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归元》[一]
泥沱月色 4月26日
目录
卷第一二三五系四版合辑
卷第四系伊尹汤液经
一.《医道归元》序
二.长沙本刘世祯序
三.桂林本左德序
四.涪陵本刘序
五.明版赵开美序
六.宋本伤寒论序
七.原序
卷第一
一.平脉法上
二.平脉法下
三 .六气主客
四.伤寒例
五.杂病例
卷第二
一.温病脉证并治
二.伤暑病脉证并治
三.热病脉证并治
四.湿病脉证并治
五.伤燥病脉证并治
六.伤风脉证并治
七.寒病脉证并治
卷第三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七.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八.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之四(上)
(卷之四系伊尹汤液经)
一 太陽病證論
二 陽明病證論
三 少陽病證論
四 太陰病證論
五 少陰病證論
六 厥陰病證論第六
卷之四(中)
一 可發汗證
二 不可發汗證
三 發汗以後證
四 不可吐可吐吐後證
五 不可下證
六 可下證
七 发汗吐下後證
卷之四(下)
一 脏结
二 結胸痞
三 腹痛
四 嘔吐噦
五 吐利
七 下利
八 下利便膿血
九 火邪清血
十 氣上撞
十一 心下悸
十二 消渴
十三 衄
十四 如瘧
十五 熱入血室
十六 發狂喜忘瘀血
十七 發黃
十八 中濕
十九 風水皮水
二十 黃汗
二一 肺脹
二二 中暍
二三 剛痙柔痙
二四 項背強
二五 咽痛
卷之五(四版合辑)
一 痉症五则
二 湿症五则
三 暍症一则
四 阴阳易一则
五 大病差后六则
六 霍乱十二则
吐利八则
七 百合六则
八 狐惑二则
九 阴阳毒四则
十 疟病六则
十一 中风七则
十二 历节两则
十三 脚气三则
十四 血痹一则
十五 虚劳十二则
十六 肺痿五则
十七 咳嗽上气三则
十八 肺痈肺胀六则
十九 奔豚(气病)二则
二十 胸痹(心痛)十则
二一 腹满寒疝腹痛宿食十八则
二二 五脏风寒积聚三则
二三 痰饮咳嗽二十六则
二四 消渴小便利淋病七则
二五 水气病八则
二六 气分六则
二七 黄疸十则
二八 呕吐哕下利三十则
三十 惊悸两则
三一 瘀血吐衄下血六则
三二 疮痈浸淫二则
三三 肠痈二则
三四 跗蹶手指臂肿转筋二则
三五 阴狐疝气一则
三六 蛔虫两则
三七 妇人妊娠十四则
三八 妇人产后三十则
三九 妇人杂病四十三则
四十 小儿科
四一 杂疗方
四二 鸟兽虫鱼禁忌
四三 蔬菜瓜果禁忌
正文:
一.《医道归元》序
庚子之交,武汉疫疠,纵观中华医籍,能速解四时之疫者莫如辅行诀伤寒论而己。辅行诀,乃梁陶弘景自汤液经法方中,精心挑选六十首时人常用之剂分类编撰面成。汤液经,商相伊尹编撰。而伊尹原本,炎黄也。据华阳公述,汉代张仲景所撰之伤寒论诸方,亦是师之伊尹。论广汤液,千古绝学,而今又有何疑哉!
然圣哲玄机,几人能识。医痴曰:非人不能识也,实人不得真传也!或人疑曰:仲圣之书自面世而来,后世释者近千家,何曰不得真传也?何曰人不识也?医痴曰:诸公勿嗔,听吾道之。
据陶隐居云:商有圣相伊尹,依上古神农本草,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三百六十首,上为服食补益,中为疗疾祛病,下为杀虫辟邪痈疽。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或曰:此华阳公所述,吾亦知矣,然汝曰不识伤寒,不得伤寒真传,何故也?医痴曰:吾今尽揽当今伤寒传世之本,四家而己,曰通行本,曰长沙本,曰桂林本,曰涪陵本。此四家各有千秋,而传世最广者莫如通行版。然此版虽传世最广,却也是章节最不全者,何以此说?据愚人考据,通行版首篇之平脉法比及长沙本桂林本佚失三十二条。卷三之伤寒例较长沙本佚失传经证治共九条。此两篇佚失者皆脉法伤寒重中之重,更别说以下较长沙桂林本所缺憾之伤寒温暑湿热燥之脉法方证七篇了,此七篇乃四时天行疾病脉法之证治也。
再及下乃霍乱吐利症脉方证,竟憾缺霍乱诸方十一首,缺经文十三条,有此一憾,也不怪乎后人治霍无功了!而疟病证治一文中,憾缺疟病复发方及劳疟方。别篇勿论,再说金匮篇之妇科三篇,涪陵版妇科诸病方近九十首,而通行版仅四十首左右。而与天下母亲性命攸关之治乳痈方唯涪陵本存之而已。
正因如此,故曰:天下至道,乃至圣至全者也。故不学长沙桂林涪陵本者实未得至道真传也!不得真传,何得至道?不学至道,何以普济天下也!
今既有此识,故欲将圣贤四版传书,逐篇校对,合而为一,不亦苍生之幸乎?
庚子年仲月琅琊医痴启笔于上池斋
二.长沙古本刘世祯序
余自少体弱多病,为父母所偏怜。读书从其意所好不设程限。性喜泛览,不义疲困自休。既弱冠,得岐黄扁张之书,尤笃好之。每苦其奇奥难通解,于人有诵及四圣之言者,无不就而问之也;于书有涉及四圣之言者,无不求而观也。先母之丧,以求葬地,漫游江西,于山谷中遇一人曰张老,皓髯而丹颜,悠然类有道者,即与倾谈,遂及医术。质以平生疑滞,应口疏通,余大骇服,张老亦深喜余精审善问,且日:“吾乐山林,不与人接久矣。家有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所传异,长沙旧文也。目前无可授者,今以授君,与君邂逅,亦前缘也。”余谨受而读之,乃知今本讹脱错乱,注者纷纷数十家,而其理愈晦,亦何怪其然哉?余得此书,钻研益勤。其于病也,犹执规矩,以御方圆,不眩于心矣,而未尝辄以示人,人亦囿于所习,自不省也。惟吾友刘君仲迈,一见而叹为千古奇书。仲迈才高而学博,独具卓识如此,于是吾两人者,朝读而暮思,欲遂穷其底蕴,往往窒极而遂通,若有鬼神者为之助焉,积十余年所发挥益多。余曾欲整次其语,以为此书之注,而年老不任伏案,乃以嘱仲迈,而仲迈尚未遑也。今省政府主席何公芸樵、民政厅长曾公伯闻,闵民命之夭扎,医学之不振,注之不以时成,乃先出此书印行焉。且以宋刻林亿校本校之,标明其同异,庶览者一见而知古本之胜也。
浏阳刘世祯昆湘甫序于六石山房
泥沱月色 4月26日
目录
卷第一二三五系四版合辑
卷第四系伊尹汤液经
一.《医道归元》序
二.长沙本刘世祯序
三.桂林本左德序
四.涪陵本刘序
五.明版赵开美序
六.宋本伤寒论序
七.原序
卷第一
一.平脉法上
二.平脉法下
三 .六气主客
四.伤寒例
五.杂病例
卷第二
一.温病脉证并治
二.伤暑病脉证并治
三.热病脉证并治
四.湿病脉证并治
五.伤燥病脉证并治
六.伤风脉证并治
七.寒病脉证并治
卷第三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七.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八.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之四(上)
(卷之四系伊尹汤液经)
一 太陽病證論
二 陽明病證論
三 少陽病證論
四 太陰病證論
五 少陰病證論
六 厥陰病證論第六
卷之四(中)
一 可發汗證
二 不可發汗證
三 發汗以後證
四 不可吐可吐吐後證
五 不可下證
六 可下證
七 发汗吐下後證
卷之四(下)
一 脏结
二 結胸痞
三 腹痛
四 嘔吐噦
五 吐利
七 下利
八 下利便膿血
九 火邪清血
十 氣上撞
十一 心下悸
十二 消渴
十三 衄
十四 如瘧
十五 熱入血室
十六 發狂喜忘瘀血
十七 發黃
十八 中濕
十九 風水皮水
二十 黃汗
二一 肺脹
二二 中暍
二三 剛痙柔痙
二四 項背強
二五 咽痛
卷之五(四版合辑)
一 痉症五则
二 湿症五则
三 暍症一则
四 阴阳易一则
五 大病差后六则
六 霍乱十二则
吐利八则
七 百合六则
八 狐惑二则
九 阴阳毒四则
十 疟病六则
十一 中风七则
十二 历节两则
十三 脚气三则
十四 血痹一则
十五 虚劳十二则
十六 肺痿五则
十七 咳嗽上气三则
十八 肺痈肺胀六则
十九 奔豚(气病)二则
二十 胸痹(心痛)十则
二一 腹满寒疝腹痛宿食十八则
二二 五脏风寒积聚三则
二三 痰饮咳嗽二十六则
二四 消渴小便利淋病七则
二五 水气病八则
二六 气分六则
二七 黄疸十则
二八 呕吐哕下利三十则
三十 惊悸两则
三一 瘀血吐衄下血六则
三二 疮痈浸淫二则
三三 肠痈二则
三四 跗蹶手指臂肿转筋二则
三五 阴狐疝气一则
三六 蛔虫两则
三七 妇人妊娠十四则
三八 妇人产后三十则
三九 妇人杂病四十三则
四十 小儿科
四一 杂疗方
四二 鸟兽虫鱼禁忌
四三 蔬菜瓜果禁忌
正文:
一.《医道归元》序
庚子之交,武汉疫疠,纵观中华医籍,能速解四时之疫者莫如辅行诀伤寒论而己。辅行诀,乃梁陶弘景自汤液经法方中,精心挑选六十首时人常用之剂分类编撰面成。汤液经,商相伊尹编撰。而伊尹原本,炎黄也。据华阳公述,汉代张仲景所撰之伤寒论诸方,亦是师之伊尹。论广汤液,千古绝学,而今又有何疑哉!
然圣哲玄机,几人能识。医痴曰:非人不能识也,实人不得真传也!或人疑曰:仲圣之书自面世而来,后世释者近千家,何曰不得真传也?何曰人不识也?医痴曰:诸公勿嗔,听吾道之。
据陶隐居云:商有圣相伊尹,依上古神农本草,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三百六十首,上为服食补益,中为疗疾祛病,下为杀虫辟邪痈疽。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或曰:此华阳公所述,吾亦知矣,然汝曰不识伤寒,不得伤寒真传,何故也?医痴曰:吾今尽揽当今伤寒传世之本,四家而己,曰通行本,曰长沙本,曰桂林本,曰涪陵本。此四家各有千秋,而传世最广者莫如通行版。然此版虽传世最广,却也是章节最不全者,何以此说?据愚人考据,通行版首篇之平脉法比及长沙本桂林本佚失三十二条。卷三之伤寒例较长沙本佚失传经证治共九条。此两篇佚失者皆脉法伤寒重中之重,更别说以下较长沙桂林本所缺憾之伤寒温暑湿热燥之脉法方证七篇了,此七篇乃四时天行疾病脉法之证治也。
再及下乃霍乱吐利症脉方证,竟憾缺霍乱诸方十一首,缺经文十三条,有此一憾,也不怪乎后人治霍无功了!而疟病证治一文中,憾缺疟病复发方及劳疟方。别篇勿论,再说金匮篇之妇科三篇,涪陵版妇科诸病方近九十首,而通行版仅四十首左右。而与天下母亲性命攸关之治乳痈方唯涪陵本存之而已。
正因如此,故曰:天下至道,乃至圣至全者也。故不学长沙桂林涪陵本者实未得至道真传也!不得真传,何得至道?不学至道,何以普济天下也!
今既有此识,故欲将圣贤四版传书,逐篇校对,合而为一,不亦苍生之幸乎?
庚子年仲月琅琊医痴启笔于上池斋
二.长沙古本刘世祯序
余自少体弱多病,为父母所偏怜。读书从其意所好不设程限。性喜泛览,不义疲困自休。既弱冠,得岐黄扁张之书,尤笃好之。每苦其奇奥难通解,于人有诵及四圣之言者,无不就而问之也;于书有涉及四圣之言者,无不求而观也。先母之丧,以求葬地,漫游江西,于山谷中遇一人曰张老,皓髯而丹颜,悠然类有道者,即与倾谈,遂及医术。质以平生疑滞,应口疏通,余大骇服,张老亦深喜余精审善问,且日:“吾乐山林,不与人接久矣。家有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所传异,长沙旧文也。目前无可授者,今以授君,与君邂逅,亦前缘也。”余谨受而读之,乃知今本讹脱错乱,注者纷纷数十家,而其理愈晦,亦何怪其然哉?余得此书,钻研益勤。其于病也,犹执规矩,以御方圆,不眩于心矣,而未尝辄以示人,人亦囿于所习,自不省也。惟吾友刘君仲迈,一见而叹为千古奇书。仲迈才高而学博,独具卓识如此,于是吾两人者,朝读而暮思,欲遂穷其底蕴,往往窒极而遂通,若有鬼神者为之助焉,积十余年所发挥益多。余曾欲整次其语,以为此书之注,而年老不任伏案,乃以嘱仲迈,而仲迈尚未遑也。今省政府主席何公芸樵、民政厅长曾公伯闻,闵民命之夭扎,医学之不振,注之不以时成,乃先出此书印行焉。且以宋刻林亿校本校之,标明其同异,庶览者一见而知古本之胜也。
浏阳刘世祯昆湘甫序于六石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