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漫话》
邓睿
我之所以会选择《教育漫话》这本书,因为它是一本以“家庭教育”为核心论述教育思想的著作。而我一直对“家庭教育”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说实话,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极其失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洛克上来就谈健康问题,而不是我感兴趣的德育、智育;二是他写书的风格,在我看来他好像很专制,用十分强硬的语气作了许多在我看来莫名其妙的要求,比如说“孩子应该穿几件衣服”、“何时学习游泳”、“如何洗脸、洗脚”,甚至连“早餐应该在几点钟吃、吃什么、吃多少”这样的问题他居然也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开头让我觉得很无聊,理不清头绪。
然而当我硬着头皮读下去,基本将它读完时,我发现不得不改变自己当初的想法。洛克是一个相当有思想有勇气的人。这本书主要围绕着“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绅士”这一主题展开。他这本书的安排恰恰反映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之本,也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之本。”“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号召是很有远见的。至今我们仍将它作为我们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因此这本书理所当然的以“健康”开了头,在此基础上他转而谈“德育”。洛克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唯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因此,他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如何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格,具备坚韧的意志。这里他十分强调导师的作用,对家长、仆人、导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作了细致而系统地说明。从“好奇心”一节开始,他才慢慢的转到我们平日里最关注的“智育”问题上来。在他看来,只有将体育、德育工作做好了,才有资格进行智育。对于智育,他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兴趣,他提出了一系列充满智慧的教学方法,和一整套符合儿童发展的教学体系。最后他还根据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指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什么式样的”。
读这本书的感受是很独特的。有的时候我对他所提出的观点、方法感到十分气愤甚至是不屑。他认为儿童要洗冷水澡,冬天不能烤火,必须吃清淡的食物,不可以吃得太饱……吃糖果居然可以和“虚荣心”联系在一起。这些苛刻的要求让我感到他的专制与残酷。然而若是换一个角度,心中又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感动,感动于他的用心良苦,感动于他执著的信念,感动于他的真诚。又会发现其实他在论述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教育手段时,用词都是十分小心的。他对于各种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儿童有可能出现的反应以及对策都作了详尽的说明、全面的推测与解释。不得不承认,无论他所述说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否科学合理,至少在当时是被他验证或推理是适合儿童的。可以说他费尽了心思揣摸儿童的心理及需要,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敬佩。
此外我还发现自己读书时的一种矛盾心理。以往看到一些讲述教育思想的书或文章时,心里总会想:你只知道讲述这些大道理,可是这些东西具有可操作性吗?具体如何实施呢?怎样才能将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现在,真正看到一本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措施逐一列出的书,我的第一感觉竟然不是喜悦、佩服而是专制。前天听了叶澜老师的讲座,其中的一段话也许可以很好地解释我的这种困惑。她认为现在我国教育科研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研究的人太多,实践的人太少。部分教师在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论文撰写者”的代名词。她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努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价值,获得成就感。所以我们应当看到,今天我们要推动教育
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着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理论研究者和有着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的实践者,更需要洛克式的敢于将自己的理想、理论付诸实践的行动者。以上三种人都值得我们尊重,但我们要努力向第三种人发展。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每读到一种教育理念,就迫切的希望它能够产生作用。因此,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有了另一种独特的感受。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拿自己对号入座。我拿洛克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我自己的行为作比较。我做家教教的小朋友的情况和洛克书中所写的情景非常相似,家庭教师在那三个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读着洛克的书我也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我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对家教小朋友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他们比其他的小朋友生活得更快乐,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也在那自己的实践检验着洛克的理论。在家教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发现洛克的许多思想的确十分深刻有力。可以说我在家教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对这本书的认同感。这样一来,我的家教工作就完全不是为了挣钱了,它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它让我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我好象找到了叶澜老师所说的那种成就感。
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体验一边实践,我快乐着,并愿永远这样快乐着。
讨论
读洛克的这本书,是在1997年的东北,在飘雪的季节里,一个人沉浸在名著之中,感受经典大家教导的欣喜。这次看到邓睿读这本书,唤起了这种久违的感觉。
现在不想再具体谈洛克,倒是感兴趣于邓睿最后部分的感受。现实生活好丰富、好复杂,作为一个主体的我,自己的行为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时候甚至知道应该如何做,可能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没有作,这一点在读《童年的秘密》的时候感受很深。蒙台梭利所说的如何做父母的问题,让我看得脸红心跳,觉得自己好不够格。但不论如何,不论影响因素有多少,人类社会总应该是朝着文明开化的方向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应如此。
所以,个人的困惑、问题,不会掩盖思想的光辉,这也就是每读到精彩的书籍时,人都会心向往之的原因吧。
邓睿
我之所以会选择《教育漫话》这本书,因为它是一本以“家庭教育”为核心论述教育思想的著作。而我一直对“家庭教育”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说实话,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极其失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洛克上来就谈健康问题,而不是我感兴趣的德育、智育;二是他写书的风格,在我看来他好像很专制,用十分强硬的语气作了许多在我看来莫名其妙的要求,比如说“孩子应该穿几件衣服”、“何时学习游泳”、“如何洗脸、洗脚”,甚至连“早餐应该在几点钟吃、吃什么、吃多少”这样的问题他居然也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开头让我觉得很无聊,理不清头绪。
然而当我硬着头皮读下去,基本将它读完时,我发现不得不改变自己当初的想法。洛克是一个相当有思想有勇气的人。这本书主要围绕着“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绅士”这一主题展开。他这本书的安排恰恰反映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之本,也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之本。”“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号召是很有远见的。至今我们仍将它作为我们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因此这本书理所当然的以“健康”开了头,在此基础上他转而谈“德育”。洛克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唯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因此,他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如何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格,具备坚韧的意志。这里他十分强调导师的作用,对家长、仆人、导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作了细致而系统地说明。从“好奇心”一节开始,他才慢慢的转到我们平日里最关注的“智育”问题上来。在他看来,只有将体育、德育工作做好了,才有资格进行智育。对于智育,他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孩子的兴趣,他提出了一系列充满智慧的教学方法,和一整套符合儿童发展的教学体系。最后他还根据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指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什么式样的”。
读这本书的感受是很独特的。有的时候我对他所提出的观点、方法感到十分气愤甚至是不屑。他认为儿童要洗冷水澡,冬天不能烤火,必须吃清淡的食物,不可以吃得太饱……吃糖果居然可以和“虚荣心”联系在一起。这些苛刻的要求让我感到他的专制与残酷。然而若是换一个角度,心中又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感动,感动于他的用心良苦,感动于他执著的信念,感动于他的真诚。又会发现其实他在论述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教育手段时,用词都是十分小心的。他对于各种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儿童有可能出现的反应以及对策都作了详尽的说明、全面的推测与解释。不得不承认,无论他所述说的方法在今天看来是否科学合理,至少在当时是被他验证或推理是适合儿童的。可以说他费尽了心思揣摸儿童的心理及需要,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敬佩。
此外我还发现自己读书时的一种矛盾心理。以往看到一些讲述教育思想的书或文章时,心里总会想:你只知道讲述这些大道理,可是这些东西具有可操作性吗?具体如何实施呢?怎样才能将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现在,真正看到一本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措施逐一列出的书,我的第一感觉竟然不是喜悦、佩服而是专制。前天听了叶澜老师的讲座,其中的一段话也许可以很好地解释我的这种困惑。她认为现在我国教育科研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研究的人太多,实践的人太少。部分教师在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论文撰写者”的代名词。她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努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价值,获得成就感。所以我们应当看到,今天我们要推动教育
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着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理论研究者和有着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的实践者,更需要洛克式的敢于将自己的理想、理论付诸实践的行动者。以上三种人都值得我们尊重,但我们要努力向第三种人发展。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每读到一种教育理念,就迫切的希望它能够产生作用。因此,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有了另一种独特的感受。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拿自己对号入座。我拿洛克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我自己的行为作比较。我做家教教的小朋友的情况和洛克书中所写的情景非常相似,家庭教师在那三个小朋友的成长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读着洛克的书我也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我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对家教小朋友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他们比其他的小朋友生活得更快乐,获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也在那自己的实践检验着洛克的理论。在家教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发现洛克的许多思想的确十分深刻有力。可以说我在家教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对这本书的认同感。这样一来,我的家教工作就完全不是为了挣钱了,它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它让我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我好象找到了叶澜老师所说的那种成就感。
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体验一边实践,我快乐着,并愿永远这样快乐着。
讨论
读洛克的这本书,是在1997年的东北,在飘雪的季节里,一个人沉浸在名著之中,感受经典大家教导的欣喜。这次看到邓睿读这本书,唤起了这种久违的感觉。
现在不想再具体谈洛克,倒是感兴趣于邓睿最后部分的感受。现实生活好丰富、好复杂,作为一个主体的我,自己的行为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时候甚至知道应该如何做,可能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没有作,这一点在读《童年的秘密》的时候感受很深。蒙台梭利所说的如何做父母的问题,让我看得脸红心跳,觉得自己好不够格。但不论如何,不论影响因素有多少,人类社会总应该是朝着文明开化的方向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应如此。
所以,个人的困惑、问题,不会掩盖思想的光辉,这也就是每读到精彩的书籍时,人都会心向往之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