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國林:
村落通名,即村,來自於茅棚。
蘇滬地區,地名的「舍」傳統上也寫為「厙」(注意不是庫),如青浦「王家厙、傅家厙、陳家厙、翁家厙、李厙涇、李厙、袁厙、康家厙」,地名裡兩者同音,「厙」是「舍」的俗字。「舍」的字義是房屋,但在吳語裡,較老較土的用法是「茅棚」,各地都有些殘留用法:
①上海、崇啟海農村一帶,過去最貧苦人家住「環洞舍」,這是一種用蘆葦搭成的半圓形棚棚,比草屋還簡陋,「環洞舍」也是過去沙地人拓荒創業的歷史記憶。
②蘇州農村把雞、鴨住的棚叫「舍」,把雞、鴨進棚過夜叫「上舍」。
③蕭山把草屋叫「草舍」,水面上用毛竹搭的簡易房屋叫「漁籪舍」。
推測,「舍」村名在形成時是貧苦人家搭的簡易房子,數家成堆,形成村落,在吳語地名裡和「寮、廠、鋪、蓬」同義,今通語叫「棚」。不過,地名早期含義早已被人忘記,今「舍、厙」只相當於「村」。「舍、厙」在蘇滬地區是历史悠久的老地名,500年前正德《姑蘇志》就記有「常舍、趙舍、馬舍、郁舍、蔡舍、陶舍、尚舍」等36个舍村名。
(感謝嘉諒及「沙地一家人」東冬、張小雪、江海之舟等網友提供家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