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吧 关注:481贴子:137,695

「大悲所熏」之「六七因上转 五八果上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5-12 15:06回复
    「何等为八?」有哪八种呢?你看下面所说的,与我们东方文化的教育有绝对的关联。东方与佛法有密切的关系,东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多少次都提到东方。《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上方香积佛国和吃饭的问题,我已经点出来,这里吃的饭是思食和识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触食。这个饭是得到禅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会有成就的。下一品会呈现另一个佛国净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东方。这个关联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没有注意,你们青年可以向这一方面努力。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5-12 16:25
    回复
      我常提英雄与圣人的分界,现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圣人是征服自己,学佛就是学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难,征服自己更难。许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没有办法作圣贤,因为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烦恼,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圣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烦恼,自己挑起来。圣人就是菩萨道,就是「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5-13 11:02
      回复
        所以我们看这些经文,就等于是念戒,若《维摩诘经》有时真看不下去,因为看了都做不到。以这一条来讲,不要说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了,就算好朋友要我们分担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5-13 11:05
        回复
          「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诵经时最后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讲过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经》,就是在讲回向,例如「为无为」,又例如「外其身而后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5-13 11:07
          回复
            「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六祖也讲过,修行人要「但观已过,莫论人非」。真学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谈论别人的过错,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5-13 12:24
            回复
              这人讲起道理来比任何人都高,做好事也比任何人多,但是他能问这个话,证明是真修行人,他并不认为做好事是发心。所以发心之难,不可言喻。不要以为自己学佛了,偶尔行点小善就是发心了,那是发馒头还差不多。
              《维摩诘经》这里说,未发心的大乘菩萨,要真发了心,这个饭才消化。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0-05-15 17:29
              回复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佛的色身相好庄严作佛事的,谁走这个路线?就是阿难。根据《楞严经》,他就是看见佛的相好庄严而想出家的,他是因为好色而出家,所以后来外出化缘,碰到个漂亮的摩登伽女就动念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5-18 22:50
                回复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个个好色。你要如何修到相好庄严呢?世界上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相好庄严的呢?这个道理值得研究了,就是佛加的这一句话:「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一个人能够修到相貌庄严,色身健康,是经过多生累劫戒律清净来的,也就是道德行为的果报。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5-18 22:56
                  回复
                    如说镜子的像是假的,可是有种修法还是靠这么修的。不过,你要知道,修法不是佛事的究竟,只是佛事的方法。如果你认为一个法门是对的,另一个是不对的,这就错了。一切只是方便,只是助道,没有一个对的法门。什么才是对的?对的是「了不可得,本来如是。」你说这些法都不对,也错了。这认为不对的也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本来就靠不住。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0-05-18 23:05
                    回复
                      大家别忽略了一点,文殊菩萨很谦虚,他没有推荐自己的法门。他代表智能,也代表文字,所以他名号的中文翻译,是用了「文」这个字。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迦是能忍的意思,牟尼是寂静,能忍寂静合起来,在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文」。因此很多中文佛学经典,就称他为释迦文佛。我们知道观世音法门殊胜是靠经典文字来的,是文殊菩萨推荐来的,可是大家却不研究文殊菩萨的修法。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05-19 15:37
                      回复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苍雪大师有诗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没有烦恼,没有事,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这才是寂寞无言。不是嘴里没有说话,而是心声都没有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05-20 13:30
                        回复
                          「无说无示」没有任何表示。「无识」没有意识作用,这是第六意识之识。「无作」不作意了,是五遍行之作意。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能做到这一条,就是佛境界。无为而作佛事,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也就是真净土,心的净土。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05-20 14:13
                          回复
                            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学佛就是为了破除魔障,人生到处是魔,开眼闭眼都是魔。罗汉在中文的意义是杀烦恼贼,翻成杀贼不是太高明,所以还是用罗汉。人生有四种魔: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第一个烦恼魔我们就解脱不了。可是要注意,佛学说人生是烦恼的,烦恼不是痛苦,比痛苦轻,讨厌就是烦,觉得头痛就是恼。人生随时随地有烦恼,这是个魔障。魔字在古代是用磨,就是磨练之意,到了隋唐以后把磨字下面换成了鬼字,这下子糟了,磨变成了红眉毛绿眼睛的魔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0-05-20 14:21
                            回复
                              烦恼魔多得很,贪嗔痴慢疑都会起烦恼,贪长寿,贪名,贪利,贪学问,贪学佛,都是贪。心里所贪的办不到,就起烦恼了。阴魔是五阴魔,色受想行识都是魔。例如你色身病痛,困扰你,是色阴魔。受阴魔是身上的感受,像打坐气脉不通啦。想;思想停不了,不能达到「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被思想困扰,妄念空不掉。行;就算你思想感觉都空了,这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流转的力量仍然不停。识阴魔更多了,思想的最高境界,识阴都是魔,这讲起来就要讲唯识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5-20 14: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