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公祖殿景区
在距离省璜镇凤池村东南面三公里的山上,有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层林叠翠,幽径纵横,一垅梯田错落有致;一汩清泉从石岩缝中喷涌而出,随着山势田田跌落,最后汇于田下的一个小池塘里;池塘里,锦鳞游泳,泥鳅欢跃;乍看,这里的泥鳅和别处的不同,颜色似乎偏了红;田垅上方,重叠着二座庙宇;站在庙前远眺,对面山上的柴岭、良寨,仿佛一道绿色长城,龙腾蟒跃,气势磅礴;山下,可见凤池、三新两村,古厝新楼,田野阡陌,一派歌舞升平的乐居之地。
平常,这里人迹罕见。每逢初一、十五,便热闹起来——烧香的、拜佛的、赏景的,纷至沓来;且无一不带装水器具,装了清泉带回。而那泉水,无论春夏秋冬,不管人多人少,总是供大于求,取之不竭。
传说,这里曾是贫瘠之地。那时候,满山遍长野生竹子,而大部分竹子都没有竹梢(没尾),所以人们便将此地取名为“没尾竹”,后觉此名不雅,于是改为牦尾竹。意喻竹的枝叶与尾梢像牦牛的尾巴,竹子像牦牛一样坚强勇敢,不管环境怎样,都能生机勃勃、奋发有为。
话说山下凤头洋苏家先祖从永春白鹳迁来不久,白手起家,就想凭自己身强力壮到牦尾竹耕种刚开垦不久的薄田。而后每每来此耕作,便有一永泰人从山上下来相帮。两人边干边聊,甚是情投意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得知来者叫卢意诚,字尔诚,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二月廿九日子时,永福(泰)县嵩口镇卢洋境(村)卢厝寨人,因年长苏家先祖二十多岁,先祖就美称他为“卢公”。如此过了四月有余,卢公总是不约而至。先祖感悟:卢公不同寻常,嵩口离牦尾竹这么远,怎能如此准时?
时光流逝,感情日深,于是苏家先祖就拜卢公为谊父。一日,谊子所带茶水不足,卢公脚向石壁一蹬,便是个大大的脚印。手捻芦杆在壁上一插,一泓泉水便涓涓而出。卢公想此山田水源不足,要让泉水多些便于灌溉。于是他用芦杆向泉口捅两下,泉水流量便增加数倍,汩汩流淌,不但供人喝用,而且利于灌溉。这泉神奇:冬不枯少,雨不浑浊,人们称之为“卢公水”。喝了“卢公水”,夏天生津止渴,遍体凉爽;“三九”严冬饮而无妨,反而舒服、精神饱满;农田如有病虫害,只要用卢公水在田头田尾一洒,病虫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已经病恹恹的禾苗,也旋即转青而茁壮,用于除瓜果蔬菜的病虫害同样神效。至今,脚印尚在,清泉长流。
午饭时,谊子请卢公同享自己打包的午饭,二人吃一个人的饭,虽然少了一半,仍然不觉得饿。有一天菜是红糟焖泥鳅,谊子劝食,卢公不食,盛情难却之下,卢公便夹起泥鳅放到田中,浑身沾满红糟的泥鳅神奇地复活,摇头摆尾游了去。从此以后,红泥鳅便在牦尾竹繁衍生息,至今仍有。此时,卢公才告诉谊子,他早已削发皈依观世音菩萨,法号元意,云游四方欲选址成佛,见牦尾竹这地方清幽宁静,有心在此结庐修行以度苍生,谊子肃然起敬,便行三跪九叩之礼。此时,听见对面山上柴岭村鸡鸣犬吠声大作,卢公感觉牦尾竹还不够清净,后来谢绝谊子挽留,决定离开。
临别时,卢公告诉谊子,九月十九日中午前你一定要到永泰盖洋乡闇亭地方。那天清早赶路,谊子于辰时到达。但见闇亭这个地方山形水势,远山面堂酷似牦尾竹,只是格局大了些,离村庄远了些。卢公在闇亭禅居120天,将于午时圆寂升天。谊子、信友、亲人悉数到来,涅槃前,霞拔谊子得一宝剑(现存于霞拔卢公堂),尤溪谊子得一净水杯,卢厝寨亲人得一双布鞋,苏家先祖得赠一袄。此袄神奇:有难披袄逢凶化吉;有病以袄角冲开水一喝病便消除。传了数代,年久月深,后辈人不慎玷污失灵。赠袄时又送一灯,供谊子赶夜路回家。
午时,卢公便坐在自架的干柴堆上闭目合掌,约请和尚点火,在熊熊烈火中羽化为一缕青烟,飘然而去。谊子遵嘱:未到家勿回首。提灯回凤头洋,足足有45公里路程,自申时末出发,到离家近百米处,而日未下山。心想:既然快到家了,回头看看又何妨?不想这一回头,灯变碗片,天地一片漆黑。摸索到家,已鸡鸣五更,那是黎明前最黑暗时分。苏家先祖顿悟,谊父的嘱咐实是一番教诲:做人,不要经常回头看,纠结于往事;而应当积极地向前,那么,前途是光明的。
后来,苏家先祖就在牦尾竹山上,结庐建一小庙供奉卢公这位农桑生态之神。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宗教政策拨乱反正和城乡经济复苏,苏家后裔集资扩建起一堂两厢殿宇,更显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威灵显赫。三年后,建上殿,供奉观音菩萨。殿宇周边山青水秀,一条十八弯的泥结石小公路在森林间穿行,上连永泰福长,下接凤池村,或可骑车、驾小车或徒步登山来此。尤其是夏日炎炎,这里满眼都是绿,绿得青翠、绿得潇洒、绿得放荡不羁;山风吹来,松涛阵阵,鸟啾蝉鸣,这里没有车马喧嚣,粉尘扑鼻,只有不时出没的山鸡、野兔、松鼠,甚至还有野猪……嬉戏于山间,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在距离省璜镇凤池村东南面三公里的山上,有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层林叠翠,幽径纵横,一垅梯田错落有致;一汩清泉从石岩缝中喷涌而出,随着山势田田跌落,最后汇于田下的一个小池塘里;池塘里,锦鳞游泳,泥鳅欢跃;乍看,这里的泥鳅和别处的不同,颜色似乎偏了红;田垅上方,重叠着二座庙宇;站在庙前远眺,对面山上的柴岭、良寨,仿佛一道绿色长城,龙腾蟒跃,气势磅礴;山下,可见凤池、三新两村,古厝新楼,田野阡陌,一派歌舞升平的乐居之地。
平常,这里人迹罕见。每逢初一、十五,便热闹起来——烧香的、拜佛的、赏景的,纷至沓来;且无一不带装水器具,装了清泉带回。而那泉水,无论春夏秋冬,不管人多人少,总是供大于求,取之不竭。
传说,这里曾是贫瘠之地。那时候,满山遍长野生竹子,而大部分竹子都没有竹梢(没尾),所以人们便将此地取名为“没尾竹”,后觉此名不雅,于是改为牦尾竹。意喻竹的枝叶与尾梢像牦牛的尾巴,竹子像牦牛一样坚强勇敢,不管环境怎样,都能生机勃勃、奋发有为。
话说山下凤头洋苏家先祖从永春白鹳迁来不久,白手起家,就想凭自己身强力壮到牦尾竹耕种刚开垦不久的薄田。而后每每来此耕作,便有一永泰人从山上下来相帮。两人边干边聊,甚是情投意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得知来者叫卢意诚,字尔诚,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二月廿九日子时,永福(泰)县嵩口镇卢洋境(村)卢厝寨人,因年长苏家先祖二十多岁,先祖就美称他为“卢公”。如此过了四月有余,卢公总是不约而至。先祖感悟:卢公不同寻常,嵩口离牦尾竹这么远,怎能如此准时?
时光流逝,感情日深,于是苏家先祖就拜卢公为谊父。一日,谊子所带茶水不足,卢公脚向石壁一蹬,便是个大大的脚印。手捻芦杆在壁上一插,一泓泉水便涓涓而出。卢公想此山田水源不足,要让泉水多些便于灌溉。于是他用芦杆向泉口捅两下,泉水流量便增加数倍,汩汩流淌,不但供人喝用,而且利于灌溉。这泉神奇:冬不枯少,雨不浑浊,人们称之为“卢公水”。喝了“卢公水”,夏天生津止渴,遍体凉爽;“三九”严冬饮而无妨,反而舒服、精神饱满;农田如有病虫害,只要用卢公水在田头田尾一洒,病虫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已经病恹恹的禾苗,也旋即转青而茁壮,用于除瓜果蔬菜的病虫害同样神效。至今,脚印尚在,清泉长流。
午饭时,谊子请卢公同享自己打包的午饭,二人吃一个人的饭,虽然少了一半,仍然不觉得饿。有一天菜是红糟焖泥鳅,谊子劝食,卢公不食,盛情难却之下,卢公便夹起泥鳅放到田中,浑身沾满红糟的泥鳅神奇地复活,摇头摆尾游了去。从此以后,红泥鳅便在牦尾竹繁衍生息,至今仍有。此时,卢公才告诉谊子,他早已削发皈依观世音菩萨,法号元意,云游四方欲选址成佛,见牦尾竹这地方清幽宁静,有心在此结庐修行以度苍生,谊子肃然起敬,便行三跪九叩之礼。此时,听见对面山上柴岭村鸡鸣犬吠声大作,卢公感觉牦尾竹还不够清净,后来谢绝谊子挽留,决定离开。
临别时,卢公告诉谊子,九月十九日中午前你一定要到永泰盖洋乡闇亭地方。那天清早赶路,谊子于辰时到达。但见闇亭这个地方山形水势,远山面堂酷似牦尾竹,只是格局大了些,离村庄远了些。卢公在闇亭禅居120天,将于午时圆寂升天。谊子、信友、亲人悉数到来,涅槃前,霞拔谊子得一宝剑(现存于霞拔卢公堂),尤溪谊子得一净水杯,卢厝寨亲人得一双布鞋,苏家先祖得赠一袄。此袄神奇:有难披袄逢凶化吉;有病以袄角冲开水一喝病便消除。传了数代,年久月深,后辈人不慎玷污失灵。赠袄时又送一灯,供谊子赶夜路回家。
午时,卢公便坐在自架的干柴堆上闭目合掌,约请和尚点火,在熊熊烈火中羽化为一缕青烟,飘然而去。谊子遵嘱:未到家勿回首。提灯回凤头洋,足足有45公里路程,自申时末出发,到离家近百米处,而日未下山。心想:既然快到家了,回头看看又何妨?不想这一回头,灯变碗片,天地一片漆黑。摸索到家,已鸡鸣五更,那是黎明前最黑暗时分。苏家先祖顿悟,谊父的嘱咐实是一番教诲:做人,不要经常回头看,纠结于往事;而应当积极地向前,那么,前途是光明的。
后来,苏家先祖就在牦尾竹山上,结庐建一小庙供奉卢公这位农桑生态之神。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宗教政策拨乱反正和城乡经济复苏,苏家后裔集资扩建起一堂两厢殿宇,更显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威灵显赫。三年后,建上殿,供奉观音菩萨。殿宇周边山青水秀,一条十八弯的泥结石小公路在森林间穿行,上连永泰福长,下接凤池村,或可骑车、驾小车或徒步登山来此。尤其是夏日炎炎,这里满眼都是绿,绿得青翠、绿得潇洒、绿得放荡不羁;山风吹来,松涛阵阵,鸟啾蝉鸣,这里没有车马喧嚣,粉尘扑鼻,只有不时出没的山鸡、野兔、松鼠,甚至还有野猪……嬉戏于山间,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