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教育猛一看,好像许多人都没听说过。我举个例子来说,比方说艺术,绘画,任何一种绘画,学绘画的决不是从道理学起;学书法如果按道理进行教育,或看几本关于书法的书便学会书法是很可疑的。其实真的训练书法,是对经典书法的模仿,去体悟、去领会。有一次上研究生的课,在课堂上问学生"唐诗三百首前面序言中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话是什么意思?"研究生们很不以为然,结果,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解释道,你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写诗也可以琅琅上口背几首。这么解释就毫无味道了。其实这两句话是很有意味的,它的意思是写诗的方法并不是告诉人写诗的道理,写诗的道理永远说不明白。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辉煌的一段,你经常去朗诵、去玩味、去揣摩,自然而然调动心中的诗情,久而久之你自然会写。这两句话的深层意味是如此。文质写诗也不错,我不了解他写诗的经历,但我这番话他不大会反驳。我想他写诗也决不是听了哪一诗人或文学理论家讲了一通道理而学会的。我们的教育如果做个简单的归结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道理教育,一种是范本教育。学书法、学绘画从领悟开始,当然是领悟最值得领悟的作品,这种教育,我称之为范本教育。道理教育在人文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如果让李白杜甫讲写诗的体会与道理,我相信人们听后还是不能写诗。写诗不是一听就会,像电脑操作一样,训练一下,每个人熟悉程序就会操作。电脑可以按程序操作,写作不可能按程序操作。对语文教学相当大程度上,它是一种范本教学,道理绕来绕去最终还要落在范本教育上。甚至范本教育对科学也有重大的意义,科学发现通常是非逻辑的,看起来科学道理很有逻辑性、很有条理,但认真追索,真正的科学系统的第一命题,作为不可逆致的命题,是非逻辑的,非逻辑的一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灵感的闪现,这也是范本教育决不是道理教育。没有哪一位科学家能够从别人说的理论中推出自己的理论。从牛顿的力学理论决不能推出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科学史是一部范本替代史,科学思维范型的程序史。我们的书法绘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能判断其功力之深浅,其艺术之高下,里面有一个我们能认同的审美标准。人文的东西借助于道理教育不过是辅助性手段,最终必须用范本来教育。聪明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作文:1.直面生活。让学生去亲历亲证生活又能够亲切地说心理话。2.直面经典。看古今中外的精品。别人的作品没看,听了一番道理便会写的,是不可思议!老子《道德经》开篇两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可名”能够说出品的道决不是我所追求的那种道。说出来的决不是最好的道理。语言本身的限局,我们借助形式、结构往往无法逼近事物的本真,事物的本真需要生命亲证、体验。木匠教徒弟,不外乎怎样使用斧头与锯子,至于使用斧头与锯子的微渺之处还是无以传达。如教人走钢丝,走钢丝演员不外乎讲身体要保持平衡,重心要落在丝线上,可听了道理之后,我们依然无法走好,这本身不是道理问题,而有亲切的生命体验。给生命化下定义是片面的。能说明道理的语言是苍白的,语言的苍白仅是生命的亲切。如一盘菜你用了很多好词来形容,可另一盘菜也叫你来形容,并说说其区别却是难乎其难。说到男女谈恋爱,没有一个女子因为你夸夸其谈恋爱的体验与境界而喜欢上你,有时是一见钟情。没有哪个人凭道理找到自己的爱人。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是至理名言。所谓范本教育是他内心的生命状态通过他的行为来对象化(用我们的生命状态去模仿去体悟他们的生命状态,被我生命体悟到,再把我体悟到的生命感受对象化出来)。后面的书法家得到前面书法家的真传,他们所写的都不一样,精神的传承是奇怪的东西。所以我们教学生不要教套路,学生的心灵僵化在这儿,套路使学生学得快,但很快使灵感窒息。聪明的语文教师教孩子有勇气去亲历且有勇气说出。再一点便是直面经典。范本教育与天职观念关联起来说,实际我们做教师很不容易。我们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范本,学生时时刻刻模仿着你。老师的动作、脸上的表情、黑板上板书的姿态都影响着孩子。一定意义上我讲的不单是语文课或数学课,涉及到人做为范本的问题。师范大学最本质的是意蕴是”教师是表率、范本、范型”,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范本。有位同事他说,自己的孩子很傻,总将糖果分给全班的孩子吃。我说这是一美德,别把孩子教得很自私。因为自私不以父母期待的那一度为限,它始终贯彻着一致的逻辑。范本是你父母做什么,他日后会模仿。在孩子的眼中老师是非常神圣的。范本教育是生命的翻译与精神的让渡。对小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如尼采说的“神圣的开始”,老师对孩子心灵的影响非常深刻。范本是精神气质的传承,是一种感觉主义。林肯在招聘工作人员时看了某个人的相貌便让他走,然后说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话"人四十岁后应对自己人的相貌负责",人的身上透出气质及微妙的意味而另一个心灵会接受。有时凭直觉待人过于轻率,但也是有道理的。如孔子说的“四十不惑”,因内心世界定型了,人可以从形貌中透出一种气韵,自有一套行为动作。孩子的生命很敏感,范本教育要对学生的内向度的精神陶冶。现在德育不起大的作用,是将德育变为道理教育,如果以范本教育为主则将起作用,这不是政治化,不是道理说教,而生命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