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以“敬”为“圣学始终之枢纽”。程敏政远承程、朱,近袭薛瑄十分重视“敬”在心性修养上的重要作用。他首先审察了历史,揭示“敬”在圣学中的地位。他说:
古者人生必先之小学,而后进于大学,故其功有渐而性可成。后世小学书亡,人躐等,任天资以行,已而性学寝微,其弊久矣。程、朱二大儒悲学之后时者无所致力,为发“敬”之一言,为追补养蒙之方,由是人有所持循,而性学可渐复也。子朱子又尝为之箴,学者亦诵法乎此而已。(22)
予观古经传,自《周诰》之外,“敬”、“德”二字未有并言,惟左氏书臼季之言曰:“敬者,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先儒谓此真格言,且出沫泗之前,殆古圣之绪论乎?(23)
圣门之教,莫先求仁,而求仁之要,又非远人以为道也。禁止其视听言动之非礼,而“敬”以主之,则日用之间,表里交正,而德可全矣。顾其为说,莫详于颜、冉氏之所闻,又莫切于程、朱氏之所箴者。惜乎后学不能体而行之,则其群居之间徒有讲习诵说而已。……而“敬”实后学之法守也。一不敬,则私意万端,起而害仁,不可胜道,诚何自而致乎?“敬”而安焉,则无己;可克而仁矣,仁则一于天理而诚矣。此希圣之功也。(24)
程敏政指出,“诚”本系上古“养蒙之方”,而“敬德”之言“出洙泗之前”,乃“古圣之绪论”。圣门最讲“求仁”,而“求仁之要”无非“克己”,“克己”之功则当以“敬”主之。后世“小学书亡”,“ 性学寝微”,加以功利之说日兴,致使这本居极其重要地位的“敬”不为孟子以后那些“徒有讲习诵说”之学者重视。直到两宋,程、朱诸大儒出,复兴圣学,绍承古教,方才接续孔、孟道统,点明“敬”乃“希圣之功”、“后学之法守”。故而程敏政认为,“敬”虽为“圣学始终之枢纽”,但“穷圣性之源、究心学之妙,而归宿于一‘敬’,则程子发之,朱子阐焉,实有功于圣门而有大德于来学者也”(25)。他的这一分析,大体符合历史实际。古圣垂范,儒经立训,有关于“敬”者不少,但在理学思潮出现以前,“敬”只是作为儒家所倡诸德中的一种。程、朱理学家始从心性论上讲“敬”,视其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26),当作“道统”之攸系。这正如朱熹弟子陈淳所说:“‘敬’一字,从前经书说处尽多,只把做闲慢说过,到二程方拈出来,就学者做工夫处说,见得这道理尤紧切,所关最大。”(27)所以,程敏政高度评价二程、朱熹提倡“主敬”论,认为其有“追补养浆之方”而使“性学可渐复”之功。他尤其对朱熹的《敬德铭》推崇备至,一再要求学者对之“诵法乎而已”。
程敏政又从心性修养角度畅论“敬”的重要性。本来,“程、朱开圣学门庭,只主敬穷理,便教学者有入处”(28)。他们是在鼓倡其“学圣”运动中标立“敬”之宗旨的。如首先发起“学圣”运动的周敦颐有“主静立人极”(29)之说,二程修正其说,倡“入德必自‘敬’始”(30),朱熹更朋确以“‘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31)。程敏政接过其天里学先辈的话头,也认为:“人要学而至于圣人,是第一难事。其始初成就要入圣人的门户,不出此‘敬’,到终了成就得造圣人的田地,也不出此‘敬’。”(32)为什么“敬”会同“学而至于圣人”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这是因其在心性修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敏政对之申述道:“人能修己,便存于中,无一毫放肆;见于外,无一事娇伪。表里纯一于‘敬’,这便是君子”,也就超凡入圣了。进而论之,“‘敬’非止可以修一身,推而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本于一‘敬’”。“敬 ”实在堪称为处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每一个人的“主宰根本”。(33)在程敏政看来,人“能敬以事亲则孝,敬以事君则忠,敬以交友则诚,敬以处家则睦,敬以莅政则为良吏,敬以居学则为君子儒。人之有一德者,无往而非敬也”(34)。因此,学者只要由“敬”入手,自然不仅可望成为贤者,而且还可以成就出“内圣外王”的伟业。
古者人生必先之小学,而后进于大学,故其功有渐而性可成。后世小学书亡,人躐等,任天资以行,已而性学寝微,其弊久矣。程、朱二大儒悲学之后时者无所致力,为发“敬”之一言,为追补养蒙之方,由是人有所持循,而性学可渐复也。子朱子又尝为之箴,学者亦诵法乎此而已。(22)
予观古经传,自《周诰》之外,“敬”、“德”二字未有并言,惟左氏书臼季之言曰:“敬者,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先儒谓此真格言,且出沫泗之前,殆古圣之绪论乎?(23)
圣门之教,莫先求仁,而求仁之要,又非远人以为道也。禁止其视听言动之非礼,而“敬”以主之,则日用之间,表里交正,而德可全矣。顾其为说,莫详于颜、冉氏之所闻,又莫切于程、朱氏之所箴者。惜乎后学不能体而行之,则其群居之间徒有讲习诵说而已。……而“敬”实后学之法守也。一不敬,则私意万端,起而害仁,不可胜道,诚何自而致乎?“敬”而安焉,则无己;可克而仁矣,仁则一于天理而诚矣。此希圣之功也。(24)
程敏政指出,“诚”本系上古“养蒙之方”,而“敬德”之言“出洙泗之前”,乃“古圣之绪论”。圣门最讲“求仁”,而“求仁之要”无非“克己”,“克己”之功则当以“敬”主之。后世“小学书亡”,“ 性学寝微”,加以功利之说日兴,致使这本居极其重要地位的“敬”不为孟子以后那些“徒有讲习诵说”之学者重视。直到两宋,程、朱诸大儒出,复兴圣学,绍承古教,方才接续孔、孟道统,点明“敬”乃“希圣之功”、“后学之法守”。故而程敏政认为,“敬”虽为“圣学始终之枢纽”,但“穷圣性之源、究心学之妙,而归宿于一‘敬’,则程子发之,朱子阐焉,实有功于圣门而有大德于来学者也”(25)。他的这一分析,大体符合历史实际。古圣垂范,儒经立训,有关于“敬”者不少,但在理学思潮出现以前,“敬”只是作为儒家所倡诸德中的一种。程、朱理学家始从心性论上讲“敬”,视其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26),当作“道统”之攸系。这正如朱熹弟子陈淳所说:“‘敬’一字,从前经书说处尽多,只把做闲慢说过,到二程方拈出来,就学者做工夫处说,见得这道理尤紧切,所关最大。”(27)所以,程敏政高度评价二程、朱熹提倡“主敬”论,认为其有“追补养浆之方”而使“性学可渐复”之功。他尤其对朱熹的《敬德铭》推崇备至,一再要求学者对之“诵法乎而已”。
程敏政又从心性修养角度畅论“敬”的重要性。本来,“程、朱开圣学门庭,只主敬穷理,便教学者有入处”(28)。他们是在鼓倡其“学圣”运动中标立“敬”之宗旨的。如首先发起“学圣”运动的周敦颐有“主静立人极”(29)之说,二程修正其说,倡“入德必自‘敬’始”(30),朱熹更朋确以“‘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31)。程敏政接过其天里学先辈的话头,也认为:“人要学而至于圣人,是第一难事。其始初成就要入圣人的门户,不出此‘敬’,到终了成就得造圣人的田地,也不出此‘敬’。”(32)为什么“敬”会同“学而至于圣人”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这是因其在心性修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敏政对之申述道:“人能修己,便存于中,无一毫放肆;见于外,无一事娇伪。表里纯一于‘敬’,这便是君子”,也就超凡入圣了。进而论之,“‘敬’非止可以修一身,推而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本于一‘敬’”。“敬 ”实在堪称为处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每一个人的“主宰根本”。(33)在程敏政看来,人“能敬以事亲则孝,敬以事君则忠,敬以交友则诚,敬以处家则睦,敬以莅政则为良吏,敬以居学则为君子儒。人之有一德者,无往而非敬也”(34)。因此,学者只要由“敬”入手,自然不仅可望成为贤者,而且还可以成就出“内圣外王”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