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盛大锦书开始,电纸书陪了我十年,而从Kpw1开始,Kindle陪了我七年的时光了。想想这七年的时光,就写个东西记录分享一下积累下来的心得吧。
阅读来源
一直都有囤集书的习惯,只是以前囤集的是纸质书,现在是电子书。纸质书不是不好,只是真的太占地方。需要来回翻查的,才会入手纸质书,不然平时还是电子书为主。有个别要来回看又只有电子书版本的,那也只好用截图拼图到笔记里来比较方便回查,或者就只能靠书签了。
就目前来说,我的阅读来源就以下两个:
-Kindle商店。各种打折促销包括每周一次镇店之宝的促销的时候入手囤一波。Kindle时不时会在节假日时放一批1.99/2.99/3.99(吐个槽,每年涨一块钱)的书出来促销。买了几波以后就会发现促销的书基本上也就是那么一些。KU会员也可以归入此类,虽然我Ku会员里的书看得并不多。
-网络收集。emmm,大家都懂的。百度,鸠摩,网站,蹲公众号,各有各的收集方式。
囤来的书根据渠道自动形成两种不同的保存方式。
-Kindle商店购买的书,存在云端。通常我会选择手机app所属的邮箱为默认邮箱,购买的书直接推送到手机kindle app中。觉得占空间可以删,但我一般不删,手机空间足够大,不怕这些暂时没看的书占空间。app里云图书馆里的书,主要在于可以和设备上同步阅读进度以及标注。
-网络收集的书一般是存在网盘,再自动同步备份到NAS中。没有NAS没关系,但网盘里的文件最好还是备份到自己的硬盘/移动存储上。谁也说不准哪一天之前存着没事的文件就突然下载不下来了(发生过)。
整理和阅读
-我其实很佩服把所有的书都分门别类到各个收藏夹/文件夹的人。归纳整理能力满五星。而我大概是渣五星。也试过分类,但基本上都不了了之。现在看开了也随意了。所以书都是统统堆在一个大文件夹/云图书馆里。想要看什么书的时候,有目标就搜索,没有目标就任性翻牌子。
-看什么的问题。如果是本身很有阅读计划的人,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但任性如我甚至有的时候还有点选择困难症怎么办?书单这东西都存在在于别人家的阅读列表里。我属于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还经常只爱看网文的人……经常看到这书大喊“阿,我要看这一本”,但手上的书看完,又会被另一本书吸引住目光,就把之前中意的书抛诸脑后。书,其实都是这么囤下来的……确实这在别人看来不算是太好的阅读习惯,但,摊手,在没有输出要求,不需要依靠阅读输入知识的情况下,任性一点不算太过分吧(过分也不关别人的事阿)。就现在而言,我会把自己想看的书保存在笔记里,有一个待阅读列表,等手上的书看完,又没有新欢的时候,就把阅读列表里的书拿出来看。就执行效果来说,其实也不算特别好的,哈哈。
-多设备的安排。看书看久了,有的时候会忍不住入手不同型号的设备,又舍不得出手旧设备。所以手上的电纸书越来越多,Kpw3/Kpw4/Kv/Ko2,还有一个6寸安卓阅读器,一个7.8寸安卓阅读器。每个都在服役。有的是出门的时候带着。有的看不同类型的书。而安卓的阅读器就专门用来看epub以及收集来的无法被kindle邮箱推送的书,个人是真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喜欢用数据线传书。7.8寸的勉强可以看扫描版的PDF,字还是小,阅读还是会有一些吃力。所以如果有扫描版的PDF(尤其是杂志类)要看的话,我宁可在笔记本电脑上看算了。顺便说,我喜欢保护壳一打开就直接看想看的内容,不用退回主页在不同的书里切换。嘿嘿。
-公众号文章。我试过推送一些公众号文章到Kindle上来阅读。但只能说这种操作不适合我本人。总觉在一篇篇不算长的文章中切换过于繁琐。所以我公众号的文章也就在手机上一目十行看完就算,有喜欢的文章保存在笔记app里备用就足够了。
摘抄和笔记
阅读笔记这一回事其实还是看人吧。我就一向属于不知道要怎么记一通阅读笔记的人。最常用的也就只剩下了摘抄。Kindle之前是个人文档可以同步阅读进度也可以同步标注,现在不知道改了没有,我基本是app和设备保持阅读进度的同步,偶尔手机没同步过去(或设备没连wifi),也会直接用位置定位。位置这个设计很贴心,只要是同一本书,位置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换了设备位置也跟着发生变化的问题,按位置跳转比查找内容快多了。
在手机app上,如果我觉得摘抄内容比较重要,以后查找/引用的机率会比较大的话,我会直接复制粘贴(Kindle这一点也很贴心)内容到个人笔记app上。如果摘抄内容只是一般,或者我只是想做两句笔记记录的话,就直接截图,再把截图贴到笔记app里。
不用kindle对角线截图的方式也是因为要导出还要连数据线,我数据线都不知道扔哪里去了~
安卓设备上的话,因为懒得再找同步的方式(真心觉得图书馆-个人多设备同步目前没有比kindle做得更完善的了),所以都是直接手机拍照存笔记app。如果有需要引用的文字,或者是OCR图片中的文字出来,或者就是在电脑上调原书出来复制粘贴。
所有的照片/截图会全部保存在NAS的图片库里,定时批量打一下标签。打标签的过程也算是整理复习一下阅读的内容。
以上其实只适用我这种不怎么会频繁引用书籍内容的人,算是懒人方式。毕竟我大半年也没调用过一次笔记里的内容,最多只是翻阅一下记录而已。
笔记App是NAS自带的,没有容量限制,唯一不好的就是不像印象笔记那样与很多应用有关联,可以直接剪辑收藏。
还有一款微软的Onenote也是我会用的笔记app,网页剪辑保存的格式简洁大方,比NAS自用的要好看得多。我用来保存一些新闻类的资料,公众号文章也是可以。唯一不太舒服的地方就是有的时候Onenote的同步会慢一点。但可以集合数篇笔记导出为word文档,这个功能是我NAS自用笔记没有的,而Word文档是可以推送到kindle上去看的——所以你懂我为什么用onenote了吧~
我并不觉得我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内容是最好最合理的,但这是目前最适合我的,是慢慢归整到现在这样的一种方式。每一个坚持阅读的人其实最后都会有一条适合他的阅读方式,这个方式来自于持续阅读体验的总结,以及自身资源的不断统合。
所以,仅供大家参考。
阅读来源
一直都有囤集书的习惯,只是以前囤集的是纸质书,现在是电子书。纸质书不是不好,只是真的太占地方。需要来回翻查的,才会入手纸质书,不然平时还是电子书为主。有个别要来回看又只有电子书版本的,那也只好用截图拼图到笔记里来比较方便回查,或者就只能靠书签了。
就目前来说,我的阅读来源就以下两个:
-Kindle商店。各种打折促销包括每周一次镇店之宝的促销的时候入手囤一波。Kindle时不时会在节假日时放一批1.99/2.99/3.99(吐个槽,每年涨一块钱)的书出来促销。买了几波以后就会发现促销的书基本上也就是那么一些。KU会员也可以归入此类,虽然我Ku会员里的书看得并不多。
-网络收集。emmm,大家都懂的。百度,鸠摩,网站,蹲公众号,各有各的收集方式。
囤来的书根据渠道自动形成两种不同的保存方式。
-Kindle商店购买的书,存在云端。通常我会选择手机app所属的邮箱为默认邮箱,购买的书直接推送到手机kindle app中。觉得占空间可以删,但我一般不删,手机空间足够大,不怕这些暂时没看的书占空间。app里云图书馆里的书,主要在于可以和设备上同步阅读进度以及标注。
-网络收集的书一般是存在网盘,再自动同步备份到NAS中。没有NAS没关系,但网盘里的文件最好还是备份到自己的硬盘/移动存储上。谁也说不准哪一天之前存着没事的文件就突然下载不下来了(发生过)。
整理和阅读
-我其实很佩服把所有的书都分门别类到各个收藏夹/文件夹的人。归纳整理能力满五星。而我大概是渣五星。也试过分类,但基本上都不了了之。现在看开了也随意了。所以书都是统统堆在一个大文件夹/云图书馆里。想要看什么书的时候,有目标就搜索,没有目标就任性翻牌子。
-看什么的问题。如果是本身很有阅读计划的人,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但任性如我甚至有的时候还有点选择困难症怎么办?书单这东西都存在在于别人家的阅读列表里。我属于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还经常只爱看网文的人……经常看到这书大喊“阿,我要看这一本”,但手上的书看完,又会被另一本书吸引住目光,就把之前中意的书抛诸脑后。书,其实都是这么囤下来的……确实这在别人看来不算是太好的阅读习惯,但,摊手,在没有输出要求,不需要依靠阅读输入知识的情况下,任性一点不算太过分吧(过分也不关别人的事阿)。就现在而言,我会把自己想看的书保存在笔记里,有一个待阅读列表,等手上的书看完,又没有新欢的时候,就把阅读列表里的书拿出来看。就执行效果来说,其实也不算特别好的,哈哈。
-多设备的安排。看书看久了,有的时候会忍不住入手不同型号的设备,又舍不得出手旧设备。所以手上的电纸书越来越多,Kpw3/Kpw4/Kv/Ko2,还有一个6寸安卓阅读器,一个7.8寸安卓阅读器。每个都在服役。有的是出门的时候带着。有的看不同类型的书。而安卓的阅读器就专门用来看epub以及收集来的无法被kindle邮箱推送的书,个人是真的不到万不得已不喜欢用数据线传书。7.8寸的勉强可以看扫描版的PDF,字还是小,阅读还是会有一些吃力。所以如果有扫描版的PDF(尤其是杂志类)要看的话,我宁可在笔记本电脑上看算了。顺便说,我喜欢保护壳一打开就直接看想看的内容,不用退回主页在不同的书里切换。嘿嘿。
-公众号文章。我试过推送一些公众号文章到Kindle上来阅读。但只能说这种操作不适合我本人。总觉在一篇篇不算长的文章中切换过于繁琐。所以我公众号的文章也就在手机上一目十行看完就算,有喜欢的文章保存在笔记app里备用就足够了。
摘抄和笔记
阅读笔记这一回事其实还是看人吧。我就一向属于不知道要怎么记一通阅读笔记的人。最常用的也就只剩下了摘抄。Kindle之前是个人文档可以同步阅读进度也可以同步标注,现在不知道改了没有,我基本是app和设备保持阅读进度的同步,偶尔手机没同步过去(或设备没连wifi),也会直接用位置定位。位置这个设计很贴心,只要是同一本书,位置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换了设备位置也跟着发生变化的问题,按位置跳转比查找内容快多了。
在手机app上,如果我觉得摘抄内容比较重要,以后查找/引用的机率会比较大的话,我会直接复制粘贴(Kindle这一点也很贴心)内容到个人笔记app上。如果摘抄内容只是一般,或者我只是想做两句笔记记录的话,就直接截图,再把截图贴到笔记app里。
不用kindle对角线截图的方式也是因为要导出还要连数据线,我数据线都不知道扔哪里去了~
安卓设备上的话,因为懒得再找同步的方式(真心觉得图书馆-个人多设备同步目前没有比kindle做得更完善的了),所以都是直接手机拍照存笔记app。如果有需要引用的文字,或者是OCR图片中的文字出来,或者就是在电脑上调原书出来复制粘贴。
所有的照片/截图会全部保存在NAS的图片库里,定时批量打一下标签。打标签的过程也算是整理复习一下阅读的内容。
以上其实只适用我这种不怎么会频繁引用书籍内容的人,算是懒人方式。毕竟我大半年也没调用过一次笔记里的内容,最多只是翻阅一下记录而已。
笔记App是NAS自带的,没有容量限制,唯一不好的就是不像印象笔记那样与很多应用有关联,可以直接剪辑收藏。
还有一款微软的Onenote也是我会用的笔记app,网页剪辑保存的格式简洁大方,比NAS自用的要好看得多。我用来保存一些新闻类的资料,公众号文章也是可以。唯一不太舒服的地方就是有的时候Onenote的同步会慢一点。但可以集合数篇笔记导出为word文档,这个功能是我NAS自用笔记没有的,而Word文档是可以推送到kindle上去看的——所以你懂我为什么用onenote了吧~
我并不觉得我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内容是最好最合理的,但这是目前最适合我的,是慢慢归整到现在这样的一种方式。每一个坚持阅读的人其实最后都会有一条适合他的阅读方式,这个方式来自于持续阅读体验的总结,以及自身资源的不断统合。
所以,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