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朱寨私塾先生朱绳武先生
朱绳武,字孝圣,号怯如(1882—1947),庙下街西南十三里朱寨村人。自幼入儒学读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最末一场庠生。而后就读于河南大学预科班,贯通四书五经暨诸子百家之学术,尤精研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新旧文体无所不通。开导学生,顺其自然,启蒙个性,因材施教,被人们称之为“纵横家”,声名远扬,为豫西名士。
朱绳武聪敏过人,执笔成章,习文修书,写联题画,从未打过草稿,往往新词贺句一挥而就;文思才涌一气呵成。在考试河南大学预科班的时候,每位考生发卷纸两张,朱绳武未加思索,提笔如走龙蛇,不一会儿就把卷纸写满,交卷闲坐。监考老师从头到尾看过一遍,既流畅又得体,笑问:“还能续写否?”朱绳武答:“给卷纸,就能续写。”老师再发卷纸一张,考生执笔行书,不时而成,自首至尾,无一空格。老师奇之,又问:“还能再续否?”考生答曰:“有纸还能。”遂又发卷纸一张,考生安静如初,执笔又把卷纸写满,交卷侍立。老师阅毕,大加赞赏,称朱绳武“真乃河南奇才也!”之后将朱绳武的考卷张贴门首,众人观摩。
在省府(开封)求学期间,朱绳武与鲁山徐玉诺先生交往甚密,共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于是就发生了闻名遐迩的杨楼农民起义运动。清宣统三年(1911)10月,为配合辛亥革命的爆发,朱绳武在家乡发动并领导了一场捣毁杨楼分州府的农民起义运动。当时汝州为直隶州,下属5个县,直接归河南省布政司领导。由于杨楼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密集,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在这里设立了杨楼分州,主持分州事物的官员叫“州同”,相当于“知州”的副职。这次农民起义选定以杨楼分州为进攻目标,参加起义的农民来自杨楼附近各乡村,以朱寨人数最多,是一支骨干力量。他们统一指挥,作战勇猛,起义当天就攻破了杨楼寨,捣毁了分州衙门,杀死“州同”仝慎初。并打开监狱,释放了在押的囚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有力地配合了辛亥革命斗争。
事发之后,朱绳武逃亡到陕甘一带,靠卖笔墨,教私塾为生,过起流浪生活。后来,陕西军阀胡景羿(笠僧)聘请朱绳武为幕宾,每日为胡讲学,诲人不倦。胡景羿尊朱绳武为师,以上宾待之。不意胡景羿患毒疔病亡,朱绳武离秦返豫,执教于伊、洛、嵩、宜各县,后回庙下街设馆授课,兼务农桑。
民国建立以后,形势峰回路转,朱绳武不遗余力为当年捣毁杨楼分州府所死难的诸烈士报请抚恤金,前后追至民国十七年(1928),始由省政府批准。朱绳武逐一通知烈士家属前来领取,而他却分文不沾。朱绳武看到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效果,换来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决意不再仕途,设私讲学,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远近士子来从读者不计其数,无论富贫,一视同仁,因而“桃李遍天下,学生尽乡里”。
朱绳武名贯乡里,却简朴一生,满身布衣,乡俗本色永久不变。饮食上也十分简陋,粗茶淡饭,果腹而足。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平生不沾烟酒。对财物货利非理勿取,常谕学生“要学吃亏,莫贪便宜”。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民国十七年(1928)底,朱绳武偕好友曹宋良、尹春煦游览长江,在九江船上,被扒手掏去川资50元(银币)。到南京时,给蒋介石、冯玉祥合致一函,大意是“钧座在京,尚有扒手横行。疆土边陲,赖何以安?”第二天,国民政府的一个事务官来到朱绳武他们下榻的旅社,详细问明川资被盗的情节,愿意承担追失之责。三日后,送来35元(银币),并代表政府致歉。三好友在游览长江52天的过程中,集有《五十日诗》一册。朱绳武一生作品甚丰,兼善书画,著名的文章有《春服既成议》《子欲居九夷议》《言忠信·行笃敬议》《素隐行怪议》《舍之则藏议》《申生自缢新成论》《参也鲁》等。可惜至今大多遗失,传世寥寥。

朱绳武,字孝圣,号怯如(1882—1947),庙下街西南十三里朱寨村人。自幼入儒学读书,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最末一场庠生。而后就读于河南大学预科班,贯通四书五经暨诸子百家之学术,尤精研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新旧文体无所不通。开导学生,顺其自然,启蒙个性,因材施教,被人们称之为“纵横家”,声名远扬,为豫西名士。
朱绳武聪敏过人,执笔成章,习文修书,写联题画,从未打过草稿,往往新词贺句一挥而就;文思才涌一气呵成。在考试河南大学预科班的时候,每位考生发卷纸两张,朱绳武未加思索,提笔如走龙蛇,不一会儿就把卷纸写满,交卷闲坐。监考老师从头到尾看过一遍,既流畅又得体,笑问:“还能续写否?”朱绳武答:“给卷纸,就能续写。”老师再发卷纸一张,考生执笔行书,不时而成,自首至尾,无一空格。老师奇之,又问:“还能再续否?”考生答曰:“有纸还能。”遂又发卷纸一张,考生安静如初,执笔又把卷纸写满,交卷侍立。老师阅毕,大加赞赏,称朱绳武“真乃河南奇才也!”之后将朱绳武的考卷张贴门首,众人观摩。
在省府(开封)求学期间,朱绳武与鲁山徐玉诺先生交往甚密,共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于是就发生了闻名遐迩的杨楼农民起义运动。清宣统三年(1911)10月,为配合辛亥革命的爆发,朱绳武在家乡发动并领导了一场捣毁杨楼分州府的农民起义运动。当时汝州为直隶州,下属5个县,直接归河南省布政司领导。由于杨楼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密集,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在这里设立了杨楼分州,主持分州事物的官员叫“州同”,相当于“知州”的副职。这次农民起义选定以杨楼分州为进攻目标,参加起义的农民来自杨楼附近各乡村,以朱寨人数最多,是一支骨干力量。他们统一指挥,作战勇猛,起义当天就攻破了杨楼寨,捣毁了分州衙门,杀死“州同”仝慎初。并打开监狱,释放了在押的囚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有力地配合了辛亥革命斗争。
事发之后,朱绳武逃亡到陕甘一带,靠卖笔墨,教私塾为生,过起流浪生活。后来,陕西军阀胡景羿(笠僧)聘请朱绳武为幕宾,每日为胡讲学,诲人不倦。胡景羿尊朱绳武为师,以上宾待之。不意胡景羿患毒疔病亡,朱绳武离秦返豫,执教于伊、洛、嵩、宜各县,后回庙下街设馆授课,兼务农桑。
民国建立以后,形势峰回路转,朱绳武不遗余力为当年捣毁杨楼分州府所死难的诸烈士报请抚恤金,前后追至民国十七年(1928),始由省政府批准。朱绳武逐一通知烈士家属前来领取,而他却分文不沾。朱绳武看到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效果,换来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决意不再仕途,设私讲学,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远近士子来从读者不计其数,无论富贫,一视同仁,因而“桃李遍天下,学生尽乡里”。
朱绳武名贯乡里,却简朴一生,满身布衣,乡俗本色永久不变。饮食上也十分简陋,粗茶淡饭,果腹而足。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平生不沾烟酒。对财物货利非理勿取,常谕学生“要学吃亏,莫贪便宜”。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民国十七年(1928)底,朱绳武偕好友曹宋良、尹春煦游览长江,在九江船上,被扒手掏去川资50元(银币)。到南京时,给蒋介石、冯玉祥合致一函,大意是“钧座在京,尚有扒手横行。疆土边陲,赖何以安?”第二天,国民政府的一个事务官来到朱绳武他们下榻的旅社,详细问明川资被盗的情节,愿意承担追失之责。三日后,送来35元(银币),并代表政府致歉。三好友在游览长江52天的过程中,集有《五十日诗》一册。朱绳武一生作品甚丰,兼善书画,著名的文章有《春服既成议》《子欲居九夷议》《言忠信·行笃敬议》《素隐行怪议》《舍之则藏议》《申生自缢新成论》《参也鲁》等。可惜至今大多遗失,传世寥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