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爱而不得吧。
因为工作的原因,自己的生物钟被整的很乱,总是调侃自己,过的是夏威夷时区,每每夜深人静之时,方有些闲暇。兜兜转转,搜一搜家乡的消息,不自觉的,还是转到了这里,迄今影响我一生的地方,命运开始的地方。
现在没有分校了吧,好像你们叫她,实验高中。
2008年。那年王官庄中学还不叫修武县第一中学,那一年过街楼对面的老城街还是两元店的吆喝,那一年的七贤大道还只是叫环城西路。那一年,我中考一分之差落榜,544分的中考成绩,用2500元买了分校的门票。
啊,爱而不得真的好恨呐,哈哈,当时我总是说,我们都是被筛选过的,不仅没钱,还没能力。学习好的都考上了一中,条件好的,一中一万一分的门槛也是稀松平常,剩下的我们,就是“渣子”生,大家一群被义务教育淘汰掉的人,汇聚在这样一所学校,能有什么好事情。
不知从何下笔来描述我在分校的日子,漫长而又短暂。有过悔涩,有过傲慢,有过迷惘,也有过信仰。
老师和同学们的名字渐渐的都忘却了,高一新生,一群落榜生在谈论自己物理满分,化学满分,各自吹着自己的牛逼,也许总想从自己的失落里找回一点点尊严,获得一点点可怜的赞许。
其实高一自始,大家内心多少都是有些许自卑的。落榜生,学习一般,甚至不好,自己给自己打标签,自我暗示自我不足。我曾经也在这里迷惘过。
但是,爱而不得,亦或是一个伪命题吧。
人不怕**,说一些牛逼的话。但如果你有了信仰,就去做那些牛逼的事情,把自己装的逼一个个实现。就是牛逼的人数。
分销的前两年,浑浑噩噩,打过架,搞对象,上网,打cs,一样没少干。我从班级里中等偏上,被老师划到了中等偏下的阶级。自己也不太以为然。高二即将结束时,班主任在走廊里叫出我们几个学生,分析谁能上几本,说我,你能上三本估计没问题,是对我最好的定义了。我,总有些不服。
高三来了,我所有的班主任里,就记得这一个人的名字:杨希梅,具体那个字我记不得了。我毕生最敬佩的人之一。一度觉得这是改变我命运的人。
高三的分班,我们是按照成绩分配的,年级第一名就是一班,第二名二班,第三名三班,第六名就是六班,第七名再划到一班,以此类推。我分班排名是六班第六名。我觉得任何一个老师,都不会对6班6名这位学生有什么太大的希望吧。
宿舍里分了一个基友,叫康钊,他说,我也不是非要说考个什么大学一本几本的,我就是特别想体验一下大学的生活,我读了十几年书,不体验一下我感觉人生不完整。我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自己说的这些话。但我记得,我一直记得。我也太想上大学了,我对大学没有任何概念,我觉得大学生就很高级,是知识分子,光荣,神圣,且富有使命。
我想,努力一下吧,试试吧。2010年到2011年,是我最骄傲的一年,我这28年的人生中,任何的成就都没有这一年让我回味起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舍管叫老贾吧。每天6点十分开宿舍门,记得不太清楚了。只知道入了高三,天亮的很晚。我跟一个小伙伴,叫石强,每天都是整栋楼第一个出门的,没有灯光,我们便用金色的荧光笔勾选图描段落,遍就着高三教学楼的LED屏的红光,背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甲午年,庚子年,辛亥年,哲学经济学政治学,黄赤交角,信风季风台风,太多太多了。.
近视从一百多度,一年时间搞到了600多,这个事情比较懊恼。说不上值与不值吧。
分校的学生,除了那些倒数的兄弟们成绩异常的均衡之外,几乎没有不偏科的,要么数学牛逼南波万一考试50分钟给你搞到一百四,但英语给你弄到30分,要么英语哈拉哨的听力给你怼个大满贯,地理却把日本搞到北美洲,这都是真人真事,我媳妇当年在苗sir听课的课堂上,公然说“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北美洲国家”。弄得苗sir没忍住咯咯笑“我不是你这个大家里的人”。哎,也就后面的几排的兄弟们,始终信仰,“均衡,存乎万物之间。”一切的选择题交给神,其他的交给鬼,这就够了。
所以,大家搞入了一个死循环,我强的科目,我就搞到目中无人,放眼望去高不胜寒的地步,我弱的反正不行不如腾出时间弄我牛逼的科目。
谬矣,大错哉。数学平时考到130,再努力,不过20分的升值空间,但英语30分搞到70分,就是40分的差距啊,我很庆幸我是个明白人。
一开始中考的落榜,让我们从偏科里找到的自尊带歪了高三的努力,很多都沉醉在自己偏科的一百多分里忘乎所以,但我默默背起了单词,抓起了数学卷子。文综三科。我是能考到260的人,但三角函数却以40分收场,英语,从未及格!
高三半学期之后,都是复习吧,各个科目的自习占很大比例,不过那一年,也几乎没有了休息的时间。历史是我的拿手戏。动不动选择就满分,自答只扣三五分,很少有人历史能考到90多分的,我最高拿过97分的。课间大家休息的时间,我都在学习,但没有盲目的逮啥学啥,就把我擅长的科目的作业,试卷搞定,鲁迅说过,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嘛。
第一次,历史自习课,老师看到我在做数学卷子,很生气的质问我“你做完了?”,我已经超量完成了3个章节的知识点与试卷,那是我的长项,我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我很感谢我的老师,默许了我的行为。在历史自习课上搞数学,在政治自习课上搞英语。但这个事情,必须要有严格的自律,我必须清楚我要的是什么。补差的同时,不要让强项落了凉。巩固已有成果的时间还是要保证的。
我要的,也是尊严。康钊数学好啊,我有一道几何题想向他请教,被一句我现在很忙搪塞。我为什么不能让你来找我请教呢?我也想要这个尊严,数学几十分搞了一年多,高三不断的做卷子,做笔记,不懂就问,缠着问,真的,第一次在数学上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最最最怵的函数,竟然忽然间就搞清了规律,也是第一次切身体味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概念。
嘚瑟一下,11年高考数学135分。我自己都不信,第一道选择题三视图自己**做错了。要不然就是140
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高考其实拼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还有技巧。甚至三观。打不太恰当的例子,高考就是一场战争,我的知识储备是我的枪支弹药,但不代表没有小米加步枪就赢不了革命战争啊,战术也是蛮重要的。
恰当一点的例子,就好似田忌赛马吧。
我也是地理小王子啊,一质检考试竟然搞到58分,我跟李高强老师说,我感觉可对不起你。李老师说,你是对的。没啥对不起的。老师的一句理解。让我到现在,十年间,都能记得他微笑的表情。这种爱,难以言表。
那一年高考,又是544分,又是一分之差,我考上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543分,那一年本科录取分数线只有460分,我没到一本,但起码可以让我在河南,有些选择了。那一年我英语第一次及格,30多40多,搞到91分,数学八九十,搞到了135。文综却只有204,我自己总说,我牺牲了50分,换来了100分,蛮值。
杨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当你觉得自己很努力时,别人却在拼命!我用到了高三,也用到了我的人生。
是的,刻苦认真是基础,战术迂回是技巧,都有用得到的。
凌晨两点半了,该睡了,早上还要送孩子,学习的事情就先更到这里,不知道苗sir,军座,这些你们现在还有的叫么。叨**这么多,就是想与后来者们先说一句,加油,分校这鸡窝里,不一定出不了凤凰。睡了先,回头更一下毕业后的大学与创业。
因为工作的原因,自己的生物钟被整的很乱,总是调侃自己,过的是夏威夷时区,每每夜深人静之时,方有些闲暇。兜兜转转,搜一搜家乡的消息,不自觉的,还是转到了这里,迄今影响我一生的地方,命运开始的地方。
现在没有分校了吧,好像你们叫她,实验高中。
2008年。那年王官庄中学还不叫修武县第一中学,那一年过街楼对面的老城街还是两元店的吆喝,那一年的七贤大道还只是叫环城西路。那一年,我中考一分之差落榜,544分的中考成绩,用2500元买了分校的门票。
啊,爱而不得真的好恨呐,哈哈,当时我总是说,我们都是被筛选过的,不仅没钱,还没能力。学习好的都考上了一中,条件好的,一中一万一分的门槛也是稀松平常,剩下的我们,就是“渣子”生,大家一群被义务教育淘汰掉的人,汇聚在这样一所学校,能有什么好事情。
不知从何下笔来描述我在分校的日子,漫长而又短暂。有过悔涩,有过傲慢,有过迷惘,也有过信仰。
老师和同学们的名字渐渐的都忘却了,高一新生,一群落榜生在谈论自己物理满分,化学满分,各自吹着自己的牛逼,也许总想从自己的失落里找回一点点尊严,获得一点点可怜的赞许。
其实高一自始,大家内心多少都是有些许自卑的。落榜生,学习一般,甚至不好,自己给自己打标签,自我暗示自我不足。我曾经也在这里迷惘过。
但是,爱而不得,亦或是一个伪命题吧。
人不怕**,说一些牛逼的话。但如果你有了信仰,就去做那些牛逼的事情,把自己装的逼一个个实现。就是牛逼的人数。
分销的前两年,浑浑噩噩,打过架,搞对象,上网,打cs,一样没少干。我从班级里中等偏上,被老师划到了中等偏下的阶级。自己也不太以为然。高二即将结束时,班主任在走廊里叫出我们几个学生,分析谁能上几本,说我,你能上三本估计没问题,是对我最好的定义了。我,总有些不服。
高三来了,我所有的班主任里,就记得这一个人的名字:杨希梅,具体那个字我记不得了。我毕生最敬佩的人之一。一度觉得这是改变我命运的人。
高三的分班,我们是按照成绩分配的,年级第一名就是一班,第二名二班,第三名三班,第六名就是六班,第七名再划到一班,以此类推。我分班排名是六班第六名。我觉得任何一个老师,都不会对6班6名这位学生有什么太大的希望吧。
宿舍里分了一个基友,叫康钊,他说,我也不是非要说考个什么大学一本几本的,我就是特别想体验一下大学的生活,我读了十几年书,不体验一下我感觉人生不完整。我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自己说的这些话。但我记得,我一直记得。我也太想上大学了,我对大学没有任何概念,我觉得大学生就很高级,是知识分子,光荣,神圣,且富有使命。
我想,努力一下吧,试试吧。2010年到2011年,是我最骄傲的一年,我这28年的人生中,任何的成就都没有这一年让我回味起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舍管叫老贾吧。每天6点十分开宿舍门,记得不太清楚了。只知道入了高三,天亮的很晚。我跟一个小伙伴,叫石强,每天都是整栋楼第一个出门的,没有灯光,我们便用金色的荧光笔勾选图描段落,遍就着高三教学楼的LED屏的红光,背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甲午年,庚子年,辛亥年,哲学经济学政治学,黄赤交角,信风季风台风,太多太多了。.
近视从一百多度,一年时间搞到了600多,这个事情比较懊恼。说不上值与不值吧。
分校的学生,除了那些倒数的兄弟们成绩异常的均衡之外,几乎没有不偏科的,要么数学牛逼南波万一考试50分钟给你搞到一百四,但英语给你弄到30分,要么英语哈拉哨的听力给你怼个大满贯,地理却把日本搞到北美洲,这都是真人真事,我媳妇当年在苗sir听课的课堂上,公然说“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北美洲国家”。弄得苗sir没忍住咯咯笑“我不是你这个大家里的人”。哎,也就后面的几排的兄弟们,始终信仰,“均衡,存乎万物之间。”一切的选择题交给神,其他的交给鬼,这就够了。
所以,大家搞入了一个死循环,我强的科目,我就搞到目中无人,放眼望去高不胜寒的地步,我弱的反正不行不如腾出时间弄我牛逼的科目。
谬矣,大错哉。数学平时考到130,再努力,不过20分的升值空间,但英语30分搞到70分,就是40分的差距啊,我很庆幸我是个明白人。
一开始中考的落榜,让我们从偏科里找到的自尊带歪了高三的努力,很多都沉醉在自己偏科的一百多分里忘乎所以,但我默默背起了单词,抓起了数学卷子。文综三科。我是能考到260的人,但三角函数却以40分收场,英语,从未及格!
高三半学期之后,都是复习吧,各个科目的自习占很大比例,不过那一年,也几乎没有了休息的时间。历史是我的拿手戏。动不动选择就满分,自答只扣三五分,很少有人历史能考到90多分的,我最高拿过97分的。课间大家休息的时间,我都在学习,但没有盲目的逮啥学啥,就把我擅长的科目的作业,试卷搞定,鲁迅说过,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嘛。
第一次,历史自习课,老师看到我在做数学卷子,很生气的质问我“你做完了?”,我已经超量完成了3个章节的知识点与试卷,那是我的长项,我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我很感谢我的老师,默许了我的行为。在历史自习课上搞数学,在政治自习课上搞英语。但这个事情,必须要有严格的自律,我必须清楚我要的是什么。补差的同时,不要让强项落了凉。巩固已有成果的时间还是要保证的。
我要的,也是尊严。康钊数学好啊,我有一道几何题想向他请教,被一句我现在很忙搪塞。我为什么不能让你来找我请教呢?我也想要这个尊严,数学几十分搞了一年多,高三不断的做卷子,做笔记,不懂就问,缠着问,真的,第一次在数学上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最最最怵的函数,竟然忽然间就搞清了规律,也是第一次切身体味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概念。
嘚瑟一下,11年高考数学135分。我自己都不信,第一道选择题三视图自己**做错了。要不然就是140
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高考其实拼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还有技巧。甚至三观。打不太恰当的例子,高考就是一场战争,我的知识储备是我的枪支弹药,但不代表没有小米加步枪就赢不了革命战争啊,战术也是蛮重要的。
恰当一点的例子,就好似田忌赛马吧。
我也是地理小王子啊,一质检考试竟然搞到58分,我跟李高强老师说,我感觉可对不起你。李老师说,你是对的。没啥对不起的。老师的一句理解。让我到现在,十年间,都能记得他微笑的表情。这种爱,难以言表。
那一年高考,又是544分,又是一分之差,我考上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543分,那一年本科录取分数线只有460分,我没到一本,但起码可以让我在河南,有些选择了。那一年我英语第一次及格,30多40多,搞到91分,数学八九十,搞到了135。文综却只有204,我自己总说,我牺牲了50分,换来了100分,蛮值。
杨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当你觉得自己很努力时,别人却在拼命!我用到了高三,也用到了我的人生。
是的,刻苦认真是基础,战术迂回是技巧,都有用得到的。
凌晨两点半了,该睡了,早上还要送孩子,学习的事情就先更到这里,不知道苗sir,军座,这些你们现在还有的叫么。叨**这么多,就是想与后来者们先说一句,加油,分校这鸡窝里,不一定出不了凤凰。睡了先,回头更一下毕业后的大学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