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吧 关注:11,426贴子:204,512

【军事】武周对后突厥积极防御,默啜并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强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帖作者@枫昀_


IP属地:四川1楼2020-07-03 11:59回复
    现在流行一种危言耸听的论调,说什么后突厥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强大起来的,还说都是武则天因为军事无能,才致使大片版图丧失,并让后突厥成为唐朝劲敌云云。所以有必要从头讲讲突厥的问题,看看后突厥到底是如何复国的,看看武则天对突厥的防御是否有效,看看所谓版图问题究竟该如何理解,也看看后突厥是不是真的象武黑们渲染的那么强大。


    IP属地:四川2楼2020-07-03 11:59
    回复
      高宗朝最强盛时期,单于都护府(突厥自治区)的位置。可以看出突厥部落被安置在漠南,紧邻着唐朝本土。


      IP属地:四川14楼2020-07-03 12:29
      回复
        漠北、漠南。
        后突厥独立后,政治中心(大牙帐)设在了漠北的于都斤山(又称郁督军山。乌德建山)。在漠南保留了黑沙南庭。


        IP属地:四川15楼2020-07-03 12:30
        回复
          高宗朝末期突厥反叛后,先后袭击过的州。可以看出有的地方离京师长安已经不远了。


          IP属地:四川16楼2020-07-03 12:32
          回复
            【武则天对后突厥建立起了有效防御】
            为什么突厥在过去几十年内都能臣服于唐,到了高宗朝后期却开始反叛,而且如此地“去意坚决”?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一个叛乱首领被消灭,下一个又冒了出来。
            其实突厥对唐的臣服之心本就脆弱,迟早会叛。从太宗朝到高宗朝,国家在各方面都不断发展壮大。贞观初年对归附的突厥还能十分优待,到高宗朝中期,对久已臣服的突厥就没那么重视了,大概也没那么优待了。可是唐朝并没有把突厥部落同化(同理,也没有同化契丹、奚等部落),突厥贵族从未放弃过独立愿望。
            正如突厥史料《que特勤碑》所说:“原来的老爷成了汉人的奴仆,原来的太太成了汉人的婢女。突厥的伯克(贵族)们放弃了其突厥官衔。在汉人那里的伯克们拥有了汉人的官衔,并听从于汉人可汗,为他服务五十年之久。为了汉人的利益,他们向东,即日出之处,一直征战到莫利可汗之地;向西则远抵铁门。为了汉人可汗的利益,他们征服了许多国家。然后,突厥的普通民众如此清楚地说道:‘我们曾是一个拥有独立国家的民族,但如今我们自己的国家在哪里?我们是在为谁的利益征服这些地方?’”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朝一方面不如最初那么优待突厥,一方面又不断利用突厥,征调他们四处打仗。突厥部落一直就没有远离过战场,可以说一直在练兵,同时,经过几十年修整,重新羽翼丰满。他们一旦萌生异心,必为唐朝劲敌。
            唐朝最喜欢打仗的皇帝不是太宗,而是高宗、玄宗。但一味追求边功就容易出乱子。高宗是幸亏后来及时止损,没酿成大祸。可是战争不是说你想打就打、想停就停的。高宗朝后期,吐蕃、西域轮番出事,想罢战都不行。战线拉得太长,唐朝军队此时早已现出“疲态”,国家亟需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这一切,都会给人一种唐朝已经威风不再的表象。北方游牧民族是一旦认定中原内部虚弱就会趁机而动,这是铁律。所以突厥选择在此时叛乱就不难理解,简直就是当年隋文帝时启民可汗归顺、隋炀帝时始毕可汗反叛的重演。
            既然突厥的独立已经势不可挡,那么积极防御,将其挡在黄河以北,阻止他们对中原农耕区的掠夺,就成为对付突厥最恰如其分的策略。这虽不是最理想的局面,却是最适合当时国情的,而且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态。武则天正是这么做的。


            IP属地:四川17楼2020-07-03 12:32
            回复
              其实武则天的首要功绩一向无人注意,就是她首先避免了权力交替的敏感时机被突厥趁虚而入。太宗说过“以史为鉴”,那么参照隋末唐初的历史,可知在隋朝末年,突厥可汗始毕明里暗里支持了多位地方军阀起兵反隋,这里面也包括唐高祖李渊。大隋江山迅速瓦解、而紧接着的大唐统一战又打得异常艰苦,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与突厥的存在大有关系。


              IP属地:四川20楼2020-07-03 13:38
              回复
                高宗朝末期的国家形势当然远没有隋末那么糟糕,但也不容乐观。战争和天灾接二连三,高宗去世后的权力斗争又非常激烈。骨咄禄刚立国不久,风头正盛,在高宗朝最后一年多次进犯,在动荡的“嗣圣/文明/光宅”元年七月又袭击过朔州,而两个月后徐敬业就在南方起兵,一开始时声势浩大,拉起了十万人的队伍。唐朝此时完全处于腹背受敌、中枢不稳的状态。别忘了唐比隋更困难的地方是唐还多了强敌--吐蕃。可是骨咄禄毕竟没能重演当年始毕可汗的风光。
                武则天到底对北方边境做过什么防范,史书上几乎没讲。我们只知道当时负责防御突厥的主要是大将程务挺。但我认为不管怎样,这一时期边境无事应是武则天的一大功劳。武则天以各种被正史史官们大肆批判的手段花招策略,迅速平定内乱抓稳大权,让内部安定了下来。中原王朝政局稳定,北方游牧民族的危害就会小得多。
                武则天在随后二十余年的执政期间,对突厥并没有穷追猛打,但建立起了的防御体系。这也是武周朝的一大功绩。太宗高宗两朝,因为突厥归附,“北鄙无事”,北方边境也就没有任何防御,相反,大批突厥人在那里生息、经营。一旦突厥反目,中原简直是门户大开。高宗朝最后两年,唐朝终于开始在北方边境布防,国防负担又重一层。
                经过武则天时期二十多年的建设,北方边防体系大体成型。总体来看,正因为防御有效,这二十余年里突厥的骚扰程度比高宗朝末期大为减轻。武则天在执政前期对突厥还有过几次主动出兵,使突厥无法南犯。武周中期发生了契丹叛乱,突厥趁机从中渔利,尤其是圣历元年曾大举进犯河北,但这只是一次特例。武周后期,虽然突厥在边境有过两次较为严重的抢掠,但这时突厥已经越来越把攻击重点转向西域,武周边境的漠南之地变得相当空虚。武周末期的长安三年,突厥可汗默啜又一次遣使求和。到了中宗、睿宗两朝,与突厥的冲突主要发生在西域。到玄宗时,突厥又换了一个可汗,与唐朝更是以和为主。然后到了天宝年间,突厥被漠北的回纥所灭。
                从神龙政变到玄宗上台,这八年时间唐朝内部血腥政变频繁。如果按照正史上的说法,这时的突厥也在默啜领导下十分强大(而且据说默啜的坐大还是武则天搞的),那么仍以隋末唐初的突厥情况来参照,怎么默啜就没有任何趁虚而入的行动呢?在唐朝皇室内部斗得不可开交的这八年,默啜不但没能象隋末的始毕可汗那样扶持起什么割据的军阀,甚至无法重复他自己在武周圣历元年册封阎知微、大肆进犯河北的“风光”。默啜确实在中宗朝又有过一次较大的袭扰,但仅此而已。反而是两年后张仁愿一下子就在空虚的黄河北岸筑起了三座受降城,搞得突厥不敢轻易南下。所以,武周朝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没效果吗?“坐大”的后突厥能跟隋末唐初时实力雄厚的突厥相提并论吗?


                IP属地:四川21楼2020-07-03 13:40
                回复
                  【程务挺】
                  高宗在去世前不久,将防御突厥的重担交给了大将程务挺。他去世后的第一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北疆防御仍然依赖程务挺。《资治通鉴》说:“(九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但是到了这年十二月,武则天悍然在前线军中将程务挺斩杀,并流放了另一大将王方翼。
                  大半年前,程务挺参与了宫廷政变,与另一将军张虔勖一起率领羽林军协助武则天废黜了李显。但程务挺并非武则天的嫡系。他与宰相裴炎走得很近,而裴炎是武则天的政敌。等到李显被废、李旦被立,武则天与裴炎的临时合作就走到了尽头,很快形同水火。武则天拿出政治强人的手腕,先杀了裴炎,等平定徐敬业叛乱后又立刻派人到前线杀了程务挺。
                  程务挺之死无疑会削弱对突厥的防御。《资治通鉴》说:“突厥闻(程)务挺死,所在宴饮相庆;又为务挺立祠,每出师,必祷之。”
                  杀掉程务挺一向被视为武则天的重大错误(or 罪状)之一。可是某些文章为了贬低武周朝的军事成绩,不惜耸人听闻,说都是她因为滥杀大将导致武周军队不堪一击云云,这就言过其实了。
                  首先,程务挺固然是一员良将,但也算不上战神级人物。高宗朝末期突厥开始反叛后,程务挺一直在前线作战,虽然每次都能成功地退敌,但也没有创下奇迹,即未能让突厥重新归顺,也未能完全阻挡突厥的下一轮骚扰;其次,唐朝当时并不缺将。程务挺是裴行俭培养出来的将领,可刘敬同、李多祚也都是裴行俭的得力门生,后来都继续为武则天效力;最后,程务挺在武则天刚刚上台时就被杀了。换言之,武则天上台后第二年就进入了“后程务挺时代”。他的死即使影响了北方战场也只是短暂时间。此后的战争无论是胜是败,与程务挺都没有多大关系。
                  武则天执政后第二年改元垂拱。在这垂拱四年中,突厥有过几次进犯,武则天派出反击的将领包括淳于处平、韦待价、黑齿常之、李多祚等。从《通鉴》记载看,只有垂拱元年的一次,淳于处平在忻州打过败仗,损兵五千。这个结果可以说比高宗朝后期程务挺在时要好得多。


                  IP属地:四川22楼2020-07-03 13:41
                  回复
                    【男宠薛怀义很可能取得过一次大捷】
                    垂拱四年之后改元永昌。尽管北方边境无事,但武则天再一次主动出兵攻打突厥,而主将居然是从未上过战场的薛怀义。《资治通鉴》说:“(永昌元年)五月,己巳,以僧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北讨突厥。行至紫河,不见虏,于单于台刻石纪功而还。”
                    这就是说,薛怀义的这支队伍向北行军到了紫河,一直见不到敌人,于是在单于台刻石纪功,然后回师。紫河在哪儿?从地图上看,已经进入了突厥之地,即原来的单于都护府辖区,在隋炀帝所修的长城略北一些。但远远算不上突厥腹地。
                    薛怀义是武则天的男宠,派他领军出征,被很多人看成武则天“破坏军事”的又一证据。可是薛怀义绝非无能之辈,而且也没打败仗。没有任何史料能让我们知道这时的突厥兵马到底在什么地方,或者薛怀义这次带了多少人马。
                    紫河虽然不够深入,但距离突厥的黑沙南廷已经不远了。当时骨咄禄在于都斤山的汗庭,让他弟弟默啜(就是后来的可汗默啜)驻扎黑沙南庭,所以那一带应该有突厥部落,难道是躲了起来??
                    仅仅几个月后,永昌元年九月,薛怀义再次以“新平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领军出征。这次领军二十万,讨伐的目标是骨咄禄,那应该是往漠北于都斤山那一带去了。可是结果如何,几本正史都没说。可以肯定的是并没有损兵折将。如果吃了败仗,几本正史绝不会放过,必然大书特书。
                    接下来差不多有四年,北方边境无战事。很多文章批评说,薛怀义的出征根本没有成果。可是到底什么叫有成果?唐军不可能在大漠里完全消灭突厥。当年的唐太宗也没消灭突厥,只是招降。而武则天时期,招降突厥不太可能,看来也无必要。能够让突厥不再轻易南犯,就是战果。
                    而且我猜测,薛怀义永昌元年的这次出征实际上大有斩获。因为这次出兵后才过了一年,武则天便放心大胆地称帝。巧的是,骨咄禄恰在武则天称帝后不久病亡,尽管具体时间不详,但《旧唐书·突厥传》说是“天授初,骨咄禄死”,《新唐书·突厥传》说是“骨咄禄,天授中病卒。”天授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用了不到两年。谁知道骨咄禄之死与薛怀义的这次出征是否有关?


                    IP属地:四川23楼2020-07-03 13:43
                    收起回复
                      骨咄禄死后,他弟弟和儿子争夺汗位,最后弟弟默啜成了赢家。很可能是因为这场内斗,突厥几年没有犯边。但是当默啜权力稳固后,就再次袭击了灵州。《旧唐书》说:“长寿二年,率众寇灵州,杀掠人吏。”这次武则天派谁领兵讨敌呢?还是薛怀义。《旧唐书》说:“则天遣白马寺僧薛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领十大将军以讨之,既不遇贼,寻班师焉。”可见薛怀义不但再次领兵,而且手下有十员大将,而且看来默啜已经跑了,不知道是不是给薛怀义吓跑的。
                      综合几本正史,薛怀义这次没遇到敌人,武则天很快就再次派他出征。上次是“代北道行军大总管”,这次是“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根据《资治通鉴》,薛怀义不但再统大军,而且一干宰相、将军都做了他的军中下属。脾气暴躁的李昭德,在武则天面前都是一贯的神气活现,而且才被提拔为宰相,那次不知犯了什么事,居然被薛怀义鞭打,而且挨打后是“惶惧请罪。”更有甚者,当时王孝杰才刚刚取得了“冷泉大捷”,打败了吐蕃和西突厥联军,随后就被武则天派去防备突厥,居然是受薛怀义的节度。
                      (通鉴:“五月,戊辰,以王孝杰为瀚海道行军总管,仍受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薛怀义节度。”)
                      如果此前没有过任何战功,薛怀义的威风从何而来?知人善任的武则天,又怎会做出荒唐的人事安排,拿国防安全开玩笑呢?
                      薛怀义这次“朔方道行军”并没有成行。但是朔方道行军就是后来西北边防军“朔方军”的前身。所以这次薛怀义很可能是受命在西北建立一支长驻的边防军。


                      IP属地:四川24楼2020-07-03 13:43
                      回复
                        【默啜的“强大”水份很多】
                        不可否认,后突厥的第二任可汗默啜让武则天很是头疼。可是默啜的麻烦主要在契丹叛乱之后,在叛乱之前他并没有什么震撼表现。骨咄禄复国之后就把默啜封为“设”(突厥官职中的大将军),但他在骨咄禄时期没有什么青史留名的战绩。骨咄禄死后他与侄子争夺汗位,最后成功。两唐书的《突厥传》都称他是“篡位”。
                        长寿二年或三年,默啜上台后首次进犯武周,袭击了灵州,“杀掠人吏”。可是等薛怀义带兵征讨时,他已退兵。过了一年,也就是“证圣/天册万岁”元年。这年发生了明堂大火事件,在我看来是武周政权遭到的第一次严重打击。薛怀义忙着重修明堂,在北方边境,朔方道行军总管换成了王孝杰。可是按《资治通鉴》,这年七月“吐蕃寇临洮”,武则天又把王孝杰调到南边去打吐蕃。但突厥这次并没有趁机占什么便宜,反而在几个月后向武周求和。通鉴:“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请降,太后喜,册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默啜请降,武则天当然是大喜,因为自从后突厥独立,十余年来这是第一次有求和的表示。默啜到底为何请降,原因无从考证,但显然他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
                        不过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从默啜这年冬天遣使求和,到第二年五月契丹叛乱,仅仅半年时光。契丹叛乱之后,武周政权便开始朝“还政李唐”的方向转变。但因为“还政李唐”是被迫的,所以闹得一波三折,并且让契丹与突厥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契丹叛乱时,孙万荣打出旗号“何不归我庐陵王”,在河北又有马行蔚、李怀璧等人相勾结;默啜进犯河北时,声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又有武周重臣阎知微亲自做带路党、边防军守将慕容玄皦主动投降,而武周将领们趁机胁迫武则天赶紧确立李显的太子身份。


                        IP属地:四川25楼2020-07-03 13:45
                        回复
                          一般来说,外敌与内鬼里应外合,造成的破坏力最大。契丹叛乱、默啜犯河北,都是这种情况,而形形色色的内鬼在《资治通鉴》和“两唐书”中要么被被隐瞒,要么轻描淡写,给读者一种“武周军队十分无能”的假象。前面章节对此已有详细分析,不多说了。
                          从此前的双方交锋来看,默啜刚上台那几年处境并不好。但他确实非常精明,一见机会就牢牢抓住,打了一场翻身仗。
                          天策万岁元年默啜主动求和时,武则天趁机重申了君臣关系,授予默啜中华系统的官爵,而且爵位只是一个“归国公”。默啜想必接受了,以换取一些实惠。但默啜这个“归国公”当得忍辱负重,因为这完全背离了骨咄禄复国的初衷。所以他急需扳回面子。
                          机会很快就来了。几个月后契丹叛乱,默啜马上趁火打劫。可他一开始并无多少成效。他进攻西北的凉州、胜州,但在凉州的战果很可能是捡了吐蕃的便宜,因为吐蕃大将钦陵当时也袭击了凉州。而在胜州,默啜被驻守当地的平狄军副使安道买击破。这时默啜只得又放下面子,主动联络武周,表示可以联手攻打契丹。
                          这时双方进行了一场艰苦谈判,不过几本正史对这个谈判过程的叙述相当杂乱,各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不太明朗。大体说来,武周对突厥本来占有绝对优势,但因为在契丹战场上节节失利,尤其是河北冀州等地已有军阀割据的苗头--那已不是边境疥癣之患,而是心腹大患了,所以与突厥的谈判也就越来越没有底气。默啜趁机向武周索要大批财物以及突厥降户。武则天一开始并不想给,在大臣的劝说下还是答应了。默啜后来也终于出兵袭击了契丹后方,帮助武周平定叛乱。


                          IP属地:四川26楼2020-07-03 13:46
                          回复
                            武则天同意把居住在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的突厥降户交给默啜,同时给突厥一大批农具种子铁器绢帛。但这期间默啜依然接受了武周朝的册封。综合两唐书的《突厥传》,这期间武则天先后两次册封默啜为可汗。按理说,“可汗”总算是突厥系统的封号了,可是,先封了他一个什么“迁善可汗”(改邪归正的可汗??);第二次,在突厥出兵袭击了契丹老巢、掠走契丹首领李尽忠的妻小之后,武周又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单于是早已消亡的匈奴的封号,立功报国的意思是仍把默啜视为武周一臣。做为突厥人,看到这种不伦不类的封号会又是个什么滋味?契丹之战结束后,张说在战报《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中提到默啜,也说是“藩臣默啜,统率毡裘,倥弦逾於万骑,带甲弥於千里。”可见那时武周朝廷对默啜一直视为“藩臣”。
                            契丹叛乱结束后,默啜大大捞了一笔实惠。他先后两次抄袭契丹后方,掠夺了一批财物和人口,又从武周这里获得了几千帐突厥降户,以及大批财物。武则天给他的那些种子农具大概没什么用,但铁器肯定大有用处。几本正史都说,默啜由此开始强大。这话固然不错,但这时默啜的“强大”只是与他自己先前相比。


                            IP属地:四川27楼2020-07-03 13:46
                            回复
                              【默啜进犯河北的奇葩战争】
                              契丹叛乱平定后过了一年,即圣历元年,发生了默啜进犯河北之战。这是一场奇葩战争,突厥兵马大举进犯河北好几个州,残害州县、屠杀吏民,而武则天先后派出的几十万大军居然都成了只知围观的吃瓜群众。武则天只好赶紧宣布把李显立为太子,于是默啜就主动撤兵了,但在撤兵过程中,武周大军依然是“不敢战”,任由默啜在撤兵归途大杀大掠,《通鉴》说杀了赵州、定州男女一万多人,《旧唐书》说是掠走了赵、定百姓((七到十之间的两个数字))万人,《新唐书》的记载最是触目惊心,说“取赵、定所掠男女(七到十之间的两个数字)万悉坑之”。


                              IP属地:四川62楼2020-07-03 14: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