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豆腐的记忆
已经有些时候没有吃过家乡的豆腐了。一来是因为生活及工作关系回老家的次数有限,再就是现在老家的村子里自己制做豆腐来卖的小贩少了。多数都是从城里的蔬菜批发市场批发来那种用现代工艺制作的豆腐,然后再卖。但这种豆腐在我吃起来却远远不如那种家乡传统手艺制作的豆腐好吃,有味道。
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怀念家乡的那种豆腐。微微泛黄的色泽,磨砂般的表面,更仿佛还有一些尚未磨碎的豆子皮在里面。掰一块放在嘴里,轻轻咀嚼,有一股自然的大豆清香蕴含其中。让人回味悠长,倍感亲切。所以,每每听到“梆、梆、梆、梆”地响声,眼前便幻化出记忆中我的娘为我买我最喜欢吃的豆腐,然后亲手做给我吃的情景。
我不知道豆腐是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但从我记事起学会的儿歌,除了那首广为传唱的“小老鼠,上灯台”之外,便是这首关于卖豆腐的歌谣了。“梆!梆!卖豆腐,卖到大娘屋后头,大娘哎!开门啊!小狗咬着腚棰儿啦!”诙谐质朴而又绝对生活化的语言,加上琅琅上口的节奏,也不知传唱了多少年。反正我是哼哼唧唧、咿咿呀呀的伴着这首渗透着泥土味儿的歌谣从小而大的。并且从这首儿歌开始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中国人才会做豆腐,才会吃豆腐。
关于豆腐,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感慨万千。那年我大概八九岁光景吧,正赶上家里来了客人,由于当时的家境不是很好,父母便只准备了两个下酒菜。其中之一就是豆腐。就在我娘将炒好的豆腐盛在碗里,就要往上端时,我竟然把这碗豆腐从她手里劈手夺过,跑了出去,且一边走一边用手往嘴里捏着吃(也或许是当时太贪吃了吧,竟然忘了烫手烫嘴)。父亲见了怒气冲冲几步就追上了我,掰开我的手指抢过碗去就踹了我一脚。我哇哇得哭声震天,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我的娘也是泪落如雨。
我记得当时我是一边哭一边心里像发誓般地对自己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吃豆腐了!现在想起来,我那时的想法真的是幼稚、可笑。很多年过去了,我不曾对别人说起过这件事儿,也许会换来别人不可思议的眼神和如听天书般地哈哈一笑呢。但我在想,我会在适当的时候讲给我的孩子听的。的确,豆腐本不值钱,更不是什么珍馐美味。但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家庭之中,一盘能代表家庭面子而做下酒菜的豆腐意味着什么,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也才会对如今的日子充满感激而后倍感珍惜。
随着我和姐姐的长大,家里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虽然肉类不常吃,但吃豆腐却已不再是我们的奢望。而我也绝没有因为我那小时候无知的誓言而放弃吃豆腐的欲望。
母亲买来豆腐通常是放在白菜里和粉条一起炒着吃,且把这种菜叫做白菜豆腐细粉(粉条的俗称)汤。我们这里常说的一句俗话就是:白菜豆腐细粉汤,吃了不够再盛上。其中既是肯定了人们对白菜豆腐等家常菜的热爱,又何尝不是说明了老百姓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啊。
如今,在老家的小村庄里,一步步富裕起来善良勤劳的父老乡亲依旧在忙碌着、追求着。村子里的超市更是百货俱全,什么五金电料、四季蔬菜,什么鲜肉活鱼、名烟好酒,一样都不少。而唯独缺少的就是那种想起来就回味无穷的家乡豆腐,那种渗透着浓浓亲情的豆腐。
在我的眼里,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忘却豆腐的了。家乡的豆腐就如同家乡的袅袅炊烟一样的熟悉、一样的悠远苍茫;又如同家乡的泥土般厚重而芬芳;而更像是爹娘的恩情在我的心中,充盈而绵长!
夜已很深了,看着身旁熟睡的妻女,我仿佛也已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我又回到了家乡,依然依偎在爹娘身旁,依然大口大口地吃着娘为我做的那碗白菜豆腐细粉汤!
旧习作一篇,本想再斟酌修改一番,怎奈无暇亦无能为之,现权且发之,凑凑热闹为我文苑加点湿柴,还望诸位文苑精英多与指点,不胜感激!
已经有些时候没有吃过家乡的豆腐了。一来是因为生活及工作关系回老家的次数有限,再就是现在老家的村子里自己制做豆腐来卖的小贩少了。多数都是从城里的蔬菜批发市场批发来那种用现代工艺制作的豆腐,然后再卖。但这种豆腐在我吃起来却远远不如那种家乡传统手艺制作的豆腐好吃,有味道。
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怀念家乡的那种豆腐。微微泛黄的色泽,磨砂般的表面,更仿佛还有一些尚未磨碎的豆子皮在里面。掰一块放在嘴里,轻轻咀嚼,有一股自然的大豆清香蕴含其中。让人回味悠长,倍感亲切。所以,每每听到“梆、梆、梆、梆”地响声,眼前便幻化出记忆中我的娘为我买我最喜欢吃的豆腐,然后亲手做给我吃的情景。
我不知道豆腐是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但从我记事起学会的儿歌,除了那首广为传唱的“小老鼠,上灯台”之外,便是这首关于卖豆腐的歌谣了。“梆!梆!卖豆腐,卖到大娘屋后头,大娘哎!开门啊!小狗咬着腚棰儿啦!”诙谐质朴而又绝对生活化的语言,加上琅琅上口的节奏,也不知传唱了多少年。反正我是哼哼唧唧、咿咿呀呀的伴着这首渗透着泥土味儿的歌谣从小而大的。并且从这首儿歌开始一直固执的认为只有中国人才会做豆腐,才会吃豆腐。
关于豆腐,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感慨万千。那年我大概八九岁光景吧,正赶上家里来了客人,由于当时的家境不是很好,父母便只准备了两个下酒菜。其中之一就是豆腐。就在我娘将炒好的豆腐盛在碗里,就要往上端时,我竟然把这碗豆腐从她手里劈手夺过,跑了出去,且一边走一边用手往嘴里捏着吃(也或许是当时太贪吃了吧,竟然忘了烫手烫嘴)。父亲见了怒气冲冲几步就追上了我,掰开我的手指抢过碗去就踹了我一脚。我哇哇得哭声震天,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我的娘也是泪落如雨。
我记得当时我是一边哭一边心里像发誓般地对自己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吃豆腐了!现在想起来,我那时的想法真的是幼稚、可笑。很多年过去了,我不曾对别人说起过这件事儿,也许会换来别人不可思议的眼神和如听天书般地哈哈一笑呢。但我在想,我会在适当的时候讲给我的孩子听的。的确,豆腐本不值钱,更不是什么珍馐美味。但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家庭之中,一盘能代表家庭面子而做下酒菜的豆腐意味着什么,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也才会对如今的日子充满感激而后倍感珍惜。
随着我和姐姐的长大,家里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虽然肉类不常吃,但吃豆腐却已不再是我们的奢望。而我也绝没有因为我那小时候无知的誓言而放弃吃豆腐的欲望。
母亲买来豆腐通常是放在白菜里和粉条一起炒着吃,且把这种菜叫做白菜豆腐细粉(粉条的俗称)汤。我们这里常说的一句俗话就是:白菜豆腐细粉汤,吃了不够再盛上。其中既是肯定了人们对白菜豆腐等家常菜的热爱,又何尝不是说明了老百姓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啊。
如今,在老家的小村庄里,一步步富裕起来善良勤劳的父老乡亲依旧在忙碌着、追求着。村子里的超市更是百货俱全,什么五金电料、四季蔬菜,什么鲜肉活鱼、名烟好酒,一样都不少。而唯独缺少的就是那种想起来就回味无穷的家乡豆腐,那种渗透着浓浓亲情的豆腐。
在我的眼里,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忘却豆腐的了。家乡的豆腐就如同家乡的袅袅炊烟一样的熟悉、一样的悠远苍茫;又如同家乡的泥土般厚重而芬芳;而更像是爹娘的恩情在我的心中,充盈而绵长!
夜已很深了,看着身旁熟睡的妻女,我仿佛也已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我又回到了家乡,依然依偎在爹娘身旁,依然大口大口地吃着娘为我做的那碗白菜豆腐细粉汤!
旧习作一篇,本想再斟酌修改一番,怎奈无暇亦无能为之,现权且发之,凑凑热闹为我文苑加点湿柴,还望诸位文苑精英多与指点,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