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的思政课吧 关注:324贴子:933

回复:第十章第三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助力课堂”题目发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GT18模具设计与制造
成员:龚渝 张智丹 郭乂溟 付霖灏 饶清松 蒋更川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20-06-28 19:18
回复
    G18飞制一班
    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长:沙雪华
    组员:李刚 谢涛 聂绍鑫 邹蕤韩 毛五打
    据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德教育的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一)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公德建设: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文明礼貌,是人类社会为维护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卫生整洁、仪表文明,仪态优美、举止文明,谈吐礼貌、语言文明,遵守礼仪、行为文明。
    助人为乐,是人们公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它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行为。同志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爱护公物,就是要关心、爱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 保护环境,就是要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遵纪守法,就是要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和纪律,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要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要坚决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二)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爱岗敬业,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即对自己的工作要专心、认真、负责。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诚实就是要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歪曲事实,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骗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
    办事公道,就是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公共道德准则为标准,秉公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
    服务群众,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甘于奉献;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
    要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错即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其实质是奉献。作为一个建设者,无论身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只要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就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以“爱”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建设: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就是要尊敬孝顺老人,抚育培养子女,坚决反对虐待、遗弃老人和儿童的不道德行为。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履行同等的义夫妻和睦,就是夫妻之间应平等互助、互敬互爱,培养、保持爱情,提高生活的质量。
    勤俭持家,就是把勤俭节约引入家庭生活,即要努力劳作、不怕辛苦,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量入为出、合理消费。 邻里团结,就是邻里之间主动关心、互相帮助,相互体谅、以礼待人,多为邻居着想,不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20-06-28 19:29
    回复
      G18飞制一班
      如何培养高度文化自信?
      组员:杨雨航 梅雨涵 史有群 魏杰 龚红全 罗钰龙
      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建设文化强国就无从谈起.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应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被人类的发明创造.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曾领先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虽然缓慢了,但其独特性仍为世界所称道,在世界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时就认为:“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同时,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这一鲜明特征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竞争发展格局中能够博采众长而生生不息.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能使中华文化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这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应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始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作了全面总结.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具备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要排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这是我们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时需要着力把握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90楼2020-06-28 19:40
      回复
        第十组 GT18飞制二班 陈光宗 姚刚 黄家豪
        第十章
        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逆转的客观力史进程。这个客观历史进程是一个多维度齐头并进、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与融合并存的过程。全球化打破了时空的壁垒,使原本处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念退去了隐秘性而混杂在- -起,所有相同的、相近的、不同的观念都在全球化风暴的作用下在流动中变更,在变更中流动,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以及生产、销售、金融和科技的全球互动,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国民品性和审美趣味,无疑都会产生- - -定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劳工移民、国际旅游、现代传媒、教育合作、文化渗透等跨国界的广泛交流,对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规范秩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影响易受到这种力量冲击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等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加大西方文化的输出力度,极力向他国尤其向社会主义中国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由经济领域逐步进入到思想领域进行全面渗透,传播其意识形态,扩大其对我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全球化必然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以致断裂,使传统文化离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渐行渐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使传统文化的保存意识越来越淡薄。西方经济模式和规则的蔓延,西方产品的涌入,西方意识的广泛传播,以及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念,使得一些人在接受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过程中不辨良莠,对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终依赖这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从而只看到本民族文化的劣根性、落后性,看不到传统文化的优势,忽略了民族精神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动摇了一些人本来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根基。
        (二)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媒介的发展,使文化传播突破了传统的领土疆域,制造一种越来越一 致的全球意识和全球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大众消费文化迅速崛起,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全球大众消费文化中,西方尤其是美国大众消费文化产品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事实上,大众消费文化具备经济本位的同时,也向人们灌输西方的社会理想、感情色彩和消费观念,以至于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行为特征和生活风格。发达国家借助硬实力的强大,利用全球化,将消费主义文化推广成一种普世价值,消解着穷国的民族文化。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国式的大众消费文化,正成为当今世界的时尚,其中所表达的文化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北京日报》的一篇文章不无忧虑地指出:“互联网强化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意识的同时,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新人类'的身.上本来就带有很强的国际化色彩,而互联网的使用更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但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随的是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渐消解。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几乎被美国电影所垄断。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甚至超过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美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在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同时,还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受到侵蚀,对本土文化、民族传统造成缓慢的然而是重大的影响,许多民族语言、艺术品种濒临灭绝,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接受一定的文化往往就会引起心理和感情的向往,理性的认同。凡是来自这种文化圈的东西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94楼2020-06-28 21:26
        回复
          GT18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一组
          组员:熊青松,刘远彬,李龙,谢一峰,李阳,何江鹏,曾志伟
          课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法及案例
          课题内容:1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应用到教育领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从娃娃抓起,让祖国的花朵从小就学习并认识我国文化的精髓。
          2宣传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文化中,有一部分特殊的文化是在民间,从古一直传承到今,要提升文化软实力,还要注重充分发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
          3科技: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在大学设置相应的学科并进行细化,从而培养出这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4思想重视:要从思想上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领域的投资,相关资源都有重点往这一方向倾斜,这样才有实现这一目标的经济基础。
          案例: 1秦时明月于2007年春节播出,由于优秀的作画而引起海外网友的注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文化有所了解。
          2火锅 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广受国内外群众喜爱,种类繁多,冬夏皆可食用、是四季美食 若让老外吃一顿火锅,他们就能立刻明白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7楼2020-06-28 21:57
          回复
            班级:G18飞制一班
            题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员:丁志权、苟格、杨汉、吴龙遥、马玉涛、肖鹏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99楼2020-06-28 22:11
            回复
              G18飞制1班
              组员:李卫 袁小煌 林聪 田波 代国城 邹成星 王枭
              课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内涵: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综合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所处地位、所起作用的基础,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体。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综合实力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为支撑的具有强制性、威慑性的力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是物质形态的实力,也是其他实力的基础和前提。软实力是指以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为特征的实力。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的力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它的发挥根本上是靠文化的吸引、精神的感召,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人入胜的特点,让受影响者向自己靠拢,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并且坚信不移,终生不变。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文化建设“软实力”,实际上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硬课题”。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全局
              在加强“硬实力”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软实力”建设,以“软实力”建设推进“硬实力”建设,实现两种“实力”建设的协调统一。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思基础上,对发展实质的把握,是发展的理性的概括与总结。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的协调性;才能整体协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性;才能形成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良性机制,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二)大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目标、精髓、基础,才能把握根本,并且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就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也就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即使物质家园再好也不会幸福;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家园陈旧或缺失,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很难跻身于世界现代民族之列。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曾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如: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如礼、和实生物、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等等,对于培养人的正气、公心、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失去自己的个性,也会失去自己的“软实力”。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山区等贫困落后地区的文化建设步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20-06-29 01:22
              回复
                G18飞制一班张发浩
                第十章: 5、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首先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最后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
                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1、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通过世博会,加快完善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2、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比如申博后,上海总结了“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等五种精神,积极发扬这些精神,对市民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
                比如吉祥物“海宝”,是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可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4、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5、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
                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最后要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
                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中国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来自iPhone客户端105楼2020-06-29 16: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