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吧 关注:1,272贴子:13,942

回复:白话孙膑兵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也不示弱,挺枪出战。两人打了 20 几个回合,张 的后军忽然乱喊起来。 原来他们望见北山背后有蜀军的旗幡隐现,便乱了起来。张不敢恋战,拨 马退走。张飞挥兵掩杀,雷铜又堵住退路,两下夹击,张 大败而逃。张飞、 雷铜领兵连夜追赶,直追到宕渠寨。张下令坚守不出。
     张飞便在离宕渠寨 10 里处下寨,天天去叫骂挑战。但无论张飞如何叫 骂、挑战,张只是坚守不出。张的三个营寨据险而设,张飞也攻不下 来。两军对峙 50 多天,张飞索性在宕渠山前扎下大寨,每天饮洒,喝得大醉 时,便坐在山前辱骂张。
刘玄德派去劳军的使者见张飞终日饮酒,便回去向玄德报告。玄德怕张 飞酒醉误事,十分着急,而孔明却笑着说:“原来如此!军前恐怕没有好酒, 而成都的美酒极多,可以用三辆车子装 50 瓮酒送到军前,供张将军饮用!” 玄德忙说:“我这个兄弟向来饮酒多了便出事,军师为什么反而送酒给他 呢?”孔明说:“主公不必担心,其中自有奥妙!”孔明让魏延押送美酒到 张飞军前,每辆车上都插上一面大黄旗,旗上写着几个大字,“军前公用美 酒。”美酒送到军中,张飞拜领。然后吩咐魏延和雷铜各领一支人马,分为 左右两翼,只看军中升起红旗,便各自进兵。随后张飞吩咐把酒摆在帐下, 命众军士大张旗鼓饮酒。曹军细作报告张,张亲自到山顶观望,只见 张飞正坐在帐下饮酒,还让两名小兵在他面前表演相扑游戏。张 见状气愤 极了:“张飞欺我太甚!”当天夜里,张领兵去张飞处劫营,到其寨前, 远远望见张飞帐中灯火通明,张飞正坐在帐中饮酒。张一马当先,大喊一 声杀入张飞帐中。曹军在山头擂鼓助威。张 到得寨中,见张飞仍端坐不动, 真是喜出望外,一枪刺了过去。枪一刺中,张 才知不妙,原来那个张飞是 个草人。张知道中计,连忙勒马退回。说时迟,那时快,张飞帐后连珠炮 响,一员大将拦住张去路,一声如霹雷般的大吼“燕人张翼德在此等候!” 吓得张丢魂落魄,慌忙应战。张苦斗坚持,只盼蒙头和荡石二寨来救。 他哪里知道,那两个山寨已被魏延、雷铜夺去。张盼不来救兵,又见山头 火起,宕渠寨已失,万般无奈,只好逃奔瓦口关去了。
这一仗,张飞一改有勇无谋,用计引出了张,使其失去山险据点,又
用两路奇兵,断其后路,从而一举破了张倚为犄角的易守难攻的三个山 寨,获得大捷。而张却终于免不了意气用事,中了张飞诱敌之计,招致大 败。
     从这几个正反事例,人们不难领会孙膑的有关论述,悟出用兵决策的真 谛。
    
将 义
[原文]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
兵之首也。 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动。故仁者,兵之腹也。 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
也。
     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军不则无名。 故信者;兵之足也。
将者不可不智胜,不智胜??则军无□,故决者,兵之尾也。
[译文] 军队的将领绝不能不公正,如不公正就不可能严格治军,冶军不严就没
有威信,将领没有威信,那士兵就不会拼死效命。所以说,公正是统兵的首 要条件,就像人必须有头一样。
     军队的将领不能不仁爱,将领不仁爱军队就不会有制胜的能力,军队没 有制胜的能力就不能使用。所以说,仁爱是统兵的中心事项,就像人必须有 腹心一样。
军队的将领不能不施恩德,将领不施恩德就没有威力,没有威力的将领
就无法发挥全军的威力。所以说,恩德是统兵的手段,就像人必须有手一样。 军队的将领不能不讲信用,将领不讲信用,他的命令就无法贯彻执行, 军令不能贯彻执行,军队就不能集中统一,那军队就不会有声名了。所以说,
信用是统兵的支点,就如同人必须有足一样。



68楼2009-11-15 17:37
回复
    军队的将领不能没有智慧,将领没有智慧??[解析] 自古以来,我国政治家、军事家崇尚的选将标准便是文武双全,德才兼
    备,而把只有武功的将领视作只不过是一介武夫,只配去冲锋陷阵,对敌拼
    杀,而不能担起统兵指挥的重任,所以自古以来便有一句感慨:“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很明显,这里所说的难求的“将”,就是指那种智勇双全、文 韬武略皆备的统兵将帅。
    所谓的文武双全,其内含是非常深广的,其“文”当然不是指一般的有
    学问,而是要有很渊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素养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 地理、天文,社会等方面的学识,按古人的说法就是“经天纬地”之才。而 其“武”也不单是指武艺,更主要的是英勇善战,善于把自己的军事才干用 于实战,能够克敌制胜,百战不殆,也就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然而,仅有这些才干还不足以成为杰出的将领,还必须有德,我国历来非常 重视这个“德”字,有“德”之人,才能称之为贤才。那么,对于一个统兵 将领在“德”方面的要求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正是本文所论述的“义、仁、 德、信、智”这些方面。我国著名的兵法家,历来都十分重视这几个字,只 不过提法略异而已,姜太公在《论将》一文中提出“五材”作为将领的美德, 并明确回答:“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孙子(武)在其兵 法的开卷首篇《始计第一》中,就明确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 也。”诸葛亮在《将材》一文中提出“将村有九”,这九项标准中,除“步、 骑、猛”是军事素养方面的要求外,“仁、义、礼、智、信”五项以及最后 提出的“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的大将修养,均
    是德方面的标准。除在《将材》一文中论述将领的品德修养外,诸葛亮还在 其《将器》、《将善》、《将强》等多篇论述将领的文章中,从正反两方面 深入透彻地论述将应有的品德修养,如“五强”,要求将领“高节、孝悌、 信义、沉虑、力行”等等,都是这方面的要求。
         孙膑在这篇文章中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论述了“义、仁、德、信、 智”。他把“义”比作“首”,把“仁”比作“腹”,把“德”比作“手”, 把“信”比作“足”(可惜“智”一项残缺,不知其所比),他这么一比, 不用再多费唇舌,便使人得出结论,这几项是一员称职的将领所不可或缺的。 哪一个健全的人也不能没有头,或缺手、缺足、缺肚腹,健全的人不能缺其 中的任何一项,同样的道理,合格的将领也不能少任何一项。这种比喻论证, 确实言简意赅,很有说服力。
         这篇文章不但比喻论证用得好,而且从反面论述其危害也用得很出色。 孙膑一一指出不义、不仁、无德、不信、不智的恶果,从而反证“义、仁、 德、信、智”是缺一不可的,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包括孙膑在内的著名兵法家为什么十分注重“义、仁,德、信、智”这 类品德修养呢?因为这些品德修养,确实是一位杰出将领所应具备的、缺了 任何一项,都会给统兵用兵带来致命的后果。我们不妨拿《三国演义》中的 重要人物作些比较。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流传极广、脍炙人口的名著,这部小说可以说
    是集我国兵法大成的形象化军事教材。先看三国的首领人物,曹操可谓有勇 有谋,能征惯战,但在《三国演义》中他却是为人奸诈,不仁、不义:为了 灭口,他竟能杀了他父亲的结义兄弟、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全家;为了稳定 军心,他毫不犹豫地问斩一名管粮官员作替罪羊;为防备暗杀,他可以装着 睡梦中杀卫士;为了嫁祸于人,他可以忍辱让弥衡出使荆州;因为忌才,他 便以惑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等等方面,把曹操刻画成了一个奸雄形象。刘 备,作者是把他作为汉室后裔、正统代表来写的,作者充分表现了他的仁义 爱民,任用贤能等才德,但纵观全书,也只不过表现了他作为一般皇室继承 人所具有的仁君品德,而远非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这只须看他求得诸葛亮 前的遭遇便可知道,空有关、张、赵等盖世猛将,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 再从几件具体事上,也可看出他并非理想人物,从新野往荆州撤退时,带着 大批难民,一天只能行军十多里,结果救不了百姓,反而弄得军队元气大伤, 刘备连夫人也失去了,这只能说是“妇人之仁”;刘备在娶了孙尚香之后, 居然甘当江东驸马,沉醉于富贵温柔乡中,若不是诸葛亮授予赵子龙三个锦 囊妙计,还不知结果如何呢?更典型的是,他只知为兄弟报仇,心中只有哥 们儿义气,全无国家社稷,置诸葛亮等的苦谏于不顾,带领大军讨伐东吴, 又瞎指挥,在树林地区连营七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75 万 大军全军覆没,可见,刘备也不是理想人物,孙权继承兄业,也能招榄贤才, 振兴江东,但在作者笔下却有优柔寡断、大志不足的缺陷。仅以赤壁大战之 前的决策情况来看,他听了张昭等人的主和言论,又听了诸葛亮、鲁肃的主 战言论,显得主见不足,缺乏决断的气慨,最后还得周瑜力排众议,他才能 最后下决心。再看他的全部历史,他从未有过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想法, 最多也只是想收回荆州,苟安江南而已。孙权也不是理想的形象。


    69楼2009-11-15 17:37
    回复
      至于其他 实力人物,董卓残暴荒淫;袁绍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袁术只知骄傲自大, 实际才疏识浅;吕布有勇无谋,沉迷酒色,而且刚愎自用。所以,他们虽都
      曾势大一时,却都很快灭亡了。至于说到统兵将帅,决策谋士,最主要的应 数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了。周瑜不失为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帅才,可惜 他又是个胸无全局、气量狭小的人物,他能辅佐孙策、孙权平定江东,称雄 一方;他能正确分析曹军,力主抗战;他能利用蒋干、黄忠,骗过曹操,让 曹操中计;他也能指挥火烧赤壁的大战。但是,他却不懂刘、孙联合的大计, 只知妒贤忌能,三番五次要除掉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三气身亡。罗贯 中笔下的司马懿,不失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多次为曹魏挽回劣势,但 在诸葛亮面前,他却只能是甘拜下风,自叹弗如,甚至在诸葛亮的空城面前 不敢进,在尚方谷差点丧命,被诸葛亮的神像吓得落荒而逃。至于有名的大 将,当然首推关羽,他确有赫赫战功:温酒斩华雄,万军之中斩颜良、杀文 丑,过五关斩六将,可谓勇猛过人,有仁有义,但后来却骄傲自大,不顾大 局,失荆州、走麦城,落得“虎落平阳被犬欺”,成了无名小卒的俘虏。张 飞曾威震长坂桥,大吼一声,吓退曹操百万大军,智胜严颜,智取张,可 算勇猛超人,而且粗中有细,但却改不了粗暴的脾气,最后落得身首异处。 马超曾凭一杆枪,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靠一棵树侥幸逃命,却中了曹操反间 计,落得功亏一篑,反胜为败。在诸将之中,赵子龙可算得十分完美的了, 论勇猛和武艺,他可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进杀出,单骑救幼主;论仁义,他 曾一拳打倒为他作媒的桂阳太守赵范,只为这个结拜兄弟想把寡嫂嫁给他; 说智谋,他也曾逞威北山寨,杀得众曹军心胆俱寒;至于他的忠心,那更不 用说。可是,作者却从没有让赵子龙扮演过“独当一面”的统兵重任,无从 显示他的帅才,而只是一员虎威大将而已。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大将,在罗 贯中笔下,尽管也各有过人之处,各有显赫战功,但比起关、张、马、赵来 已是多有不如了,更何况理想形象。
      现在再来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他未出草庐,已有“三分”妙论,对
      当时的形势及事态发展的精辟论述已展现了他“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他 出山后小试身手,两把火便烧得曹操的 20 万大军焦头烂额,溃不成军。赤壁 鏖兵、更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智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路伏 击,三气周公瑾,每一项都是人所不及。接下来的取西川、巧退五路兵、平 南蛮七擒七纵、八阵图吓退陆逊、六出祁山屡胜司马懿,每一次都显示了他 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忠大信,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论“义” 他确实公正无私,街亭失守,并非他的过错,地不但挥泪斩了马谡,还自贬 三级;论“仁”,他对军兵、百姓的爱护自不必说,仅对南蛮孟获七擒七纵, 就足见他罕见的宽大仁慈;论“德”,他在《出师》一文中提出:“士未坐, 勿坐;士来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在《哀死》一 文中,又说:“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 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 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他不但如此主张,更是 身体力行,他在平南中火烧藤甲军之后,便深深自责说:“尽管我有功于国 家,我却必定减寿了!”在班师之时,还特别郑重地在沪水岸上,设香案, 摆上许多祭物,亲自撰写祭文,亲自主祭,哀悼征南死难的蜀军兵将和南人 亡灵。回到成都之后,他又奏请后主批准,给平南将士家属以优厚抚恤;论 “信”,他在和司马懿决战前夕,仍让该换防的军兵如期回汉中,令众军大 为感动,自愿留下参战;论“智”,那更不用多说了,前面列举的一个又一 个光辉战例,无一不闪耀着他智慧的光芒。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我国人民
      


      70楼2009-11-15 17:37
      回复

        理想的化身,是罗贯中塑造的我国兵法家理想的杰出军事家。尽管诸葛亮只 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而非现实中的完人,但在他身上毕竟体现了我国人民 的理想。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并非没有近乎“完美”的人物,李世民可以算 得上一位。不说他的文治,单说他的武功,也可称得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 从他十六岁投军便出谋解了雁门关之围,救出隋场帝,到他辅佐父亲李渊起 事,平定诸路群雄,身经百战,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间,他的勇, 他的智,他的仁,他的义,他的信,在本书前面举的他用兵作战的一些战例 中已有充分表现。无疑他可以称得起我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卓越军事家。 上述杰出人物的功绩,又可进一步证明,孙膑提出的“义、仁、德、信、 智”,确实是统兵将领所必备的品德修养素质,也应该是选拔将领的标准和
        统兵将领自我要求、自我修养的信条。 其实,孙膑提的这“五字标准”,不仅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素质,也是现
        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包括我们的党政领导人物,所必备的素质, 只不过在新的时代又该赋予新的内容而已。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 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都是如此。具备这“五字标准”是事 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将 德]
        [原文]
        ??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将军??
        ??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将军??
             ??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 存,将军之??
        ??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
        ??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译文]
             ??对士兵要像对可爱的孩童一样爱护,要像对严师一样尊敬,而使用 士兵又要像使用泥土草芥一样,不惜牺牲,将军??
             ??是将军的智慧。不轻视兵力少的敌军,也不怕敌军的威逼,做事要 坚持到底,直至最后也要像刚开始一样慎重对待,将军??
             ??君王的命令不能在军队中直接传达贯彻,军队中只以统兵将帅的命 令为准,这是将军固定不变的准则。????将军不能和敌军将领共生,自 己的军队也不能与交战的敌军共存,这是将军的??
        ??这是将军赏赐的恩惠。奖赏不能超过当日,惩罚也须当面就兑现,
        赏罚不因人而异,必须一视同仁,??
        ??这是将军应有的品德。
        [解析]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前一篇的继续和补充,讲的也是统兵将领的素养,只
        不过比上篇更具体,更细微一些。本文论述了带兵必备的几条素养,全都是
        历代兵法家所强调的内容。但孙膑却有其独特之处。 孙膑不但提倡爱兵,而且提出“敬之若严师”,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
        的。“爱兵如子”,“爱民如子”,提倡这些信条的不乏其人,但提出把士
        兵当作严师一般尊敬的,在历史上却十分少见,在今天真正树立这一信条的 也不见得很多。要知道,在孙膑及其以后的两千余年之中,是把将领官员之 流看作当然的“治人”者的,而广大士兵在军中和广大民众在国家中则只不 过是“治于人”的“群氓”而已,能“爱之若狡童”已属可贵了,还有几人 能“敬之若严师”呢?因为按当时的普遍观点是,士大夫之流的上等人,才 是聪明的上等人,而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些愚昧的下等人,只配供上等人统治 驱策,更谈不上提倡把这些愚昧的下等人看作严师,去向他们请教了。正是 如此,孙膑能在那个时代提倡“敬之若严师”,确实超群出众。当然,在那 样的时代,如果统兵将领真正如孙膑提倡的那样,把自己部下的将士“爱之 若狡童”,“敬之若严师”,这些将士又怎会不舍命为其战斗呢?由此可见, 这一主张确是军队强大战斗力之源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中,爱兵敬兵 当然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李广是汉代名将,他就是以爱兵出名的将领,《史 记》记载说:“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 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这段话译成现代语言就是: 李广十分清廉,经常把得到的赏赐分给部下将士,和士兵吃一样的饭食;李 广一生,享受年俸二千石的时间有 40 多年,但家中却没有余财,他从来不说 置办家产。正是因为他如此清廉,肯与部下将士共享富贵,所以将士都爱戴 他,拥护他,肯为他效命。《史记》还有一段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71楼2009-11-15 17:37
        回复
          周亚夫不仅有不让皇帝随便入营的事,而且还曾在实际作战中不听皇帝
          的诏命。那是在景帝三年(公元前 154 年),吴、楚等七个封国叛乱,周亚 夫奉旨领兵前去征讨。周亚夫在荣阳会台各路军队后,吴国叛军正在加紧进 攻梁国,梁国形势十分危急,向周亚夫求救。而周亚夫却领兵到了昌邑,深 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夭派人去向太尉周亚夫求救,周亚夫认为坚守对 全局有利,便不肯去救。梁国见周亚夫一直不肯去救,便上表报告景帝。景 帝派使臣送诏命给周亚夫,让他立即去救梁国。周亚夫拒不执行景帝的命令, 仍是坚守不出,只是派出轻装骑兵去断绝吴、楚叛军的运粮通道。吴国军队 缺粮,士兵饥饿,急于挑战,周亚夫的汉军仍是不出。夜里,汉军营中受惊, 营中军兵互相攻击扰乱,直闹到太尉周亚夫的营帐之外,周亚夫仍是安安稳 稳地躺着不起来。时间不长,营中也就安定下来。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 南角奔来,周亚夫却让大家注意防备西北面。结果,吴国精兵果然到了西北 角,汉军防个正着,吴军攻不下来。吴军早已挨饿,攻不下便撤走。这时, 周亚夫派出精兵追击,把吴军打得大败,吴王濞只带着几千军兵逃跑。汉军 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叛军。
               周亚夫的两个事例,生动有力地说明了孙膑关于兵权问题的论述完全正 确,授予将军全权是十分必要的。周亚夫若遵照景帝诏命去援救梁国,那结 果如何还很难说哩!
               这篇文章谈论的第四点是赏罚问题。“赏罚分明”也可说是一个老生常 谈的话题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赘言,尽人皆知。但孙膑在此强调的却 是赏罚的及时和一视同仁,这自有其道理。赏罚及时才能起到赏罚的作用, 若不及时,那便有可能徒耗钱财官爵而不能发挥其作用。至于一视同仁则更 加重要,赏罚不公,非但不能起到激励或警戒作用,反而会引发不满或更严 重的后果。在唐懿宗年间,有个岭南西道节度使,本来就不是统兵材料,奉
              
          旨去平定南诏叛军,他不懂什么指挥,只知一昧奏请增兵。皇帝派了八个道 的军兵去增援,他仍是一战即败,他派出的一万军兵,刚接触敌军便损失了 八千,吓得康承训手足无措。亏得节度副使李行素领兵修好壕沟寨栅,才保 住了邕城。邕城被蛮兵围住,诸将请求乘夜去劫敌营,康承训却不同意。经 天平军的小校再三力争,他才同意。那名小校召集了军中三百勇士,夜里用 绳子缒出城外,悄悄摸到敌寨,有的高声呐喊,有的放火,一齐闯入敌寨, 一阵乱砍乱杀,杀死蛮兵五百有余,众蛮兵大惊逃走。可惜康承训事先没有 部署,待敌军逃跑再派兵迫击,已是追之不及。这位节度使打仗不行,邀功 却是大行家,当即向朝廷报捷,说是大败蛮兵。唐朝末年,皇帝昏庸,得到 捷报非常高兴,满朝庆贺,加封康承训为检校右仆射。这还不够,更可气复 可恨的是康承训不为那位小校及三百勇士请赏,而是把功劳全归于自己的子 弟亲信,为他们请功受赏,真正的功臣却无一受赏。这一来,军中将士大为 失望,怨声载道。后来岭南东道的韦宙把真相上报宰相,康承训怕追究罪名, 便上表自称有病,由朝廷降职另调完事。康承训身为统兵将官,赏罚不肯一 视同仁,而是谋取私利,便闹得军心涣散,自己也难辞其咎。将军必须具备 大公无私的美德,这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
               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将军应有的品德。其实,何止统兵将领, 哪行哪业的领导能例外呢?政府官员自不必说,就是企业的厂长、经理们, 也应具备这几项品德,才能办好企业。
              
          


          74楼2009-11-15 17:37
          回复
            第 27 种是单纯依靠埋伏和施行欺骗去打败敌军,可能导致失败。第 28 种 是??可能导致失败。第 29 种是??士兵产生厌恶心理,可能导致失败。第
            30 种是不能用合适的阵势通过狭谷通道,可能导致失败。第 31 种是军队先 出发和后出发的士兵,不能在阵前会齐集结,可能导致失败。第 32 种是作战
            时由于担心前锋致使后卫空虚,或者由于担心后卫致使前锋空虚,或者由于 担心左翼致使右翼空虚,又或是由于担心右翼致使左翼空虚,作战时总是有 种种担心,可能导致失败。
            [解析] 这篇文章集中论述统兵将领的指挥才干和指挥素养,和前篇共同之处在
            于也是从反面论述。孙膑在文中把临敌指挥不当可能造成的错误一一列出, 令人惊叹的是他竟列出了 32 种之多,可见他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加以细心研 究。他列举的这 32 种错误都是实战之中发生过的,也是一般将领易犯的。下 面我们看几个战例,便可更深刻地领悟孙膑的论述了。
                 东晋末年,安帝复位不久,广州刺史卢循和始兴相徐道覆二人便趁刘裕 统兵北伐南燕、朝廷空虚之际,起兵反叛,二人分别攻下长沙、南康、庐陵、 豫州诸郡,沿长江东下,声势很大。江荆都督何无忌从寻阳领兵拒敌,又身 受重伤而死。朝廷惊恐,安帝只好下诏召刚灭了南燕的刘裕回京抗敌,刘裕 回京,立即整备战船,准备出兵迎敌。这时,豫州都督刘毅不服气刘裕,便 要出兵南征。他的堂弟刘藩送信给他,说是贼军刚刚得胜,其锋锐不可挡, 建议与他在江上会合,等待时机破敌。谁知刘毅连信都没有看完,便瞪着眼 睛,很生气地看着刘藩说:“前次举义平定叛逆时,只不过是因为刘裕发起, 我才暂时推重他,你便以为我真不如刘裕吗?”说着,把书信扔到地上,立 即集合二万水军,从姑熟出发。刘毅的水军急忙行驶到桑落洲,便和卢循、 徐道覆所率领的贼兵遭遇。贼兵顺流而下,猛力前冲,船头又高又锐利,一 下子便突入刘毅船队之中。刘毅的船只又小又不坚固,与敌船一撞即破损, 纷纷往两旁躲避,刘毅的船队顿时乱了。卢、徐二人带领贼船,东冲西撞, 很快便把刘毅的船只都撞沉了。刘毅支持不住,只好带领几百军兵弃船登岸, 狼狈而逃。
            卢循、徐道覆接连打败何无忌,刘毅两名都督,声威更是大振,叛军兵
            力已达十几万之多,船只车辆连绵百里,其楼船高达 20 丈,在长江中横行无 敌。但卢循很畏惧刘裕,听说刘裕已领兵回到京都建业城,就惊慌起来,有 了退回寻阳,掉头去攻打江陵的意思,而徐道覆却主张乘胜进攻都城。二人 一连商议好几天,才决定继续东下。
            其实,当时刘裕刚刚北代赶回,军兵人数不多,又十分疲惫,而京城的
            军兵也仅仅几千人。卢循如果早听徐道覆的主张,乘胜东下,那东晋都城就 很难保住了。亏得有了数日缓冲,刘裕得以募集民兵,修整石头城,同时又 有一些勤王军兵到达,实力有所增强。但贼军兵势仍是远远超出东晋守卫都 城兵力,一些文官武将便力主晋帝过江躲避,只有刘裕坚决反对走避。不久, 卢循到达淮口,京城戒严,琅琊王司马德文督守宫城,刘裕亲自领兵屯驻石 头城,又让咨义参军刘粹,带领他的第三个儿子刘义隆去守卫京口。刘裕的 儿子刘义隆当时仅四岁,当然不会什么守卫,刘裕让刘粹带他去守京口,只 不过表示决心,以激励士气而已,部署停当,刘裕召集诸将说:“贼兵如果 由新亭直接进兵,那便不好抵御,只好暂时回避了,以后的胜负也难以预料; 如果贼兵退回西岸停泊,那便说明贼兵的锋锐已减,就容易对付了。”以后 刘裕常常登上城头向西了望。起初还看不见敌军踪影,只见长江烟波浩渺, 山水一色。随后便听见鼓声,远处有敌船出没。驶向新亭。刘裕不由得看看 左右随从,脸上露出忧虑神色。随后见敌船又回到西岸蔡洲停泊,刘裕才转 忧为喜说:“果然不出我之所料。贼兵虽然声势很大,却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贼兵为什么到了新亭又回去了呢?原来,按徐道覆的主张,是由新亭进 兵,烧了船只直接进攻,这正是刘裕最担心的战法。然而,卢循却十分多疑, 优柔寡断,想要找出保证万无一失的策略,因而在江中徘徊,先到东岸,又 回泊西岸。徐道覆见卢循如此,只好叹息说:“我最后还是被您耽误了!这 次举事一定不会成功了!假如是我独自举事,那夺取建康简直易如反掌哩!” 徐道覆无奈,只好依从卢循,驶回西岸。
            


            78楼2009-11-15 17:40
            回复
              [译文] 城池建在小片沼泽地带,虽然城周围没有高山深谷,但是有连绵不断的
              丘陵环绕于城池四周,这种城池叫做雄城,很难攻克,不要攻打。敌军饮用 流水,(水源充足,不要攻打)。城池前临深谷,背靠高山,是雄城,不要 攻打。城内地势高,城外地势低的城池是雄城,不要攻打。城内有连绵不断 的丘陵的城池是雄城,不要攻打。
                   军队驻扎的营地四周,没有大河环绕作为屏障,军队士气受挫,斗志低 落,对这样的军队可以攻击。城池背临深谷,其左右两面又没有高山,这是 虚弱的城池,可以攻击。??烧光了的,这是死亡了的地区,可以攻击。军 队饮用的是不流通的小沟渠的水,是死水,可以攻击。城池建在大片的沼泽 地带,又没有深谷和连绵不断的丘陵作屏障,这种城池叫做牝城,容易攻打, 可以攻击。城池前有高山,背临深谷,前高后低,是牝城,可以攻击。
              [解析]
                   这篇文章专门论述利用地形设防以及攻守问题。文章把设防的城池分为 两类:易守难攻的叫做雄城,易攻难守的叫做牝城,并相应地指出了在哪些 地形条件下建的城叫雄城,在哪些地形条件下建的城叫牝城。孙膑的这些论 述在军事上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供用兵之人在筑城建垒时作为选择地形的 参考,聪明的将领便会选择孙膑说的那些构成雄城的地形条件的地方去筑垒 建城;二是在进攻时供用兵之人选择攻击突破点作参考,聪明的将领应该选 择那些易攻难守的地方作为攻击突破口,而不能轻易去攻击易守难攻的雄 城,以避免进攻受阻或消耗损失过大。
              当然,这些也不是绝对的,在地形条件不利的地方有时也不是不能设防,
              而是要想办法避免不利条件易于带来的损失,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不利条件可 能带来的不利。这方面的事例不少。马谡一意孤行,在没有水源的土山上设 营,结果遭了惨败;刘备在森林地带连营七百里,吃了火攻,这是不懂利用 地形设防的惨痛教训。而曹操在不利的地形条件下却有成功设防的经验。那 是在曹操被马超、韩遂杀得连连败退之时,曹操在渭河之滨,车船、浮桥全 被马、韩军兵烧毁,立不起营寨。河边上全是沙土,虽然荀攸建议“取沙筑 城,可以坚守”,但沙土不实,筑起便倒,马超又派出庞德和马岱带兵袭扰, 曹操更加无计可施。忽然有一位隐居终南山的老者,姓娄名子伯,道号“梦 梅居士”,求见曹操,对曹操说:“丞相早就想横跨渭河筑城,现在为什么 不趁天时修筑呢?”曹操说:“这里是沙土地,筑垒总不成功。隐士可有什 么好办法教给我?”娄子伯说:“丞相用兵如神,难道不懂得天时吗?这几 天连日阴云密布,只等朔风一起,就必定天寒地冻了。等风起之时,丞相派
              军兵边运土边泼水,等到天亮,土城不就筑起来了吗!”曹操这才醒悟,要 厚赏老人,老人不肯受赏,自己走了。当天夜里果然刮起了强劲的北风,曹 操把军兵全派出去担土泼水,当时没有盛水的工具,便拿出很细很密的丝织 物作成口袋,盛水浇泼,果然如梦梅居士所说,随筑随冻,到天亮时,沙土 已冻得很结实了,一座坚固的土城终于筑成。
                   西凉兵的细作报告马超,马超带领军兵察看,大吃一惊,以为是有神仙 帮助曹操。第二天,马超出动大军进攻,曹操出营,只有许褚一人随后。曹 操举起马鞭大声说:“我曹孟德单骑来此,请马超出来答话。”马超骑马挺 枪而出,曹操说:“你欺负我筑不成营垒,现在我一夜就筑成了,你还不早 早投降吗?”马超无话对答,想要去捉曹操,又见许褚圆睁怪眼,手提钢刀, 勒马立在曹操后面,没敢轻举妄动,最后约定第二天决战。第二天马超和许 褚苦斗几百回合,未分出胜负,最后两军混战,曹军虽然败了,但困有冰冻 土城,总算没有受太大损失。后来曹操闭门坚守,又用反间计,终于战胜马
              超。
                   曹操得隐士娄子伯指点,泼水冻土而筑成坚固的城堡,可说是在不利地 形条件下建筑防御工事的一个范例,其诀窍就在于因时因地制宜,巧用各种 条件。试想,如果不是隆冬天气,不是像娄子伯这样久居当地,能观天象而 知气候变化,曹操能筑成冰冻土城吗?这种巧用地形,变不利为有利的事例, 在现代战争中也有应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坑道 战,就是光辉范例。
              


              81楼2009-11-15 17:40
              回复
                     因此,善于用兵作战的人,了解敌军的长处,就能知道敌军的短处;了 解敌军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敌军优胜的方面,这种人预见胜利,就如同预 见日月升降一样准确容易,这种人取胜的措施,就如同用水灭火一样有效。 用阵形对阵形,是常规战法叫做“正”;不用固定的阵形去对付固定的阵形, 是非常规战法,叫做“奇”。“奇”和“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
                    
                于酌情运用,掌握分寸。要按照出奇制胜的原理,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去制约敌军。??分析掌握敌情清楚准确,就去有相应的取胜阵形,阵形确 定自然就会有阵名了。??用和敌军相同的阵形是不能取胜的,所以必须以 变异的阵形出奇制胜,由于这个原因,以静制动是出奇,以逸待劳是出奇, 以饱对饥是出奇,以安定对动乱是出奇,以多对少是出奇,暴露的行动是正, 隐蔽的行动是奇。出其不意而又不被敌军发觉,就能取胜。所以说,奇招层 出不穷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断取胜。
                     人的一个关节痛,其他所有关节便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为所有的关 节都属于同一个身体。前锋失败了,后队也就不能发挥作用,因为是同一阵 形。所以说,作战的态势,要大阵??小阵??后卫不追逐超越前锋,前锋 不能阻挡后卫部队。前进要有道路可以出去,后退要有道路可以进入。
                     赏和罚都没有实行,而众军却肯听令,这是由于这些命令是众军能够执 行的。悬出高赏低罚,而众军却不听令,这是由于命令是众军无法执行的。 要让众军处在不利的形势下,仍然拼死前进而毫不后退,这是像孟贲那样的 勇士也难以做到的;如果因众军不能做到而责怪他们,那就犹如要让河水倒 流一样了。所以说,用兵作战的人,要按情势处理:军兵得胜,要让他们得 到好处;军兵打了败仗,领兵将领要承担责任,代兵受过;军兵疲劳时,要 让他们休息;军兵饥饿时,要让他们能吃上饭。这样就能使军兵遇上强敌也 不怕死,踩上锋利的刀刃也不会转身后退。所以说,懂得流水的规律后,就 可以做到用流水冲石头去毁掉船只;使用军兵时懂得他们的心理,贯彻军令 就如同流水一样畅通无阻了。
                〔解析〕
                就军事论述而言,孙膑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博大精深”了。 说它博大,是因为这篇文章并没有局限于军事战略战术的探讨,而是从
                宇宙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高度去论述用兵的规律,从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
                理上去探求用兵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正是孙膑兵法的理论基 础,也是军事科学在用兵打仗的战略战术方面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可说是 孙膑兵法思想的总结。
                孙膑在文章开头,便用“大地”、“四时”变比的道理作为比喻,准确
                而生动他说明了军事作为一门科学,也像宇宙的万事万物一样,有其运动变 化的规律。并列出胜与败、生与死、能与不能等一系列战争中的矛盾,说明 战争的进程就是矛盾转化的进程,所谓的用兵之道,就是研究、掌握矛盾转 化的规律。杰出的军事家,也就是孙膑所说的“圣人”,就是善于掌握这种 运动变化规律,善于因势利导,促使矛盾按自己预计的模式转化,达到他预 期的目标。这也就是孙膑说的“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杰出的 军事家,就是按照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去用兵作战,善于扬长避短、因 势利导,所以他们便能下断取胜。
                     孙膑的这一段论述,是人类最先进的理论——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反 映。唯物辩证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并且按照一定的规 律发展变化,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和形而上学的宇 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子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 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 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 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
                


                85楼2009-11-15 18:19
                回复
                  命傅佥带领投降的两千魏军,打着运粮 旗号,押运这些粮车。姜维自己和夏侯霸各领军兵去谷中埋伏。又令廖化、 张翼等将领兵去取祁山。
                  邓艾收到王瓘的“书信”,高兴极了,急忙写了回信,让来人带回。8
                  月 15 那天,邓艾带领五万精兵直奔坛山谷中,让人在远处登高观望,果然看 见无数粮车,接连不断从山谷中行进。邓艾又勒马观望,看见果然是自己的 魏兵。邓艾的随从说:“天已黑了,应该赶快接应王瓘出谷口。”邓艾说: “前面山势险恶,假如有伏兵,很难退回,只能在这里等候。”正说话间, 忽然有两人骑马跑来报告:“因为王将军运粮超过界限,背后有军马追来了, 请快快接应!”邓艾大惊,急忙催动人马前进。当时正是初更时分,月明如 昼。邓艾听见山后呐喊,以为王瓘在山后厮杀,便急驰过去救应。忽然树林 后冲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是蜀将傅佥,大声说道:“邓艾匹夫,你已中了我 们主将的计,为什么不早早下马受死!”邓艾大吃一惊,勒马便往回逃。这 时,粮车上的火全着了,火光便是信号。两边的蜀军尽数冲出,杀得魏军七 零八落,只听四面八方都在喊:“捉住邓艾的,赏千金,封万户侯!”吓得 邓艾丢盔弃甲,扔下坐骑,混在步兵之中,翻山越岭逃走。姜维、夏侯霸没 有捉住邓艾,有些遗憾,便回去对付王瓘。
                  这一仗姜维以粮食作诱饵,将计就计,引来邓艾大军,把五万魏军杀得
                  落花流水,虽未捉住邓艾,也算一次大胜了。他这一计与他老师诸葛亮以木 牛流马运粮,引司马懿入上方谷,一把大火差点要了司马懿父子的命相比, 部署虽然尚有差距。但也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夺敌军的粮、水、路等,或者以粮、水等为诱饵引敌上钩,方法不同, 本质一样,都是抓住敌军的要害而把敌军置之死地。可见孙膑说的“五度” 与“九夺”都是临敌指挥的重大问题,只要能在用乓之时因时因地制宜巧妙 运用,便能收到奇效。
                      
                  积 疏
                  [原文]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 积故积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
                  疾故疾之,[徐故徐之,众敌众]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 积疏相为变,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
                  佚劳相]为变。 毋以积当积,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
                  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 积疏相当,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
                  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 [故可徐,众故可寡,件故可劳]。??
                  [译文]
                       ??集中胜过分散,充足胜过空虚,走小路捷径比走大路快,快胜过慢, 多胜过少,安逸胜过疲劳。
                       该集中就集中,该分散就分散,该充足就要充足,该空虚就要空虚,该 走小路捷径就走小路捷径,该走大路就走大路,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多 就多,该少就少,该安逸就安逸,该疲劳就劳累。
                  集中和分散可以相互变化,充足和空虚可以相互变化,走小路捷径和走
                  大路可以相互变化,快和慢可以相互变化,多和少可以相互变化,安逸和疲 劳可以相互变化。
                  不要把集中当成绝对的集中,不要把分散当成绝对的分散,不要把充足
                  当成绝对的充足,不要把空虚当成绝对的空虚,不要把快当成绝对的快,不 要把慢当成绝对的慢,不要把多当成绝对的多,不要把少当成绝对的少,不 要把安逸当成绝对的安逸,不要把疲劳当成绝对的疲劳。
                  集中和分散是相对的,充足和空虚是相对的,小路捷径和大路是相对的,
                  快和慢是相对的,多和少是相对的,安逸和疲劳是相对的。敌军兵力集中时 可以使其分散,敌军军力充足时可以使其空虚,敌军走小路捷径时可以使其 改走大路,敌军快时可以使其慢,放军多时可以使其变少,敌军安逸时可以 便其疲劳。??
                  


                  94楼2009-11-15 18:19
                  回复
                    [解析]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孙膑兵法的精华之一。本文所阐发的军事思想正是孙 膑兵法的思想基础。认真研究这篇文章,领悟其精髓,对于掌握孙膑兵法的 脉络,深刻领悟孙膑所阐述的一系列战略战术,并且融会贯通,非常重要。 那么,这篇文章的精髓是什么呢?那就是唯物辩证法,通篇文章论述的 都是用兵中的各种矛盾,诸如集中和分散、充足和空虚、走小路捷径和走大 路、快和慢、多和少、逸和劳等等。文章不但列举了一系列矛盾,而且提出 了处理矛盾的观点: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一切要依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不能依主观而定。文章更精妙之处在于指出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转化的,分 散可以转化为集中,多可以转化为少,快可以转化为慢??孙膑特别告诫人 们不能把矛盾绝对化,聪明的指挥将领应该去促使敌我形势朝对自己有利的
                    方面转化,从而战胜敌军。 孙膑早在距今两干多年前,就能对矛盾问题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就能用
                    科学的辩证观点去论述军事问题,足见其实在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说到矛盾问题,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毛主席的名著《矛盾论》,可说 是毛主席对矛盾问题论得最透彻的一篇文章,现已成为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 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 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等问题,毛主席指出,矛盾存在于宇宙 的万事万物之中,旧的矛盾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矛盾是在不断地发 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永远不变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又有内因和外 因的作用,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等等。从这些论点 可以看出,孙膑《积疏》一文中许多原理都和毛主席的论述相通,只不过孙 膑论述的仅是军事方面的矛盾,毛主席论述的则是普遍规律。当然,从论述 的深刻、透彻、严密、系统等方面来说,孙膑也不能和毛主席相提并论。这 里只是说,孙膑论述的仅是较为原始的唯物辩证思想,不过,在两千多年前 能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指导战争,便可产生巨大的效果。因为有了这种观点, 便能客观准确地去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把握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能 动地去处理敌我双方的种种矛盾,例如敌强我弱时也可将其转化为我强敌 弱,敌快我慢时可以将其转化为我快敌慢等等,总之,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 权,促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一方转化。
                    在中国有一部电影可说是老幼皆知,这便是《地雷战》。
                         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日本鬼子是现代化装备,而我军 武器装备和人数都不如敌军,至于我抗日民兵,连三八大盖都没有,更无法 和敌军相比了,就是这样一支装备极差的八路军小分队和民兵,将强大的敌 军打得那样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落荒而逃。这是由于抗日军民采用了有效 的措施成功地促成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敌军本来是气势汹汹地来扫荡的, 想要一下子把抗日军民消灭掉,可是八路军和
                    民兵布下的地雷阵,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日本鬼子只能在进村的大
                    路上画满圆圈,在那里艰难地纵跳,比老牛爬行还慢,还不时挨炸。这一招 成功地使日本鬼子由快变慢,为抗日军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一方面转移群 众,一方面更机动地打击敌军。敌军见正面走不通,便转到后山偷袭,结果 又被游击小组用飞行雷炸得晕头转向,前进不得。抗日军民用神妙莫测的各 种地雷阻滞和杀伤敌军,弄得敌军心惊胆颤,而后再向日本鬼子发起攻击, 敌军当然就难逃灭亡的命运了。
                    《水浒传》是我国的历史名著,其中也不乏战胜强敌的战例。当官兵几
                    次围剿失败后,宋朝廷又派出了呼延灼领兵前去进剿,两军初战,呼延灼的 先锋之一彭玘便被捉上梁山,呼延灼后退 20 里下寨。他善用连环马,当夜便 传令众军,把三
                    


                    95楼2009-11-15 18:19
                    回复
                           千匹马摆成一排,每 30 匹马算一连,用铁环连锁,战马都有铁甲保护, 箭射不进,枪扎不进,刀砍不入;骑兵披着铠甲,戴着只露双眼的头盔。三 千匹战马分成一百队锁好,作战时分三面冲向敌军。第二天两军交锋,猛听 一声炮响,呼延灼的铁甲连环马便三面冲向宋江指挥的梁山军,两边的铁骑 用弓箭乱射,一队一队全用长枪冲锋而来。宋江一见大惊,忙叫众军放箭, 然而,哪里抵挡得住。那些铁甲连环马一齐跑开,横冲真撞,刀枪不入,根 本不容梁山军施展。梁山军顿时溃不成军,纷纷后逃。宋江慌忙上船,才算 得保安全,又令水军接应各头领和军兵上船,虽然军兵折损一半,众头领总 算安全,仅六人中箭受伤。回到大寨,宋江愁眉不展。吴用劝慰一番,晁盖
                          
                      下令坚守不出。 呼延灼大胜回寨,庆贺一番、派人向朝廷报捷。高太尉派天使来慰问嘉
                      奖,呼延灼又乘机要求派“轰天雷”神炮手凌振前来破寨。凌振来后便部署 放炮,宋江更是焦急。还是智多星吴用有办法,施了一计,便将凌振捉上梁 山,将其收降入寨。但是,仍然没有破铁甲连环马的办法,众头领仍是愁眉 不展。一天,众头领在聚义厅饮酒时,金钱豹子汤隆起身说:“小人不才, 愿献一计,除非用这种军器和我的一个哥哥,便无人能破这连环马了。”吴 用连忙问:“贤弟,你快说用什么军器?你的哥哥是谁?”汤隆这才不慌不 忙地叉手上前说道:“欲破连环马,须用钩镰枪。我家祖传打造军器,我已 画出图样,若要打造,现在便可动手。但是,只有我那个姑舅哥哥徐宁会钩 镰枪法,那是他家祖传,不教外人。”众人商议一番,便由汤隆去东京骗金 枪手徐宁上山。徐宁入伙之后,不到半个月,训练出六七百名钩镰枪手,宋 江大喜,便准备破敌。
                      决战前一天夜里三更,先把钩镰枪手渡过去分头埋伏好。四更时再渡过
                      去 10 队步兵,而凌振则带人在高处架上风火炮。徐宁和汤隆各自拿着号带过 水泊去准备指挥。到黎明时分,宋江指挥中军人马,隔着梁山水泊,擂动战 鼓,摇旗呐喊。呼延灼正在军帐内,听见报告,便让先锋韩滔先出动察看, 他自己披挂整齐,手执双鞭,带领铁甲连环马队,杀奔梁山。见梁山军兵只 是隔水呐喊,呼延的便把马队一字摆开。先锋韩滔上前说:“正南面有一支 步乓,不知有多少贼兵。”呼延灼说:“甭管他多少人,你只管把连环马冲 过去就是了。”韩滔便带领五百连环马军向南冲去。这时,又看见西南、东 南各有一队军兵,在摇旗呐喊。韩滔不明敌情,又回马去向呼延灼报告。呼 延灼说:“这些家伙长时间不敢出来厮杀,必定有计谋。”说话间,只听北 边一声炮响,回头一望,只见北边又拥起三队旗号。呼延灼说:“这一定是 贼人的奸计。我和你一人带一半人马,你去杀南边的贼兵,我去杀北边的人 马。”正要分兵出动,只见西边又出现了四队人马。呼延灼顿时慌了神儿。 又听正北方连珠炮响,那是一门母炮连着 49 门子炮的子母炮,炮声响处,风 声大作。呼延灼的军兵一见这等声势,不战己自乱了。呼延灼急忙和韩滔各 自领兵四下冲杀。但梁山的 10 队步兵却不正面接战,官兵冲来他们便退,官 兵一退,他们又进。呼延灼看了勃然大怒,便不管不顾,领连环马军,往北 边直冲过去。梁山军兵见官军冲来,全都往芦苇丛中四散而走。呼延灼催连 环马队急冲而来,停不下来,也便冲进芦苇丛中。只听芦苇丛中胡哨声响, 早已埋伏在里面的钩镰枪手,一齐伸枪钩去,先钩倒两边的马脚,中间的铁 甲马便咆哮起来。梁山埋伏的挠钩手便钩下官兵官士,将其一个个捆绑起来。 呼延灼见中了钩镰枪计,连忙勒马跑向南边去赶韩滔。这时,背后风火炮从 天而降,轰得官军大乱,那些连环铁甲马受惊之后,四处乱跑,冲入芦苇丛 中,全被梁山军活捉了。
                           呼延灼和韩滔知道中计,便纵马去四面收拾损失殆尽的马军。结果遭到 四处拦截。呼延灼和韩滔被杀得人困马乏,心惊胆颤,死命逃跑而去。
                           梁山好汉能战胜铁甲连环马,就在于抓住了敌军要害,做好了转化工作。 铁甲连环马队的优势在于人马都有铁甲保护,成队冲锋,气势非凡,又刀枪 箭不入,凭常规武器和战法确实很难对付。这种马队的薄弱环节只有人眼和 马蹄,射中人眼臼然极难,刺砍马蹄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种马队一百匹 相连,集团冲锋,伏在地面刺砍,只会被踏死,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
                          
                      克的,任何矛盾都有解决办法。连环铁甲马的克星便是钩镰枪,这种枪能刺 能钩,又有长把,正好对付马蹄。吴用又巧妙部署,对马队四处追杀,让其 疲于奔命,阵势大乱,以便将其引入钩镰枪手埋伏的芦苇丛中。钩镰枪手用 手中武器钩刺两边马蹄,办法高明。梁山头领既找到了连环铁甲马的克星, 又能巧妙部署,充分发挥钩镰枪的作用。所以能一举战胜似乎无法战胜的铁 甲连环马。这一战例,对人们很有启发。
                      


                      96楼2009-11-15 18:19
                      回复
                        • 114.25.203.*
                        [天台山觅踪]
                        天台春秋演孙庞
                        膝恭先师阻霸皇
                        纵横三艺道然渡
                        万骸双孙姓名香
                        淳观居士 司马兵良 卧云先生 阳鼎道人


                        97楼2010-02-18 19:17
                        回复
                          • 113.79.194.*


                          98楼2010-03-03 20:52
                          回复
                            • 211.137.180.*
                            恩,孙膑和孙子兵法都很好!


                            99楼2010-03-30 0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