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东方实验...吧 关注:62贴子:534
  • 0回复贴,共1

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前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黄克剑教授提出“生命化的教育”,其哲学基础是人学纲要,亦即,教育是人学,需从人学理论发展人,发展教育,并再发展人。“回到中国的语境,回到教育的立场,回到具体的学校,回到具体的个人。”这是“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前提和依据。基于此,张文质对学校现行课题有如下的观察和反思:“我们更多的是在一种大一统模式底下,更多的落在操作层面上的一些所谓改革经验,这也使得现有的评价机制之下,学校的实验,确实都比较关注来自于管理部门、特别是上级有关领导的评价。这一点极其有害,极易扭曲教育的初衷。”“生命化教育”的这一理论前提和依据,引起了钱理群教授的共鸣:“这一观察是抓住了要害的: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政府行为,这本身似乎无可厚非;但由此产生的却是一个如何使这样的政府主导的改革变成校长与老师的自下而上的自觉努力,形成上、下的良性互动的问题。但我们现在的改革现实却是更多地仰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这样的行政命令又是基本不考虑具体学校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形成了一个刚性的‘大一统模式’;而推行改革的基本手段也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这样的行政操作,自然也是以是否符合上级领导的要求为评价标准。这样,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一个外在的,强制性的纯粹的政府行为。说严重一点,改革成了与校长、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的生命发展无关的事情,甚至成了不堪承受的负担。也就是说,我们所面临的是教育改革,甚至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内在尺度的匮缺,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文质先生和他的朋友们看来,这是‘极易扭曲教育的初衷’的,问题的严重性或许正在这里。”“生命化教育”缘于对教育问题的批判性思考,终将回归于对具体学校的建设性介入,对每个具体生命的成全,它必将“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


1楼2020-05-28 22:0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