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电机厂论坛吧 关注:233贴子:2,052
  • 0回复贴,共1

【这里是永济】历史上的河中书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仝 毅
作为古代官籣府或私人设立的吸纳士子研习经史、读书讲学、修业治世的儒学文化机构——书院,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体制独特,风格多样,凸显着中华民籣族的人文精神。从唐朝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机构延续了千年之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材。
永济境内的书院文化源远流长
永济,古称蒲或蒲邑。五帝之唐尧、虞舜都曾在此建都,开创了中华民籣族的最初的社会形态和国家机制。历史上,随着区划建制的更迭,永济有着不同的行政名字。秦代时,建为蒲坂县。北周时,称名蒲州。唐朝时,蒲州易名河中府,曾两建“中都”。可见,历史上的永济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
永济历史上籣书院较多,儒学教育久负盛名。永济书院的源流,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据清乾隆版《蒲州府志·宦绩》记载,曹操平定河东后,认为“河东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当天下之要地也”,遂命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在河东任上,“修戎讲武,又开学堂”,坚持“民富矣,不可不教也”的治理方略,“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河东学业大兴”。这,应是河东地区设立书院最早的文字记录。
蒲州在封籣建时代的官办书院,始于唐代籣开元年间,这在明代杨博《重修文庙记》中可找到依据。《重修文庙记》云:“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29),建学于蒲州城东北隅尚文厢。”据唐·常仲儒《修河中府文庙碑》云,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河中府尹兼节度使珲瑊镇守河中时,重修文宣王庙,地址就在府城之南。之后,历宋金,至元代时,蒲州境内的书院仍呈繁盛景象。乾隆版《蒲州府志》记载:“元至正初,河中人王无矜与弟无伐,请以己所居及田设书院,在城南隅,赠名首阳。”此书院,在当时很有名气。到了明代,“学校之设遍天下,规模制作有定式”,“明洪武二年十月辛卯,诏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这一时期,,蒲州人才辈出,名擅科场。当时的书院有河中书院、王官书院和陈氏书屋。其中,规模最大、延续最久、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河中书院。明朝文学家李梦阳,曾为该书院撰写有赞誉文章。到了清代,又在河中书院旧址上办起了河东书院。因当时道署设在永济,是政治文化中心,此书院特别邀请晋南三十五州邑的名士来蒲作为主讲,可谓名噪一时。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至清代,永济境内先后有14座书院,分别是:费君书院、首阳书院、河中书院、王官书院、陈氏书屋、崇实书院、吴公书院、来复书院、敬敷书院、乐善书院、蒲阳书院、归化书院,孰行书院等。其中的敦行书院,创建于光绪十二年,应是永济境内最后一座书院。


永济境内的河中书院创建始末
有关河中书院的创建始末,旧志中均有记载。清代康熙版《平阳府志》卷之九“学校”篇中明确记载:“河中书院,州治(蒲州城)东三里峨嵋塬上南向。旧为东岳祠。明正德间,吏科给事中吕经出为州同,改其祠为书院。扁以河中仍古郡也,万历间守河中道陈儒,知州胡大壮重修。国朝康熙三年总督白秉贞按部至郡捐俸,守道陈秉直,知州侯康民各捐俸重修。”
乾隆版《蒲州府志》卷之五“学校”篇中记载:“河中书院,明州同吕经建,在城东门外,峨嵋南冈上,本东岳庙,经自吏科给事中言事,谪官州同,乃于此改岳庙为书院,以教士焉。尚书韩邦奇记事于石。李副使梦阳为赋以美之。万历中,河中道陈儒,知州胡大壮修。国朝渐废,康熙三年,总督白秉贞、与守道陈秉直、知州侯康民重修之,康民自有记。然康民时虽修书院,已无主讲席者,久之复废。至雍正设府时,或撤其材,以为官署,于是仅存院址。唯康民及隆庆时二碑,露立其处焉。”
以上旧志关于河中书院创建始末略同。结合对现存的有关文献、碑文的考查,对其详情记述如下:
破迷籣信兴教化创建河中书院
乾隆版《蒲州府志》卷之七“宦绩”篇记载:“吕经,字道夫,宁州进士。十三年以吏科都给事中,左迁同知,崇正黥邪,政教兼举。建院以造士,抗内坚以卫民。历官都御史。民恩其德,立祠河中书院。”关于同知吕经创建河中书院,明朝韩邦奇《河中书院记》、李梦阳《河中书院赋》中均有详细记述。
河中书院,创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院址在蒲州城东门外峨嵋塬南冈之上。先是塬上有泰山祠一座,古时习俗认为泰山神主地下人,所以每年六月迷籣信鬼神的人要歌舞集籣会为神献乐。这时蒲州来了一位同知,名叫吕经,云南宁州人,进士出身,在朝中当过吏部给事中,曾因指陈时弊获罪,贬官蒲州。他看到这里的人民迷籣信鬼神,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认为“礼教不兴而唯鬼之务,是劳籣民籣伤籣财的弊俗,亦是地方官员的过错”。于是“移文毁庙”,“毁其祠以为河中书院也”。这所书院在当时名气很大,“生徒入院而习业者,几百余人”。旧志云:明初郡士多学于首阳书院,自河中书院立而首阳书院废。当正德至万历世,郡人科第尤众,半出河中书院。州同吕经毁东岳为书院,应是他治蒲方略之首,亦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立教化培人材之盛举。后人念其功德立祠于河中书院,特别是明代文学家、前七子的领军人物李梦阳作《河中书院赋》,以赞扬其功不可没的政绩。
书院选址与建筑布局
河中书院是蒲州官办的第一所书院,亦是蒲州境内的最高学府。
河中书院位于蒲州城东门外三里许的峨嵋塬南冈之上,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南望巍巍中条山,翠若屏障;西眺滔滔黄河水,白如银带。中冈之上为文昌阁,后竖桂籍阁,刻石记科名;北冈之上,是佛教十方禅院——普救寺。塬下是通京驿道,交通便捷,堪舆家称此处为“蒲中风脉第一”。中国历史上的五大著名书院,大多分布在名山大川之中,在自然山水风景奇秀的地方。当年,州同吕经把书院选在“蒲中风脉第一”的峨嵋塬南冈之上,很可能是受到儒家倡导的世风、文风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加上山水自然风景优美的环境,有利于蒲州文脉的繁盛。
书院为何命名为“河中书院”,旧志云:“扁以河中仍古郡也。”《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武德元年置蒲州,二年置蒲州总管府,开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为河中府。乾元元年复为蒲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金史·地理志》记载:“天会六年河中府河东郡降为蒲州,天德元年升为河中府。”因而,将书院命名为河中书院,当是蒲州历史上曾多次以河中为府名的缘由。
关于书院的建筑布局与规模,《平阳府志》“学校”条目中记载,明代“学校之设遍天下,规模制作有定式”。据明代韩邦奇《河中书院记》:“丙子(1516)吕子出为蒲州同知,毁东岳,祠为书院也。第二年五月,得屋殿寝庑若干间,改建一殿一阁二祠五讲堂。以其中殿改为重华殿,以祀舜,配食者有伯夷、叔齐、王通、薛瑄四人;以东堂改为名宦祠,祀汉黄霸而下四十三人;西堂为乡贤祠,祀周段干木而下四十七人;以露台为尊经阁;以旁殿改为讲堂五所;以余房为生居处。同时修葺坊牌四,砖门一,井亭二;检闲田二百多亩为祀养,并新建屋若干间,又与同知为文告以意谕,为条约以劝生徒。
从以上记述中看,创建之初的河中书院是充分利用原东岳祠已存之建筑改葺而成的,其布局与规模是按照当时书院的定式重新设置的。
赓续设教更名河东
河中书院自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创建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到万历中期河东道陈儒、知州胡大壮进行了修葺。清代初期,历经百年的河中书院逐渐荒废。康熙三年(16⑥4),知州侯康民又进行了重修。先后修葺了大厅五间,乡贤祠三间,八角亭,碑亭、井亭各一座;新建二门三间,后楼一座,南北讲堂三间,号房十四间,道院三间,道房六间,皆列置门庑,并筑以围墙。又于直前特建砖门一座,架以层楼,置公田80亩,终使荒废的河中书院焕然一新。
雍正六年(1728),蒲州升制为府,来了一位知府,名字叫刘登庸,河北人,将建府衙之资据为己有。这时的河中书院久无师生讲习,而舍宇还基本完好,建府衙需要建筑材料,便拆了河中书院全部校舍。如此,延续了二百多年的河中书院瓦砾满地,仅存院址。
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因为当时的河东道府设在蒲州,来了一位道尹名叫乔光烈,由陕西同州知府调任河东兵备道。他是一位热心教育的官吏。他到任第五年,便命令蒲州知府周景柱,永济县令张淑渠创建书院,院址初在郡府,后移至城东门外原河中书院旧址,更名为河东书院。同时,特聘牛运震(1706-1758,字阶平,人称空山先生,山东兖州人,历官平番县,性好金石,精通经术,工文章,著述甚丰)为河东书院山长。一度衰落的河东书院,名声极盛一时。乾隆五十七年(1792),道辕移驻运城,河东书院仍未废止。光绪年间,陕西大荔的阎敬铭曾捐银二千两发给典商生息,作为书院“整修之用”。
明清书院二次鼎盛
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永济儒学教育的场所。从河中书院到河东书院,前后共存世约四百余年,通过兴学教化,培育人才,改变了一方风俗,带动了一城文明,为国家培育了大量栋梁之才,使蒲州文风日盛,永济代有名贤和硕儒重臣。
河中书院的第一次鼎盛期,应是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据乾隆版《蒲州府志》载:“明初时,郡士多学于首阳书院。自河中书院立而首阳废。当正德至万历世,郡人科第尤众,半出河中书院,号为极盛。吕柟(1479-1542),号经野,明陕西高陵人,正德三年举进士第,授翰林编修,累官南京礼部右侍郎。他所作的《书院题名记》云:“谓诸生学于厥中,未讫岁,而可科第者,骎骎已数十人。”以上记述证实,自永乐甲辰(1424)至崇祯癸未(1⑥43),蒲州进士及第者达七十余人,举人二百多名,同榜有四进士、八举人者,明代天启朝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爌称“百余年未有之盛况”,两文两武(兵部尚书杨博、王崇古;大学士张四维、韩爌)名重当时。唯蒲州襄毅公杨博,文韬武略,冠绝群伦,有“三朝太宰,满门良臣,父子同朝,五世登科”之誉。杨博出将入相数十年,在边则边境安,在朝则朝纲振,帝倚之左右手。纵观襄毅公父子孙曾历仕各朝各代,并高风亮节有所建树,实得河中书院教诲和家风家训有以致之。
河中书院的第二次鼎盛期,应是清乾隆年间创建的“河东书院”初创时期。因当时道署治所在永济,这里是河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东书院曾邀请河东域内三十五州邑的名士,因此名重当时。曾在河东书院任山长的牛运震,在他撰写的《创建河东书院记》中说:“当时是,黄河以东,中条以北,观察所治三十五州邑知名人士咸檄调来蒲。太原、平定诸生,千里闻风云来。河外陕之大荔、合阳、朝邑皆观察旧治,诸生负笈渡河来学,书剑载道,衿带盈门。”由此可见,当年的河东书院规模是比较宏大的,学子也是众多的,名声影响更是深远的。
仝毅,1939年生,山西永济人。曾任永济市委宣传部副部籣长、永济市旅游局局长等职。出版有《世界奇塔——莺莺塔之谜》《西厢记与普救寺》《普救寺》《三晋揽胜——普救寺黄河铁牛鹳雀楼秋风楼》等多部文化旅游著作。


IP属地:山西1楼2020-06-22 16:4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