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书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传统。传世的最早两幅楚国帛画,其
笔墨的简洁,神情的生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软侯家族墓
件
的帛画和仪仗图,造型技巧更趋完美,构图井然有序,想象力丰富。特别是漆棺上的彩
绘,流云、走兽、人物的飞动,更使人难以相信二千多年前的绘画技法已达到如此生动
欲活的艺术境地,楚国的帛书和江陵睡虎地秦简是三代金文和石鼓文以后发现的墨迹真
品,虽然出自书吏,其形体结构自有法度,为后来隶书开辟了先河。
两汉书体普遍使用隶书,随后出现了章草,甘肃河西走廊出土的汉简可以充分地证
明。尽管我国书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演变,但总的造型基础一直到三国时期才开始向
新的书体蜕变。至于绘画作品,仅见之于墓葬壁画,以仪仗、宴饮为题材,人物画为主,
车马为辅,大都是线描填彩,也偶有用笔墨彩色涂抹成形的。文献中的《鲁灵光赋》
所描写的绘画场面,是多么感人;麒麟阁的功臣肖像,又是何等逼真传神。可以说,两
汉的绘画已为魏晋开拓了美好的前景。
、从三国到两晋的书画艺术,突出的变化在于进入了上层社会,一些显宦士大夫大都
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和理论著述,从而促使了艺术进一步繁荣。南朝的书法宗法“二王”,
绘画渗入佛教艺术技法,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自成一种。书画理论著作的问世,指
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隋唐之际,虞、欧、褚、薛诸书法家未脱王氏的规范,直到开元
年间的张旭、颜真卿,再传怀素、柳公权,面目又为之一变。隋唐人物、山水、花鸟画
都有发展。隋展子虔擅长人物楼阁,对山水画的形成又有肇造之功。盛唐时,仍以人物、
宗教画盛行,所谓“唐尚新题”,以现实为主题的作品已经出现,故事画也很流行。这
一时期山水的变化,基本上脱掉六朝以来尚未尽除的孩提稚气。五代是我国山水、花鸟
画灿烂辉煌的时代,花鸟画从山水、人物画中全部分离出来,徐、黄二体各树一帜。山
水画受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指导,出现了荆、关、董、巨反映各自生活及
地区风光特色的画派。五代杨凝师承唐张旭,颜真卿之余绪,真草别出新意。两宋书画
俱趋发达,初期西蜀和南唐画院画家集中汴京,李成格调高标,为一代宗师,影响极为
深远。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流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的统一,注重笔墨趣味,不
求形似。它始于唐而成于宋,是画派的新支,却富有生命力,与宣和院体画成为鲜明的
对比。南宋一代形成以画院内画家为主流的趋势,所谓“李、刘、马、夏”四家,以李唐为代表,画风又为之一变;后来南宋院体日趋程式化。两宋书家辈出,苏、黄、米、
蔡各具风貌,光照后世。辽、金两代的书画艺术,各具特色,颇有可资叙述之处。元代
扬弃院体而法唐、五代之作,文人画大为发展,后期的元四家即由文人画派生而来,书
家名家殊少。明初承元文人画的余波,有所发挥,旋院体画继南宋院画而兴起,盛极一
时。中期出现“吴门四家”,文人画又跃居主流。晚期华亭派是吴门画派发展的继续,
领一代风骚。明末清初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清六家以揭橥文人画为名,其中大多数
重临摹而轻生活,尽管笔墨精好而乏生活气息,后之来者相习成风,凋零殊甚,“扬州
八家”自辟蹊径,另开新路。咸、道以后的作家,屈指可数。明清书法受元人影响,更
为馆阁体所束缚。至乾、嘉考据金石学建立,与书法挂钩,虽有所突破,究难挽救颓局。
以上略述我国数千年来书画艺术历史发展的梗概。
图修通的
我国书画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这一特色
的形成首先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我国的民族欣赏习惯,以及传统的学术思想,有着密切
关系。许多专家学者已有详论,这里着重谈谈书法绘画民族特色与工具材料的关系和彼
此相通诸方面的问题。
顾际承持
排文阅
首先是工具问题。我们作书画使用的是毛笔。笔有大小,毛分软硬,羊毫笔柔软,
紫毫笔硬实。由于软硬不同,书画的效果随之而异。选择笔具,有的属于个人的习惯爱
好,有的是为了创作需要。尽管制笔技术历代都有改变,但总的使用方法仍大致相同。
古人书画用绢和纸,纸的种类很多,大体有生熟之分,写意画用生纸,重彩画用熟纸。
生纸上作水墨画能使墨分五色,浓淡层次分明,其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色彩的应用,以
前以矿石研制为主,少数为植物颜料,故古代作品经千百年而色泽犹妍。墨的制作历来
都很讲究,油烟浓黑如漆,松烟浅淡而明快。工具对于书画家至关重要,所以,有“笔,
精墨妙,人生一乐”之语,但也有“善书者不择笔”的说法,这毕竟是个别的,不足为
训。一般说的“文房四宝”,指的是纸墨笔砚,古人相当考究。
我们评论书画,讲的是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传统诸方面,外国油画也有类似
的论点,然而笔墨、气韵两条是他们所无的。谢赫的论画六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
结了民族绘画的特色,千余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绘画的发展。
笔墨的简洁,神情的生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软侯家族墓
件
的帛画和仪仗图,造型技巧更趋完美,构图井然有序,想象力丰富。特别是漆棺上的彩
绘,流云、走兽、人物的飞动,更使人难以相信二千多年前的绘画技法已达到如此生动
欲活的艺术境地,楚国的帛书和江陵睡虎地秦简是三代金文和石鼓文以后发现的墨迹真
品,虽然出自书吏,其形体结构自有法度,为后来隶书开辟了先河。
两汉书体普遍使用隶书,随后出现了章草,甘肃河西走廊出土的汉简可以充分地证
明。尽管我国书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演变,但总的造型基础一直到三国时期才开始向
新的书体蜕变。至于绘画作品,仅见之于墓葬壁画,以仪仗、宴饮为题材,人物画为主,
车马为辅,大都是线描填彩,也偶有用笔墨彩色涂抹成形的。文献中的《鲁灵光赋》
所描写的绘画场面,是多么感人;麒麟阁的功臣肖像,又是何等逼真传神。可以说,两
汉的绘画已为魏晋开拓了美好的前景。
、从三国到两晋的书画艺术,突出的变化在于进入了上层社会,一些显宦士大夫大都
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和理论著述,从而促使了艺术进一步繁荣。南朝的书法宗法“二王”,
绘画渗入佛教艺术技法,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自成一种。书画理论著作的问世,指
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隋唐之际,虞、欧、褚、薛诸书法家未脱王氏的规范,直到开元
年间的张旭、颜真卿,再传怀素、柳公权,面目又为之一变。隋唐人物、山水、花鸟画
都有发展。隋展子虔擅长人物楼阁,对山水画的形成又有肇造之功。盛唐时,仍以人物、
宗教画盛行,所谓“唐尚新题”,以现实为主题的作品已经出现,故事画也很流行。这
一时期山水的变化,基本上脱掉六朝以来尚未尽除的孩提稚气。五代是我国山水、花鸟
画灿烂辉煌的时代,花鸟画从山水、人物画中全部分离出来,徐、黄二体各树一帜。山
水画受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指导,出现了荆、关、董、巨反映各自生活及
地区风光特色的画派。五代杨凝师承唐张旭,颜真卿之余绪,真草别出新意。两宋书画
俱趋发达,初期西蜀和南唐画院画家集中汴京,李成格调高标,为一代宗师,影响极为
深远。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流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的统一,注重笔墨趣味,不
求形似。它始于唐而成于宋,是画派的新支,却富有生命力,与宣和院体画成为鲜明的
对比。南宋一代形成以画院内画家为主流的趋势,所谓“李、刘、马、夏”四家,以李唐为代表,画风又为之一变;后来南宋院体日趋程式化。两宋书家辈出,苏、黄、米、
蔡各具风貌,光照后世。辽、金两代的书画艺术,各具特色,颇有可资叙述之处。元代
扬弃院体而法唐、五代之作,文人画大为发展,后期的元四家即由文人画派生而来,书
家名家殊少。明初承元文人画的余波,有所发挥,旋院体画继南宋院画而兴起,盛极一
时。中期出现“吴门四家”,文人画又跃居主流。晚期华亭派是吴门画派发展的继续,
领一代风骚。明末清初遗民画家发展了文人画。清六家以揭橥文人画为名,其中大多数
重临摹而轻生活,尽管笔墨精好而乏生活气息,后之来者相习成风,凋零殊甚,“扬州
八家”自辟蹊径,另开新路。咸、道以后的作家,屈指可数。明清书法受元人影响,更
为馆阁体所束缚。至乾、嘉考据金石学建立,与书法挂钩,虽有所突破,究难挽救颓局。
以上略述我国数千年来书画艺术历史发展的梗概。
图修通的
我国书画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这一特色
的形成首先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我国的民族欣赏习惯,以及传统的学术思想,有着密切
关系。许多专家学者已有详论,这里着重谈谈书法绘画民族特色与工具材料的关系和彼
此相通诸方面的问题。
顾际承持
排文阅
首先是工具问题。我们作书画使用的是毛笔。笔有大小,毛分软硬,羊毫笔柔软,
紫毫笔硬实。由于软硬不同,书画的效果随之而异。选择笔具,有的属于个人的习惯爱
好,有的是为了创作需要。尽管制笔技术历代都有改变,但总的使用方法仍大致相同。
古人书画用绢和纸,纸的种类很多,大体有生熟之分,写意画用生纸,重彩画用熟纸。
生纸上作水墨画能使墨分五色,浓淡层次分明,其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色彩的应用,以
前以矿石研制为主,少数为植物颜料,故古代作品经千百年而色泽犹妍。墨的制作历来
都很讲究,油烟浓黑如漆,松烟浅淡而明快。工具对于书画家至关重要,所以,有“笔,
精墨妙,人生一乐”之语,但也有“善书者不择笔”的说法,这毕竟是个别的,不足为
训。一般说的“文房四宝”,指的是纸墨笔砚,古人相当考究。
我们评论书画,讲的是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传统诸方面,外国油画也有类似
的论点,然而笔墨、气韵两条是他们所无的。谢赫的论画六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
结了民族绘画的特色,千余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绘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