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硕保研吧 关注:79贴子:788
  • 2回复贴,共1

2020年1月份热点事件与案例解析 01据央视新闻报道,这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0年1月份热点事件与案例解析
01
据央视新闻报道,这两天湖北和武汉红十字会承受着很大的舆论压力,先是“卖菜门”,再是“回单门”,接着是“莆田系门”。媒体报道社会捐助了不少物资,可医院却在微博呼救物资“不是告急,是没有了”。湖北红会的最新回应称,确因工作失误导致公开的信息不准确,不是N95口罩,而是KN95口罩,这种型号产品不能用于一线医护人员防护,可用于普遍防护,所以捐赠给了那些医院。
红会可能觉得委屈,机构小、人员少、效率低、任务重,这些确实是客观困难,但全民众志成城,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上上下下各方捐了那么多物资,但医生却在社交媒体上求助“物资已经没了”,公众的焦虑和愤怒也是人之常情。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类似“红会”这样的慈善机构饱受诟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保证物资捐赠、运输、发放渠道畅通呢?试分析。
【问题解构】
是什么:设问里没有“问题背后的实质”或者是“你的看法”是什么?这类的提问,而是直接询问时间背后的原因,在这类题型下,是什么部分可以是一句话总结核心原因,也可以是对问题实质的提炼,也可以是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什么:红会被诟病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分析也可以考虑从主体分析入手,如红会被诟病。红会本身有什么错?上级政府有错吗?或者可能是疫情防控的严峻性带来的必然后果?或者是公众的不理解?从不同主体入手思考,可以形成较为全面的思考。
怎么办:如何发挥红会作用,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法律问题提炼】
慈善组织的法律定位与功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慈善组织的功能和角色是否需要调整?如何和政府部门进行配合协调。
【分析视角举例】
核心观点:慈善机构饱受诟病,核心原因在于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期待、抗击疫情对慈善组织的要求,和慈善组织自身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理由一:疫情防控具有特殊性,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慈善组织很难在短时间内具备这样的专业性,导致工作不专业,备受诟病。
理由二:上级政府的整体统筹和安排能力欠缺,任务安排并不合理,也没有及时对红会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的监督。
理由三:疫情形式严峻,全国上下对信息透明、及时更新的要求和相关部门信息公布不及时之间的矛盾更加剧了民众对红会的不满。
那又该如何解决呢?
措施一:慈善组织可以怎么做?
引入专业的人员,增强工作的专业性(比如后来的由民营医药物流企业接手仓库管理就是很好的例子)。
措施二:政府可以怎么做?
提高统筹的能力,比如可以搭建联合平台和构建联合机制;还有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比如组建专门的督查指导小组(其实中央派专人指导地方防疫工作也是类似的思路),将统一的计划和部署实现高效的上传下达。
措施三:民众可以怎么做?
“做独立思考的理性捐赠人”(观点来自金锦萍教授,详细可参考金锦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慈善组织的变与不变》)
【延伸探讨】
疫情中的慈善组织是最近热议的话题,有关这之中的法律问题大家可以关注主要研究非营利组织法的金锦萍教授写的一系列文章,除上述提及的之外,还有,《口罩之外,慈善组织还该提供些什么?》《透明度是慈善组织通向公信力的“修行之路”》等文章。
也可参考新京报评论,《慈善组织助力防控做到这三点很重要》:“一、由“慈善垄断”向“市场选择”转变,建立疫情物资捐赠社会选择机制。二、由“被动发布”向“主动沟通”转变,完善疫情捐赠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三、由“单兵作战”向“联合应对”转变,建立疫情严重地区协同合作机制。”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5-20 09:38回复
    有没有不成功的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例子,求告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6-26 16:09
    回复
      贴吧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楼2023-06-12 2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