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是比较讨厌这部片的,但倘若其他观看的人能够有所收获,或也不能否决其于今日的价值。就我而言,影片中的精神病院于现在是不存在的。包含早被废止的额叶切除手术,其实就是因为本片原型小说所掀起的抗议运动而废止,这本书在当时的作用是值得高度赞扬的,或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没废止的电击疗法,为了避免被执法就不点别人了姑且点名个杨大湿,想来现在也没人觉得是可以轻易使用的了。
电击疗法一般认为对一些抑郁类症状有效,并且使用前提是“经患者本人同意”,就好像森田疗法一样,扛不住挂个名就胡乱操作。其科学与否,因业余之故姑且搁置,这部影片本身放到现在,说是妖魔化精神病院绝对不为过。
我一开始倒不是因为这个而讨厌,毕竟我意识到这部影片起到了妖魔化精神病院的效果,是在网上搜了搜其他人的点评之后。我讨厌这部影片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反动。
在当时,精神病院的情况,值得这么抗议。到现在,依旧有可以抗议的地方,自然因时间流逝已与本片不同。
或也相同,想一想比利,和前几年送入书院的或者拉去电疗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嘛。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或也可能仅仅是一己之见的:精神病学不是干涉司法的病学,而是人道化的法学。
精神病和神经病不一样,作为现代医学来看,实际上站不住脚。其本身存在的诸多争议,是尚未且暂且不能解决的。比如,怎样是正常人?立足点直接就是终极问题。若精神病学能作为现代医学确立,成为切实的科学,想来哲学应该已经发展到了当今所远不能想象的地步。而今,呵呵。
不论是量表还是特征,其本质都是人所定义的法。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有精神病的时候,需不可避免的视其为一个社会人,并且从法益角度去考虑。
所要达成的目标不过是,保护其个人的法益,避免其损害他人的法益。从这个角度看,护士长唯一的错误是在工作中掺入私情。她只针对比利一个人,抛离了即使在那个时代也该有的精神分析知识,贯彻了一种经典而现在依旧有一大堆的家长态度,以及,没有将放到现在少说也该十年以上枪毙正常的主角放归监狱。
至于当时的监狱情况如何,主角也算是从监狱自愿到精神病院的,想的也只是跑出去没想过重新回监狱里去。当然若说偷抢合理犯罪者最酷的话,就请当我没说吧。
但这还没谈及到反动。
这部影片的核心,引用原作者的话:
“我的朋友,在这里,我们都是母系氏族制度下的牺牲品。医生和我们一样无法抵抗这个制度。”
作者是想反母权的,顺便连革命本身也想反一反。一边抱怨一边不敢于出逃,说的就是那些在体制里的、在公司里的,诸如此类的种种。而其中最恶毒、最令人难过的,就是酋长的出逃。
小说中姑且还好,电影里,已经是并无必要的悲情了。
顺便黑人风评符合时代的被害着,一个黑人病患都没有哦。
医生们和病人才不是一伙的。
比利确实太惨了,孩子们也都挺惨的就是了。
二、坑人。
这是很多大片很常见的一点:指点别人的罪一流,反省自己的罪没点。
从头看到尾,我也不能说主角是个全然的**,不若说还挺有担当和奉献精神的,对吧,团队精神也很好。
但是,要偷要抢家常便饭,吃喝坑人一应俱全。整个一套极道作风,换套皮肤可出演陈浩南。
偏偏对于所坑的人轻描淡写。安保小哥勉强也能算作罪有应得,不好好干活还想桃子纯是活该。可是船长呢?船长做错了什么?车主呢?不知不觉车就没了?
然而,最坑人的一点是,护士长是个坑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生活中都被这种“我是为你好”坑过。可主角他坑人就隐晦多了,被坑过的大多也没机会认真看电影、小说了。
至于什么女友问题之类的,领悟到主角是个“社会人兼罪犯”,物化也好,温情也罢,真心也好,口花也罢,不正是那种思维定式下的正常行为吗?
但是,将自身套入那种思维定式还是不要的好。这根本不是一部写自由的电影,有的只有两种类型的束缚,夸一踩一。若孔子言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康德言是“自律即自由”,若这世界真的将他人当人看的话,主角和护士长不过是一丘之貉,酋长和比利则是分别的主要牺牲者。
三、悲剧。
我讨厌悲剧,这是纯粹的个人情感。若是我写这个故事,第一章,监狱人员发现主角是装疯有意破坏,罪加一等严加看管,没往精神病院送。第二章,护士长和安保都被撤职,换上了更靠谱些的人。第三章,好像也没啥第三章了,安排安排各种角色的良好发展基本就可以结局了。所以我写的小说一般没人看,作者的小说能火遍全世界——当然文笔啊之类的也是主要因素就是了。我就只是像帕露西一样讨厌悲剧而已。
是否说的清晰明白,我自身是暂且无法知晓的了。总结来说,谈论弱势群体或反社会群体的人权时,倘若忽视了人本身的人权,我就感觉“这说啥玩意啊呢”的完全被蒙骗。我个人或许不能算无辜,但毫无污点及错误的好人也是有的,就算排个先后,搞破坏的、拖后腿的也先靠边站比较好吧。恶系角色萌萌姑且无妨,真的因为其做了一点好事就无限放大的话……请准许我说一句禁句吧:
不会真的有那样的人吧?不会吧不会吧?
电击疗法一般认为对一些抑郁类症状有效,并且使用前提是“经患者本人同意”,就好像森田疗法一样,扛不住挂个名就胡乱操作。其科学与否,因业余之故姑且搁置,这部影片本身放到现在,说是妖魔化精神病院绝对不为过。
我一开始倒不是因为这个而讨厌,毕竟我意识到这部影片起到了妖魔化精神病院的效果,是在网上搜了搜其他人的点评之后。我讨厌这部影片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反动。
在当时,精神病院的情况,值得这么抗议。到现在,依旧有可以抗议的地方,自然因时间流逝已与本片不同。
或也相同,想一想比利,和前几年送入书院的或者拉去电疗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嘛。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或也可能仅仅是一己之见的:精神病学不是干涉司法的病学,而是人道化的法学。
精神病和神经病不一样,作为现代医学来看,实际上站不住脚。其本身存在的诸多争议,是尚未且暂且不能解决的。比如,怎样是正常人?立足点直接就是终极问题。若精神病学能作为现代医学确立,成为切实的科学,想来哲学应该已经发展到了当今所远不能想象的地步。而今,呵呵。
不论是量表还是特征,其本质都是人所定义的法。当我们认为一个人有精神病的时候,需不可避免的视其为一个社会人,并且从法益角度去考虑。
所要达成的目标不过是,保护其个人的法益,避免其损害他人的法益。从这个角度看,护士长唯一的错误是在工作中掺入私情。她只针对比利一个人,抛离了即使在那个时代也该有的精神分析知识,贯彻了一种经典而现在依旧有一大堆的家长态度,以及,没有将放到现在少说也该十年以上枪毙正常的主角放归监狱。
至于当时的监狱情况如何,主角也算是从监狱自愿到精神病院的,想的也只是跑出去没想过重新回监狱里去。当然若说偷抢合理犯罪者最酷的话,就请当我没说吧。
但这还没谈及到反动。
这部影片的核心,引用原作者的话:
“我的朋友,在这里,我们都是母系氏族制度下的牺牲品。医生和我们一样无法抵抗这个制度。”
作者是想反母权的,顺便连革命本身也想反一反。一边抱怨一边不敢于出逃,说的就是那些在体制里的、在公司里的,诸如此类的种种。而其中最恶毒、最令人难过的,就是酋长的出逃。
小说中姑且还好,电影里,已经是并无必要的悲情了。
顺便黑人风评符合时代的被害着,一个黑人病患都没有哦。
医生们和病人才不是一伙的。
比利确实太惨了,孩子们也都挺惨的就是了。
二、坑人。
这是很多大片很常见的一点:指点别人的罪一流,反省自己的罪没点。
从头看到尾,我也不能说主角是个全然的**,不若说还挺有担当和奉献精神的,对吧,团队精神也很好。
但是,要偷要抢家常便饭,吃喝坑人一应俱全。整个一套极道作风,换套皮肤可出演陈浩南。
偏偏对于所坑的人轻描淡写。安保小哥勉强也能算作罪有应得,不好好干活还想桃子纯是活该。可是船长呢?船长做错了什么?车主呢?不知不觉车就没了?
然而,最坑人的一点是,护士长是个坑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生活中都被这种“我是为你好”坑过。可主角他坑人就隐晦多了,被坑过的大多也没机会认真看电影、小说了。
至于什么女友问题之类的,领悟到主角是个“社会人兼罪犯”,物化也好,温情也罢,真心也好,口花也罢,不正是那种思维定式下的正常行为吗?
但是,将自身套入那种思维定式还是不要的好。这根本不是一部写自由的电影,有的只有两种类型的束缚,夸一踩一。若孔子言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康德言是“自律即自由”,若这世界真的将他人当人看的话,主角和护士长不过是一丘之貉,酋长和比利则是分别的主要牺牲者。
三、悲剧。
我讨厌悲剧,这是纯粹的个人情感。若是我写这个故事,第一章,监狱人员发现主角是装疯有意破坏,罪加一等严加看管,没往精神病院送。第二章,护士长和安保都被撤职,换上了更靠谱些的人。第三章,好像也没啥第三章了,安排安排各种角色的良好发展基本就可以结局了。所以我写的小说一般没人看,作者的小说能火遍全世界——当然文笔啊之类的也是主要因素就是了。我就只是像帕露西一样讨厌悲剧而已。
是否说的清晰明白,我自身是暂且无法知晓的了。总结来说,谈论弱势群体或反社会群体的人权时,倘若忽视了人本身的人权,我就感觉“这说啥玩意啊呢”的完全被蒙骗。我个人或许不能算无辜,但毫无污点及错误的好人也是有的,就算排个先后,搞破坏的、拖后腿的也先靠边站比较好吧。恶系角色萌萌姑且无妨,真的因为其做了一点好事就无限放大的话……请准许我说一句禁句吧:
不会真的有那样的人吧?不会吧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