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十里斜塘河 沧海桑田斜塘河
原创 穿过夏商周 斜塘河杂志 昨天
(远眺金鸡湖斜塘河束水口及斜塘老街苏州中心国金中心)
(俯瞰斜塘河斜塘老街段全貌)
斜塘河,史称西吴淞江,西起金鸡湖斜塘河束水口,东至东、西吴淞江交汇的鲇鱼口,全长约5.3公里,东西横贯斜塘全境,人称“十里斜塘”。斜塘河北侧原属斜塘镇的35平方公里区域在1994年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时划归总面积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斜塘河南侧现成为斜塘街道的一部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也位于斜塘河南斜塘街道辖区。悠悠十里斜塘河一肩挑起园区中新合作区、斜塘街道及独墅湖科技创新区三大主体板块,是一条承载了斜塘千年历史和26年园区开发史的古老而年轻的母亲河。
(九十年代初斜塘河及两岸老镇)
有史籍可考的斜塘地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宋苏州郡守郑霖写于淳祐九年(1249年)的《重修昆山塘记略》一文中,距今771年。而郑霖在文中详尽记述、提到“斜塘”的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发运使魏峻疏浚娄江、治理沙湖的过程,因此,斜塘作为地名使用应不晚于1179年,即至少已有841年。“斜塘”作为行政建置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华民国元年,当年吴县设斜塘乡,故斜塘建制史仅有百多年。
(拆迁前斜塘河两岸的塘东村宅前村)
斜塘地区从整个东侧环护金鸡湖和独墅湖。苏州城东地区河湖密布,老底子,交通工具只有船只。而从苏州城往东的主要水路,一条为北路,即出娄门、沿娄江、经沙湖、至昆山、出太仓浏河入长江,素为漕运要道;另一条为南路,出葑门,入金鸡湖,转入西吴淞江(今斜塘河),入鲇鱼口,进入吴淞江主航道,往东可入上海辖地,直至吴淞口而入长江、东海。古时候,南北两条水运线路,在风平浪静的正常天气航行,风险不大,遇上恶劣天气,则基本断航。北路航道匪盗众多,加上沙湖水势浩瀚,更使船客望而却步,直到明朝中叶的1496年,沙湖塘堤筑成,航道安全才得以改善。而南路航道,从葑门一出黄石桥,就进入金鸡湖南部,水势浩淼,东西航道虽非常开阔,然其险恶比之北路有过之而无不及。直到晚清的1889年,李公堤筑成,金鸡湖南段航道才真正成为安全航道。因此,在古代,从苏州城往东,最理想的水路,是在沙湖和金鸡湖之间寻找一条能规避险恶风浪的安全航道。这一航道自然被古人们选择到了,即:出娄门,沿娄江东行五六里,朝南折入斜塘境内的万宁塘,沿万宁塘航行至北塘村(最早称斜塘市集的地方),再出姚墓江,入唐(塘)浦塘(即今天斜塘河东段),进入西吴淞江与吴淞江主航道交汇处的鲇鱼口,最后安全去往东部各地乃至海外。
(位于苏州奥体中心以东斜塘河北岸的吴淞江源碑)
唐宋时期,苏州水利建设以每隔5里、7里所设南北走向水道名“浦”;每隔7里、10里所设东西走向河道为“塘”。但是,被古人们自然寻觅到的苏州城东行的航行干线和今斜塘境内重要的泄洪干道万宁塘却是个例外。万宁塘自西北至东南斜向沟通娄江和西吴淞江,名曰塘却并非东西直行而是斜向蜿蜒。久而久之,因“万宁塘”这条“斜行之塘”而使沿塘两侧地区被人们泛称为“斜塘”,沿袭至今。因此,《斜塘镇志》编者综合史料和地理环境研判,最初的斜塘并非指今天东西直行走向的斜塘河,而是基本排他性地指向万宁塘。所以今天所称的东西直行的斜塘河的名称在古地理、水利、方志等书籍中是没有记载的,只是在清代中叶特别是清末因李公堤建成后,南路航道成为一条终极安全通道,万宁塘和依托万宁塘而一度兴旺的北斜塘集镇区功能的基本废止,以后逐渐在今天的斜塘河边形成了新的斜塘市集,靠近斜塘老街的一段河道才因市得名被称作斜塘河,到了今天才把整个10里河道都称为斜塘河。实质上,即使是现在,斜塘河在很多老斜塘人的感受中还只是对斜塘镇区及边缘一段河道的称呼。而今天的斜塘河东端有一个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唐(塘)浦村”,是明代长洲县境内104个建制村之一,因此自古以来姚墓江至鲇鱼口这段河道以村名河,被当地人称为“唐(塘)浦塘”,直至今天,斜塘河东段沿岸的老斜塘人依然称其为“唐(塘)浦塘”。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地理、水利、方志研究人员则往往仍称斜塘河为“西吴淞江”。
(开发前的斜塘河两岸老镇旧貌)
有趣的是,无独有偶,在斜塘境内,和万宁塘是一条“斜塘”相对应,发源于娄江边的河道“吟浦”(斜塘东片也称东港),则是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浦”,吟浦由娄江边的龙墩附近斜向延伸至吴淞江鲇鱼口。古代吟浦是位于斜塘境内的由苏州城经娄江到吴淞江的又一条安全航道,全长6.7公里。据记载和传说,韦应物在任苏州刺史期间曾在吟浦北端的娄江边和吟浦最南端吴淞江和吟浦交汇的唐(塘)浦塘边的鲇鱼口都建有吟诗亭。据多种地方志和文史资料记载,唐代苏州刺史、田园派诗人韦应物(别名韦苏州)常放舟行驶于此,因此称吟浦。韦应物生命中最后六年在苏州度过,并创作了大量诗赋作品,今仍有两卷本《韦苏州诗集》、十卷本《韦苏州集》留存于世。后代文人骚客都对韦应物经常泛舟吟诗的游迹十分神往,也常顺其泛舟的吟浦,由娄江至吴淞江鲇鱼口放舟游历,吟诗作赋,予以追缅。清代诗人钱治谦作《吟浦》诗曰:“燕寝耽诗兴,闲来此放舟。吟声传一浦,人说韦苏州”。
自古以来,悠悠十里斜塘河虽然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但是,过去却有“斜塘不入诗”一说,曾有人以此来说明斜塘的无名和历史的短浅。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谬传。因为早在元末明初,诗人高启隐居吴淞青丘(今胜浦境内)期间,就曾写过一首题为《舟归江上过斜塘》的七言诗,诗云:“漫漫春塘水没沙,清明初过已无花。春寒欲雨归心急,懒驻扁舟问酒家。”这充分说明悠悠十里斜塘河承载了极其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斜塘入不入诗”这个旧话题,大傻哥其后将专文研究。
(斜塘河东段塘浦塘昔日水上娶亲场面)
旧时,斜塘地区素无陆路驿道、车道,只有村村水环水、桥连桥的乡村羊肠泥路,内外交通,除了徒步肩挑手扛,只能依赖舟楫。斜塘河原来是斜塘境内最重要的一条农河和航道,也是园区内最大的河流,河里最早是摇橹木船,后来是扯风帆的“使风船”,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了“机帆船”。但水运航道再重要也效率低下,从斜塘河东头的塘浦坐船往西经金鸡湖到苏州古城里,要三四个小时,有时候产妇出现难产,真是“急煞人”。枕水而居的人们能充分感受到斜塘河的变化与沿河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使风船”的六七十时代,河水清澈,淘米洗菜全在河里,水能直接喝,人们还经常下河游泳,捉鱼摸蚌。到了“机帆船”时代,河水不可避免逐渐有了柴油味,鱼虾越来越少,下水游泳的人也逐渐少了。到了九十年代拆迁时,就剩一江浑水向东流了。
(斜塘河娄斜浦上大桥密布)
古往今来,直至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之初,斜塘河都是斜塘地区交通运输大动脉,斜塘河就是斜塘人们的母亲河。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才有了沟通苏州城和甪直之间的低档次砂石公路沿着金鸡湖和斜塘河南岸而通过斜塘,由此终于告别了斜塘地区没有汽车路的历史,斜塘河也逐渐卸掉千百年的沉重交通荷载。
(松江路斜塘河大桥)
进入世纪之交, 随着园区开发建设向金鸡湖东滚动式发展,沉寂多年的斜塘河再次被园区开发急促喧腾的脚步所惊醒。在斜塘河两岸开发建设激越的号角声中,依然一派农耕景象的十里斜塘河,和依托斜塘河而在清朝中叶开始逐步形成的斜塘老街与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新景观相比,逐渐显得破败不堪,陈旧落后,格格不入。而斜塘河是通江达海的吴淞江源头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时在太湖流域疏浚三江,其中即有吴淞江;而斜塘老街是古老吴淞江源头的一大重要地面标识,且排布在斜塘河两岸的老街存在很多具有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和诸多历史文化遗存。在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既能让十里斜塘河和斜塘老街焕发出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风采,又能适当留存十里斜塘和斜塘老街的历史风貌,成为摆在园区人、苏州人面前的一大课题。苏州市政协原文史委副主任、苏州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徐刚毅先生和曾任苏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江南研究院院长的徐伟荣先生都曾经在斜塘工作或挂职过,这两位致力于保护苏州文化遗产的徐姓专家都十分关注斜塘历史风貌的保护。2005年,徐刚毅先生提交了《保存斜塘老街,让工业园区土地留下历史的根》的2005年73号政协提案。随后,根据园区开发的现实需要和斜塘老街的实际境况,经过多方论证,经市政府批准,最终决定依照河街并行的江南水乡市井民居格式,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苏州城建风格,亦商亦旅的现代商业旅游模式等几大原则,在斜塘河两岸的斜塘老街原址打造一条既保留水乡老镇历史信息又适应新时代特色的商旅街区——斜塘老街;同时对十里斜塘河实施全面疏浚、驳岸修整、水景布设、绿化覆盖等规划建设。
(斜塘河森林公园红枫林景观带)
以前斜塘河两岸基本没绿化,只有沿河村民零星种点槐树、苦楝树,十里斜塘河两岸的土驳岸,经常要被浪冲坍塌。随着园区发展尤其是斜塘老街建设,斜塘河从原来的航道、农河变成了城市内河,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逐渐改造成了城市景观河,河边一步步建起了生态绿化带,建起了森林公园,现在沿河两岸满眼绿意盎然,早晨、傍晚,河边森林公园里有很多人在健身、休闲。河两岸阡陌纵横的水乡泽国景象已然不见踪影,代之以鳞次栉比的居民区,繁华的商业街区,密布的高科技工业区,名牌高校林立的高科技园区。园区开发前,十里斜塘河上仅有斜塘镇区两座低档次桥梁,而目前已有七八座高等级桥梁飞架南北。经过多年来的大力建设,斜塘河两岸日渐成为园区开发的主体区域,呈现的是越来越都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气象。如今,新的斜塘老街五期建设工程和斜塘河全面疏浚绿化改造已全部完成。斜塘老街建设和斜塘河整治改造尽管没有如徐刚毅先生和徐伟荣先生之愿保留原貌,但也为新兴园区打造和留存了极其醒目、极其重要的地理标识,能让中国和世界以斜塘河和斜塘老街这两大地理坐标来定位都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园区的方圆。悠悠十里斜塘河和旧貌变新颜的斜塘老街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也翻开了划时代的历史篇章。
(斜塘河畔好风光)
原创 穿过夏商周 斜塘河杂志 昨天
(远眺金鸡湖斜塘河束水口及斜塘老街苏州中心国金中心)
(俯瞰斜塘河斜塘老街段全貌)
斜塘河,史称西吴淞江,西起金鸡湖斜塘河束水口,东至东、西吴淞江交汇的鲇鱼口,全长约5.3公里,东西横贯斜塘全境,人称“十里斜塘”。斜塘河北侧原属斜塘镇的35平方公里区域在1994年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时划归总面积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斜塘河南侧现成为斜塘街道的一部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也位于斜塘河南斜塘街道辖区。悠悠十里斜塘河一肩挑起园区中新合作区、斜塘街道及独墅湖科技创新区三大主体板块,是一条承载了斜塘千年历史和26年园区开发史的古老而年轻的母亲河。
(九十年代初斜塘河及两岸老镇)
有史籍可考的斜塘地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宋苏州郡守郑霖写于淳祐九年(1249年)的《重修昆山塘记略》一文中,距今771年。而郑霖在文中详尽记述、提到“斜塘”的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发运使魏峻疏浚娄江、治理沙湖的过程,因此,斜塘作为地名使用应不晚于1179年,即至少已有841年。“斜塘”作为行政建置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华民国元年,当年吴县设斜塘乡,故斜塘建制史仅有百多年。
(拆迁前斜塘河两岸的塘东村宅前村)
斜塘地区从整个东侧环护金鸡湖和独墅湖。苏州城东地区河湖密布,老底子,交通工具只有船只。而从苏州城往东的主要水路,一条为北路,即出娄门、沿娄江、经沙湖、至昆山、出太仓浏河入长江,素为漕运要道;另一条为南路,出葑门,入金鸡湖,转入西吴淞江(今斜塘河),入鲇鱼口,进入吴淞江主航道,往东可入上海辖地,直至吴淞口而入长江、东海。古时候,南北两条水运线路,在风平浪静的正常天气航行,风险不大,遇上恶劣天气,则基本断航。北路航道匪盗众多,加上沙湖水势浩瀚,更使船客望而却步,直到明朝中叶的1496年,沙湖塘堤筑成,航道安全才得以改善。而南路航道,从葑门一出黄石桥,就进入金鸡湖南部,水势浩淼,东西航道虽非常开阔,然其险恶比之北路有过之而无不及。直到晚清的1889年,李公堤筑成,金鸡湖南段航道才真正成为安全航道。因此,在古代,从苏州城往东,最理想的水路,是在沙湖和金鸡湖之间寻找一条能规避险恶风浪的安全航道。这一航道自然被古人们选择到了,即:出娄门,沿娄江东行五六里,朝南折入斜塘境内的万宁塘,沿万宁塘航行至北塘村(最早称斜塘市集的地方),再出姚墓江,入唐(塘)浦塘(即今天斜塘河东段),进入西吴淞江与吴淞江主航道交汇处的鲇鱼口,最后安全去往东部各地乃至海外。
(位于苏州奥体中心以东斜塘河北岸的吴淞江源碑)
唐宋时期,苏州水利建设以每隔5里、7里所设南北走向水道名“浦”;每隔7里、10里所设东西走向河道为“塘”。但是,被古人们自然寻觅到的苏州城东行的航行干线和今斜塘境内重要的泄洪干道万宁塘却是个例外。万宁塘自西北至东南斜向沟通娄江和西吴淞江,名曰塘却并非东西直行而是斜向蜿蜒。久而久之,因“万宁塘”这条“斜行之塘”而使沿塘两侧地区被人们泛称为“斜塘”,沿袭至今。因此,《斜塘镇志》编者综合史料和地理环境研判,最初的斜塘并非指今天东西直行走向的斜塘河,而是基本排他性地指向万宁塘。所以今天所称的东西直行的斜塘河的名称在古地理、水利、方志等书籍中是没有记载的,只是在清代中叶特别是清末因李公堤建成后,南路航道成为一条终极安全通道,万宁塘和依托万宁塘而一度兴旺的北斜塘集镇区功能的基本废止,以后逐渐在今天的斜塘河边形成了新的斜塘市集,靠近斜塘老街的一段河道才因市得名被称作斜塘河,到了今天才把整个10里河道都称为斜塘河。实质上,即使是现在,斜塘河在很多老斜塘人的感受中还只是对斜塘镇区及边缘一段河道的称呼。而今天的斜塘河东端有一个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唐(塘)浦村”,是明代长洲县境内104个建制村之一,因此自古以来姚墓江至鲇鱼口这段河道以村名河,被当地人称为“唐(塘)浦塘”,直至今天,斜塘河东段沿岸的老斜塘人依然称其为“唐(塘)浦塘”。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地理、水利、方志研究人员则往往仍称斜塘河为“西吴淞江”。
(开发前的斜塘河两岸老镇旧貌)
有趣的是,无独有偶,在斜塘境内,和万宁塘是一条“斜塘”相对应,发源于娄江边的河道“吟浦”(斜塘东片也称东港),则是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浦”,吟浦由娄江边的龙墩附近斜向延伸至吴淞江鲇鱼口。古代吟浦是位于斜塘境内的由苏州城经娄江到吴淞江的又一条安全航道,全长6.7公里。据记载和传说,韦应物在任苏州刺史期间曾在吟浦北端的娄江边和吟浦最南端吴淞江和吟浦交汇的唐(塘)浦塘边的鲇鱼口都建有吟诗亭。据多种地方志和文史资料记载,唐代苏州刺史、田园派诗人韦应物(别名韦苏州)常放舟行驶于此,因此称吟浦。韦应物生命中最后六年在苏州度过,并创作了大量诗赋作品,今仍有两卷本《韦苏州诗集》、十卷本《韦苏州集》留存于世。后代文人骚客都对韦应物经常泛舟吟诗的游迹十分神往,也常顺其泛舟的吟浦,由娄江至吴淞江鲇鱼口放舟游历,吟诗作赋,予以追缅。清代诗人钱治谦作《吟浦》诗曰:“燕寝耽诗兴,闲来此放舟。吟声传一浦,人说韦苏州”。
自古以来,悠悠十里斜塘河虽然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但是,过去却有“斜塘不入诗”一说,曾有人以此来说明斜塘的无名和历史的短浅。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谬传。因为早在元末明初,诗人高启隐居吴淞青丘(今胜浦境内)期间,就曾写过一首题为《舟归江上过斜塘》的七言诗,诗云:“漫漫春塘水没沙,清明初过已无花。春寒欲雨归心急,懒驻扁舟问酒家。”这充分说明悠悠十里斜塘河承载了极其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斜塘入不入诗”这个旧话题,大傻哥其后将专文研究。
(斜塘河东段塘浦塘昔日水上娶亲场面)
旧时,斜塘地区素无陆路驿道、车道,只有村村水环水、桥连桥的乡村羊肠泥路,内外交通,除了徒步肩挑手扛,只能依赖舟楫。斜塘河原来是斜塘境内最重要的一条农河和航道,也是园区内最大的河流,河里最早是摇橹木船,后来是扯风帆的“使风船”,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了“机帆船”。但水运航道再重要也效率低下,从斜塘河东头的塘浦坐船往西经金鸡湖到苏州古城里,要三四个小时,有时候产妇出现难产,真是“急煞人”。枕水而居的人们能充分感受到斜塘河的变化与沿河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使风船”的六七十时代,河水清澈,淘米洗菜全在河里,水能直接喝,人们还经常下河游泳,捉鱼摸蚌。到了“机帆船”时代,河水不可避免逐渐有了柴油味,鱼虾越来越少,下水游泳的人也逐渐少了。到了九十年代拆迁时,就剩一江浑水向东流了。
(斜塘河娄斜浦上大桥密布)
古往今来,直至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之初,斜塘河都是斜塘地区交通运输大动脉,斜塘河就是斜塘人们的母亲河。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才有了沟通苏州城和甪直之间的低档次砂石公路沿着金鸡湖和斜塘河南岸而通过斜塘,由此终于告别了斜塘地区没有汽车路的历史,斜塘河也逐渐卸掉千百年的沉重交通荷载。
(松江路斜塘河大桥)
进入世纪之交, 随着园区开发建设向金鸡湖东滚动式发展,沉寂多年的斜塘河再次被园区开发急促喧腾的脚步所惊醒。在斜塘河两岸开发建设激越的号角声中,依然一派农耕景象的十里斜塘河,和依托斜塘河而在清朝中叶开始逐步形成的斜塘老街与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新景观相比,逐渐显得破败不堪,陈旧落后,格格不入。而斜塘河是通江达海的吴淞江源头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时在太湖流域疏浚三江,其中即有吴淞江;而斜塘老街是古老吴淞江源头的一大重要地面标识,且排布在斜塘河两岸的老街存在很多具有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和诸多历史文化遗存。在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既能让十里斜塘河和斜塘老街焕发出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风采,又能适当留存十里斜塘和斜塘老街的历史风貌,成为摆在园区人、苏州人面前的一大课题。苏州市政协原文史委副主任、苏州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徐刚毅先生和曾任苏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江南研究院院长的徐伟荣先生都曾经在斜塘工作或挂职过,这两位致力于保护苏州文化遗产的徐姓专家都十分关注斜塘历史风貌的保护。2005年,徐刚毅先生提交了《保存斜塘老街,让工业园区土地留下历史的根》的2005年73号政协提案。随后,根据园区开发的现实需要和斜塘老街的实际境况,经过多方论证,经市政府批准,最终决定依照河街并行的江南水乡市井民居格式,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苏州城建风格,亦商亦旅的现代商业旅游模式等几大原则,在斜塘河两岸的斜塘老街原址打造一条既保留水乡老镇历史信息又适应新时代特色的商旅街区——斜塘老街;同时对十里斜塘河实施全面疏浚、驳岸修整、水景布设、绿化覆盖等规划建设。
(斜塘河森林公园红枫林景观带)
以前斜塘河两岸基本没绿化,只有沿河村民零星种点槐树、苦楝树,十里斜塘河两岸的土驳岸,经常要被浪冲坍塌。随着园区发展尤其是斜塘老街建设,斜塘河从原来的航道、农河变成了城市内河,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逐渐改造成了城市景观河,河边一步步建起了生态绿化带,建起了森林公园,现在沿河两岸满眼绿意盎然,早晨、傍晚,河边森林公园里有很多人在健身、休闲。河两岸阡陌纵横的水乡泽国景象已然不见踪影,代之以鳞次栉比的居民区,繁华的商业街区,密布的高科技工业区,名牌高校林立的高科技园区。园区开发前,十里斜塘河上仅有斜塘镇区两座低档次桥梁,而目前已有七八座高等级桥梁飞架南北。经过多年来的大力建设,斜塘河两岸日渐成为园区开发的主体区域,呈现的是越来越都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新气象。如今,新的斜塘老街五期建设工程和斜塘河全面疏浚绿化改造已全部完成。斜塘老街建设和斜塘河整治改造尽管没有如徐刚毅先生和徐伟荣先生之愿保留原貌,但也为新兴园区打造和留存了极其醒目、极其重要的地理标识,能让中国和世界以斜塘河和斜塘老街这两大地理坐标来定位都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园区的方圆。悠悠十里斜塘河和旧貌变新颜的斜塘老街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也翻开了划时代的历史篇章。
(斜塘河畔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