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求真吧 关注:70贴子:854

回复:关于所谓的古埃及一些评论 原文作者 :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俄城的垃圾堆里不仅有希腊经典古籍,而且所扔纸草量之巨大,50万张(纸草卷)呢,一个非古埃及一线城市的生活垃圾堆,竟然不比亚历山大图书馆逊色呢!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怎么就没有想到上这个古埃及三线城市的生活垃圾堆里淘出希腊经典古籍呢?何必再煞费苦心地从希腊人那里骗取手抄本呢!
  文明的传承靠的就是书籍,在古代,抄写一本书籍是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的,更何况纸莎草纸造价不低廉且比现代纸厚多了,抄写一本书籍是要花很多的钱买很多张纸草纸,并且,还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手工抄写,靠手工抄写多不容易啊,这样的辛苦付出得到的昂贵书籍,谁会舍得拼命地往垃圾堆里扔?为何不传给后代、或捐给图书馆?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300万字著作共需要5000张草纸,这样的书籍,谁家会舍得扔出去?如果不是放在墓地里厚葬时的陪葬品,而是被平民当成垃圾扔出去!太可惜了。。。。
  俄克喜林库这座城市的居民如此地富有和奢侈浪费呀,不仅有扔重要文件和书籍的爱好,而且还是书写在并不廉价的纸草上。
  这些纸草当年它们被扔进垃圾堆里的时候可都是完整无缺的(又不是碎片),而且出土时的状态是“层层紧紧挤压”着堆放的,根本不像是散户人家随心所欲地“零散”扔入垃圾堆时的凌乱无章状态,而是一次性大量地“整体”被装卸扔入垃圾堆的感觉!2-3万人口的城市怎会拥有如此巨量的纸草用量?历经2000年风沙,还有50万件!除非是超越亚城图书馆级别的。
  另外,无论是贝多芬年代还是现代,都是有印刷品的时代。在没有印刷品的古代,手抄本的珍稀程度是远大于现代的印刷版的书的
  那个亚里士多德,且不说他自己写的那套原版作品早已不见踪影(这个可以理解嘛!),就在他身后三百年里的任何手抄版的书籍,现代人也没人能见得到!
  古代的手抄书多到想扔就扔的地步?西方考古是否发掘出大量的公元前的古代手抄书?对应于中国,手抄版竹简书可是有身份有文化的古人很珍贵的陪葬品。
  俄城,发现的基本都是所谓古希腊文字著作片段,换句话说罗马人来了以后也不用拉丁文的,呵呵。
  植物纤维的保存最好的条件恰恰是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干燥环境导致纤维脱水,温差湿度变化导致碳化,反而更加难以保存。墨迹亦然。
  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地图的麻纸,出土时类似一小片土渣,经现代技术手段才发现是地图残片,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18楼2020-06-16 17:30
回复
     以下均涉及文物或史料的可靠性问题,对于古代文明的解读不能建空中楼阁,硬凑甚至伪造的遗迹上产生的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具有政治性的故事。例如耶经考古学和建基于其上的白皮中心论考古与古典历史体系。
      即使按西方所谓的记载和研究:
      “莎草纸”并不是现今概念的“纸”,它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做成的书写介质,类似于竹简的概念,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复杂。
      莎草纸消亡以后,制作莎草纸的技术也缺乏记载而失传。后来跟随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埃及的法国学者虽然收集到古埃及莎草纸的实物,但也没能复原其制造方法。
      Thecollectionofpagan,ChristianandArabicpapyriinViennacalledtheRainerpapyrirepresentsthefirstlargediscoveryofmanuscriptsonpapyrusfoundintheFayuminEgypt.Around1880,acarpettraderinCairoacquiredonbehalfofKarabacekover10,000papyriandsometextswrittenonlinen.OfthoseFayumpapyri,over3000arewritteninArabic.ThepapyrioriginatedfromK?mFaris(KrokodílonPólis)andIhnasiyyahal-Madinah(HerakleopolisMagna),thetextilepagesfromK?mal-‘Azama.TheywereexportedtoViennain1882,andpresentedinapublicexhibitionthefollowingyearthatcausedasensation.
      --吐槽一下,真正可靠的莎草“纸”,这个就是席子,1880年以后突然大量出现在埃及古玩市场上。起初大多为阿拉伯文字和拉丁文字!为什么埃及博物馆的几千卷阿拉伯文字莎草书乏人问津?伪造的古董?那些号称是1880年以前发现的莎草书,去挖掘一下其出现的源流,呵呵。
      直到1962年,埃及工程师哈桑拉贾(HassanRagab)利用1872年从法国引种回埃及的纸莎草,重新发明了制作莎草纸的技术。
      --这个工程师的真正身份,呵呵。看下面。
      据说古埃及人将莎草纸称为pa-per-aa,意思是“法老的财产”,表示法老拥有对莎草纸生产的垄断权。
      莎草的绿色植物,主要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中。它生长茂密,高达2米以上,茎可做笔,茎髓可造纸,根部可作燃料,数千年前,古埃及人正是借助这种植物造的船而航行于尼罗河上,深得古埃及人的喜爱甚至崇拜,是古埃及人所崇拜的三种植物之一,即纸莎草、荷花、枣椰树。这种植物在苏丹、乌干达的小部分地区也能生长,但产量有限。后来,尼罗河两岸多次被清理,纸莎草不再生长,莎草纸随之绝迹。
      埃及纸草造纸术失传达1000多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有不少人试图恢复纸莎草纸的制作。然而,考古发现的纸莎草纸虽不计其数,但关于造纸工序却未见详细记载。
      生产莎草纸的原料是纸莎草的茎。先将莎草茎的硬质绿色外皮削去,把浅色的内茎切成40厘米左右的长条,再切成一片片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所含的糖分。之后,将这些长条并排放成一层,然后在上面覆上另一层,两层薄片要互相垂直。将这些薄片平摊在两层亚麻布中间趁湿用木槌捶打,将两层薄片压成一片并挤去水分,再用石头等重物压(今一般用机器压制),干燥后用浮石磨光就得到莎草纸的成品。由于只使用纸的一面,在书写的一面要进行施胶处理,使墨水在书写时不会渗开。
      古埃及人最初是将纸卷成卷轴使用的,后来为了方便,就裁为一张张的以便制成抄本,这样,书本就出现了。如今莎草纸偶尔还用于绘画,但水质的颜料会使纸张变形。莎草纸在埃及的干燥气候下可以很好的保存。但是它在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被霉菌毁坏。因此,当希腊和意大利曾大量引进使用的莎草纸最终大都损坏的时候,在埃及还能发现保留下来的纸草书卷。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画—早在第三王朝的美杜姆金字塔里出土的纸莎草纸画《美杜姆的鹅》,即使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不但纸质丝毫无损,色泽亦绚丽依旧。如今,不论在亚历山大图书馆还是在开罗博物馆,很容易看到数千年前古埃及纸莎草画的精品,一张张纸莎草画生动地描述着古埃及人的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祭祀供品、动物与人的关系。
      哈桑拉贾卜(HassanRagab)是工程师、军人、外交家、科学家,还是实业家。他参加过推翻法鲁克封建王朝的革命,获得过一级共和国勋章并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先后出任驻中国、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大使,曾与埃及共和国历史上的三位总统纳赛尔、萨达特和穆巴拉克有过亲密接触,并三度为他颁奖;他潜心纸草学,成功研究出了失传千年的纸草造纸术,并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纸莎草纸产业,几乎垄断了整个埃及纸莎草纸市场。
      出使中国期间,他受到当时中国造纸系统的启发,并对古埃及纸草造纸术萌发出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对中国家庭作坊式的小造纸业系统进行研究,认为这非常适合纸莎草纸制造业,并建议埃及政府发展类似的造纸系统。不过,对于他的建议,政府并未采纳,于是,他决心自己创办这一系统来拯救古老的纸莎草造纸术,潜心钻研,查阅历史书籍,与专家们进行交流,认真学习古墓画,细心观察从法老古墓中发现的纸草文书的纹理,并借助中国家庭造纸作坊的传统工艺进行实验,终于找到了古人的方法!货真价实的纸莎草纸重新被仿制出来,阔别久矣的纸画重获新生。在发掘造纸工序的过程中,拉贾卜俨然成为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画家,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纸莎草纸的再生之父。
      --古罗马的老普林尼出来说几句啊?
      这莎草的用途多着呐!做纸?莎草“纸”做出来擦屁股都不好用的,还不能折叠,只能卷起来。神奇的故事。并借助中国家庭造纸作坊的传统工艺进行实验?俺倒是去过宣纸作坊,这和所谓莎草书的石头压席子是两个世界的概念好不?


    19楼2020-06-16 17:30
    回复
       在吉萨金字塔附近的旅游定点画店里就可以见到纸莎草纸(以下引述方便均用纸来称呼,实际上还是草片子。)的制作。
        纸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人类最早知道书写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3万年,当时,人们用颜料在岩石、岩洞壁上绘、刻代表人和动植物的几何图案。后来古巴比伦人将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阿玆提特人用桑科植物树皮书写绘画,古印度人用贝叶(棕榈叶)刻写佛经,中古欧洲人用羊皮纸等野兽皮书写。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西周铭文刻在青铜器上,后来还有竹简、丝帛等等作为过书写的载体,但是它们各有缺点:或是太沉重,或是太昂贵,不能大量使用,部份更不能修改。纸莎草纸的发明则使得书写介质变得轻盈、可以修改,便于携带,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纸莎草纸的发明,我们对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许多的历史的细节就无从认知。纸莎草纸的发明在古代没有传到中国。
        --(点评)伟大的莎草片子,可惜,阿拉伯人就是要用中国纸的低阶版来代替高大上的草片子,为什么呢?
        古埃及人发明纸莎草纸的时间可以追溯很早。根据从埃及第一王朝(约公元前3100年—2840年)的大臣荷玛卡(Hemaka)位于撒哈拉的坟墓中出土的一张没有被书写过的纸莎草纸,学者们推断纸莎草纸的出现与埃及文明史的发端几乎是同步的;而最早的纸莎草纸文献则来自于第五王朝末期(约公元前2500年—2350年)的阿布塞(Abusir)神庙,它主要记载了这个神庙的收支情况。目前所知的最宽的纸莎草纸卷是古埃及的丧葬文献《亡灵书》(theBookoftheDead)。根据捐献者的姓名,它还被称作《格林菲尔德纸莎草纸卷》(Greenfieldpapyrus),该文献宽度达49.5厘米;最长的纸莎草纸卷是埃及第二十王朝时期书写的《哈里斯大纸莎草纸卷》(thegreatHarrispapyrus),该文献长达41米。
        --(点评)这些所谓的莎草文书的来源也是可以扒皮的,市场购买,无私捐献,也有卖高价的,可靠的来源不清,俺以前扒过一些。
        纸莎草像芦苇一样生长在浅水中,叶在茎的下部,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茎不长叶子,直立、坚硬、高大,最高的可达4.6米。在茎的头上是蓬开四散的须发。
        纸莎草纸的制作:先将纸草茎的硬质绿色外皮削去,把浅色的内茎切成40厘米(可以根据茎干的长度和需要切得更短或者更长)左右的长条,再切成一片片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所含的糖分。如果超过6天,薄片就会由白色变深,泡的越长夜色越深。之后,将这些薄片平摊在两层亚麻布中间趁湿用木槌捶打,挤去水分,然后将这些长条并排放成一层,在上面覆上另一层,两层要互相垂直。将摆放好的两层薄片用石头等重物压(现在一般用机器压制),干燥后用浮石磨光就得到纸草纸的成品。由于只使用纸的一面,在书写的一面要进行施胶处理,使墨水在书写时不会渗开。现场演示了制作好的纸莎草纸的结实程度,扯来扯去不见薄条分开。要想分开也很简单,把它放到水里继续泡。
        在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五世的时候,根据普林尼在《自然史》中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帕加马帝国国王欧迈尼斯二世热衷于收集和抄写图书,为了使帕加马图书馆的藏书量能够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相媲美,他遂打算从埃及大量进口纸莎草纸。为了遏制帕加马图书馆的发展,托勒密五世下令将纸莎草纸制造方法列为国家机密,并严格禁止向帕加马输出纸莎草纸。欧迈尼斯二世不得不另辟蹊径,命令把羊皮处理成光滑的薄片,用其来代替纸莎草纸。公元八世纪,中国纸及其制作方法传入埃及以后,纸莎草纸的制作工艺就失传了,就连纸莎草在埃及都逐步销声匿迹了。因为中国的造纸术可以利用破布、渔网、麻片等各种废旧材料,并逐渐发展到可以广泛使用竹、木等植物纤维,原料广,成本低,产量大,价格低,而且成品多样,可以适应不同的用途,也可以在各地生产。
        --(点评)这莎草片子制作起来便宜,还是需要打浆抄造的中国纸方便呢?做好的莎草片子撕不开,应该是草席子了。莎草的灭绝和中国纸也能拉上关系,呵呵。
        今天埃及的纸莎草纸据说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中国当过大使的哈桑·拉加卜在学习参考了中国的造纸术以后,重新制作出来的。纸莎草也是重新引进繁殖成活的。怀疑现在埃及纸莎草纸制作工艺,是不是完全复制了古埃及工艺的血统。
        --(点评)拉氏当年可是去过皖南的宣纸作坊的,问题是,中国纸的制作工艺无论古今的浇纸法还是抄纸法,都与所谓的莎草纸工艺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中国古代先民宁可采用竹片木板直至植物纤维打碎成浆抹平晾干的复杂工艺,也不愿意在中国各地的莎草属植物草片子编织的席子上写文章,呵呵。
        今天作为一种生产技术和文化用品,纸莎草纸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文明遗存和工艺品,许多游客都购买纸莎草画,以做纪念。埃及政府将纸莎草画在旅游行业大力推广并形成繁荣的产业。例如在著名的卡拉姆斯村,纸莎草是于30年前传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纸莎草画需求的增长,村里的纸莎草纸产量不断扩大,兴盛时全村有1500多个家庭作坊,生产的纸张不仅销往埃及各地,还受到意大利、法国等地买家的欢迎。近年来埃及政局动荡,对旅游业影响很大,这让卡拉姆斯村的纸莎草纸生意经历了寒冬。年轻人开始到外地找工作,过去清一色的纸莎草田很多也变成了小麦、水稻和苜蓿田。
        --(点评)30年前传入的莎草,旅游业。有兴趣的可以在专卖店买几份漂亮的莎草书画,回来以后好好鉴赏一番。


      20楼2020-06-16 17:31
      回复
         还是白皮自己据说的纸草书的发现:
          1880年,人类首次发现了纸草文卷,并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宝藏。不幸的是,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处于外国统治时期,有成千上万部阿拉伯纸草文献流失海外。
          --那时候还是以阿拉伯文字为多的,还有波斯文等文字。俺不用纸来称呼,因为这不是纸,连席子都不算,就是靠外力压制和草汁粘连的草茎切片而已,所以不能折叠还怕水,只能卷起来保存的,前面引述很多。
          最大规模的纸草文献走私发生在19世纪末,走私到奥地利的纸草文献超过了10万卷。原来,奥地利商人邱杜尔·贾拉夫热衷于收购东方织物和经销东方名贵地毯,把它们销往奥地利。奥地利东方学家冯·克拉巴契克也对东方织物情有独钟。因有共同的爱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俩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为密友。
          --联系现代中外的古董商,还要比这俩职业一些。还是量词,卷,说明纸草书的形态。
          1881~1882年间,地毯商贾拉夫把一些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织物寄给冯·克拉巴契克时,还寄去了一些埃及纸草文卷。收到这些东方礼物的冯·克拉巴契克兴奋不已,他对纸草文卷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是无价之宝,便立即写信给贾拉夫,告诉他纸草文卷是如何的珍贵,吩咐他务必尽可能多地收集。
          --地毯商人代购的,没空也没那专业精神,人就是买的,按照西方拥趸说法,那就是发现。俺们考古这叫传世品,属于无考的物件,参考可以,难以定论。
          贾拉夫见信后,立即前往埃及各地寻找纸草文卷。这次,贾拉夫在法尤姆绿洲和艾赫纳西亚等地收集了大量纸草文卷,共约1万卷,用六种文字写成,其中的阿拉伯文卷多达3000卷,都是些极为重要的文献。在对这些纸草文献进行翻译研究之后,冯·克拉巴契克于1883年在奥地利博物馆举办了纸草纸文献展。当时任奥地利科学协会 的奥地利皇太子拉英尼尔大公花重金买下了这批珍贵的纸草纸文献,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他的名义存放在维也纳博物馆。
          --还是收集的,不就是地毯商改行收莎草书了么!古希腊语没花头的,所以也没法有轰动效应,层累地历史还没有开始编制。阿拉伯语什么的顺便翻译一下变成德语。重金?对头!这是有效益的啊!这是考古还是什么?联系当代英国佬文物骗子的光辉事迹,包括大英博物馆和拍卖行连番中招,呵呵。
          巧舌如簧的奥地利地毯商贾拉夫利用埃及人的无知和他们对纸草文卷价值的不了解,在19世纪末的短短几年里,共从埃及掠走7万多卷纸草文卷,这无疑是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法老文明遗产的肆意掠夺。
          --这和俺前述的摩押石碑发现大战相比,相同的年代,就在埃及,有的埃及人就是不一样啊!还是古希腊文字的问题。阿拉伯早期还是大量使用纸草文卷的,后来就改中国纸了。
          1891年1月19日,《泰晤士报》刊发了一篇爆炸性新闻,大英博物馆收集到了一份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的纸草抄本,它也是从埃及出土而来的;仅仅在11天之后,1月30日,该图书馆管理员科尼翁(F.G.Kenyon)编辑整理的希腊文本公开发表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份纸草抄本并未完整抄录《雅典政制》,它没有开篇文字,最后一部分严重破损,大约有63章的内容可以被学者轻松识读。
          --终于惦记到古希腊了,还有政制,所谓的雅典宪法出世了!据说出土的,大英博物馆可不管,收集到即可。希腊文本登场了!实际上从东罗马的所谓希腊语到1832年立国的新希腊王国的所谓希腊语,这里面也是深水一潭啊。问题:为什么是英国佬?其它城邦的政制呢?关于这方面,诸兄多有阐述,俺不提。白皮找爹的水很深。
          在此感召下,几乎全部古希腊文的俄城考古就应运而生了。
          --顾撷刚前辈这个层累地古史创造还是有根据的啊!
          那些商人和东方学家从阿拉伯地区掠走的大量纸草文献,不仅丰富了他们图书馆的馆藏,也使他们的钱包鼓了起来。
          --名利双收,这让我们的商人和学者艳羡啊!回忆功甫帖的纷争,岂不乐哉?
          令人遗憾的是,拥有丰富的纸草文献的阿拉伯至今尚未设立研究“纸草卷学”的机构。埃及作为纸草文书的故乡,很晚才重视“纸草卷学”。在20世纪80年代,埃及的第三大综合性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才第一次建立了“纸草卷学”研究中心。
          --奇怪啊!另外,联系我国对于海外流失敦煌文书的判读,咱自己的东西还就是比吸收中华文化的日本更熟悉。阿拉伯呢?埃及呢?话语权呢?
          还有,纸草文书是有机物质,会因时间、环境因素变旧,发生突变性化学反应,导致纸草文卷损坏。光线、高温、干燥、空气污染及人们的粗暴行为都有可能损坏纸草文卷。过去,由于没能正确掌握修缮、保护纸草文卷的方法,故大量埃及、阿拉伯伊斯兰纸草文卷遭到毁灭。原先悬挂在埃及博物馆阶梯上的纸草文卷因一直暴露在阳光下,最终自燃焚毁。正确的保存方法是将纸草文卷夹在玻璃片之间,这样既能防止尘土和水的侵蚀,又可避免高温和光线的照射。
          --这个毁灭很有目的性啊,古希腊和古埃及文字的留下来,其他的就完蛋了。还有这些损坏和保护,啥干湿啊,啥水土啊,古埃及2000-5000年前的气候俺就不吐槽了。自燃,呵呵。
          埃及国立图书馆的纸草文献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因长期无人过问而正在风干变质,急需进行修缮和维护。另外,至今还从未有人对它进行过整理、编目,除对其中的数百卷曾进行过粗略研究外,其余均被束之高阁。
          --为什么?俺前面问过了,再疑问一下。
          意大利第二大海港、第三大城市那不勒斯的拿波里博物馆收藏的纸草文卷,发生自燃后已经碳化变黑,只能在借助红外线摄影技术对其进行照相处理后才能辨认。其余一些状况较差的纸草纸文卷也需采用专门的修复技术进行修缮。
          --这可是地中海气候的西北意大利,也自燃了?呵呵。
          有关阿拉伯早期的埃及历史,除纸草文卷外,目前尚未发现任何相关的文字资料。因此,纸草文卷是目前仅存的记录当时社会状况和时代风貌的历史资料,如今,这些珍贵史料在奥地利,而不在埃及。记载伊斯兰教史的第一部纸草文卷也在奥地利。此外,流失到奥地利的纸草文卷还包括婚姻契约、买卖合同及国家官方函件。这些流失的纸草文卷,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阿拉伯统治者们和阿拉伯政权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阿拉伯书法、文学的发展也颇具价值。
          --难道这些阿拉伯文卷用古希腊语记载,甚至包括7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教史?还好俺中华文书自有的颇多,即使是被白皮打劫了百万卷古籍,照样层出不穷,不怕西方拿去乱改,就连乱破译都没办法,话语权呗!哪个西方专家敢用那几条数学啊建筑啊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测去破译咱甲骨文或者金石文啊?那些西方拥趸们来试试?或者也来个众筹,只要会发汉语拼音的儿童天才也来网络破译篆书或是草书?
          在有了中国纸之后,西方才有了大量伪造古文献的条件。到了下一个阶段,为了证明所伪造的东西是真古董,才开始用羊皮伪造所谓的古典手稿;借助莎草片伪造古文献,时间更为晚近。
          “1880年,学者们在埃及进行考古时首次发现了纸莎草纸文献。”(孙宝国、郭丹彤《论纸莎草纸的兴衰及其历史影响》)在此之前的莎草纸发现都是后来编造出来的故事。


        21楼2020-06-16 17:31
        回复
           关于字母文字的吐槽:
            现代的英文字母完全借用了26个拉丁字母。所谓“拉丁字母”,就是古罗马人所使用文字的字母。
            英语开始成为文字,大约是在公元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当时负责把当地人口头语言记录成文字的,是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们。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当时的英语(即古英语)共有超过40种不同的音,然而他们手中只有23个罗马字母(当时还没有J,U,W),无法一一对应。于是他们实验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增加字母、在字母上加变音符号、两个字母连写等等来对应不同的发音,慢慢形成了古英语的27个字母和一些拼写规则。
            1066年诺曼征服之后,当时许多文书是法国人,他们抛弃了一些他们看不惯的拼写规则,又从法语中引进了一些新的规则,针对不同情况,又制定了一些新的例外。这使得当时的英文在拼写形式和用词上有了巨大的改变。有的字母被废除,有的被改造。,逐渐演变为现代英语的26个字母。
            古英语的27个字母如下:
            a?bcdeefghilmnoprstt?xy
            和极少使用的k,q,v和z。
            没有字母j和u。中世纪,字母?被w所替代;?被a所替代,但是在后来的国际音标中却保留了下来;e和t被字组th所替代,但前者却在后来的国际音标中保留了下来。
            重要的是下面:
            英语开始成为文字,大约是在公元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当时负责把当地人口头语言记录成文字的,是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们。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当时的英语(即古英语)共有超过40种不同的音,然而他们手中只有23个罗马字母,无法一一对应。于是他们实验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增加字母、在字母上加变音符号、两个字母连写等等来对应不同的发音,慢慢形成了27个字母(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的26个字母)和一些拼写规则,这时候就已经有了拼写例外,但是古英语单词较少,约5万个左右,所以问题尚不明显。在诺曼征服之后,许多文书是法国人,他们抛弃了一些他们看不惯的拼写规则,又从法语中引进了一些新的规则,针对不同情况,又制定了一些新的例外。
            从中古英语开始,英语词汇量急剧膨胀,英语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大批外来语进入,而每次对英语拼写规则的改革,结果似乎都是进入了新的不规则拼写,新科技如字典、印刷术等并没有解决问题。当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同时,世界各地的英语却又发展出自己的拼写规则来。
            世界上所有活的语言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几个世纪以来,英语的语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原来在古英语中和古英语时期发音的字母(如字母b在climb,thumb等词后面原有发音的)现在已变得不再发音,但英语的拼写却基本保持原来的样子,这给英语单词的拼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时常出现单词误拼和字母漏拼现象,大部分都是由于哑音字母造成的。
            例如哑音字母k在n前构成的kn字母组合,在英语和日尔曼语发音相近时,k和n都是发音的。英语语音演变的结果,/k/音脱落了,而拼写却保留了下来。
            音变是语言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它记录了语言的发展史。各种语言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归化”过程,对不被本民族所接受的词语和语音,会逐渐被淘汰,代之以合乎本民族习惯的词语和语音来。就语音和拼写来看,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要比拼写的变化大得多,语音的脱落给单词拼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问题来了,白皮的业余天才们是如何身临其境地发出几千年前的各种各地死去文明文字符号的发音的呢?


          23楼2020-06-16 17:32
          回复
             扒一扒羊皮书的段子:
              1、羊皮纸是制作书本或提供书写的一种材料。事实上并不仅由小羊皮做成,有时也用小牛皮来做。--就是说,不是什么皮子都好做羊皮纸的,当然这就不是纸。所以昂贵。
              2、传说,普林尼《博物志》XIII21,70的内容,但是还有其他的说法,如埃及与塞琉古的战争激化,导致纸莎草纸无法出口的说法,还有单纯的埃及国内纸莎草纸产量不足的说法。
              公元前170年左右,靠近所谓特洛伊遗址的一个古国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雄心勃勃,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稍具规模的图书馆,以与亚历山大城一别苗头。可是,帕加马并不生产莎草,只得向埃及大量购买。埃及国王得知其用意,为确保亚历山大城在学术上一支独秀的领导地位,下令禁止输出;欧迈尼斯二世一气之下,派人研发其他的书写材料,羊皮於是成为崭新的书写替代品。
              羊皮纸以羊皮经石灰处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软化,便成了这种新的书写材料。羊皮纸的英文名称“Parchment”就是由这个城市的名字而来的。帕加马产的羊皮纸也供应罗马,罗马人称之为“帕加马纸(CartaPergamena)”,这就是从帕加马(Pergamena)到羊皮纸(Parchment)的演变。把这些羊皮订成小册子,称为手抄本,再合订成册,使成为留传后世的羊皮典籍。此后,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纸。
              中世纪是羊皮纸的黄金时代,从圣经开始的宗教书、公文、以至于艺术都被书写于羊皮纸。因为当时的记录和作品有幸书写在极有耐久性的羊皮纸上,数百年后的现在也能保持当日的辉煌。特别是到了14世纪,此前只收藏于教会的书变得非常普遍。作为祈祷书“(拉丁语primer原意‘入门书’)”,民间也生产在较小的页面上书写引用的圣经、合并的各时期的祈祷文的书本。伴随着需求的扩大,以前只在修道院里制作的手写书本,变成了在民间的笔帖士作坊里作成。
              --(点评)问题来了,书本的普遍在以前的千年里没有发生,现在的突破只有可能是一个原因:14世纪,中国纸和印刷术都已经在欧洲普及。


            24楼2020-06-16 17:34
            回复
               3、羊皮纸之所以会逐渐取代莎草纸的原因在于,它两面都能书写(较粗糙的那一面通常不会拿来书写文字,且有助于防止墨水渗透纸张),而且能够让鹅毛笔的书写呈现饱满的色彩,拿来折成书本也没有问题。唯一问题是它相当昂贵,制作也比较耗时耗工。
                识别的办法是蘸水。(购买后才能如此确认)蘸水请用切掉的边角,全部蘸水会毁掉羊皮纸。如果是真品,水浸后会变得卜愣愣地,也就是变回了动物的生皮。拉一拉,会像橡胶般伸长。
                --(点评)就是说莎草纸,姑且算是纸,无法两面书写,好,这不是和莎草书两面写的文物矛盾么?弯折不破的羊皮纸渐渐淘汰了纸莎草纸。就是可折叠,比莎草书好放置和运输,但是依然昂贵,废话,老牛皮和老羊皮不好用阿。但是,莎草书不是据说还要贵么?
                --千万别浸水!想起不列颠诸岛的大雾了,那些年复一年光临的潮湿雾气,藏在修道院夹墙里的羊皮书啊,呵呵。
                据估计,新旧约全书,至少需要宰杀360只羊才能容纳得下。詹姆斯国王钦定版圣经大概有788,000个单词,某现代抄手总共抄写了2400张19*13英尺的水墨纸。这两个数据之间还是有疑问的。
                “西奈山抄本”版《圣经》是用古希腊文手抄在羊皮纸上,成书年代约为公元4世纪,距今约1600年。1844年,德国学者康斯坦丁·蒂斯琴多夫在埃及西奈山的圣凯瑟琳修道院点火用的废纸堆里,偶然发现了残存的800多页“西奈山抄本”。但之后,抄本的大部分原件流入俄罗斯。1933年,大英图书馆向当时的苏联购买了其中的347页,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仅收藏了其余6份残片。此外,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另外的43页。1975年,抄本的另外12页和40份残片无意中在圣凯瑟琳修道院一间密室里被发现。至此,完整版的“西奈山抄本”流散在四个国家。学者们相信整套的“西奈山抄本”应该有1400多页。据介绍,这份抄本大约于公元331年用漂亮的希腊文书写在上等羊皮纸上。只有极个别人看过这一最古老《圣经》的完整面貌,也只有很少的专家曾经看过抄本屈指可数的几页。大英图书馆把全部的内容放到了互联网上,给相关研究者送上了一份大礼。
                欧洲古代手卷多为小牛皮。意大利的手卷多用山羊皮。在山羊皮纸发祥地的佩加蒙(Pergamon),山羊被认为是羊皮纸的主流。
                --(点评)这个也是很可疑的,过程,时间,语言,内容,都有疑问。科普特人的修道院,藏书不是科普特文字,而是古希腊文字,呵呵。
                --不是什么皮都能用,现有的证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在埃及西奈山的圣凯瑟琳修道院点火用的废纸堆里,偶然发现了残存的800多页”如果这些羊皮书是真文物,恰恰说明,废弃的纸,还有羊皮书,在古代一般都是当柴火烧掉了,哪有像俄克喜林库斯城那样,把大量的纸草书卷当成生活垃圾成捆成卷地还要带标签地一路运输扔到城外的露天垃圾堆去!居然还把近代的阿拉伯酋长的圆顶墓室给包围了!孰先,孰后?


              25楼2020-06-16 17:34
              回复
                4、制作过程:
                  剥皮:剥下适龄的羊皮。
                  浸泡:将刚刚剥下的羊皮(原始方法带有羊毛)用水充分洗涤,彻底去除盐分与污渍,用水预浸泡约2日。一起浸泡于石灰水中,这是利用强碱性软化毛孔脱毛,另把表面的组织分解,去除多余物质的工序。如此约浸泡在石灰水中8天时间。为了避免不均匀,每天用竹棍搅拌两三次。洁白的溶液渐渐溶出缠杂着毛的污物,变得茶色浑浊。浸泡的时间因气温而异。夏天三四天足够了。使用棒子刮毛,如果刚刚能刮掉,就是最恰当的时候。继续浸泡的话原皮就会破孔,极端情况皮子会一块块地溶解掉。
                  刮皮:将浸泡数周的羊皮捞出拉伸张紧并刮去皮上的毛。用刀剔除内侧残留的肉与脂肪,剥落毛侧的表皮。首先用锋利的凸面清理肉侧。然后用凹面剥除表皮。因为羊皮在表皮下有脂肪层,如果不进行这一步骤,就会做出非常油乎乎的羊皮纸。这是很辛苦的工作,一边要注意别弄破,一边要修得干净。
                  还有再次浸泡:石灰水约8日,清水浸泡2日。这一过程称作石灰再浸,因为使用的羊皮含有特别多的脂肪,如果节省掉这一过程,会形成油腻的羊皮纸,会“不受墨”。
                  晾晒:再次拉伸晾晒。刀刮,抛光。
                  涂抹保存剂:将处理好的羊皮纸,进行数次的防腐工程(次数不定)
                  --(点评)这样的羊皮纸会有多薄?和纸一样薄?俺见过羊皮书藏品,厚多了。


                26楼2020-06-16 17:34
                回复
                   5、羊皮纸是“羊(或其他动物)的皮,在木框架上拉张到极致,用刀削薄,干燥成的片状物”。与植物纤维交缠成的“纸”有根本的差异。
                    但是,既不是“纸”,又与“革制品”有什么不同呢?“革”是把动物的生皮(也称“原皮”)浸在石灰水中除去毛和脂肪,然后浸泡在单宁或酸液中引起化学反应,改变原皮中的纤维结构的产物。这个过程被称作“鞣制”。
                    而羊皮纸在浸泡石灰水去毛除脂阶段与制革相同。但其后用专用的木框极力拉伸,并非用化学手段获得纤维,而是用物理性的拉伸状态干燥并保持状态固定的东西。因此不能把制作羊皮纸说成“鞣制羊皮纸”,那是把羊皮纸当成普通的皮革了。


                  27楼2020-06-16 17:34
                  回复
                     6、绵羊皮薄而柔软,表面顺滑。但是皮肤中富含油脂,制造需多费功夫。


                    28楼2020-06-16 17:36
                    回复
                      山羊皮多数的表面颜色是接近纯白的,毛孔明显,毛孔多是三个一组。意大利的手卷多用山羊皮。在山羊皮纸发祥地的帕加马(Pergamon),山羊被认为是羊皮纸的主流。


                      29楼2020-06-16 17:36
                      回复
                        用难产死亡的小牛制作的被称作胎犊皮纸,是最高端的皮纸,欧洲古代手卷多为小牛皮。猪皮容易获得。毛孔比山羊更明显。常被用于书本的封面。但是由于毛孔过于明显,以及宗教方面的原因,手卷中基本没有使用的。


                        30楼2020-06-16 17:36
                        回复
                           7、羊皮书的代表作:《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LesTrèsRichesHeuresduducdeBerry,又称《豪华时祷书》,是一本中世纪晚期的法国哥特式泥金装饰手抄本,内容为祈祷时刻(canonicalhours)所作祈祷的集合。该书由林堡兄弟为赞助人约翰·贝里公爵(John,DukeofBerry)而作,创作于1412年至1416年。1416年上半年约翰·贝里公爵与林堡兄弟们都去世了,死因可能是瘟疫,书中装饰图案未完成,直到15世纪40年代由匿名画家(艺术史学家猜测为Barthélemyd'Eyck)补完[1]。在1485年至1489年,画家JeanColombeit受萨伏伊公爵之命将书中插图补充完整。该书由ucd'Aumale收购于1856年,现藏于法国尚蒂利MuséeCondé图书馆。该书使用了206张羊皮纸,尺寸为30cm×21cm,包含66幅大型细密画及65小型细密画。该书的设计复杂,且经历了很多变化。许多艺术家曾参与其细密画、首字母装饰、边缘的装饰绘制及抄写工作,但确定艺术家精确人数和身份的问题仍有争论。
                            --(点评)瘟疫而死的人家里的书稿,在14世纪黑死病大灾难以后,欧洲人已经明白如何对付那些瘟疫人畜和物品了。居然,还有胆大如斗的家伙把瘟病死者留下的书稿拿来补充插画,呵呵。
                            --注意,该书真正的出现是在1856年,还有多部所谓的中世纪羊皮书插画本也都是这么个来历,书写作者和地点、传承稀里糊涂,包括爱尔兰的国宝《凯尔经》,更是逃脱了维京海盗对凯尔修道院一次次的洗劫,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呵呵。


                          31楼2020-06-16 17:37
                          回复
                            挑选皮肤光洁的绵羊或山羊,将皮用碱水浸泡,去除羊毛和脂肪,然后用木框绷起来,就有了挺括、半透明、可以双面书写的羊皮纸。制造羊皮纸是个很脏很累的活儿,探索频道曾推出一档节目叫《dirtyjobs》,其中有一期就是制造羊皮纸。生产过程如此繁复,价格当然不便宜。当年一本普通的羊皮书,比如一本羊皮纸的《读者》杂志,与一座房屋等价。而一本羊皮《圣经》——那是中世纪土豪才能拥有的财产,则相当于一座葡萄园的价格。《温彻斯特圣经》。这本手抄于12世纪的英格兰《圣经》,共用了468张羊皮纸。抄写者花了4年时间虔诚地完成了所有文字部分的书写。至少有6位艺术家负责绘制书中的装饰图案,经过他们多年夜以继日的工作,这本《圣经》仍有大量绘图尚未完成。
                              欧洲人直到12-13世纪才学会造纸术,知识的传播从此变得轻便又廉价。十五世纪末,欧洲人基本停止了使用羊皮纸。但直到18世纪,欧美人还是习惯把重要文献写在羊皮纸上。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1789年《宪法》、1791年《权力法案》这三大奠定美国政治基础的历史文献都是写在羊皮纸上。
                              即使现在,整张羊皮做的真皮制品也很昂贵,中世纪羊皮纸单张厚度1-2毫米,一般为了书写的手感,皮子不会薄于1毫米,太薄的话容易坏……
                              有个例外就是被反复使用的羊皮卷,为了节省开支,中世纪的人会把用不上的羊皮纸刮掉一层,把上面的字刮了就来写新的字,但这是越刮越薄的……
                              普通80克纸的厚度在0.06毫米,羊皮纸单张厚度大概是普通80克纸的20到30几倍,一本几何原本普通80克纸大概600多页,约厚4厘米,拿中世纪羊皮书做几何原本,一本厚度超过半米甚至要到一米。
                              13世纪出生在古埃及的历史学家伊本·基夫提在其《贤人史》中说,阿慕尔重新占领亚历山大城之后,一位与他相识的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表示,希望得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阿慕尔遂向帝国统治者欧麦尔请示,得到的回答是:“把所有书先翻阅一下。如果其内容与经书(指《古兰经》)相同,就无需保存;如果相悖,也无需保存,不妨销毁。”阿慕尔后来下令,将所有馆藏图书交给城里的4000多个公共澡堂作燃料,足足烧了6个月之久。
                              --(点评)亚历山大图书馆里的图书销毁,也是能当柴火烧掉的,只有俄城很古怪,当垃圾扔!


                            32楼2020-06-16 17:37
                            收起回复
                              作者:锦绣云溪7Lv 10 时间:2020-08-23 09:28:18  看看我在知乎上的的驳斥支持希腊文明的,舒服否?——
                                问:你是从哪看的书说欧洲鸟不拉屎?一张嘴只会吹牛?
                                回复:疯狂得非5 分钟前
                                你说话怎么这么不中听! 你一张嘴都干什么呢?你无根据吹什么?
                                你知道希腊的气候夏干冬雨么?知道希腊的地形么?知道希腊没有五十千米长的河流么?知道那里山地丘陵溪水是留不住的么?你知道雨热不同期的希腊农业都能种什么么?如果你都不清楚,你好意思反问么?
                                在此条件下,人类一开始很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怎么发展?你不要说你想不到!
                                连吃饭都无法保证,怎么发展出灿烂的文化?你是不是想当然哪里都是神仙隐居的地方吧?是不是以为和中国新疆和田到阿克赛钦那个人们向往的寸草不生的神仙的昆仑墟一样啊?不要说希腊有海洋靠海吃海,你以为靠海吃海能吃出文明?世界靠海的地方多了去!你不知道文字文化是经济喂出来的么?没有很强大的经济基础,那就应该是是文化沙漠么?你明白其中理么?
                                你不是心里老想着是在如今现代化的条件下的发展?你太错位了!人,怎么也不能到了不肯顾及事实的地步!


                              33楼2020-08-23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