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输入法是有极限的,
我从这么多年的拼音输入法的生涯让我学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越是玩弄词库,就越会发现拼音输入法的能力是有极限的......除非超越拼音输入法。
我不用拼音输入法了,JO(哔——)
——下面是人话——
其实我的年纪也不大,接触拼音输入法的时候也是输入法朝着智能化方面转变的时候,和众多人一样对于输入法的态度就是认为普通的拼音输入法就够用了。
但是随着使用电脑的频率增多,发现全拼音的速度很慢,在思考怎样提升码字的速度的时候接触了双拼。
(当时也是偶然,因为当时学校分发的三星平板电脑里面装有一个双拼方案,就自己学了,那个双拼方案到目前我都没有找到出处在哪里,和拼音加加有一点像,但还是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键位不同。)
我似乎觉得双拼的速度够用了。
基本一个字只需要按两个键位就可以出来,加上选词和空格,平均下来也不会超过2.4.
但是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汉语,尤其是汉文字的魅力。
于是去接触学习了繁体字以及古文。
然后我就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不对劲。
汉语的主要优势是词熵高,因而有简洁优美婉约的特点。
然而,这种美却在电子时代碰壁了。
至少在拼音输入是行不通的。
当然这也是北京话汉语的责任,毕竟如果是中古汉语发音来造出来的输入法就不会有这样多的重音率(本人家乡偏南方,方言音调变化多,与普通话相比较很容易发现现代汉语发音的贫乏。不过既然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也不方便去开时代倒车提倡全国重新学习汉语口语,只好就这样了。)
然后又随着拼音输入的兴起,我愈发发现汉语在丢失简洁婉约之美。
变得臃肿而笨拙。
1.因为拼音自身的局限性,想要快速输入那么最好以词组的方式来输入,这就导致了现代人偏重于词语而不是单字。一些明明可以使用单子表达却被替换成了臃肿且不必要的多字的词语。
2.拼音输入法越是不常用的字,越是难打。导致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使用词汇都局限在常用2500汉字中间。
一开始可能并不是大家词汇量贫乏,是因为拼音输入法的局限性导致不得不用贫乏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这种倾向下却会反过来导致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人因为长久不使用的其他的,单字成义的汉字被慢慢遗忘。
3.在古籍,古文录入上的麻烦。
这也是目前我遇到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问题。
我接触到的不少古籍想要录入都出现了困难,一杯可乐一包薯片,一段汉字拣一天甚至是常态。
于是我将目光聚焦到了形码上面。
如果是形码的话,一定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吧。
然而在了解了一下主流的形码之后,又陷入了迷茫。
像是郑码、仓颉、王氏五笔的98与86。
稍微了解一点之后,发现无论是哪一种形码都是有褒有贬。
所以想问一下各位浸淫形码已久的大佬到底哪一种才是入手的最佳选择。
简略说明一下需求:
1.词库大,最好可以打出繁体字,毕竟繁对简有优势,而且简体字一共不过七千,大部分古籍上的字体还是没有简化过的字体。
2..输入速度快,如果是精度高,而输入速度太慢对于大量的文字录入没有帮助,大概在常见的两万汉字以内保证重码率尽可能低,至于两万以后的汉字,我还是用中华书局的输入法慢慢拣好了。
至于学习成本,在下是抱着认真的态度来学习形码的,所以无论有多难学都不会放弃。
各位的任何建议对我而言都是宝贵的,希望各位不吝赐教,在下感激不尽。
我从这么多年的拼音输入法的生涯让我学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越是玩弄词库,就越会发现拼音输入法的能力是有极限的......除非超越拼音输入法。
我不用拼音输入法了,JO(哔——)
——下面是人话——
其实我的年纪也不大,接触拼音输入法的时候也是输入法朝着智能化方面转变的时候,和众多人一样对于输入法的态度就是认为普通的拼音输入法就够用了。
但是随着使用电脑的频率增多,发现全拼音的速度很慢,在思考怎样提升码字的速度的时候接触了双拼。
(当时也是偶然,因为当时学校分发的三星平板电脑里面装有一个双拼方案,就自己学了,那个双拼方案到目前我都没有找到出处在哪里,和拼音加加有一点像,但还是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键位不同。)
我似乎觉得双拼的速度够用了。
基本一个字只需要按两个键位就可以出来,加上选词和空格,平均下来也不会超过2.4.
但是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汉语,尤其是汉文字的魅力。
于是去接触学习了繁体字以及古文。
然后我就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不对劲。
汉语的主要优势是词熵高,因而有简洁优美婉约的特点。
然而,这种美却在电子时代碰壁了。
至少在拼音输入是行不通的。
当然这也是北京话汉语的责任,毕竟如果是中古汉语发音来造出来的输入法就不会有这样多的重音率(本人家乡偏南方,方言音调变化多,与普通话相比较很容易发现现代汉语发音的贫乏。不过既然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也不方便去开时代倒车提倡全国重新学习汉语口语,只好就这样了。)
然后又随着拼音输入的兴起,我愈发发现汉语在丢失简洁婉约之美。
变得臃肿而笨拙。
1.因为拼音自身的局限性,想要快速输入那么最好以词组的方式来输入,这就导致了现代人偏重于词语而不是单字。一些明明可以使用单子表达却被替换成了臃肿且不必要的多字的词语。
2.拼音输入法越是不常用的字,越是难打。导致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使用词汇都局限在常用2500汉字中间。
一开始可能并不是大家词汇量贫乏,是因为拼音输入法的局限性导致不得不用贫乏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这种倾向下却会反过来导致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人因为长久不使用的其他的,单字成义的汉字被慢慢遗忘。
3.在古籍,古文录入上的麻烦。
这也是目前我遇到的最大也是最直接的问题。
我接触到的不少古籍想要录入都出现了困难,一杯可乐一包薯片,一段汉字拣一天甚至是常态。
于是我将目光聚焦到了形码上面。
如果是形码的话,一定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吧。
然而在了解了一下主流的形码之后,又陷入了迷茫。
像是郑码、仓颉、王氏五笔的98与86。
稍微了解一点之后,发现无论是哪一种形码都是有褒有贬。
所以想问一下各位浸淫形码已久的大佬到底哪一种才是入手的最佳选择。
简略说明一下需求:
1.词库大,最好可以打出繁体字,毕竟繁对简有优势,而且简体字一共不过七千,大部分古籍上的字体还是没有简化过的字体。
2..输入速度快,如果是精度高,而输入速度太慢对于大量的文字录入没有帮助,大概在常见的两万汉字以内保证重码率尽可能低,至于两万以后的汉字,我还是用中华书局的输入法慢慢拣好了。
至于学习成本,在下是抱着认真的态度来学习形码的,所以无论有多难学都不会放弃。
各位的任何建议对我而言都是宝贵的,希望各位不吝赐教,在下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