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尘吧 关注:360贴子:19,230
  • 9回复贴,共1

【科普】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科普】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6-07 01:01回复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而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
    东汉末年,经历了农民起义,又开始了军阀混战,当时代表中央政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哥,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的的举动,然而曹哥出身不好,他不是名士集团一员,相反他被归为了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体会到曹哥的苦楚。不少名士瞧不起曹哥,甚至取笑他,并且还与他对抗。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6-07 01:03
    回复
      于是,曹哥开始变着法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如: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然而,国家是需要人才的,曹哥的政权,还需要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啦。曹哥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
      《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以吉茂、时苗等人为《清介传》,传曰:“……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6-07 01:03
      回复
        上述文言文我就不翻译了哈,从这里就可以发现,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兼职。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曹哥的目的,即把易以形成朋党浮华之风的名士私家评议收归政府统管,由郡长官推选现任官兼任中正,职掌人物的品第。初期的地方官,基本是曹哥认可的人,于是选上的人也是符合曹哥要求的。
        如《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曹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于是他需要大量的人才,他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所以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学。所以,说起来三国里最爱才的人不是老刘,而是曹哥,所以孔明说他得人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6-07 01:04
        回复
          中正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家世,一状,一品。《太平御览》卷214引《晋阳秋》:“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表明魏时已重家世,但还不是唯一标准。汉代选举已参考状。状是一个人道德才能的具体叙述。中正所作的状往往止一二句,是为总的评语。品是根据家世和行状综合作出的评定。品分九等,而一品是虚位,二品实已为最,初期二、三品仍属上品。这里的品是“中正品”,与官品是不同的。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也就是大家说他好,才是真的好。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
          魏晋之际,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曰:“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晋以后批评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司马家可是真的坑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6-07 01:05
          回复
            高门士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均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如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可考的西晋入仕的192人中,直接入仕者占56人,到东晋则更有发展,入仕的209人中直接入仕者占118人。
              而州辟佐吏和举秀才则主要是中级士族与吴蜀士族的主要仕途。他们便是地位稍次的所谓地方“名族”、“乡豪”的子弟。而郡辟佐吏和察孝廉这个在东汉和魏初颇受重视的入仕道路却降为低级士族与寒庶人士的仕途了。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此时已变为高门大族的工具,只重门第而轻德才。当然这种变化是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6-07 01:05
            回复
              事实上,门阀制度的确立,已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纵观东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选举制度的变化,其中显然是贯穿着皇权由盛而衰再盛的发展趋势,而世家大族势力则相反,其趋势是在东汉末世家大族衰落,同时新出门户开始兴盛,魏晋成为士族,到东晋时成为门阀士族而达顶峰,南朝也转衰而至隋唐。而选举制度也由东汉的重乡里评议、重孝廉才德到魏晋重家世门第、轻孝廉才德,而隋唐则又重才德――科举制,这也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互有重叠的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6-07 01:05
              回复
                PS:专家们关于九品中正制品第与入仕途径的关系的争议
                  唐长孺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各项选举必须依据中正的品第,但出身授职还得通过各条入仕道路。
                  罗新本认为,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种考察士人和官员的制度,中正对已仕未仕之人均予以品评,品状是吏部授官的主要依据,但他并不直接官人,任命之权归吏部。并且士人经品评后仍需由各种仕途方能为官。
                  陈琳国认为,两晋时期的选官方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吏部铨选和公府辟召,二是州刺史辟召和举秀才,三是郡太守辟召和察举等。
                  陈长琦认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代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唯一的形式。因为九品官人法给每个官员职位都规定了任职者的人才品级资格,即官品,那么任何人如果没有资品,就没有入仕的资格。但魏晋时代士人之品级的获得,即资品的获得却非只中正评价一种,而是多渠道、多途径的,九品中正制只是其中的一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6-07 01:06
                回复
                  ……可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6-09 11:38
                  回复
                    都知道九品标准是资状品,但是这个标准实际缺乏史料支持。有学者考证过宗室子弟出仕的乡品,但是公爵子女居然好多下品,为什么是下品呢,因为只能找到六品以上的记录,七品有一个忘记是谁了。那么这些没记录乡品的明显就是下品。典型代表就是胡尊六个儿子全是白身出仕,孙女胡芳也没品以良家子参加大选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8-12 2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