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吧 关注:481贴子:137,695

「大悲所熏」之 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0-06-18 17:06回复
    动也是定。静也是定。要体会这个道理。你看!阿弥陀佛的塑像,很少是坐着的,都是站着的。站也在定中。在定中,化身百千万亿;在定中,起般若智慧光,普度众生。阿弥陀佛的像都是站着的,永远站着。你看!我们对面的这一位老人家——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他也是站着的。大概也站了好几年了吧!也没有人给他敲引磬。所以,站着也在定,只不过换个姿势而已。千万不要下了座一走路,噫!心里也走起来了,那还玩个屁!那不是空到此山走一回吗?动也定,静也定,坐也定,等一下吃过午饭睡午觉,睡也定!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0-06-18 20:25
    回复
      现在,话头已经给了大家,但是,怎么上路呢?问题来了,这又是一个话头。话头里钻出一个话头。我现在坐在这里不好,心里又乱,腿又痛,怎么办?你说怎么办?从何说起呢?我想想看!先走吧!走!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0-06-18 20:34
      回复
        莫名其妙的禅
        啪!——(静默)
        对,屹然不动。
        ——(静默)
        这就是禅宗吗?“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说了这八个字,已经不是禅。只有这一香板,其他都不说,蛮好!转头一看黑板,更不是禅,那是黑板。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0-06-18 20:35
        回复
          那么,什么叫作“打七”呢?为什么加上一个虚字“打”呢?就是要你把自己的烦恼、妄想、杂念打死。“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这是《楞严经》上的话。只要你把妄心打死了,真心就显露了。本性的清明自然在前。这不是禅唷!但是跟禅有绝对的关系。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0-06-18 20:37
          回复
            什么味呢?有一点我告诉你们。我随时都在改,对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非改不可。但是,大原则不变。过去的禅堂,你坐在那里几十年,也没有一个老和尚像我这样婆婆妈妈的苦口婆心的,随时给你讲,随时管着你,随时给你改正。你坐死了,他都不管你。所以,我看到那些老参们老油条,坐了几十年,一点屁用都没有。我看了蛮可怜。如果,真正的丛林禅宗,真正发心求学的人,和真正发心慈悲布施(法布施)的人,配上这种随时随地都在提醒的方法,我想一块石头都可以磨出发光的智慧。可惜,当年的禅宗,那么一个伟大的教育场所,那么一个伟大的教育方法,就是没有那么一个人。可见天下事“魔从心造,妖由人兴”。都靠一个“人”。所以,像唐代禅宗鼎盛的时候,马祖的大弟子——黄檗禅师就讲“大唐国里无禅师”,人家说:“师父啊!很多人都在那里盖庙子造禅堂,都有几千人学,那些不是禅师吗?”他就笑了:“不道无禅,只是无师。”岂只禅宗如此,世间法的一切文化,一切教育都是如此。教育法再好,人不会活用,就变成死东西,死东西就是没有用的东西。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06-18 20:46
            回复
              知道做不到
              那么你说道理我懂了,但是做不到“寂灭为乐”呀!所以只好练习打坐喽!练习修定了。那么,怎么办呢?先不要紧张,我一直叫你们放松啊!放松啊!身体放松,头脑放松,心理放松。没有事,在这里休息。放松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呼吸。不要作气功哦!身体一放松了,呼吸自然就调好了。慢慢地心平气和了。不管身体,哪里气动了!哪里胀啦!头昏脑胀呀!都不要管。你晓得是四大皆空吗!我们身体给我们的累赘太大了,它总是给你找麻烦,一身都是病,一身都是业,不要理它。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0-06-21 08:42
              回复
                你若跟着它,这里动动,那里摇摇。你那个心已经跟着动了,跟着生灭了。不去理它,然后,安祥,观心,观这个念头。不是在那里想,不去制造念头,也不排除念头,看着念头来来去去,不是去理它,也不去扫除,让它“一任自来还自去”,你仍然看着它,这就是心经上所讲的“观自在菩萨”。慢慢功夫作深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依照这个观照的方法去修行,慢慢功夫深了,智慧开发的时候,忽然像天亮一样,电灯开了一样,就照到身心内外一片空灵。此中无苦亦无乐,度一切苦厄。这是观照法门,无论禅宗、净土、密宗、天台、华严,任何宗派,不走此路,永远不通。走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0-06-21 08:44
                回复
                  白衣观音的磨刀石
                  刚才讲了临济祖师的偈子,“吹毛用了急须磨”。你说怎么磨呢?要交个磨刀石给你们呀!不然到哪里去磨呢?找磨刀石啊?我也没有。有一位老板有,向他借一下,谁呀?站在上面的穿白衣服的观世音菩萨,他有磨刀石,向他借。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0-06-22 15:10
                  回复
                    《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报告修行的方法和经过。观世音菩萨讲了,他说我是用观世音法门。怎么叫观世音?就是观一切声音。怎么观呢?现在我给你指出来哦!你看!你站在这里,心里不动,动与不动都不管。外面扫地的声音、飞机的声音、汽车的声音、一切声音、我讲话的声音,你都听到了,都了解。但是,和你毫不相干,听过去就算了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观世音,观世间一切音。这是外观。慢慢观。你看!更清净吧!所以,古人修道要在水边林下,那流水下来,溪流之声“潺——”“潺——”。流水变成了帮助修道的工具。不必注意去听,声音自然就进来了。心境“寂然不动”。在竹林里,松树下,风一吹过,“飒——”。好幽静,使你心中什么都没有了。观海潮音,观松风水月之音,一切音声都帮助你修道。这是外观。慢慢!慢慢!慢慢!你也不要去理它,自然听着等于不听,见山不是山,听声不是声。声声入耳,声声不相干。然后,慢慢感觉到这个念头就是声。听!听!听!听!呼吸也是声,身体上的不舒服也是声。舒服与不舒服都是声,感觉也是声,声是动,动相。慢慢!慢慢听,听!《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一个妙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听到声音,声音是动相。没有声音的时候,你说你听到没有?听到了,听到了静相。静也是相。动相不生,静相也不生,才达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才可以进到这个殿里来。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06-22 15:19
                    回复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时,有时觉得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上来。但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通静坐功夫而已。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06-23 11:32
                      回复
                        你们功夫做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坐的问题,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么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着延长。你注意!你觉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么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为“定”是共法。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0-06-23 11:37
                        回复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罗云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0-06-23 13:10
                          回复
                            罗睺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着说:「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06-23 14:16
                            回复
                              三是形而上哲学的代号,如《易经·系传》所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是指物理世界、物质世界有形有相的东西;“器”字,就是指有形相的东西而言。那么,超越于物质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那个本来体性,那个能为“万象之主”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实在唯物的,还是抽象唯心的呢?这是我们自古祖先传统的答案,不是“物”,也不是“心”,心物两样,也还是它的作用现象而已。这无以名之的它,便叫作道。例如《老子》一书,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就是从形而上说起。其实,“大学之道”的道,也是从形而上而来的理念,且听后面慢慢道来。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0-06-24 1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