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吧 关注:1,891贴子:171,781

解读“木牛流马”就是独轮推车的一些细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上图片镇楼




诸葛亮作“木牛流马”法: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IP属地:河南1楼2020-07-11 10:24回复
    首先不能把《三国演义》中有关“木牛流马”的故事文字来解读“木牛流马”,因为小说允许用夸张与虚构的手法叙事,“木牛流马”本身就是用了夸张的词语。“木牛”:顾名思义应该是外形部分有点像牛的运输工具;“流马”:应该理解为托运货物的车队。所以现在仿制“木牛流马”的作品在木头车子上装上个牛头和马头就认为是“木牛流马”,那样只能给人留下笑柄,让后人耻笑。
    作“木牛流马”法应相互参考,光用作“流马”的尺寸是不行的,为什么“木牛”没有尺寸?因为两篇文字本就是一个整体,只是后人把它们分开了。
    古人做车子都有许多行业术语流传下来,可是作“木牛流马”法中用的却是象形语言表达,这就给后人留下了神奇的想象空间。古人达到了神话诸葛亮的目的,也把后人引进了死胡同,如同瞎子摸象一样就有了各种仿制的“母牛流马”和“无缝接吻”。


    IP属地:河南2楼2020-07-11 11:12
    收起回复
      现在轮式木牛流马已经被敌人包围了,360度有都机关枪镇守,轮式要想平面突围而击,缺口实在难以打开,飞天又不可能,唯一的出路是遁地,然而遁地方向又在为挖二条地洞好还是挖一条地洞好而争论不休,一物论主张一条地洞,二物论主张二条地洞同时开挖。现在不知道是为了突围还是为了寻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7-11 12:54
      回复
        王士祯《居易录》卷一九:“《武功志》列璿玑回文诗图,《郿志》列武侯八阵图、流马法,尤可玩。
        刘九经撰《郿志》卷八“杂考”中记载有“流马法”。可以佐证“流马”与“木牛”并无关系。
        郿县古属“陈仓”,为诸葛亮北伐途径之地,《郿志》中有关于“流马”的记载,不足为奇。
        《三国志.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晋书》卷二十五:“以五色木牛象五时车竖旗於牛背行则使人舆之义盖取其负重致逺安而穏也”
        北魏《石门铭》:“王升履之,可无临深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北党项使,始议造木牛运。宣宗立”
        《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木牛暂息,则师人有乏爨之忧;流马尽行,则丁壮有无聊之苦。”
        《十国春秋》:轮辗木牛之路,星驰十乘“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木牛“与“流马“并无关系,后世广为流传的也为“木牛“及“牛子牛孙“!流马并未流传下去。而且到唐朝时,“木牛“造法也未失传,更没有混淆“木牛”与“流马”!
        到宋朝时,“木牛”造法才“失传”了,也搞不清楚“木牛”和“流马”到底是啥了!


        IP属地:黑龙江4楼2020-07-11 14:11
        收起回复
          ·大家基本认为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失传了,可是如果上网搜“独轮车”的话,官方的百度百科里就说到独轮车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是经过对“鹿车”改进后的运粮工具。许多史学家经过考证也认为是独轮车,不会是永动机一类的自动行走工具,首先就排除了用腿走路的发明工具。
          三国后期,大型独轮车的爆发出现给后人提供了历史依据,四川石板路上独轮车行走的众多历史车辙印记不是“鹿车”能够轻易留下的(鹿车装载轻,车轮容易两边晃)。




          IP属地:河南5楼2020-07-11 18:47
          回复
            “木牛流马”没有失传,只是三国时期的独轮车造型车头像牛头,车身像牛用力象前倾斜的造型,后来为了实用经过了改进不像牛头了,不过还有流传下来像牛头的独轮车实物照片(请看一楼照片)。
            如果有人问现代的年轻人知道不知道过去把“铁牛”叫什么?把“电驴子”叫什么?可能没几个人能回答出来,拖拉机像铁牛吗?摩托车像毛驴吗?这只是农村人对新事物的一种形象比喻,过去城市周边乡村的人来城市游玩的时候,会说“去马市街耍”现代城市人有几个人知道“马市街”代表市里?


            IP属地:河南6楼2020-07-11 19:15
            回复
              “流马”最形象的比喻是运粮的独轮车队。解放前把骑马的土匪叫“响马”;把到处流窜的队伍叫“流寇”,还有把无业流动人员叫“盲流”。所以说“木牛流马”是一个词,是一种形象比喻,“木牛流马”同是独轮车但构造不同、载重不同、功能不同。


              IP属地:河南7楼2020-07-11 19:29
              回复
                关于“木牛流马”我在精品贴《从史料记载论证“木牛流马”》里已经解读的够多了,《作流马法》由于作者故意不用行业用语是不想让人轻易解读,故能玄虚是因为“木牛流马”本是小说的神秘运粮工具,可是作流马法里的尺寸不多,这就说明“木牛流马”不是复杂的运粮工具,既然尺寸限制了想象空间,不知现代人为什么会把“木牛流马”想象的那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被神化了的诸葛亮,其实诸葛亮也是根据他人提供的建议才制作的运粮工具,诸葛亮平常忙于打仗那来的时间和心情去搞发明创造?


                IP属地:河南8楼2020-07-11 20:03
                回复
                  许多人认为独轮车过于简单,不可能是诸葛亮发明的,其实诸葛亮忙于军事,是谁发明了“木牛流马”还有待考证。
                  蒲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其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太详。据《全三国文·蜀六》记载,蒲元为蜀相诸葛亮相府之西曹掾。
                  蒲元之才为刘备、诸葛亮、姜维所赏识,多次参与蜀国的兵器锻造、木牛流马制造等重大工程,堪称蜀汉王朝的“大国工匠”。
                  赵无声《快史拾遗》云:“蒲元造木牛流马,今人皆谓武侯所创。”杜佑《通典》说:“亮集督军廖立、杜睿、胡忠等,推意作木牛流马。据此,则蒲元诸人实创之,非亮自创也”。清张澍编《诸葛武侯文集故事制作篇》道,“孔明欲北伐,患粮运难致。元牒与孔明曰:‘元等推意作一木牛,兼摄双环。入行六尺,马行四步。人载一岁之粮也。’”由此,蒲元乃“木牛流马“的发明者之一。


                  IP属地:河南9楼2020-07-11 20:34
                  回复
                    三国时期,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从此,这一运输利器,就被人们广为称颂,只要说起诸葛亮的智谋,人们便会自然而然想到他制作的木牛流马。
                    其实,在历史上,木牛流马并非是诸葛亮首先想到了创意,而是他手下一个叫蒲元的小官想到的。当时,战事吃紧,运输粮食成了一件大事,诸葛亮十分苦恼。此时,他手下的蒲元,开动脑筋,想到了木牛流马这个办法,于是写了封信给诸葛亮。
                    有一种说法,说木牛流马类似于独轮车,这种独轮车体积小,一人就可以操作,还能快捷地运输粮食,最大的优势是,在任何难以行走的环境下,它不会受困,很容易推着前进。据说,这种木牛流马,一次可以运输一个士兵一年的口粮。在战争环境下,木牛流马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运输工具。
                    有一种说法来自于宋代,是一个叫高承的人,他是这样说的:“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从这段话当中,也可以分析得出,木牛流马是和独轮车有些类似的,而在民间,老百姓都把木牛流马叫作江州车子。


                    IP属地:河南10楼2020-07-11 20:42
                    回复
                      手推的独轮车,便于山地运输。相传为 诸葛亮 在 巴郡 江州县 (属今 四川省 重庆市 )创制,故称。《水浒传》第十六回:“ 杨志 赶来看时,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儿。”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舟车帷幄·小车》。
                      江州车是一种手推独轮车,适合于上山越岭,可能因最先流行于江州地区而得名,只是这江州并非宋江发配前往的江西九江,而是指旧时的巴郡江州县(今重庆)。宋代不少人认为,江州车就是当年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马,比如高承《事务纪原》就说:“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
                      《水浒传》里,黄泥冈上发生的这段故事名为“智取生辰纲”。木牛、流马都是经诸葛亮改进的普通独轮推车。这种说法,源自《宋史》、《后山丛谈》、《稗史类编》等史籍,认为木制独轮小车在汉代称为鹿车,诸葛亮加以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北宋才出现独轮车的称呼。这两种独轮车都很独特,其车形似牛似马,具有独特的运输功能。木牛有前辕,引进时人或畜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推。而流马和木牛大致相似,只是没有前辕,行进时不用拉,仅靠人推。


                      IP属地:河南11楼2020-07-11 20:57
                      回复
                        作“流马”法中最难解读的是下面的这几句:
                        流马尺寸之数 :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制作独轮车最重要的是轮子,轮子最难制作的是轮毂,现代仿制“木牛流马”制作的轮毂都不够长,因此轮子走起路来容易两边晃,所以我认为是中看不中用的玩具车。
                        大象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有一个巨大的长鼻子,这是大象最突出的特点,大象的长鼻子是由粗到细,木制独轮车的轮毂也是由粗到细,这样的木制轮毂是古代车轮制造的普遍现象,这样的轮毂使车轮走起路来不会两边晃。
                        “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靬”:引申含义为防护、护套。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由粗到细的独轮车轮毂。
                        “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在轮毂中插入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的三脚杠。
                        “三脚杠”——三脚,主要是起支撑与承重作用,“杠”:指木棍、一般横着用,如门插、抬杠等。为什么叫三脚杠,如果是独轮车的话,车辕前的两根支撑脚加上轮子称三脚,因为接触地面的就是这三脚。
                        “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几乎是根不到4cm的圆木棍,所以说同杠耳。
                        在作木牛法里有“转者为牛足”就说明“木牛流马”是用轮子行走的。




                        IP属地:河南12楼2020-07-11 22:54
                        回复
                          精品贴《从史料记载论证“木牛流马”》贴吧阅读量1.4万;《解读“木牛流马”就是独轮推车的一些细节》目前阅读量285。这两篇我以转帖到新浪微博,希望更多人参与讨论。
                          经过改进的两种独轮车都有两肋,下图


                          IP属地:河南14楼2020-07-12 10:17
                          回复
                            “木牛者,方腹曲头,头入颔中”



                            IP属地:河南15楼2020-07-12 10:23
                            回复
                              “木牛者,双者为牛脚,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





                              IP属地:河南16楼2020-07-12 1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