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镇的早餐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不大的门面,店里有个不小的蒸笼,呼呼地热着馒头。做工的人,清早上去工地做工,每每花一毛钱,买一个馒头,------这是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个要涨到五毛,------在店外的凳子那儿坐着,热热的吃了好做工;倘肯多花几分,便可以买一碗豆腐脑,或者一碗豆浆,和着馒头吃了,如果出到一元,那就能买一碗面条,但这些顾客,多是农民工,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镇里的住户,才踱进店面的里间里,要面条要馒头,慢慢地坐吃。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早餐店里当伙计,老板说,我样子太呆,怕侍候不了镇里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农民工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馒头从蒸笼里夹出,闻过馒头是隔夜的没有,又仔细清点钱目,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卖出隔夜馒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老板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父母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擦桌椅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穿梭在店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老板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坐着只吃馒头而住在镇里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住的虽然是镇里,可是房子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打扫,也没有整理。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文章发表”,教人心生厌烦。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中,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啃馒头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店里说,“来俩馒头,要一碗豆浆。”便排出一毛三分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抄了人家的文章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抄了一个作家的文章,被找去算账。”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借鉴不能算抄……借鉴!……作家的事,能算抄么?”接连便是莫名其妙的话,什么“故有雷同”,什么“巧合”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毕业,又找不到工作;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几个字,便作几篇章,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遗憾,便是文笔不好。写不到几段,便大版大版地说废话,字字皆无用。如是几次,帮他发表的编辑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抄袭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嚼过半个馒头,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会写文章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篇文章也发表不了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嘟哝些话;这回可是全是“编辑有眼无珠”之类,一些莫名其妙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老板是决不责备的。而且老板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写过文章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写过文章,……我便考你一考。文章有四种体裁,哪四种?”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说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知识应该记着。将来当作家的时候,写文章要用。”我暗想我和作家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这些知识老师早八百年前就教过了;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桌面,点头说,“对呀对呀!……文章还有三种文体形式,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张开嘴,想告诉我,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早餐店里当伙计,老板说,我样子太呆,怕侍候不了镇里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农民工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馒头从蒸笼里夹出,闻过馒头是隔夜的没有,又仔细清点钱目,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卖出隔夜馒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老板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父母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擦桌椅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穿梭在店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老板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坐着只吃馒头而住在镇里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住的虽然是镇里,可是房子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打扫,也没有整理。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文章发表”,教人心生厌烦。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中,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啃馒头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店里说,“来俩馒头,要一碗豆浆。”便排出一毛三分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抄了人家的文章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抄了一个作家的文章,被找去算账。”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借鉴不能算抄……借鉴!……作家的事,能算抄么?”接连便是莫名其妙的话,什么“故有雷同”,什么“巧合”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毕业,又找不到工作;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几个字,便作几篇章,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遗憾,便是文笔不好。写不到几段,便大版大版地说废话,字字皆无用。如是几次,帮他发表的编辑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抄袭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嚼过半个馒头,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会写文章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篇文章也发表不了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嘟哝些话;这回可是全是“编辑有眼无珠”之类,一些莫名其妙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老板是决不责备的。而且老板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写过文章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写过文章,……我便考你一考。文章有四种体裁,哪四种?”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说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知识应该记着。将来当作家的时候,写文章要用。”我暗想我和作家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这些知识老师早八百年前就教过了;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桌面,点头说,“对呀对呀!……文章还有三种文体形式,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张开嘴,想告诉我,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