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冷战中的弹性空间
对意识形态当中存在的弹性,从而存在的软化空间,也许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来理解:
在现实的层面上,我们可以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有关人类存在与发展问题的系统化主张。但在这个主张当中,其内容是相当庞杂的,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不同层面。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是最基本的价值层面,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第二个是体制与制度的层面,涉及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安排,并由此形成不同的制度模式。但仔细分析,这种制度模式也是涉及众多的领域,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宗教与文化的、教育的等等。第三个层面才是作为旗帜和符号的主义。
如果做这样简单的划分,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内容,其僵硬的程度以及软化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在最基本的层面,即最基本的价值层面,是可以找到许多共同点的。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坏的,人们的认识真的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吗?真的会有如此尖锐的对立吗?这些内容只有在被组装到更抽象的框架中的时候,才显得势不两立。
而在体制模式的层面,最起码从上个世纪末冷战结束之后,其趋同或杂糅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如果将时间段拉得更长一点看,就更是如此。甚至在有些地方,非此即彼的分类已经相当模糊。而且,即使是在体制模式的层面,除了其内核的部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具有工具性的含义,并不具有很强的价值内涵。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体制模式的层面,其实也是存在比较大的弹性空间的。
当然,最不好办的还是在符号的层面。符号是一种象征,而在这个象征里,实际上承载着很多东西,比如集体凝聚力的功能,对于合法性或正当性的解释,甚至于可能还有很强的利益的因素。但即便如此,由于有此前已经积累的经验教训在前面,人类理应变得更聪明,特别是在另外层面的弹性在不断加大的基础上,寻找更为明智的解决方式,条件不是比原来更差了,而是更好了。也就是说,即使是在这个层面,其包容度也在提高。
总起来说,意识形态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种现实面前,人们并非是无能为力的,应当以智慧软化意识形态的刚性或僵硬性,降低其对立和冲突的强度,扩大其弹性和相容性的空间。而这需要理性和智慧。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软化这个问题的意图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