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丽娜·葛蕾吧 关注:413贴子:121,920

从两段“儒家名言”被误读,试看满清之黑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叔慢用


1楼2009-11-14 12:23回复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到底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
    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
    (齐国大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 」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 吾亡也。」曰:「归乎 」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 而焉得亡之 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左传》是儒家经典教材,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
    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死呢?”
    《孟子·万章上》说:“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按儒家的看法,在君权之上,还应该有“道”。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得道贤人,君主应该恭敬如师,不能以臣子对待。君权并非至高无上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义。
    《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过,曾子的父亲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向父亲赔罪:“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孔子教育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可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并非孔子主张,父母有服从“天下大义”的义务,对父母的错误儿女有责任纠正。更何况父母的子女还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并没权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说是孔子的主张,简直是对孔子的羞辱。
    《孝经》中曾参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子回答说:“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显然是说“孝”是有原则的,有约束的,不能推到极端。 这是对所谓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说法的不攻之击。  
    还有一句常被歪曲引用的儒学经典,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已经成了某些人心目中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实行封建专制家有天下的铁证。常常被“清遗分子”引用来批判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悠远流长,替满清开脱。
    实际上这句诗出自《诗经·北山》,应该结合上下文来读,是表达一个小官吏对王事繁多的抱怨。
    孟子解释道“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但是还是有古人违背孟子儒家教义,歪曲引用,以迎合统治者家天下、奴役百姓的思想要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用以迎合汉武帝“阴法阳儒”的“大一统”学说。但这层意思与儒家正统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明代,王夫之就说:土地非王者私有。 “若夫土则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兴代废,而山川不改其旧,其生百谷以养人,王者亦待养焉,无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读通鉴论》)。


    2楼2009-11-14 12:2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螨虫当道的时代,华夏濒临没落
      我们该何去何从...


      4楼2009-11-14 12:24
      回复
        那个,观点太主观了……比如“皇帝成为活着的圣人”就不是清朝独一家的。
        至于“螨虫当道”什么的= =最好别被有的人的宣传语言引导口牙……大字报气息不要太浓厚
        就像马哲,官方的儒教非市井的儒教,先秦的儒教非汉武以后的儒教,魏晋的儒教非宋明的儒教,在什么时代是什么又导致什么结果都需要详细分析= =
        明末三大家的思想不能说明正统儒教是否会自律性进化
        儒学复兴主要取决于能否撇开这些末梢的争辩和能否站在“外道”的角度自我批判……49年以前的新儒家本来就是这么走的
        历史还是要看下真正的历史著作,我以前也被明粉诱导过。。


        5楼2009-11-14 18:26
        回复
          明末三大家是说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之类的……明粉总以他们来证明明朝思想开明~
          确立君主专ZHI体制以后官方“正统”儒教是必然产生的……


          9楼2009-11-14 19:22
          回复
            所有的皇帝我都不喜欢。。


            10楼2009-11-14 19:24
            回复
              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我们还是很奴性


              12楼2009-11-14 22:56
              回复
                嗯,没错


                14楼2009-11-16 00:0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又不是只有清代才奴性……


                  15楼2009-11-20 22:59
                  回复
                    清代之前,大臣自称“臣”
                    清代之后,大臣自称“奴才”


                    16楼2009-11-21 05:33
                    回复
                      清代之前,大臣只有在见了君主才会行礼
                      清代之后,大臣干脆弓着腰走路,连行礼都免了


                      18楼2009-11-22 04:01
                      回复
                        首先只有旗人才“有资格”自称奴才= =
                        其次奴性不是指这个
                        最后~在原先的奴性上加个倍也不能说现在的奴性是——只是——出在那个时候


                        19楼2009-11-22 19:06
                        回复
                          男者臣,女者妾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NU隶)
                            (2) 臣:甲骨文象箕坐之形,身手都被束缚。一般都作家臣,或人臣解,也可解为宫廷诸侯大夫家中,当使唤做家务的佣人。(参考黄现璠撰《我国民族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之探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2、3月第二、三期连载)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20楼2009-11-22 19:08
                          回复
                            封建社会,无论是哪里的人都会多多少少有奴性
                            但han人对自己施加的奴性和满清对han人施加的奴性是完全不同的
                            后者是属于外来的侵犯,因此满清必需完完全全地奴化han人才能达成目的,这根本不能和清之前的那些奴性相比,是耻辱。
                            han人被满清奴化是甚至比南京大×杀还要严重的耻辱,因为南京×杀虽然杀死了许多人却增强了我们自我保护的心理。而满清入关,杀死了许多人,还成了后人心中的英雄,所谓认贼作父不就是说的这个么?


                            21楼2009-11-22 23:2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请允许我问候一下百毒


                              23楼2009-11-26 19: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