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生的食肉目成员中存在一个普遍的体型-食性限制。既往研究发现对于绝大多数陆生食肉目成员来说,当其体重超过21.5kg(或宽泛来说20-30kg)的时候,它的食性一般会转向掠食性并且以捕食体型较大的猎物为主。这种限制的原因在于能量限制。食肉目的肠道没有像有蹄类那样适应消化植物性食物,肠道菌群也不特化,因此吃植物的消化效率较低,而吃小型猎物所需要支出的能力和取食过程中消耗的能力收支比不平衡,因此体型较大的食肉类动物只能选择单次猎杀回报较高的大型猎物。这一规律在化石物种中也有体现,如犬科和鼬超科中体型较大(超过20kg)的成员(比如犬科的狼、恐狼、上犬等,鼬超科的始蜜獾、近狼獾、短吻犬、巨貂等)全部是有着高度食肉化(hypercarnivorous)食性的适应。然而有一类动物却违背了这一规则,他们个体巨大,但是往往还保持着杂食性食性,即熊类。熊类中关于大熊猫的研究较多,大熊猫形态上高度特化,代谢率很低,从而能够维持较大的体型,但是熊亚科的成员没有那么特化,却依然能保持杂食化为主的食性,能量来源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植物性食物。对于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任何解释,相关的研究一直处在空白状态。另外一方面,熊亚科的化石记录最早来自于晚中新世,以我国甘肃和政地区的戴氏祖熊为代表,但是熊亚科的姐妹群——大熊猫亚科早在中中新世晚期就已经出现了,这指示熊亚科应该出现的更早,至少在中中新世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