这件事也是可以预见到的。在小说中蹇硕正是在汉灵帝病重未去世之前向汉灵帝提出了这种忧虑,并提出了应对的计划。也就是以皇帝病危商议后事的理由宣召何进进宫,趁机将其除掉。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蹇硕实施这个计划应该是在汉灵帝驾崩当天的时候。
据史书记载“硕既受遗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
个人猜测,蹇硕应该是在汉灵帝身边亲眼目睹皇帝驾崩,汉灵帝也应该是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将立刘协为帝的事情嘱托给了蹇硕。蹇硕在当时就应该意识到了这件事关乎重大,这不单单只是汉灵帝的一个遗命,还关系到自己的前程与身家性命。
蹇硕也比较当机立断,果断的制定了除掉何进的方法。也就是在皇宫中布置刀斧手,设好了圈套陷阱,只等何进的到来。
此时此刻,何进对这一切还蒙在鼓里。他并不知道蹇硕正要谋害自己。当汉灵帝驾崩的消息传出之后,正常情况下,作为外戚的大将军何进自然要进宫去与妹妹何皇后商议后事的处理问题。所以他进入皇宫其实是一种必然。而蹇硕正是利用这种情况为何进设好了圈套。
可是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蹇硕属下的司马潘隐由于之前与何进有旧,就产生了要救何进的想法。他看见何进进入皇宫向自己走了过来,就迎面赶上去用眼神“目之”提醒何进。何进心领神会之下大惊,急忙上马逃离皇宫,并抄小道返回自己的直属军营。然后又调拨兵马屯驻到了“百郡邸”中。
所谓“百郡邸”就是各个地方上的郡国在京师设立的办事机构,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驻京办事处。据《太平御览》引用陆机《洛阳记》中的记载“百郡邸在洛城中东城下步广里中”。也就是说当时各个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应该是集中在洛阳城中东城的步广里一带。
然后,何进“称疾不入”,拒绝进入皇宫,他甚至连汉灵帝的送葬仪式都没有参加。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以蹇硕为首的宦官没有机会对何进下手,终于让汉灵帝立刘协为帝的计划暂时流产。而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则登基为帝,是为汉少帝。
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渤海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外戚势力的代表何进和士族势力的代表袁隗,组成了一个新的利益联合体,正是刘辩得以即位的根本原因。
刘辩即位之后,日子最不好过的就是蹇硕。毕竟他试图除掉何进的事情,有司马潘隐的存在势必会被泄露给何进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极度有危机感的蹇硕自然要寻找对策,以求自保。而在外戚势力和士族势力之外,就只有宦官势力是他可以依靠的。于是蹇硕决定给当时宦官势力的领袖,十常侍中的首脑张让、赵忠等人写信,试图与他们结成盟友。
本来蹇硕由于出身宦官,要想得到宦官势力的支持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他在这封信中使用了错误的态度,或者说是措辞,导致了他这次结盟的彻底失败。我们先来看一下在《后汉书何进传》中所记载的这封信的原文:
“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埽灭**。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闭上合,急捕诛之。”
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就是蹇硕要与宦官势力结盟共诛何进。但是,蹇硕在这封信中犯了三个非常低级的错误。首先他非常一厢情愿的将自己与宦官势力划到了同一个阵营中,其次又将这个阵营固定在了何进的对立面上,同时又把自己置于在了这个阵营的领袖地位。
这三点都是宦官势力所不能认同的。在宦官势力的思想中,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与蹇硕同在一个阵营,也并不可能成为被何进扫灭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参与过对何进不利的任何事件,并且在维护何皇后地位上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外戚何氏家族的关系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宦官势力不能够认同蹇硕将自己的地位置于宦官集团之上。
蹇硕在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的首领之前只是一个小黄门,在宦官中属于最小的级别。只是因为蹇硕身体强健,而汉灵帝恰巧又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物,于是就破格提拔他担任了重要的职位,成为了汉灵帝身边的宠臣。蹇硕的这种突然之间的平步青云势必会引起许多宦官的羡慕嫉妒恨,在汉灵帝在世,蹇硕的地位拥有保障的时候或许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一旦失去了这种保障,蹇硕将会遭受到许多人的排挤。而宦官则会成为发起这种排挤的中坚力量。
也就是说蹇硕错误的预判了自己与宦官势力集团的关系。他在这种错误的预判之下,写下的这封信,已经将自己送入到毁灭的边缘。
十常侍们自然要针对这封信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自然也是拒绝了蹇硕的结盟意图。其中与何氏家族同为南阳人的中常侍郭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十常侍还将这封信直接交给了何进,以此邀功。
何进拿到这封信,也就算是掌握了蹇硕谋反的证据,于是下令将蹇硕抓捕诛杀。史书记载被派去抓捕蹇硕的正是黄门令。黄门令就是黄门内诸宦官的长官,东汉时一般由宦官担任。
何进就这样轻松的除掉了宦官出身的上军校尉蹇硕。可以说一直到这时候为止,何进算是正式成为了外戚势力、士族势力和宦官势力的焦点中心人物。何进是外戚势力的代表,又与士族势力结成了政治上的联盟,现在又得到了宫廷内部的主体—宦官势力的支持。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假如何进是一个足够聪明的人,又具有一定政治眼光的话,他将可以在制御或者是笼络这三方势力的情况下,改变东汉末年的覆灭危局。甚至是再创治世时代都是有可能的。
当时,摆在何进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士族与宦官之间的利益关系。
对于宦官来说,自中平元年,朝廷为了平定黄巾之乱而解除党禁之后,其实就已经失去了重新禁党的能力。虽然在地方上依然保守着一定的势力,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意识到自身地位的下降。所以才会对外戚势力的何氏家族进行政治投资,以弥补这种地位下降的态势。说的具体点,就是他们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威胁国家正常运转的能力,只要清除掉宦官中贪赃枉法,祸国殃民较为严重的一部分,就可以起到政治清明的作用,根本没必要将宦官尽数铲除。
更何况将现有宦官全部清除掉之后,势必还要重建起另一套新的宦官体系,来维持皇室宫廷的正常运作。这根本就是一种劳民伤财,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可是对于士族来说,在长达二十几年的时间里,长久的受到宦官势力禁锢党人的迫害,导致他们将宦官作为了首要的打击报复的目标。在他们的心中宦官全部都是极尽谄媚,贪污腐败又祸国殃民的朝廷毒瘤,是必须要予以清除的。袁绍在与士族党人的秘密往来中,正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左右,成为了士族中谋诛宦官的中坚力量。
这样一来,何进实际上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坚定的支持士族势力,清除掉现有的全部宦官,然后再建立新的宦官体系。虽然这样做比较麻烦,但是只要在行动的过程中,足够雷厉风行是可以维持帝国的正常运作的。
第二种,就是利用自身外戚势力的优势在士族和宦官之间搞平衡,逼迫士族势力达成妥协,清除掉宦官势力中问题较为突出严重的首恶人物,将政治的归于政治,将宫廷的归于宫廷。这其实就是《魏书》中曹操所说的“既治其罪,当诛元恶”的做法。
这两种选择,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东汉帝国与何进的生路。可是,何进偏偏哪一条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第三种,也就是始终摇摆不定。
我们大多数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何进支持谋诛宦官的想法。在《后汉书何进传》中也的确记载了“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硕图己,及秉朝政,阴规诛之”的说法。但其实何进的态度是始终存在波动变化的,而且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受到袁绍的影响。
当袁绍听说何进有谋诛宦官的想法之后,就托付何进的一个叫做张津的“亲客”去劝说何进任用士人。张津说道:“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
这里张津所说的“长乐太后”,指的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而他所谓的“清选贤良”指的就是任用士人。而士人中自然以袁氏家族为首,何进正是在张津的劝说之下认为袁氏家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和袁术又是袁氏家族中的优秀子弟,于是就重用了一批包括袁绍和袁术在内的士族士人。
袁绍就这样成为了何进所“厚待之”的亲信,并开始催促何进尽快实施谋诛宦官的计划。袁绍对何进说道:“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袁绍的这番话说的其实非常明白,就是你何进以元舅之重,手握重兵,凡事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要想除掉宦官易如反掌非常的容易。这其实就是催促何进赶快行动,希望能够给何进树立信心。
那么,何进同意袁绍的话吗?按照史书中“进甚然之”的记载,是同意的。可是从他“以其计白太后”的做法上来看,他是不能做这个主的,或者说是不愿意做这个主的。他要征求一下妹妹何太后的意见。这正是当年窦武谋诛宦官失败的所在根源之一。
那么,何太后什么意见呢?何太后不同意!她对何进说道:“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柰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
从何太后所说的这段话中的意味,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袁绍给何进制定的谋诛宦竖的计划当中是预见到了尽诛宦官之后宫廷中的人事更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以士人充任和统领禁省。
这个解决方案不是不可行,但是要想实际操作起来却会有很多的问题。这也是何太后的顾虑所在。所以她才会说“我干嘛要可怜巴巴的与士人共事呢?”对于何太后这样的一个女人,让她直接面对比较骄傲的士族士人,去与他们共事打交道,其实是比较难以做到的。毕竟她没有武则天或者吕雉那样的决断力。
何进没有得到何太后的支持,也是无可奈何。不过他却想到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也就是请求先诛杀一部分宦官中的“放纵者”。其实就是逐步铲除宦官势力的做法。不过,这一点却又是要步了当年窦武的后尘。
对于窦武陈蕃当年谋诛宦竖失败的故事,袁绍自然是耳濡目染的熟记于心,所以他马上就阻止了何进的这种行为。袁绍认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也就是说,要杀就要斩草除根,千万不能留下后患。
既然有窦武的前车之鉴,何进自然会听从袁绍的劝告,再加上宦官们花钱贿赂了何太后的亲生母亲舞阳君以及同母异父的哥哥朱苗,请他们出面为宦官求情。于是先杀“放纵者”的计划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不过,舞阳君与朱苗不但为宦官求了情,还顺带着在何太后面前说了何进的坏话。他们认为何进之所以要杀宦官,是因为他想要“擅权以弱社稷”,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何进是要削弱和剪除何太后的羽翼。何太后以此也产生了对何进的不满与怀疑。
那么,接下来何进会怎么办呢?在这个过程中袁绍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请看下一篇!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4月7日。
文:小A斯蒂芬
据《后汉书何进传》记载“六年,帝疾笃,属协于蹇硕。”
这是蹇硕作为托孤之臣的重要史料证据,汉灵帝为了能够让自己时年九岁的幼子刘协继承皇位而做出了这种安排。
但是,汉灵帝的这种安排实际上是非常不明智的。这种做法使得蹇硕和刘协将要面对一个来自于强大的外戚集团的压力。实际上,汉灵帝和蹇硕对于这件事也是可以预见到的。在小说中蹇硕正是在汉灵帝病重未去世之前向汉灵帝提出了这种忧虑,并提出了应对的计划。也就是以皇帝病危商议后事的理由宣召何进进宫,趁机将其除掉。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蹇硕实施这个计划应该是在汉灵帝驾崩当天的时候。
据史书记载“硕既受遗诏,且素轻忌于进兄弟,及帝崩,硕时在内,欲先诛进而立协。”
个人猜测,蹇硕应该是在汉灵帝身边亲眼目睹皇帝驾崩,汉灵帝也应该是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将立刘协为帝的事情嘱托给了蹇硕。蹇硕在当时就应该意识到了这件事关乎重大,这不单单只是汉灵帝的一个遗命,还关系到自己的前程与身家性命。
蹇硕也比较当机立断,果断的制定了除掉何进的方法。也就是在皇宫中布置刀斧手,设好了圈套陷阱,只等何进的到来。
此时此刻,何进对这一切还蒙在鼓里。他并不知道蹇硕正要谋害自己。当汉灵帝驾崩的消息传出之后,正常情况下,作为外戚的大将军何进自然要进宫去与妹妹何皇后商议后事的处理问题。所以他进入皇宫其实是一种必然。而蹇硕正是利用这种情况为何进设好了圈套。
可是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蹇硕属下的司马潘隐由于之前与何进有旧,就产生了要救何进的想法。他看见何进进入皇宫向自己走了过来,就迎面赶上去用眼神“目之”提醒何进。何进心领神会之下大惊,急忙上马逃离皇宫,并抄小道返回自己的直属军营。然后又调拨兵马屯驻到了“百郡邸”中。
所谓“百郡邸”就是各个地方上的郡国在京师设立的办事机构,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驻京办事处。据《太平御览》引用陆机《洛阳记》中的记载“百郡邸在洛城中东城下步广里中”。也就是说当时各个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应该是集中在洛阳城中东城的步广里一带。
然后,何进“称疾不入”,拒绝进入皇宫,他甚至连汉灵帝的送葬仪式都没有参加。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以蹇硕为首的宦官没有机会对何进下手,终于让汉灵帝立刘协为帝的计划暂时流产。而何皇后的儿子刘辩则登基为帝,是为汉少帝。
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渤海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外戚势力的代表何进和士族势力的代表袁隗,组成了一个新的利益联合体,正是刘辩得以即位的根本原因。
刘辩即位之后,日子最不好过的就是蹇硕。毕竟他试图除掉何进的事情,有司马潘隐的存在势必会被泄露给何进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极度有危机感的蹇硕自然要寻找对策,以求自保。而在外戚势力和士族势力之外,就只有宦官势力是他可以依靠的。于是蹇硕决定给当时宦官势力的领袖,十常侍中的首脑张让、赵忠等人写信,试图与他们结成盟友。
本来蹇硕由于出身宦官,要想得到宦官势力的支持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他在这封信中使用了错误的态度,或者说是措辞,导致了他这次结盟的彻底失败。我们先来看一下在《后汉书何进传》中所记载的这封信的原文:
“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埽灭**。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闭上合,急捕诛之。”
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就是蹇硕要与宦官势力结盟共诛何进。但是,蹇硕在这封信中犯了三个非常低级的错误。首先他非常一厢情愿的将自己与宦官势力划到了同一个阵营中,其次又将这个阵营固定在了何进的对立面上,同时又把自己置于在了这个阵营的领袖地位。
这三点都是宦官势力所不能认同的。在宦官势力的思想中,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与蹇硕同在一个阵营,也并不可能成为被何进扫灭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参与过对何进不利的任何事件,并且在维护何皇后地位上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他们与外戚何氏家族的关系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宦官势力不能够认同蹇硕将自己的地位置于宦官集团之上。
蹇硕在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的首领之前只是一个小黄门,在宦官中属于最小的级别。只是因为蹇硕身体强健,而汉灵帝恰巧又需要一个这样的人物,于是就破格提拔他担任了重要的职位,成为了汉灵帝身边的宠臣。蹇硕的这种突然之间的平步青云势必会引起许多宦官的羡慕嫉妒恨,在汉灵帝在世,蹇硕的地位拥有保障的时候或许不会出现问题。但是一旦失去了这种保障,蹇硕将会遭受到许多人的排挤。而宦官则会成为发起这种排挤的中坚力量。
也就是说蹇硕错误的预判了自己与宦官势力集团的关系。他在这种错误的预判之下,写下的这封信,已经将自己送入到毁灭的边缘。
十常侍们自然要针对这封信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自然也是拒绝了蹇硕的结盟意图。其中与何氏家族同为南阳人的中常侍郭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十常侍还将这封信直接交给了何进,以此邀功。
何进拿到这封信,也就算是掌握了蹇硕谋反的证据,于是下令将蹇硕抓捕诛杀。史书记载被派去抓捕蹇硕的正是黄门令。黄门令就是黄门内诸宦官的长官,东汉时一般由宦官担任。
何进就这样轻松的除掉了宦官出身的上军校尉蹇硕。可以说一直到这时候为止,何进算是正式成为了外戚势力、士族势力和宦官势力的焦点中心人物。何进是外戚势力的代表,又与士族势力结成了政治上的联盟,现在又得到了宫廷内部的主体—宦官势力的支持。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假如何进是一个足够聪明的人,又具有一定政治眼光的话,他将可以在制御或者是笼络这三方势力的情况下,改变东汉末年的覆灭危局。甚至是再创治世时代都是有可能的。
当时,摆在何进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士族与宦官之间的利益关系。
对于宦官来说,自中平元年,朝廷为了平定黄巾之乱而解除党禁之后,其实就已经失去了重新禁党的能力。虽然在地方上依然保守着一定的势力,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意识到自身地位的下降。所以才会对外戚势力的何氏家族进行政治投资,以弥补这种地位下降的态势。说的具体点,就是他们实际上已经不具备威胁国家正常运转的能力,只要清除掉宦官中贪赃枉法,祸国殃民较为严重的一部分,就可以起到政治清明的作用,根本没必要将宦官尽数铲除。
更何况将现有宦官全部清除掉之后,势必还要重建起另一套新的宦官体系,来维持皇室宫廷的正常运作。这根本就是一种劳民伤财,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可是对于士族来说,在长达二十几年的时间里,长久的受到宦官势力禁锢党人的迫害,导致他们将宦官作为了首要的打击报复的目标。在他们的心中宦官全部都是极尽谄媚,贪污腐败又祸国殃民的朝廷毒瘤,是必须要予以清除的。袁绍在与士族党人的秘密往来中,正是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左右,成为了士族中谋诛宦官的中坚力量。
这样一来,何进实际上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坚定的支持士族势力,清除掉现有的全部宦官,然后再建立新的宦官体系。虽然这样做比较麻烦,但是只要在行动的过程中,足够雷厉风行是可以维持帝国的正常运作的。
第二种,就是利用自身外戚势力的优势在士族和宦官之间搞平衡,逼迫士族势力达成妥协,清除掉宦官势力中问题较为突出严重的首恶人物,将政治的归于政治,将宫廷的归于宫廷。这其实就是《魏书》中曹操所说的“既治其罪,当诛元恶”的做法。
这两种选择,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东汉帝国与何进的生路。可是,何进偏偏哪一条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第三种,也就是始终摇摆不定。
我们大多数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何进支持谋诛宦官的想法。在《后汉书何进传》中也的确记载了“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硕图己,及秉朝政,阴规诛之”的说法。但其实何进的态度是始终存在波动变化的,而且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受到袁绍的影响。
当袁绍听说何进有谋诛宦官的想法之后,就托付何进的一个叫做张津的“亲客”去劝说何进任用士人。张津说道:“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
这里张津所说的“长乐太后”,指的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而他所谓的“清选贤良”指的就是任用士人。而士人中自然以袁氏家族为首,何进正是在张津的劝说之下认为袁氏家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和袁术又是袁氏家族中的优秀子弟,于是就重用了一批包括袁绍和袁术在内的士族士人。
袁绍就这样成为了何进所“厚待之”的亲信,并开始催促何进尽快实施谋诛宦官的计划。袁绍对何进说道:“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
袁绍的这番话说的其实非常明白,就是你何进以元舅之重,手握重兵,凡事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要想除掉宦官易如反掌非常的容易。这其实就是催促何进赶快行动,希望能够给何进树立信心。
那么,何进同意袁绍的话吗?按照史书中“进甚然之”的记载,是同意的。可是从他“以其计白太后”的做法上来看,他是不能做这个主的,或者说是不愿意做这个主的。他要征求一下妹妹何太后的意见。这正是当年窦武谋诛宦官失败的所在根源之一。
那么,何太后什么意见呢?何太后不同意!她对何进说道:“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柰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
从何太后所说的这段话中的意味,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袁绍给何进制定的谋诛宦竖的计划当中是预见到了尽诛宦官之后宫廷中的人事更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以士人充任和统领禁省。
这个解决方案不是不可行,但是要想实际操作起来却会有很多的问题。这也是何太后的顾虑所在。所以她才会说“我干嘛要可怜巴巴的与士人共事呢?”对于何太后这样的一个女人,让她直接面对比较骄傲的士族士人,去与他们共事打交道,其实是比较难以做到的。毕竟她没有武则天或者吕雉那样的决断力。
何进没有得到何太后的支持,也是无可奈何。不过他却想到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也就是请求先诛杀一部分宦官中的“放纵者”。其实就是逐步铲除宦官势力的做法。不过,这一点却又是要步了当年窦武的后尘。
对于窦武陈蕃当年谋诛宦竖失败的故事,袁绍自然是耳濡目染的熟记于心,所以他马上就阻止了何进的这种行为。袁绍认为“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也就是说,要杀就要斩草除根,千万不能留下后患。
既然有窦武的前车之鉴,何进自然会听从袁绍的劝告,再加上宦官们花钱贿赂了何太后的亲生母亲舞阳君以及同母异父的哥哥朱苗,请他们出面为宦官求情。于是先杀“放纵者”的计划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不过,舞阳君与朱苗不但为宦官求了情,还顺带着在何太后面前说了何进的坏话。他们认为何进之所以要杀宦官,是因为他想要“擅权以弱社稷”,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何进是要削弱和剪除何太后的羽翼。何太后以此也产生了对何进的不满与怀疑。
那么,接下来何进会怎么办呢?在这个过程中袁绍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请看下一篇!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