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胆狂人刘京山
杨斌
狂热,执着。
谦恭,淡泊。
他身边的人都这么说。
同事眼里,他是活着的传奇。
患者眼里,他是当代的扁鹊华佗。
家人眼里,他是孝子贤夫慈父的三体融合。
他,就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普外科主任、保胆狂人刘京山。
一
初见刘京山,你会惊讶他典型的大中华脸。
天庭开阔,目光亲和;外表儒雅,但内心狂热。
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到北大首钢医院,迄今已有36年。
和张宝善首次成功合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迄今也已27年。
都说老要张狂少要稳。他却不信邪,偏偏年少张狂,到老不改狂人本色。从热血青年孤军奋进,勇闯医学保胆雷区;到花甲之年精心筹划,推动中国保胆版图不断扩大。
他重压之下毫无惧色,谈笑间举重若轻;细微之处更是心思缜密,举轻若重。和导师同事一起,几十年殚精竭虑,为无数胆结石患者带来生命质量的提升,更领略到微创保胆巅峰雄奇壮丽的风景。
二
狂人就是狂人,哪怕初出茅庐。
工作不久,刘京山就初露狂人本色。
那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次业务讨论会上,他竟口出狂言:
“患者得了肾结石,为何只取结石?
患者得了膀胱结石,为何只取结石?
患者得了胆结石,为何就要切除胆囊?”
……
与会者面面相觑,一时愕然:
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咋会问出这么蠢的问题?
胆结石患者必须切除胆囊,这是医学界百年来的金标准!
为何切除?因为胆囊天然就是结石的温床!
国内外医科大学教材百年来都是这样写的,专家教授百年来也都是这样教的。这就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不证自明。一个年轻医生竟发如此狂瞽之言,想哗众取宠,一鸣惊人?
刘京山三问,离德国医生兰尼伯格所做世界首例胆囊切除手术,已过百年。正是这例手术,奠定了人体胆结石治疗原则,被后世尊称为金标准。
兰尼伯格同时还发表了著名的温床学说:
治疗胆结石应切除胆囊,因它不但含有结石还能生长结石。不切就会复发,并且结石(息肉)可能癌变,一旦恶化性命不保。
当时医学条件下,温床学说是正确的。那时手术条件简陋,结石无法取净,术后复发率极高。加之医学人士水平有限,在人体五脏六腑中唯独漠视胆囊的功能。种种原因,致使胆结石(息肉)患者胆囊被一切了之。
谁能想到,世界发展如此之快,但兰尼伯格的温床学说,百年来竟被医学界全盘继承下来。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床学说早已陈旧腐烂,严重桎梏肝胆外科的发展,阻碍胆结石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
三
刘京山为何狂热保胆?因为他对患者爱得深沉。
他认识一个胆结石患者,在首都一家大医院切了胆囊,术后出现严重腹泻。
十几年了,患者很少出门,更很少出门吃饭。
一旦出门,不敢开车坐车,只敢走熟悉的线路,沿途厕所方位必须烂熟于心。从家到目的地被厕所分割成几段,出门就变身竞走健将,路上衣衫不整,气喘吁吁,疲于奔命。
一年仅有的几次在外就餐,就更加小心。
只能吃粤菜本帮淮扬菜,不敢吃川菜湘菜东北菜。
饭前要勘测餐厅厕所方位,并精确丈量距离。
厕所要足够大,就餐高峰时得保证不会满坑满谷。
确认条件完备,才敢落座就餐。功课稍未做足,就会屎尿横流,众人面前出糗。
这就是患者切除胆囊导致腹泻的严重病例。
切除胆囊的患者,术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
这种腹泻如影随形,陪伴一生。而这“忠实”的陪伴,常令患者有生不如死的绝望感。
为何患者切除胆囊会导致腹泻?
因为胆囊存储、浓缩和排出胆汁帮助肠道消化。
没了胆囊,肝细胞每天分泌近千毫升胆汁,只能随时直排肠道,当肠道消化需要胆汁时却干脆放了鸽子。
后果都知道了,就是腹胀腹泻。
患者切除胆囊后有没有办法根治腹泻?
没有!没有!!没有!!!医生会认真负责地强调三遍。
他只会叮嘱患者:少吃不吃油、肉类和刺激性食物,减少肠道消化负荷,减轻腹胀腹泻症状……
不仅如此,可怕的是,没了胆囊,胆汁还可能反流到胃和食管,导致胃炎和食管炎,加重患者痛苦。
更要命的是,切掉胆囊旧“温床”,又可能长出胆总管新“温床”(胆总管代胆囊受“过”,长出新结石)。而新“温床”又不能切除,胆总管结石比胆囊结石危害更大!
切除胆囊,还可能导致胆管损伤、肝管损伤和血管损伤,如不幸“中枪”,患者死的心都有!
更恐怖的是,医学界还发现:胆囊切除患者患结肠癌的概率,竟是未做胆囊切除患者的45倍!
因此,胆囊不能随便切除,它很重要!
温床学说是时候倒掉了!它早就该倒掉了!
刘京山曾打过一个比喻:胆结石患者切除胆囊,就像父母给小孩儿洗完澡倒洗澡水,连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
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这是多么愚蠢的父母!!
这是多么愚蠢的医生!!!
他曾质疑一个炫耀几分钟就能切掉胆囊的大夫:
“你们的手术刀,究竟切掉了多少本不该切的胆囊?”
那段时间,晚上一合眼,成千上万被切掉的胆囊,就蜂拥上前,纷纷向他喊冤……
但他更多的还是深深的自责:
“都说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人富起来了!但切除胆囊后,就算腰杆再直,腰包再鼓,不能吃喝,不能玩乐,生命质量断崖坠落……我们拿手术刀的敢拍胸脯说无憾无愧无责?”
被医学漠视的胆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
刘京山平时爱听郭德纲的单口儿,开场这段定场诗特别带劲儿: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试想大将军要切了胆囊,非但提不动刀,皇上也绝不敢让他领兵出征。
还有,三国里的传奇英雄们如果切了胆囊,更会被对手爆得渣都不剩。青龙偃月刀龙胆亮银枪也只能堆在兵器库,无人能搬动。
没有胆囊,就没有古往今来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
刘京山暗暗发誓:一定要保住中国人的胆,保住中国人的脸面,保住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四
刘京山如此狂热保胆,还因有个更狂热的保胆师父。
张宝善,胆道外科专家,中国胆道镜之父,一代医学宗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张宝善一生爱胆,护胆,保胆。他在胆道外科领域达到的成就境界无人能及,会上会下常大声疾呼:宝刀在手,善待胆囊!
他率先从日本引进胆道镜技术,使中国内镜医学狂飙突进,也为微创保胆秣马厉兵,未雨绸缪。
他在世界上首创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为亿万胆结石患者带来了福音。
所谓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简单地讲,是指胆结石手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进入人体胆囊进行探查和治疗,纤维胆道镜可以在胆囊内随意弯曲,还可照明观察,能做到哪里有结石就到哪里取结石,可以完全彻底干净地取净结石。手术全过程能够全程实时监测,确保手术安全可靠。
1986年夏天,刘京山到北大第一医院进修,第一次见到张宝善。从此刘京山喜获保胆技术发明者的指点,张宝善也终于得到最好的传承者——日后中国微创保胆的领军人物。
结果虽是好的结果,但过程却一波三折。
刚到北大第一医院,为从张宝善那儿多学点儿本事,刘京山积极表现。早晨总是第一个到,擦桌子拖地,斟茶倒水,忙得不亦乐乎。但张宝善见了无动于衷,从未夸奖,更未另眼相待。
时间长了,刘京山有点失望。但他不是个投机的人,刚来时咋干,就一直咋干,还越干越起劲儿,越干越麻利儿。
终于等来导师的单独指导。但张宝善一开口,刘京山傻眼了。
张宝善问他:“有个事儿你能不能干?”
刘京山毫不含糊:“能!”
张宝善说:“你跑跑图书馆,把所有胆道镜的论文搜集全,都复印下来,复印前认真看一遍。”
刘京山心里叫苦,嘴里却说:“好。”
从此,刘京山白天进修,晚上泡图书馆,节假日更是在图书馆泡一整天。北大图书馆、北医大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等都被他泡了个遍。
进修结束前,刘京山吃力地捧着一尺多高的复印材料,走进张宝善办公室。张宝善翻看这些复印件,内心有些小感动。作为将胆道镜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对这些论文耳熟能详,很清楚将这些论文搜集全,得下多大功夫。
也许这时,他就已认定刘京山是自己的接班人。
后来,刘京山才明白导师的良苦用心。
所谓复印材料,就是让他全面了解胆道镜。从此他在胆道镜理论上有了全国视野,有了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理念,为将来开展微创保胆手术储备了能量。
后来张宝善也对刘京山透了底儿:
“采用这种方式,也是磨练你的性子,看你能不能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这对你今后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除了理论学习,进修期间,张宝善开始手把手教刘京山胆道镜技术,并亲自当助手让徒弟主刀手术。后来,这项技术成了刘京山微创保胆的硬核本领。
他也有样学样,把技术手把手教给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全体医生。还通过外出巡诊和举办高级研修班,把胆道镜技术教给了千千万万的医生。
进修结束后,张宝善对徒弟的传帮带更加细心全面。
他一次次指导刘京山在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学术演讲。自己却坐在在台下,颔首聆听,陶醉在徒弟取得的巨大成功之中。
他亲自参与指导刘京山主编撰写的学术著作,自己却不署名。在徒弟强烈要求下也只肯署在徒弟名后。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后来,这种学术作风被刘京山忠实完整地传承下来。
当然,师徒俩最重要的医学成果,是首次共同完成了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说来奇怪,师徒合作久了,越来越像父子。
不但狂热的行为方式像,连模样长相都越来越像。
刘京山的大中华面孔,就是在结识张宝善之后,随着岁月学识阅历的积淀慢慢形成的。
俗话说,相由心生。想必张宝善多年来在徒弟身上,深深植入了他广博的学识、深邃的视野和无私的德行。
2017年3月29日13时08分,一代宗师张宝善病逝。
当时,刘京山正在成都主持学术会议。闻讯痛不欲生,马上赶到机场,乘最近一班飞机赶回北京,主持料理导师后事。
参加成都会议前,他在张宝善病床前晚上陪床白天上班已经一个多月,因成都方面要求他和导师至少去一人主持会议;加上病情好转,导师坚持让他参会,他才肯离开病床。不料这一去竟成永别。
一周后的清晨,刘京山赶赴机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
他提早来到T3航站楼6号门,和张宝善碰头后一同前往。但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眼看飞机就要误点,刘京山打电话催促:“老师,你到哪了?”
焦急中,刘京山浑身陡然一震,半天才缓过神来:
老师上周走了……
T3航站楼依旧,六号门还在。但这对几十年来数百次一同出行,共赴保胆之路的师徒父子,却永远不会在这儿碰头了……
两年后,2019年10月19日,江苏南京。
第七届全国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学术大会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刘京山提议:从这届开始,今后每届学术大会,都要播放内镜微创保胆技术发明者张宝善的生平视频,缅怀先辈,寄托哀思,激励后来者继承遗志,发扬光大。
他的建议获得与会者一致通过。
五
刘京山当年保胆之难,难于上青天。
中国之大,他竟找不到一个保胆取石患者。
刘京山要能跨出这一小步,人类将跨出一大步!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宝善微创保胆技术已臻成熟,保胆取石手术实施条件也已完备。
尴尬的是,有了摩拳擦掌的大夫,却没有愿意尝试的患者。
当时北大首钢医院还默默无闻,胆结石患者求医都到大医院。一上手术台,胆囊就被大夫不由分说咔咔一切了之。
就算患者要求保胆,也被大夫温床复发癌变论调吓得胆还没切,胆儿就没了……
转眼到了1992年,元旦休假后上班第一天。
33岁的刘京山在办公室眉头紧锁:没有患者怎么办?
实在不行就“杀熟”,动员亲戚朋友同事来做。只要效果好,肯定能推广。
可是游说了一圈儿,还是没患者。身边的胆结石患者本来就少,突发急性胆囊炎的还是要去大医院,症状不严重的谁也不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刘京山甚至走火入魔:不行就用传销的办法,谁拉来下线做保胆手术,重奖!
但奖什么呢,总不能奖一堆切下来的胆囊吧?
踏破铁蹄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天刘京山查房,一个熟人找到他,急切地问:“我表弟是个跳伞运动员,国家运动队的。得了胆结石,去了好多医院,都要切胆。但教练说切了就不能跳伞,得转行。
他不肯切,让全家人到处找不用切胆的医院,找了一个多月,病也越拖越重。
昨天我才听说你正在找胆结石患者,可以不切,是真的吗?”
刘京山一听心跳加快,连忙说:“是真的,我们能为患者保胆取石!”
其实,按当时师徒俩定的手术规范,刘京山应说入院检查后才能确定是切是保。但情况特殊,顾不了那么多了。
查房后,他马上给张宝善打电话,果然老师在电话那头也很激动,说这很难得,你要得到科室领导同事的支持,手术咱俩一起做!
病人入院后,在大查房查看病人病历时,科室领导同事意见不一。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虽不表态,但也心存疑虑:手术不同其他,还是破天荒第一例,失败就是医疗事故,责任谁负?
刘京山心中一紧:手术虽只有他和老师两人做,但需要多人多部门配合,不说服大家全力支持,就无法保证手术顺利成功。
他刚要说,有张宝善老师压阵,手术成功概率很高,出了问题他刘京山一人负全责。病人却先开了金口:
“就按保胆去做!我知道,这是微创保胆手术第一例,有风险,出了问题大不了再切。但没试过就切,断送职业生涯,我不甘心……”
刘京山一听眼泪差点流下来:多好的患者呀,天佑中华,保胆手术一定成功。有了先例,今后绝大多数患者胆囊都能保住,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看到患者态度坚定,科室领导同事终于明白胆囊对他意味着全部。于是打消顾虑,统一思想,支持刘京山微创保胆取石。
公元1992年1月16日11时10分。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住院部4楼第1手术室。
张宝善刘京山首次合作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圆满成功!
这一天,离兰尼伯格世界首例切除胆囊手术,已整整过去110周年。
六
刘京山保胆有了开端,却没有进展。
虽求胜心切,1992年全年他却只做了这一台保胆手术。
北大首钢医院、全国乃至全球,当年的记载也只有这一台保胆手术。
仅就这台手术而言,是刘京山和他的老师张宝善的二人转,此时保胆还没成为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的集体意志、集体行动。
新的医生来了,依然咔咔咔地切除患者胆囊,成功的保胆手术对他们毫无触动。大学教的,领导讲的,同事做的,还都是切胆。年纪轻轻的,却像一辈子循规蹈矩的老学究。
刘京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没办法,他只是个普通医生,无法引导科室的发展方向。说难听点儿,领导让你尝试保胆,已经很开明了,还想咋地,还能咋地?
他保胆路上不缺狂热,不缺执着,只缺患者。
终于,保胆成功的跳伞运动员,给他带来新患者;张宝善在北大第一医院也积极转介。刘京山珍惜每一次机会,精心手术,细心呵护,最终个个保胆成功。
1992年实现零的突破;转年,刘京山保胆手术数量上双——
1993年:12例;
1994年:11例;
1995年;20例;
1996年;19例;
1997年;25例;
1998年;41例;
1999年;57例;
2000年;70例;
2001年:88例;
2002年;95例。
1997年,刘京山成为医院普外科主任。行政事务增多,但他保胆手术量反而剧增。
到2002年,11年间保胆手术每年从1例增加到95例。
手术一直是刘京山在做。但当主任后,他已开始培训全科医生微创保胆技能。手把手教每个医生胆道镜技术,让医生轮流当他的手术助手,最终能主刀保胆手术。
保胆之路10年狂奔,终于来到重要节点。
2002年初的一天,下午两点普外科大查房。
刘京山带着大家逐个检查住院患者病历病情。
他来到一个胆结石患者床前,查看患者病历,询问患者感受,并向主管医生详细了解情况。然后思忖片刻,对主管医生说:“这个患者的胆囊不用切,可以保!”
主管医生急了:“为啥?我一直切胆。老师这样教的,以前领导也是这样要求的……”
刘京山问患者:“你想保胆还是切胆?”
患者被主管医生洗了脑,本来同意切胆,但刘京山一问,又没了主意。支支吾吾半天才说:“你们看吧,都行……”
看到患者没反对,刘京山果断地说:“好,就这样,你,保胆取石!”
主管医生傻了:“保胆手术没做过,我不会呀……”
刘京山不客气了:“胆道镜培训,你为何不来?保胆手术当助手,为何又没你?这台手术我来做!手术后找我,过不了保胆这一关,你以后就没资格做胆结石手术!”
主管医生低着头,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刘京山趁热打铁,马上对全科医生护士们说:
“以后患者都以保胆为主!临床检查后,症状严重,超出保胆范围再考虑切胆。决不能墨守成规,漠视患者痛苦,不负责任,一切了之!”
从此,保胆取石从张宝善刘京山师徒10年二人转,变成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全体同仁的集体大合唱,每年保胆手术数量激增——
2003年:124例;
2004年:174例;
2005年:218例;
2006年:320例;
2007年:350例;
2008年:375例;
2009年:529例。
2002年,刘京山出任北大首钢医院副院长。
上任后,他仍每天清晨7点来医院做手术。每年保胆手术,普外科还是他最多。没办法,一是他必须亲力亲为,不断总结归纳更新保胆手术规范、原则和标准;二是患者四面八方慕名而来,都点名让他来做,他从不会让大家失望而归……
七
很快,保胆狂人刘京山的大名不胫而走,远播海外。
2009年6月初的一天深夜,美国纽约华侨刘女士突然腹部剧痛,连夜送进当地医院。医生很快诊断为因胆结石引发的急性胆囊炎,建议切除胆囊,以绝后患。
刘女士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因为她身边的胆结石患者都是这样。
不料她丈夫坚决反对,拒绝在切胆手术单上签字。刘女士输液消炎病情缓解后就被丈夫接回家。
回家后刘女士胆囊炎接连发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恨不得马上回到医院切掉该死的胆囊。
丈夫却让她服药坚持,他在紧张地联系中国医院,争取保胆取石,不用切胆就能治好胆囊结石。
刘女士痛苦异常,向当地法院起诉丈夫。告他不顾妻子死活,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
刘女士丈夫接到传票,却没有到法庭应诉。而是买好机票带着刘女士远渡重洋来到北京。
原来,刘女士患胆结石已十几年。开始症状不明显,吃点消炎药卧床休息就行,很快症状越来越严重。
她丈夫因此留意胆结石治疗的医学进展。发现在中国首都北京,1992年张宝善刘京山合作微创保胆手术就取得了成功,到现在已治好了成千上万名患者。
当医生让他在切胆手术单上签字时,他已决定:要带妻子到北京做微创保胆手术!
回家他就做好带妻子飞赴北京做手术的各种准备。
他和北大首钢医院联系,竟然得到了副院长刘京山的手机号码。
在急切的通话中,刘京山热情欢迎他带妻子到北京手术,还详细询问了病情。并让他放心,他妻子的病情可控,他的保胆手术经验足以应对;医生患者家属三方共同努力,力保微创保胆手术顺利成功。
放下电话,他才发现当时纽约虽是下午,但北京已是深夜。刘京山副院长半夜起来接电话,还这样热情细心。感动之余,更增强了保胆信心。
夫妻俩来到北京,受到刘京山和北大首钢医院的欢迎。
手术前B超检查发现,刘女士胆囊有多发结石,胆囊颈部还有一枚结石嵌顿。刘京山保胆手术中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不多。
2009年7月8日8点50分,手术开始进行。
刘京山通过既定步骤,熟练地把电子胆道镜送入胆囊,用取石网篮把胆囊内结石取净。但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足足有一厘米,取石网无法通过张开,结石无法取出。
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只能切胆了。
但刘京山保胆取石既定方针不变。
他先用等离子碎石机在胆道镜直视下碎石,将结石击碎后取出。碎石风险极大,那么小的空间很容易击穿胆囊壁,那就只能切胆。
刘京山眼前出现了刘女士丈夫期盼的目光。他定了定神,做了个深呼吸。按操作步骤,凭着张宝善老师当年手把手传授的硬核本领,凭着几千例保胆手术的实战经验,胆大心细,妙到毫巅,经过几个小时苦战,为刘女士成功保胆。
刘女士的丈夫鞠躬致意,涕泪涟涟。
手术后第三天,刘女士就顺利出院。
她丈夫临走时,特地前来告别,向刘京山吐露心声:
“你的医术拯救了我的婚姻,如果切胆她会打官司,还会跟我离婚。现在她要撤诉了!
我妻子回去一定很骄傲。她的很多胆结石朋友,急性发作去医院只能切胆。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是世界顶尖的医生,谢谢你们!”
八
公元2009年7月24日,首都北京。
酷暑之中,保胆正酣;群贤毕至,指点江山。
黄志强、周殿元、陈训如、张阳德和张宝善都来了!
上午8点半,北京铂尔曼酒店5楼中华宴会厅。大会组委会主席刘京山宣布:全国第二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学术大会开幕!
开幕式上,刘京山肺腑之言点燃会场:
“医乃仁术,当一个活生生的胆囊被我们无情地切掉时,我们的心灵还能平静么?我们还记得希波克拉底誓言么?”
张宝善在大会上做了重磅报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的新思维》。
他指出:“医生为何有借口切胆,患者为何有顾虑保胆,皆因温床学说认定胆结石的高复发率。实际上复发全因当年手术条件落后结石残留所致。切记:不是复发而是残留。
现代手术中,在胆道镜全方位无死角直视下,能够完全干净彻底地取净胆囊结石。”
他还以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治疗的761例患者为例,经过15年随访,所谓复发率仅有4.34%!这样的微创保胆技术的推广,必将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7月25日上午9点,学术大会上演压轴大戏。
北大首钢医院影像中心3楼多功能厅,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演示大片隆重上映。
前后3台手术,第一台刘京山打先锋。
为确保手术演示成功,早在6月底7月初,刘京山就结合手术室和多功能厅如何衔接同步,确保大屏幕流畅演示手术全过程,事先做了三次演示,一天一次。
每次不进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都到多功能厅,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纠正。直到万无一失才鸣金收兵。
刘京山深知演示成败,关系到保胆之路能否走得更快。对手术细节锱铢必较,反复推敲。
结果,大会正式演示还是出了问题。
第一台手术刘京山主刀,保胆顺利,手术完美。
多功能厅大屏幕上现场演示非常流畅,演示过程通过北大首钢医院微创保胆网向全世界直播,网站涌进大批患者和同行,不吝点赞,啧啧称奇。
第二台手术主刀的是兄弟医院教授,过程顺利,保胆成功。
第三台出了问题。主刀的也是兄弟医院赫赫有名的教授。本想漂漂亮亮地收尾庆功,不料在使用胆道镜探视结石时发慌,说明胆道镜技术掌握上有缺陷。用得少,不熟练。
好在刘京山有准备,为两位教授配备了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的骨干医生,并对突发情况详细预案。见此情景李晋忠不动声色换下教授,熟练地将胆囊内的结石细心取净。
这个插曲令多功能厅同行们心服口服,直播下评论更是纷纷为李晋忠撒花点赞竖大拇指……
演示基本成功,但刘京山却看到不足:
微创保胆取石胆道镜技术培训刻不容缓!
微创保胆手术技术规范监督力度要大大加强!
进入2009年,保胆之路越走越宽。
刘京山和他的普外科,已成中国的微创保胆中心。
不但患者纷至沓来;各大医院专家名医也前来造访;就连德高望重的医学宗师泰斗,也都先后发声——
裘法祖: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
黄志强:微创保胆是中国的大事,是二十一世纪的大事!
冉瑞图:胆囊结石源于肝脏,保护胆囊可以商量!
……-
7年间,刘京山确实干了不少大事,填补了不少空白——
2006年6月,和张宝善主编出版《胆道微创外科学》;
2007年12月,在广州主办全国首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学术大会;
2007年12月,制定《经纤维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技术规范》,中国乃至世界保胆取石手术终于有章可循;
2008年10月,全国医学高校教材《外科学总论》新增微创保胆章节,标志着张宝善刘京山为之奋斗的保胆大业修成正果;
2009年7月,在北京主办全国第二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学术大会;
2009年8月,正式制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微创保胆手册》,让患者正确选择切胆与保胆、预防与护理。
保胆之路渐入坦途,刘京山荣誉接踵而至:
2004年2月,内镜微创保胆息肉切除术获冶金三等奖;
2008年2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技术规范获冶金二等奖;
2009年12月,内镜微创保胆手术临床研究获恩德思(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转年再获恩德思科技成果一等奖)。
刘京山更是先后被卫生部权威机构委以重任:
2008年11月,成为卫生部内镜技术考评委员会普外科考评专家;
2009年12月,成为卫生部内镜技术考评委员会普外科考评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2009年12月,成为卫生部医管司内镜临床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监督委员会副主任。
九
难怪人称保胆狂人,刘京山是个地地道道的手术狂。
普外科的医护人员,只要当天没手术,见他都绕道走。
为啥?在刘京山眼里,一天不做手术。就是虚度光阴。碰到就会耳提面命,再三叮嘱多学多练,死磕保胆技能。
没有患者着急,有了患者更急:因为患者太多,还都是奔他来的。
按医院常规,一台手术环节很多:患者推进来术前讲解、麻醉师麻醉给药、护士消毒准备手术器械……
第一台手术结束,到第二台手术开始,间隔至少一个半小时,这段时间刘京山最为抓狂。
人等人,急死人。这样一天最多能做五六台手术。
刘京山协调后,在隔壁手术室再摆上一张手术台。第一台患者手术结束后,第二台患者已经麻醉好可以手术了。这样首尾相接,循环接力,每个手术日最多能做10台到12台,
最高纪录出现在2019年8月21日,刘京山手术团队一天做了15台手术。
这样一来,等候时间大大缩短,救治患者成倍增加,慕刘京山大名而来的患者也都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却苦了刘京山和他的手术团队,每个手术日都像敢死队发起最后一次冲锋,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就连麻醉科医师王野——刘京山保胆手术的御用麻醉师,一天的麻醉工作量也成倍地增加。但他却“痛”并“快乐”着:“跟着刘头干,痛快!”从手术台下来,他常这样说。
2005年白求恩大学毕业到北大首钢医院,到2019年14年间,他参与了刘京山手术团队六千多例保胆手术。
张宝善已论证所谓保胆取石高复发率纯属子虚乌有,准确地说是结石的残留率。为确保微创保胆取石杜绝残留,刘京山制定了近乎严苛的手术规范:
一是取石内镜必须是软性胆道镜,硬性胆道镜不能弯曲,不能保证取净结石;
二是取石时,不许用钳子夹,不许用刮匙刮,避免结石破碎,漏掉碎屑,只许用取石网篮套取,像“接生婆”那样将结石完整细心地取出胆囊之外;
三是要探察到胆囊管开口处,并有胆汁源源流出为止;
四是如发现胆囊黏膜表面有胆泥,要用胆道镜细胞刷刷洗胆囊壁,加用生理盐水冲刷吸净;
五是在胆囊黏膜下层用可吸收线做不穿越黏膜层的一期缝合,以保证黏膜光滑完整;
六是不留置胆囊造瘘管,以消除异物刺激,并避免造成胆囊黏膜损伤;
七是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如口服消炎利胆药,可有效降低结石的复发率。一般术后常规抗炎两至三天,无须特殊处理,次日可下床活动并进半流质饮食,四至六天后可出院。
如此处理后,如果结石再生,才可真正称为“结石复发”。
这里要特别强调:必须保证术中取净结石,方能真正称为术后胆囊结石的复发率。
其实,这里所说的复发,严格地说是新生。当初由于饮食习惯生出结石,微创保胆后结石取净。但饮食习惯不改,迟早还会再生出结石,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对手术标准的苛刻要求,让刘京山在手术台上完全忘记自己,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在患者身上。
他始终认为:手术台上,医生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方法的手术才算完美。如果单纯追求手术形式漂亮,有时对患者恢复反而不好。
多年来,刘京山的普外科常年保持手术量全院第一,外地患者全院第一,外国患者全院第一。
其实,如统计一下同等规模的科室,刘京山的普外科肯定也是手术量、外地患者和外国患者全国第一甚至全世界第一。
十
刘京山不但是手术狂,更是学术狂、科普狂和培训狂。
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刘京山微创保胆学术创新之快,令医学界震惊。
2007年,他根据临床实践,撰写学术论文《纤维胆道镜下胆囊切开取石保胆治疗胆囊结石612例随访结果分析》,投稿《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在业内地位之高,相当于理论战线上的《求是》杂志。
该杂志审稿专家质疑分析结论,认为论文中保胆手术复发率5.11%不可信,最后结论是不予刊用。
刘京山找审稿专家理论,却无法说服他,双方约定让独立第三方进行验证。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统计学专家接受任务后,成立一个课题组,专门招聘一个医学硕士对复发率检查验证。
刘京山信心满满,除了给课题组提供病历编号,其他一概不管。
硕士用了半年时间,把刘京山手术团队上千份病历查了个底儿掉,通过电话随访、实地随访直接找患者验证,最后向北京大学医学部提供了一份翔实的验证报告。
报告结论:经过调查验证,论文中保胆手术复发率5.11%数据准确可靠!
拿到验证报告,杂志审稿专家向刘京山致歉:
“此前我对微创保胆取石持有偏见,更想不到你们的学术作风如此扎实严谨。我曾被一些论文的不实数据欺骗,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当论文在《中华外科》杂志面世时,已到了2009年,这也是《中华外科》杂志首次刊登微创保胆方面的论文。论文结论不仅让胆结石患者更有勇气保胆取石,也令医学界对张宝善刘京山的微创保胆手术刮目相看。
自1992年1月16日首次保胆手术后,随着实践不断增加,刘京山的保胆理论也不断深化——
1997年:《胆道镜取石术后结石复发分析》(《中国内镜》);
2007年:《纤维胆道镜技术》(《外科总论》);
2008年:《纤维胆道镜技术》(《内镜医学》);
2008年:《内镜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内镜》);
2009年:《内镜微创保胆取石1520例临床分析》(《中华普外科手术学》);
2009年:《纤维胆道镜下微创保胆治疗胆囊结石612例随访分析》(《中华外科》);
2010年:《胆囊切除与保胆手术生活质量多中心调查》(《中国内镜》);
2010年:《胆囊保留性手术与意外胆囊癌》(《中国内镜》);
2011年:《胆石症术后不良反应多中心联合调查分析》(《中国内镜》);
2012年:《内镜微创保胆术后复发因素分析》(《中国内镜》);
2012年:《钬激光对胆囊结石体内碎石效果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
2016年:《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2015版》(《中国内镜》);
2017年:《中药在内镜微创保胆手术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中国内镜》);
2018年:《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内镜》);
……
丰富的手术实践,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刘京山逐渐在医学界掌握了一定话语权,相继成为《中国内镜》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和《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副主编,为中国医学学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杨斌
狂热,执着。
谦恭,淡泊。
他身边的人都这么说。
同事眼里,他是活着的传奇。
患者眼里,他是当代的扁鹊华佗。
家人眼里,他是孝子贤夫慈父的三体融合。
他,就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普外科主任、保胆狂人刘京山。
一
初见刘京山,你会惊讶他典型的大中华脸。
天庭开阔,目光亲和;外表儒雅,但内心狂热。
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到北大首钢医院,迄今已有36年。
和张宝善首次成功合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迄今也已27年。
都说老要张狂少要稳。他却不信邪,偏偏年少张狂,到老不改狂人本色。从热血青年孤军奋进,勇闯医学保胆雷区;到花甲之年精心筹划,推动中国保胆版图不断扩大。
他重压之下毫无惧色,谈笑间举重若轻;细微之处更是心思缜密,举轻若重。和导师同事一起,几十年殚精竭虑,为无数胆结石患者带来生命质量的提升,更领略到微创保胆巅峰雄奇壮丽的风景。
二
狂人就是狂人,哪怕初出茅庐。
工作不久,刘京山就初露狂人本色。
那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次业务讨论会上,他竟口出狂言:
“患者得了肾结石,为何只取结石?
患者得了膀胱结石,为何只取结石?
患者得了胆结石,为何就要切除胆囊?”
……
与会者面面相觑,一时愕然:
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咋会问出这么蠢的问题?
胆结石患者必须切除胆囊,这是医学界百年来的金标准!
为何切除?因为胆囊天然就是结石的温床!
国内外医科大学教材百年来都是这样写的,专家教授百年来也都是这样教的。这就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不证自明。一个年轻医生竟发如此狂瞽之言,想哗众取宠,一鸣惊人?
刘京山三问,离德国医生兰尼伯格所做世界首例胆囊切除手术,已过百年。正是这例手术,奠定了人体胆结石治疗原则,被后世尊称为金标准。
兰尼伯格同时还发表了著名的温床学说:
治疗胆结石应切除胆囊,因它不但含有结石还能生长结石。不切就会复发,并且结石(息肉)可能癌变,一旦恶化性命不保。
当时医学条件下,温床学说是正确的。那时手术条件简陋,结石无法取净,术后复发率极高。加之医学人士水平有限,在人体五脏六腑中唯独漠视胆囊的功能。种种原因,致使胆结石(息肉)患者胆囊被一切了之。
谁能想到,世界发展如此之快,但兰尼伯格的温床学说,百年来竟被医学界全盘继承下来。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床学说早已陈旧腐烂,严重桎梏肝胆外科的发展,阻碍胆结石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
三
刘京山为何狂热保胆?因为他对患者爱得深沉。
他认识一个胆结石患者,在首都一家大医院切了胆囊,术后出现严重腹泻。
十几年了,患者很少出门,更很少出门吃饭。
一旦出门,不敢开车坐车,只敢走熟悉的线路,沿途厕所方位必须烂熟于心。从家到目的地被厕所分割成几段,出门就变身竞走健将,路上衣衫不整,气喘吁吁,疲于奔命。
一年仅有的几次在外就餐,就更加小心。
只能吃粤菜本帮淮扬菜,不敢吃川菜湘菜东北菜。
饭前要勘测餐厅厕所方位,并精确丈量距离。
厕所要足够大,就餐高峰时得保证不会满坑满谷。
确认条件完备,才敢落座就餐。功课稍未做足,就会屎尿横流,众人面前出糗。
这就是患者切除胆囊导致腹泻的严重病例。
切除胆囊的患者,术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
这种腹泻如影随形,陪伴一生。而这“忠实”的陪伴,常令患者有生不如死的绝望感。
为何患者切除胆囊会导致腹泻?
因为胆囊存储、浓缩和排出胆汁帮助肠道消化。
没了胆囊,肝细胞每天分泌近千毫升胆汁,只能随时直排肠道,当肠道消化需要胆汁时却干脆放了鸽子。
后果都知道了,就是腹胀腹泻。
患者切除胆囊后有没有办法根治腹泻?
没有!没有!!没有!!!医生会认真负责地强调三遍。
他只会叮嘱患者:少吃不吃油、肉类和刺激性食物,减少肠道消化负荷,减轻腹胀腹泻症状……
不仅如此,可怕的是,没了胆囊,胆汁还可能反流到胃和食管,导致胃炎和食管炎,加重患者痛苦。
更要命的是,切掉胆囊旧“温床”,又可能长出胆总管新“温床”(胆总管代胆囊受“过”,长出新结石)。而新“温床”又不能切除,胆总管结石比胆囊结石危害更大!
切除胆囊,还可能导致胆管损伤、肝管损伤和血管损伤,如不幸“中枪”,患者死的心都有!
更恐怖的是,医学界还发现:胆囊切除患者患结肠癌的概率,竟是未做胆囊切除患者的45倍!
因此,胆囊不能随便切除,它很重要!
温床学说是时候倒掉了!它早就该倒掉了!
刘京山曾打过一个比喻:胆结石患者切除胆囊,就像父母给小孩儿洗完澡倒洗澡水,连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
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这是多么愚蠢的父母!!
这是多么愚蠢的医生!!!
他曾质疑一个炫耀几分钟就能切掉胆囊的大夫:
“你们的手术刀,究竟切掉了多少本不该切的胆囊?”
那段时间,晚上一合眼,成千上万被切掉的胆囊,就蜂拥上前,纷纷向他喊冤……
但他更多的还是深深的自责:
“都说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人富起来了!但切除胆囊后,就算腰杆再直,腰包再鼓,不能吃喝,不能玩乐,生命质量断崖坠落……我们拿手术刀的敢拍胸脯说无憾无愧无责?”
被医学漠视的胆囊,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
刘京山平时爱听郭德纲的单口儿,开场这段定场诗特别带劲儿: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试想大将军要切了胆囊,非但提不动刀,皇上也绝不敢让他领兵出征。
还有,三国里的传奇英雄们如果切了胆囊,更会被对手爆得渣都不剩。青龙偃月刀龙胆亮银枪也只能堆在兵器库,无人能搬动。
没有胆囊,就没有古往今来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
刘京山暗暗发誓:一定要保住中国人的胆,保住中国人的脸面,保住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四
刘京山如此狂热保胆,还因有个更狂热的保胆师父。
张宝善,胆道外科专家,中国胆道镜之父,一代医学宗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
张宝善一生爱胆,护胆,保胆。他在胆道外科领域达到的成就境界无人能及,会上会下常大声疾呼:宝刀在手,善待胆囊!
他率先从日本引进胆道镜技术,使中国内镜医学狂飙突进,也为微创保胆秣马厉兵,未雨绸缪。
他在世界上首创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为亿万胆结石患者带来了福音。
所谓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技术,简单地讲,是指胆结石手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进入人体胆囊进行探查和治疗,纤维胆道镜可以在胆囊内随意弯曲,还可照明观察,能做到哪里有结石就到哪里取结石,可以完全彻底干净地取净结石。手术全过程能够全程实时监测,确保手术安全可靠。
1986年夏天,刘京山到北大第一医院进修,第一次见到张宝善。从此刘京山喜获保胆技术发明者的指点,张宝善也终于得到最好的传承者——日后中国微创保胆的领军人物。
结果虽是好的结果,但过程却一波三折。
刚到北大第一医院,为从张宝善那儿多学点儿本事,刘京山积极表现。早晨总是第一个到,擦桌子拖地,斟茶倒水,忙得不亦乐乎。但张宝善见了无动于衷,从未夸奖,更未另眼相待。
时间长了,刘京山有点失望。但他不是个投机的人,刚来时咋干,就一直咋干,还越干越起劲儿,越干越麻利儿。
终于等来导师的单独指导。但张宝善一开口,刘京山傻眼了。
张宝善问他:“有个事儿你能不能干?”
刘京山毫不含糊:“能!”
张宝善说:“你跑跑图书馆,把所有胆道镜的论文搜集全,都复印下来,复印前认真看一遍。”
刘京山心里叫苦,嘴里却说:“好。”
从此,刘京山白天进修,晚上泡图书馆,节假日更是在图书馆泡一整天。北大图书馆、北医大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等都被他泡了个遍。
进修结束前,刘京山吃力地捧着一尺多高的复印材料,走进张宝善办公室。张宝善翻看这些复印件,内心有些小感动。作为将胆道镜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对这些论文耳熟能详,很清楚将这些论文搜集全,得下多大功夫。
也许这时,他就已认定刘京山是自己的接班人。
后来,刘京山才明白导师的良苦用心。
所谓复印材料,就是让他全面了解胆道镜。从此他在胆道镜理论上有了全国视野,有了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理念,为将来开展微创保胆手术储备了能量。
后来张宝善也对刘京山透了底儿:
“采用这种方式,也是磨练你的性子,看你能不能受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这对你今后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除了理论学习,进修期间,张宝善开始手把手教刘京山胆道镜技术,并亲自当助手让徒弟主刀手术。后来,这项技术成了刘京山微创保胆的硬核本领。
他也有样学样,把技术手把手教给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全体医生。还通过外出巡诊和举办高级研修班,把胆道镜技术教给了千千万万的医生。
进修结束后,张宝善对徒弟的传帮带更加细心全面。
他一次次指导刘京山在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学术演讲。自己却坐在在台下,颔首聆听,陶醉在徒弟取得的巨大成功之中。
他亲自参与指导刘京山主编撰写的学术著作,自己却不署名。在徒弟强烈要求下也只肯署在徒弟名后。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后来,这种学术作风被刘京山忠实完整地传承下来。
当然,师徒俩最重要的医学成果,是首次共同完成了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
说来奇怪,师徒合作久了,越来越像父子。
不但狂热的行为方式像,连模样长相都越来越像。
刘京山的大中华面孔,就是在结识张宝善之后,随着岁月学识阅历的积淀慢慢形成的。
俗话说,相由心生。想必张宝善多年来在徒弟身上,深深植入了他广博的学识、深邃的视野和无私的德行。
2017年3月29日13时08分,一代宗师张宝善病逝。
当时,刘京山正在成都主持学术会议。闻讯痛不欲生,马上赶到机场,乘最近一班飞机赶回北京,主持料理导师后事。
参加成都会议前,他在张宝善病床前晚上陪床白天上班已经一个多月,因成都方面要求他和导师至少去一人主持会议;加上病情好转,导师坚持让他参会,他才肯离开病床。不料这一去竟成永别。
一周后的清晨,刘京山赶赴机场,外出参加学术会议。
他提早来到T3航站楼6号门,和张宝善碰头后一同前往。但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眼看飞机就要误点,刘京山打电话催促:“老师,你到哪了?”
焦急中,刘京山浑身陡然一震,半天才缓过神来:
老师上周走了……
T3航站楼依旧,六号门还在。但这对几十年来数百次一同出行,共赴保胆之路的师徒父子,却永远不会在这儿碰头了……
两年后,2019年10月19日,江苏南京。
第七届全国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学术大会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刘京山提议:从这届开始,今后每届学术大会,都要播放内镜微创保胆技术发明者张宝善的生平视频,缅怀先辈,寄托哀思,激励后来者继承遗志,发扬光大。
他的建议获得与会者一致通过。
五
刘京山当年保胆之难,难于上青天。
中国之大,他竟找不到一个保胆取石患者。
刘京山要能跨出这一小步,人类将跨出一大步!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张宝善微创保胆技术已臻成熟,保胆取石手术实施条件也已完备。
尴尬的是,有了摩拳擦掌的大夫,却没有愿意尝试的患者。
当时北大首钢医院还默默无闻,胆结石患者求医都到大医院。一上手术台,胆囊就被大夫不由分说咔咔一切了之。
就算患者要求保胆,也被大夫温床复发癌变论调吓得胆还没切,胆儿就没了……
转眼到了1992年,元旦休假后上班第一天。
33岁的刘京山在办公室眉头紧锁:没有患者怎么办?
实在不行就“杀熟”,动员亲戚朋友同事来做。只要效果好,肯定能推广。
可是游说了一圈儿,还是没患者。身边的胆结石患者本来就少,突发急性胆囊炎的还是要去大医院,症状不严重的谁也不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刘京山甚至走火入魔:不行就用传销的办法,谁拉来下线做保胆手术,重奖!
但奖什么呢,总不能奖一堆切下来的胆囊吧?
踏破铁蹄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一天刘京山查房,一个熟人找到他,急切地问:“我表弟是个跳伞运动员,国家运动队的。得了胆结石,去了好多医院,都要切胆。但教练说切了就不能跳伞,得转行。
他不肯切,让全家人到处找不用切胆的医院,找了一个多月,病也越拖越重。
昨天我才听说你正在找胆结石患者,可以不切,是真的吗?”
刘京山一听心跳加快,连忙说:“是真的,我们能为患者保胆取石!”
其实,按当时师徒俩定的手术规范,刘京山应说入院检查后才能确定是切是保。但情况特殊,顾不了那么多了。
查房后,他马上给张宝善打电话,果然老师在电话那头也很激动,说这很难得,你要得到科室领导同事的支持,手术咱俩一起做!
病人入院后,在大查房查看病人病历时,科室领导同事意见不一。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虽不表态,但也心存疑虑:手术不同其他,还是破天荒第一例,失败就是医疗事故,责任谁负?
刘京山心中一紧:手术虽只有他和老师两人做,但需要多人多部门配合,不说服大家全力支持,就无法保证手术顺利成功。
他刚要说,有张宝善老师压阵,手术成功概率很高,出了问题他刘京山一人负全责。病人却先开了金口:
“就按保胆去做!我知道,这是微创保胆手术第一例,有风险,出了问题大不了再切。但没试过就切,断送职业生涯,我不甘心……”
刘京山一听眼泪差点流下来:多好的患者呀,天佑中华,保胆手术一定成功。有了先例,今后绝大多数患者胆囊都能保住,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看到患者态度坚定,科室领导同事终于明白胆囊对他意味着全部。于是打消顾虑,统一思想,支持刘京山微创保胆取石。
公元1992年1月16日11时10分。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住院部4楼第1手术室。
张宝善刘京山首次合作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圆满成功!
这一天,离兰尼伯格世界首例切除胆囊手术,已整整过去110周年。
六
刘京山保胆有了开端,却没有进展。
虽求胜心切,1992年全年他却只做了这一台保胆手术。
北大首钢医院、全国乃至全球,当年的记载也只有这一台保胆手术。
仅就这台手术而言,是刘京山和他的老师张宝善的二人转,此时保胆还没成为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的集体意志、集体行动。
新的医生来了,依然咔咔咔地切除患者胆囊,成功的保胆手术对他们毫无触动。大学教的,领导讲的,同事做的,还都是切胆。年纪轻轻的,却像一辈子循规蹈矩的老学究。
刘京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没办法,他只是个普通医生,无法引导科室的发展方向。说难听点儿,领导让你尝试保胆,已经很开明了,还想咋地,还能咋地?
他保胆路上不缺狂热,不缺执着,只缺患者。
终于,保胆成功的跳伞运动员,给他带来新患者;张宝善在北大第一医院也积极转介。刘京山珍惜每一次机会,精心手术,细心呵护,最终个个保胆成功。
1992年实现零的突破;转年,刘京山保胆手术数量上双——
1993年:12例;
1994年:11例;
1995年;20例;
1996年;19例;
1997年;25例;
1998年;41例;
1999年;57例;
2000年;70例;
2001年:88例;
2002年;95例。
1997年,刘京山成为医院普外科主任。行政事务增多,但他保胆手术量反而剧增。
到2002年,11年间保胆手术每年从1例增加到95例。
手术一直是刘京山在做。但当主任后,他已开始培训全科医生微创保胆技能。手把手教每个医生胆道镜技术,让医生轮流当他的手术助手,最终能主刀保胆手术。
保胆之路10年狂奔,终于来到重要节点。
2002年初的一天,下午两点普外科大查房。
刘京山带着大家逐个检查住院患者病历病情。
他来到一个胆结石患者床前,查看患者病历,询问患者感受,并向主管医生详细了解情况。然后思忖片刻,对主管医生说:“这个患者的胆囊不用切,可以保!”
主管医生急了:“为啥?我一直切胆。老师这样教的,以前领导也是这样要求的……”
刘京山问患者:“你想保胆还是切胆?”
患者被主管医生洗了脑,本来同意切胆,但刘京山一问,又没了主意。支支吾吾半天才说:“你们看吧,都行……”
看到患者没反对,刘京山果断地说:“好,就这样,你,保胆取石!”
主管医生傻了:“保胆手术没做过,我不会呀……”
刘京山不客气了:“胆道镜培训,你为何不来?保胆手术当助手,为何又没你?这台手术我来做!手术后找我,过不了保胆这一关,你以后就没资格做胆结石手术!”
主管医生低着头,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刘京山趁热打铁,马上对全科医生护士们说:
“以后患者都以保胆为主!临床检查后,症状严重,超出保胆范围再考虑切胆。决不能墨守成规,漠视患者痛苦,不负责任,一切了之!”
从此,保胆取石从张宝善刘京山师徒10年二人转,变成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全体同仁的集体大合唱,每年保胆手术数量激增——
2003年:124例;
2004年:174例;
2005年:218例;
2006年:320例;
2007年:350例;
2008年:375例;
2009年:529例。
2002年,刘京山出任北大首钢医院副院长。
上任后,他仍每天清晨7点来医院做手术。每年保胆手术,普外科还是他最多。没办法,一是他必须亲力亲为,不断总结归纳更新保胆手术规范、原则和标准;二是患者四面八方慕名而来,都点名让他来做,他从不会让大家失望而归……
七
很快,保胆狂人刘京山的大名不胫而走,远播海外。
2009年6月初的一天深夜,美国纽约华侨刘女士突然腹部剧痛,连夜送进当地医院。医生很快诊断为因胆结石引发的急性胆囊炎,建议切除胆囊,以绝后患。
刘女士毫不犹豫就同意了,因为她身边的胆结石患者都是这样。
不料她丈夫坚决反对,拒绝在切胆手术单上签字。刘女士输液消炎病情缓解后就被丈夫接回家。
回家后刘女士胆囊炎接连发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恨不得马上回到医院切掉该死的胆囊。
丈夫却让她服药坚持,他在紧张地联系中国医院,争取保胆取石,不用切胆就能治好胆囊结石。
刘女士痛苦异常,向当地法院起诉丈夫。告他不顾妻子死活,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
刘女士丈夫接到传票,却没有到法庭应诉。而是买好机票带着刘女士远渡重洋来到北京。
原来,刘女士患胆结石已十几年。开始症状不明显,吃点消炎药卧床休息就行,很快症状越来越严重。
她丈夫因此留意胆结石治疗的医学进展。发现在中国首都北京,1992年张宝善刘京山合作微创保胆手术就取得了成功,到现在已治好了成千上万名患者。
当医生让他在切胆手术单上签字时,他已决定:要带妻子到北京做微创保胆手术!
回家他就做好带妻子飞赴北京做手术的各种准备。
他和北大首钢医院联系,竟然得到了副院长刘京山的手机号码。
在急切的通话中,刘京山热情欢迎他带妻子到北京手术,还详细询问了病情。并让他放心,他妻子的病情可控,他的保胆手术经验足以应对;医生患者家属三方共同努力,力保微创保胆手术顺利成功。
放下电话,他才发现当时纽约虽是下午,但北京已是深夜。刘京山副院长半夜起来接电话,还这样热情细心。感动之余,更增强了保胆信心。
夫妻俩来到北京,受到刘京山和北大首钢医院的欢迎。
手术前B超检查发现,刘女士胆囊有多发结石,胆囊颈部还有一枚结石嵌顿。刘京山保胆手术中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不多。
2009年7月8日8点50分,手术开始进行。
刘京山通过既定步骤,熟练地把电子胆道镜送入胆囊,用取石网篮把胆囊内结石取净。但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足足有一厘米,取石网无法通过张开,结石无法取出。
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只能切胆了。
但刘京山保胆取石既定方针不变。
他先用等离子碎石机在胆道镜直视下碎石,将结石击碎后取出。碎石风险极大,那么小的空间很容易击穿胆囊壁,那就只能切胆。
刘京山眼前出现了刘女士丈夫期盼的目光。他定了定神,做了个深呼吸。按操作步骤,凭着张宝善老师当年手把手传授的硬核本领,凭着几千例保胆手术的实战经验,胆大心细,妙到毫巅,经过几个小时苦战,为刘女士成功保胆。
刘女士的丈夫鞠躬致意,涕泪涟涟。
手术后第三天,刘女士就顺利出院。
她丈夫临走时,特地前来告别,向刘京山吐露心声:
“你的医术拯救了我的婚姻,如果切胆她会打官司,还会跟我离婚。现在她要撤诉了!
我妻子回去一定很骄傲。她的很多胆结石朋友,急性发作去医院只能切胆。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是世界顶尖的医生,谢谢你们!”
八
公元2009年7月24日,首都北京。
酷暑之中,保胆正酣;群贤毕至,指点江山。
黄志强、周殿元、陈训如、张阳德和张宝善都来了!
上午8点半,北京铂尔曼酒店5楼中华宴会厅。大会组委会主席刘京山宣布:全国第二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学术大会开幕!
开幕式上,刘京山肺腑之言点燃会场:
“医乃仁术,当一个活生生的胆囊被我们无情地切掉时,我们的心灵还能平静么?我们还记得希波克拉底誓言么?”
张宝善在大会上做了重磅报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的新思维》。
他指出:“医生为何有借口切胆,患者为何有顾虑保胆,皆因温床学说认定胆结石的高复发率。实际上复发全因当年手术条件落后结石残留所致。切记:不是复发而是残留。
现代手术中,在胆道镜全方位无死角直视下,能够完全干净彻底地取净胆囊结石。”
他还以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治疗的761例患者为例,经过15年随访,所谓复发率仅有4.34%!这样的微创保胆技术的推广,必将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7月25日上午9点,学术大会上演压轴大戏。
北大首钢医院影像中心3楼多功能厅,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演示大片隆重上映。
前后3台手术,第一台刘京山打先锋。
为确保手术演示成功,早在6月底7月初,刘京山就结合手术室和多功能厅如何衔接同步,确保大屏幕流畅演示手术全过程,事先做了三次演示,一天一次。
每次不进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都到多功能厅,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纠正。直到万无一失才鸣金收兵。
刘京山深知演示成败,关系到保胆之路能否走得更快。对手术细节锱铢必较,反复推敲。
结果,大会正式演示还是出了问题。
第一台手术刘京山主刀,保胆顺利,手术完美。
多功能厅大屏幕上现场演示非常流畅,演示过程通过北大首钢医院微创保胆网向全世界直播,网站涌进大批患者和同行,不吝点赞,啧啧称奇。
第二台手术主刀的是兄弟医院教授,过程顺利,保胆成功。
第三台出了问题。主刀的也是兄弟医院赫赫有名的教授。本想漂漂亮亮地收尾庆功,不料在使用胆道镜探视结石时发慌,说明胆道镜技术掌握上有缺陷。用得少,不熟练。
好在刘京山有准备,为两位教授配备了北大首钢医院普外科的骨干医生,并对突发情况详细预案。见此情景李晋忠不动声色换下教授,熟练地将胆囊内的结石细心取净。
这个插曲令多功能厅同行们心服口服,直播下评论更是纷纷为李晋忠撒花点赞竖大拇指……
演示基本成功,但刘京山却看到不足:
微创保胆取石胆道镜技术培训刻不容缓!
微创保胆手术技术规范监督力度要大大加强!
进入2009年,保胆之路越走越宽。
刘京山和他的普外科,已成中国的微创保胆中心。
不但患者纷至沓来;各大医院专家名医也前来造访;就连德高望重的医学宗师泰斗,也都先后发声——
裘法祖: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
黄志强:微创保胆是中国的大事,是二十一世纪的大事!
冉瑞图:胆囊结石源于肝脏,保护胆囊可以商量!
……-
7年间,刘京山确实干了不少大事,填补了不少空白——
2006年6月,和张宝善主编出版《胆道微创外科学》;
2007年12月,在广州主办全国首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学术大会;
2007年12月,制定《经纤维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技术规范》,中国乃至世界保胆取石手术终于有章可循;
2008年10月,全国医学高校教材《外科学总论》新增微创保胆章节,标志着张宝善刘京山为之奋斗的保胆大业修成正果;
2009年7月,在北京主办全国第二届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学术大会;
2009年8月,正式制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微创保胆手册》,让患者正确选择切胆与保胆、预防与护理。
保胆之路渐入坦途,刘京山荣誉接踵而至:
2004年2月,内镜微创保胆息肉切除术获冶金三等奖;
2008年2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技术规范获冶金二等奖;
2009年12月,内镜微创保胆手术临床研究获恩德思(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转年再获恩德思科技成果一等奖)。
刘京山更是先后被卫生部权威机构委以重任:
2008年11月,成为卫生部内镜技术考评委员会普外科考评专家;
2009年12月,成为卫生部内镜技术考评委员会普外科考评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2009年12月,成为卫生部医管司内镜临床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监督委员会副主任。
九
难怪人称保胆狂人,刘京山是个地地道道的手术狂。
普外科的医护人员,只要当天没手术,见他都绕道走。
为啥?在刘京山眼里,一天不做手术。就是虚度光阴。碰到就会耳提面命,再三叮嘱多学多练,死磕保胆技能。
没有患者着急,有了患者更急:因为患者太多,还都是奔他来的。
按医院常规,一台手术环节很多:患者推进来术前讲解、麻醉师麻醉给药、护士消毒准备手术器械……
第一台手术结束,到第二台手术开始,间隔至少一个半小时,这段时间刘京山最为抓狂。
人等人,急死人。这样一天最多能做五六台手术。
刘京山协调后,在隔壁手术室再摆上一张手术台。第一台患者手术结束后,第二台患者已经麻醉好可以手术了。这样首尾相接,循环接力,每个手术日最多能做10台到12台,
最高纪录出现在2019年8月21日,刘京山手术团队一天做了15台手术。
这样一来,等候时间大大缩短,救治患者成倍增加,慕刘京山大名而来的患者也都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却苦了刘京山和他的手术团队,每个手术日都像敢死队发起最后一次冲锋,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就连麻醉科医师王野——刘京山保胆手术的御用麻醉师,一天的麻醉工作量也成倍地增加。但他却“痛”并“快乐”着:“跟着刘头干,痛快!”从手术台下来,他常这样说。
2005年白求恩大学毕业到北大首钢医院,到2019年14年间,他参与了刘京山手术团队六千多例保胆手术。
张宝善已论证所谓保胆取石高复发率纯属子虚乌有,准确地说是结石的残留率。为确保微创保胆取石杜绝残留,刘京山制定了近乎严苛的手术规范:
一是取石内镜必须是软性胆道镜,硬性胆道镜不能弯曲,不能保证取净结石;
二是取石时,不许用钳子夹,不许用刮匙刮,避免结石破碎,漏掉碎屑,只许用取石网篮套取,像“接生婆”那样将结石完整细心地取出胆囊之外;
三是要探察到胆囊管开口处,并有胆汁源源流出为止;
四是如发现胆囊黏膜表面有胆泥,要用胆道镜细胞刷刷洗胆囊壁,加用生理盐水冲刷吸净;
五是在胆囊黏膜下层用可吸收线做不穿越黏膜层的一期缝合,以保证黏膜光滑完整;
六是不留置胆囊造瘘管,以消除异物刺激,并避免造成胆囊黏膜损伤;
七是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如口服消炎利胆药,可有效降低结石的复发率。一般术后常规抗炎两至三天,无须特殊处理,次日可下床活动并进半流质饮食,四至六天后可出院。
如此处理后,如果结石再生,才可真正称为“结石复发”。
这里要特别强调:必须保证术中取净结石,方能真正称为术后胆囊结石的复发率。
其实,这里所说的复发,严格地说是新生。当初由于饮食习惯生出结石,微创保胆后结石取净。但饮食习惯不改,迟早还会再生出结石,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对手术标准的苛刻要求,让刘京山在手术台上完全忘记自己,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在患者身上。
他始终认为:手术台上,医生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方法的手术才算完美。如果单纯追求手术形式漂亮,有时对患者恢复反而不好。
多年来,刘京山的普外科常年保持手术量全院第一,外地患者全院第一,外国患者全院第一。
其实,如统计一下同等规模的科室,刘京山的普外科肯定也是手术量、外地患者和外国患者全国第一甚至全世界第一。
十
刘京山不但是手术狂,更是学术狂、科普狂和培训狂。
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刘京山微创保胆学术创新之快,令医学界震惊。
2007年,他根据临床实践,撰写学术论文《纤维胆道镜下胆囊切开取石保胆治疗胆囊结石612例随访结果分析》,投稿《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在业内地位之高,相当于理论战线上的《求是》杂志。
该杂志审稿专家质疑分析结论,认为论文中保胆手术复发率5.11%不可信,最后结论是不予刊用。
刘京山找审稿专家理论,却无法说服他,双方约定让独立第三方进行验证。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统计学专家接受任务后,成立一个课题组,专门招聘一个医学硕士对复发率检查验证。
刘京山信心满满,除了给课题组提供病历编号,其他一概不管。
硕士用了半年时间,把刘京山手术团队上千份病历查了个底儿掉,通过电话随访、实地随访直接找患者验证,最后向北京大学医学部提供了一份翔实的验证报告。
报告结论:经过调查验证,论文中保胆手术复发率5.11%数据准确可靠!
拿到验证报告,杂志审稿专家向刘京山致歉:
“此前我对微创保胆取石持有偏见,更想不到你们的学术作风如此扎实严谨。我曾被一些论文的不实数据欺骗,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当论文在《中华外科》杂志面世时,已到了2009年,这也是《中华外科》杂志首次刊登微创保胆方面的论文。论文结论不仅让胆结石患者更有勇气保胆取石,也令医学界对张宝善刘京山的微创保胆手术刮目相看。
自1992年1月16日首次保胆手术后,随着实践不断增加,刘京山的保胆理论也不断深化——
1997年:《胆道镜取石术后结石复发分析》(《中国内镜》);
2007年:《纤维胆道镜技术》(《外科总论》);
2008年:《纤维胆道镜技术》(《内镜医学》);
2008年:《内镜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内镜》);
2009年:《内镜微创保胆取石1520例临床分析》(《中华普外科手术学》);
2009年:《纤维胆道镜下微创保胆治疗胆囊结石612例随访分析》(《中华外科》);
2010年:《胆囊切除与保胆手术生活质量多中心调查》(《中国内镜》);
2010年:《胆囊保留性手术与意外胆囊癌》(《中国内镜》);
2011年:《胆石症术后不良反应多中心联合调查分析》(《中国内镜》);
2012年:《内镜微创保胆术后复发因素分析》(《中国内镜》);
2012年:《钬激光对胆囊结石体内碎石效果的临床研究》(《中华外科》);
2016年:《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2015版》(《中国内镜》);
2017年:《中药在内镜微创保胆手术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中国内镜》);
2018年:《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内镜》);
……
丰富的手术实践,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刘京山逐渐在医学界掌握了一定话语权,相继成为《中国内镜》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和《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副主编,为中国医学学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