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匡超看中学教育的缺陷
原作者:巩真
昨日凤凰台“一虎一席谈”争论的主题是对北大推出“部分中学校长推荐制”的评价。其激烈程度大概仅次于关于“范跑跑”的那一次。
作为被南京某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匡超的言谈举止,明确地反映出中国中学教育的缺陷。
在正方和反方的辩论中,匡超始终站在这项“新政”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维和着自己的利益,对当前中国教育的不公和北大“推荐制”对教育不公的加剧没有丝毫的认知。甚至当有人提出北大应当把招生向边远地区扩大时,这位综合素质第一的学生竟然轻蔑地大笑,说,这不是把北大变成了技校!在匡超的心中,那边的孩子是不配走进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的。殊不知像哈佛和耶鲁这类大学都一直对少数族裔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扩招”举措。否则怎么堪称“世界一流”?
最为精彩的一幕还在最后。当胡一虎用一再提醒和暗示的语气问匡超:(大意是)如果有教育条件差的学生更需要一个进北大的机会是,你的态度是什么?
这一刻,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期待从这个优秀生身上看到一点仁慈。
不,匡超断然地拒绝了这个弱者(即便是假象的)的恳求,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位明知自己“即使不被推荐也有99%的把握上北大”的学生说,他还需要这份被推荐的“荣誉”。
然而,正是这个回答毁了他想要的那个“荣誉”。
匡超的言谈暴露出我国中学教育中缺少一种关于“中立”原则,或者叫“客观性”立场的教育。摆脱自身所处利益、地位和文化的限制,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超脱视角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社会公正和良知的必备的基石。
但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在因“综合素质”优秀而被推荐的学生身上看到这一点。这不能说不是我们中学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
原作者:巩真
昨日凤凰台“一虎一席谈”争论的主题是对北大推出“部分中学校长推荐制”的评价。其激烈程度大概仅次于关于“范跑跑”的那一次。
作为被南京某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匡超的言谈举止,明确地反映出中国中学教育的缺陷。
在正方和反方的辩论中,匡超始终站在这项“新政”既得利益者的立场上维和着自己的利益,对当前中国教育的不公和北大“推荐制”对教育不公的加剧没有丝毫的认知。甚至当有人提出北大应当把招生向边远地区扩大时,这位综合素质第一的学生竟然轻蔑地大笑,说,这不是把北大变成了技校!在匡超的心中,那边的孩子是不配走进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的。殊不知像哈佛和耶鲁这类大学都一直对少数族裔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扩招”举措。否则怎么堪称“世界一流”?
最为精彩的一幕还在最后。当胡一虎用一再提醒和暗示的语气问匡超:(大意是)如果有教育条件差的学生更需要一个进北大的机会是,你的态度是什么?
这一刻,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期待从这个优秀生身上看到一点仁慈。
不,匡超断然地拒绝了这个弱者(即便是假象的)的恳求,没有丝毫的犹豫。这位明知自己“即使不被推荐也有99%的把握上北大”的学生说,他还需要这份被推荐的“荣誉”。
然而,正是这个回答毁了他想要的那个“荣誉”。
匡超的言谈暴露出我国中学教育中缺少一种关于“中立”原则,或者叫“客观性”立场的教育。摆脱自身所处利益、地位和文化的限制,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超脱视角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社会公正和良知的必备的基石。
但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在因“综合素质”优秀而被推荐的学生身上看到这一点。这不能说不是我们中学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