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济宁小吃
年已九十的老父最爱和我聊天,因为我是长子,五六十年前的事情我们能谈到一块,往往回忆起当年,说哪里哪里都知道,提什么事什么事都明白,不由得发出自然的感叹和会心的笑声。聊天时最常涉及的题材是故乡济宁。济宁是鲁西南重镇,我童年时代,那里是一个繁忙的水旱码头,商贸中心,各类货物集散地,是方圆几百里的官吏、商贾、财主们来享福的地方,也是三教九流、八方来客谋生的一块宝地。城市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只有几家面粉厂、火柴厂、火电厂之类的小厂,商业、服务业却极为繁荣,在我的印象中,大街上车水马龙、晚间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食品尤为丰富多彩,可是只能看看而已。
老父上世纪40年代中期就离开故乡工作和生活,离开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半个世纪,但对故乡那份深情和眷恋依然浓得化不开。得到几张有关济宁市政建设的照片如获至宝,其中一张广和路大街的彩照推荐给我看过好几次,还不断挂念那些名胜古迹和繁华街市的今昔,太白楼怎样了?铁塔寺可无恙?涮笔泉还有水吗?……我儿子锦辉服务的出版社在我儿子到社之前出版过一本关于济宁的画册,是旅游部门的自费出版物,社里没有样本,我一直想购得一本,送给他老人家,锦辉甚至找到山东省委宣传部的人,但始终没有如愿。老父当然并非只沉醉于故乡的过去,对新时期济宁的发展变化也极为关注,他老人家常常收听山东台的广播、看山东卫视搜寻有关济宁的信息,订约《济宁日报》,追踪济宁的发展。有位好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过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打电话让我一定要看。老人家对济宁的发展规划,目前和规划中的GDP数字都如数家珍。有一件事,就是前几年有人提议将归济宁管辖的曲阜市改为地级市,将济宁变为地辖市,其实只不过是从弘扬孔子文化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想法,但让他老人家义愤填膺,多次提及,都痛心疾首,严厉斥责。
谈起家乡的饮食特别是小吃,是最开心的事,那些奇异而朴素的、色香味形俱佳的、早已离开我们的生活几十年的妙品,一下子浮现在我们面前。我和老父共同的认识是,济宁的小吃还有其他食品,肯定是天下第一,这和我们是济宁人没有多大关系,和济宁人的才智技巧关系更密切。老父说,就说这玉堂酱园的咸菜来说,无论是谁,只要有公道良心,就得承认绝对是天下第一,要不怎么是是真正的皇家贡品呢。我说,就是严嵩给题了字的六必居也没法跟玉堂相比。老父感叹说,这几年,家乡不断有人捎来玉堂豆腐干什么的,远远不如当年了,可是别的地方还是比不了。这玉堂酱园大概是当年济宁最大的企业,我曾站在城墙上往下一看,盖上大铁帽的玉堂酱园的酱缸一眼望不到边!
我说,除了玉堂,数第一的好东西应当是咱们济宁的“粥”,小米面掺上豆浆加上煮得稀烂的少量江米大锅一熬,放进保温的大粥缸里,粘不糊嘴,滑腻软糯,热气腾腾,奇香扑鼻,花钱不多,用者极广,无论贫富,几乎人人喝得起。我那时总听大人说“济宁州”几个字,本来是说济宁从前的行政级别和称呼,我却曾经以为是说这无比美妙的“济宁粥”呢。
老父接着说,还有一样好东西你大概没有喝过。这东西叫“啥”,不知道该用哪个字。是饭店卖的优质廉价食品。用百年炉煮鸡的老汤加上大麦仁慢火炖它几个钟点,那份麦香和肉香一结合,真是又高雅又醇厚,细细品味,沁人心脾,慢慢享受,妙处无穷。千万不要掺和别的东西,连大鱼大肉都影响品“啥”的格调。你要是吃饱了去品“啥”,就光喝稀的,你要是饿,就让老板给你捞干的,可以填饱肚皮。你光我听说过,没有真的喝过。喝“啥”就和饮酒一样,讲究个品牌,最有名的一家是在申家口,那家老店也有一批品位甚高的品“啥”常客,就和专捧某某名角的票友一般。
我说,每天下午,是街上小吃最集中、最丰富的一段时间。我最喜欢也最吃不起的是卤煮挑子。一根扁担,一头是开得咕嘟咕嘟的铁锅,大老远就闻着香味,煮着肥肥的猪肉片、油炸豆腐块、油炸面筋泡、蘑菇和丸子,一头是各种原料,准备随时往锅里补充。老父说,你不用上饭馆,一日三餐就能吃得饱。可是以当时的收入,一般人吃不起,也就是尝尝。我心里说,有不少好东西我只是见过,根本没尝过一回呢。老父说,有一种名叫“抹钩儿”的东西你记得吗?
年已九十的老父最爱和我聊天,因为我是长子,五六十年前的事情我们能谈到一块,往往回忆起当年,说哪里哪里都知道,提什么事什么事都明白,不由得发出自然的感叹和会心的笑声。聊天时最常涉及的题材是故乡济宁。济宁是鲁西南重镇,我童年时代,那里是一个繁忙的水旱码头,商贸中心,各类货物集散地,是方圆几百里的官吏、商贾、财主们来享福的地方,也是三教九流、八方来客谋生的一块宝地。城市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只有几家面粉厂、火柴厂、火电厂之类的小厂,商业、服务业却极为繁荣,在我的印象中,大街上车水马龙、晚间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食品尤为丰富多彩,可是只能看看而已。
老父上世纪40年代中期就离开故乡工作和生活,离开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半个世纪,但对故乡那份深情和眷恋依然浓得化不开。得到几张有关济宁市政建设的照片如获至宝,其中一张广和路大街的彩照推荐给我看过好几次,还不断挂念那些名胜古迹和繁华街市的今昔,太白楼怎样了?铁塔寺可无恙?涮笔泉还有水吗?……我儿子锦辉服务的出版社在我儿子到社之前出版过一本关于济宁的画册,是旅游部门的自费出版物,社里没有样本,我一直想购得一本,送给他老人家,锦辉甚至找到山东省委宣传部的人,但始终没有如愿。老父当然并非只沉醉于故乡的过去,对新时期济宁的发展变化也极为关注,他老人家常常收听山东台的广播、看山东卫视搜寻有关济宁的信息,订约《济宁日报》,追踪济宁的发展。有位好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过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打电话让我一定要看。老人家对济宁的发展规划,目前和规划中的GDP数字都如数家珍。有一件事,就是前几年有人提议将归济宁管辖的曲阜市改为地级市,将济宁变为地辖市,其实只不过是从弘扬孔子文化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想法,但让他老人家义愤填膺,多次提及,都痛心疾首,严厉斥责。
谈起家乡的饮食特别是小吃,是最开心的事,那些奇异而朴素的、色香味形俱佳的、早已离开我们的生活几十年的妙品,一下子浮现在我们面前。我和老父共同的认识是,济宁的小吃还有其他食品,肯定是天下第一,这和我们是济宁人没有多大关系,和济宁人的才智技巧关系更密切。老父说,就说这玉堂酱园的咸菜来说,无论是谁,只要有公道良心,就得承认绝对是天下第一,要不怎么是是真正的皇家贡品呢。我说,就是严嵩给题了字的六必居也没法跟玉堂相比。老父感叹说,这几年,家乡不断有人捎来玉堂豆腐干什么的,远远不如当年了,可是别的地方还是比不了。这玉堂酱园大概是当年济宁最大的企业,我曾站在城墙上往下一看,盖上大铁帽的玉堂酱园的酱缸一眼望不到边!
我说,除了玉堂,数第一的好东西应当是咱们济宁的“粥”,小米面掺上豆浆加上煮得稀烂的少量江米大锅一熬,放进保温的大粥缸里,粘不糊嘴,滑腻软糯,热气腾腾,奇香扑鼻,花钱不多,用者极广,无论贫富,几乎人人喝得起。我那时总听大人说“济宁州”几个字,本来是说济宁从前的行政级别和称呼,我却曾经以为是说这无比美妙的“济宁粥”呢。
老父接着说,还有一样好东西你大概没有喝过。这东西叫“啥”,不知道该用哪个字。是饭店卖的优质廉价食品。用百年炉煮鸡的老汤加上大麦仁慢火炖它几个钟点,那份麦香和肉香一结合,真是又高雅又醇厚,细细品味,沁人心脾,慢慢享受,妙处无穷。千万不要掺和别的东西,连大鱼大肉都影响品“啥”的格调。你要是吃饱了去品“啥”,就光喝稀的,你要是饿,就让老板给你捞干的,可以填饱肚皮。你光我听说过,没有真的喝过。喝“啥”就和饮酒一样,讲究个品牌,最有名的一家是在申家口,那家老店也有一批品位甚高的品“啥”常客,就和专捧某某名角的票友一般。
我说,每天下午,是街上小吃最集中、最丰富的一段时间。我最喜欢也最吃不起的是卤煮挑子。一根扁担,一头是开得咕嘟咕嘟的铁锅,大老远就闻着香味,煮着肥肥的猪肉片、油炸豆腐块、油炸面筋泡、蘑菇和丸子,一头是各种原料,准备随时往锅里补充。老父说,你不用上饭馆,一日三餐就能吃得饱。可是以当时的收入,一般人吃不起,也就是尝尝。我心里说,有不少好东西我只是见过,根本没尝过一回呢。老父说,有一种名叫“抹钩儿”的东西你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