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氏吧 关注:145贴子:578
  • 1回复贴,共1

【骆氏名人】海口府城骆氏大宅:名巷古宅今犹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经风雨洗礼,海口府城依旧留存不少百年古宅。几乎每一座古宅,都流传着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骆氏老宅便是其中一座。
骆氏老宅在府城绣衣坊31号,从街上向内望去,仅存三进的老宅虽显破旧,但留存的精美木雕神台和被脚印磨平的大块青石板,彰显着它昔日的辉煌。这座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古宅,由骆氏家族5兄弟合买而来,宅中至今还留存购买古宅时制作的石刻房屋买卖契约。
而这座古宅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从这里走出的骆书猷和他作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的故事。

古宅已风光不再,但难掩历史的韵味。龙泉 摄
名巷古宅今犹在
海口府城的绣衣坊始建于明代,是出仕为官大户人家聚居之地,街巷中常见秀才文人行走,而当时的读书人大都穿刺绣的衣服,相传皇帝闻听此地求学之风盛行,人文蔚起,遂钦赐“绣衣坊”牌坊。当地官员将此牌坊置于街巷口,自此绣衣坊声名远播,闻名琼岛内外。
时过境迁,如今的绣衣坊已不复当初的模样,但巷道仍在,只是古色古香的古宅已不多见。骆氏老宅夹杂在一片现代民居中,原本五进的古宅,占地总面积1200平方米,历经近200年风雨,现在只残存了三进,第四进已由骆氏后人改建成4层高的楼房,最后一进则已荡然无存。
古宅里面,依旧可见当年的恢宏气势。每进房屋前面都有院子,地面铺设着大块平整的石板。房屋正厅两侧是木墙,木墙顶部是精美木雕。

骆家大宅一角。龙泉 摄
“每进都是前院后房,院子120平方米,房屋也是120平方米。”今年75岁的骆文(化名)是骆书猷的侄儿,一辈子都住在这所老宅里。骆文至今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这座古宅保存得还比较完整,但因年久失修,前些年两侧厢房开始倒塌。骆家子孙为了改进居住环境,逐渐拆除一部分,在原址基层上加盖3栋楼房。
骆文称,原来的骆氏老宅一连五进20眼,南边横廊2间,厨房2眼,每座之间各有天庭,活动空间宽敞,围墙四至分明。每间正屋大厅面阔17椽,两边卧室各面阔13椽,厅与房之间为障板隔墙。厅门极有讲究,前后相对,设有门槛,房门四扇左右对称,正屋木门闭合成屏风。从现存的第二进和第三进前庭保留的铺设石板来看,这座古宅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南方建筑风格。

骆家大宅如今留有三进。张期望 摄
兄弟合购刻石为约
在古宅第二进后墙上,至今留存着一块石刻契约,这块镶嵌在墙上的契约长100厘米,宽70厘米,完整地记录了房屋的来龙去脉,原来它是骆家人分两次从两户人家购买所得。
由于年代久远,石刻契约碑文已经模糊,经原琼山县志办公室主任黄培平考证,契约共有三段文字。第二段记述了第一次买卖房屋的由来: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原瓦屋人绣衣坊陈绍会因移居乏用,将一连三进共计10间的祖屋和两间横廊卖给了骆家。第三段是记载第二次买卖房屋的经过,清光绪四年(1878年)六月十七日,原瓦屋契人绣衣坊蔡居藻、蔡安藻等人将坐西向东的瓦屋一连三进计三眼(间)房屋卖给了骆家。而碑文第一段则记载骆家兄弟改建房屋的经过:此屋与陈蔡家买断,光绪四年秋月,兄弟勤力改建转向壹连四座十二眼,南边横廊两间五眼,厨宅四眼,外墙南边铺壹座,墙围四至分明。其原买契在腊月当众兄弟亲朋毁去契式,勒碑垂后,免致日后子孙争执。
黄培平称,从这块碑文可以得到几点信息和提示:一是骆氏老宅是从陈姓和蔡姓两家购买所得,契约文字简明,条理清楚,房屋四至分明,买卖双方、执笔人、知卖人、中间人均列其名,是一份严密有据的契屋文字,体现了民间公平合法的买卖关系,并勒石贴墙永久保存。这种做法,在府城实属罕见,为考证历史留下了较为宝贵的史料;二是骆家买断房屋后,因其旁边有骆家的园地,不久就进行了改建,既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又扩大了规模,形成了人口众多的骆家大院。这类大宅院在府城已不多见,它是府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需得到合情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三是原来陈家房屋西至会馆(即原府城镇政府大院),后墙南边有空地,门楼通景行街(即今忠介路西段)。
骆文也证实,小时候父亲曾告诉他,这栋古宅最初由其祖上5兄弟合买,每兄弟一进。

石碑记载着古宅来历。龙泉 摄
【来源:南海网】


1楼2020-07-02 15:42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7-14 2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