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对这个部分的想法来自于昨天和朋友的讨论。
我们当时谈论的内容大概是关于角色关系转变的,朋友说了一句:“我觉得角色关系的转变应该遵循角色的意愿。比如要是一个女的选择了跟A在一起,但编剧偏要让她和B在一起,于是把角色给写失忆了,还让B对她隐瞒A的存在,那纵使女生对B有感情,我觉得这也扭曲了角色的意志,味道不太对。”
当时听他说完,我就想到了希春的这一段剧情,当然,这一段剧情跟他举的例子只是有相似之处,细节方面并不一样。因为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一点怪怪的感觉,所以现在听了朋友的观点后,想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希春的情感。从剧中可以看出,希春是对陈耀祖和戴夫锐都有感情的。
其次是希春的选择。在这里,希春已经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选择:在陈耀祖和戴夫锐之间,她继续选择戴夫锐。
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不管是观众,还是剧中角色——陈耀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因为希春这里不能说是做了“错误的选择”,充其量是做了个“编剧不想要的选择”。
而后来希春失忆,陈耀祖为其献上一束花,默默离去,用遗憾却也美好的结局为这段感情收尾,也为陈耀祖添上了那么一抹潇洒。
我本以为至此她的故事就结束了,但后来决战前,编剧却让希春突然回归,然后再把两人撮合到一起。
这一步就是我觉得怪怪的地方:我觉得如果要让一个人从两个喜欢的人中,做出选择上的改变,进行一个二次选择,比如本来选择了A,但现在转而跟想跟B在一起了,那两次选择应该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具体到这个情况下,就是希春至少知道她有两个选择,并了解这两个选择,只是此时她对其中一个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于是选择了另一个。
而现在编剧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希春本来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戴夫锐,但现在这个人被从她的世界中抹去了,她失去了继续选择这个人的能力,甚至失去了做选择的这一境遇。而第三者此时将B放在了希春面前,并推动她进行了选择,让本没有成为希春选择对象的B成为了她唯一的选择。
我觉得希春和耀祖在一起这一结果本来是大家所期盼的,但不应该是通过这样一个途径。
所以我觉得这里编剧没有尊重希春这个角色的意志,把她当成了工具人,同时显得耀祖好像是趁虚而入一样(当然耀祖角色本身没有这种想法,只是编剧的安排为戏外的我带来了这种感觉)。
不知各位对这一段剧情是什么看法呢?
我们当时谈论的内容大概是关于角色关系转变的,朋友说了一句:“我觉得角色关系的转变应该遵循角色的意愿。比如要是一个女的选择了跟A在一起,但编剧偏要让她和B在一起,于是把角色给写失忆了,还让B对她隐瞒A的存在,那纵使女生对B有感情,我觉得这也扭曲了角色的意志,味道不太对。”
当时听他说完,我就想到了希春的这一段剧情,当然,这一段剧情跟他举的例子只是有相似之处,细节方面并不一样。因为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一点怪怪的感觉,所以现在听了朋友的观点后,想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希春的情感。从剧中可以看出,希春是对陈耀祖和戴夫锐都有感情的。
其次是希春的选择。在这里,希春已经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选择:在陈耀祖和戴夫锐之间,她继续选择戴夫锐。
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不管是观众,还是剧中角色——陈耀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因为希春这里不能说是做了“错误的选择”,充其量是做了个“编剧不想要的选择”。
而后来希春失忆,陈耀祖为其献上一束花,默默离去,用遗憾却也美好的结局为这段感情收尾,也为陈耀祖添上了那么一抹潇洒。
我本以为至此她的故事就结束了,但后来决战前,编剧却让希春突然回归,然后再把两人撮合到一起。
这一步就是我觉得怪怪的地方:我觉得如果要让一个人从两个喜欢的人中,做出选择上的改变,进行一个二次选择,比如本来选择了A,但现在转而跟想跟B在一起了,那两次选择应该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具体到这个情况下,就是希春至少知道她有两个选择,并了解这两个选择,只是此时她对其中一个的看法发生了转变,于是选择了另一个。
而现在编剧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希春本来出于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戴夫锐,但现在这个人被从她的世界中抹去了,她失去了继续选择这个人的能力,甚至失去了做选择的这一境遇。而第三者此时将B放在了希春面前,并推动她进行了选择,让本没有成为希春选择对象的B成为了她唯一的选择。
我觉得希春和耀祖在一起这一结果本来是大家所期盼的,但不应该是通过这样一个途径。
所以我觉得这里编剧没有尊重希春这个角色的意志,把她当成了工具人,同时显得耀祖好像是趁虚而入一样(当然耀祖角色本身没有这种想法,只是编剧的安排为戏外的我带来了这种感觉)。
不知各位对这一段剧情是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