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吧 关注:370,420贴子:2,395,443

命中率之历史变迁----数据看NBA30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部分:导言-----------------------------------------
在评价一个球员投射是否精准时,通常是用命中率来进行判断。而当进行球员对比时,对比的参照物选取便尤为关键,球场位置、所处年代、命中率类别均为参照物选取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本篇中,试图围绕“命中率”通过数据分析对如下问题进行解答:命中率与投射次数关系如何?与出场时间关系几何?不同时代下命中率平均水准若何?不同位置的球员命中率差距如何?等等。
在进入正文前,烦请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本篇选取时间为79-09年,主要分析对象为后卫。
其次,在进行原始数据收集时,选取后卫的标准是场均出手次数超过1次,低于此数的后卫们不在分析范围。又由于B-R网站对球员位置分成G、F、C三类,因而某些主打锋位但也打后卫的球员可能会不在本文分析之列。
再次,文中数据均来自于B-R网站(http://www.basketball-reference.com/)。截止日期为09年4月1号。
最后,多提一点,对数据的态度近来也有诸多讨论,如仍需要对此继续进行辩论,请转往老徐的“记者、球评、专家素养和苦功球员关系—谈篮球赛攻、守数据失真”(http://bbs.hoopchina.com/577223.html),或者“翻译团]在NBA,真相只掌握在数字分析达人的手里”( http://bbs.hoopchina.com/0903/574407.html),或者“数据不是万能的,但光看数据或者不看数据都是万万不能的!”(http://bbs.hoopchina.com/532107.html )。
关键词:
“平均水准”:当季平均水平。
“先发水准”:场均出场时间超过25分钟以上。
“20+水准”:场均得分超过20分以上(自79-80赛季起,单季20+水准的后卫都在10人左右,最多的为01-02的14人,而最少则为81-82、98-99的4人)。
--------------------------------------------------第二部分:命中率分析篇-------------------------------
一、180俱乐部:
对“180俱乐部”做如下定义:(一)赛季场均出场时间超过25分钟或者场均得分超过10分;(二)FG%+3P%+FT%总和超过180%。
本篇中仅仅针对后卫。
小结:
1.自从79-80赛季以来,后卫进入“180俱乐部”共46人次,也即每个赛季不到2人次。这些球员中,该赛季得分超过20的有5人次,最高场均22.3分,最高出手次数单场16.2次。
2.30年中有7个赛季没有后卫进入“180俱乐部”:80-81、82-83、83-84、85-86、98-99、02-03、03-04。
3.自79-80赛季起,共有3人次进入“190俱乐部”,如果再加上单场三分出手超过1次的限制则至于1人次:
Jeff Hornacek在99-00赛季达到FG49.2%+3P47.8%+FT95.0%=192.0%,平均得分12.4分。
4.Jeff Hornacek有7个赛季进入“180俱乐部”,而Steve Nash则有6个赛季进入,而自04-05赛季起,已经连续5年进入该俱乐部,这也是NBA记录。(NASH目前生涯命中率进入“180俱乐部”,NBA史上唯一一位?!!)。
5.在本赛季则创记录的有5位球员进入此俱乐部,分别是:
魔术的Jameer Nelson :FG50.3%+3P45.3%+FT88.7%=184.3%,平均得分16.7分。
猛龙的Jose Calderon :FG50.1%+3P40.7%+FT97.8%=188.6%,平均得分12.9分。
骑士的Mo Williams :FG46.4%+3P43.2%+FT91.7%=181.3%,平均得分18.0分。
凯尔特人的Ray Allen :FG48.6%+3P40.7%+FT95.4%=184.7%,平均得分18.4分。
太阳的Steve Nash :FG50.4%+3P47.0%+FT90.6%=188.0%,平均得分16.9分。



1楼2009-12-12 09:26回复

    6.对于锋线来说,自1979年起,共有18人次进入过“180俱乐部”。有2位球员曾4次进入:Chris Mullin和Larry Bird(注:针对锋线的选取条件,除了与同样的2条标准外,还加入了“当季3P单场出手超过1个”的限制)。
    二、FT%:
    相对于其他的命中率而言,罚球命中率是干扰最小的一个,下面按位置中锋C、前锋F、后卫G来分予以分析:
    结论:
    1.历年平均水准而言,罚球命中率FA%在75%左右浮动。本赛季创过去30年新高,为77.2%。而最低的记录则由98-99赛季创造。
    2.情理之中的,中锋球员是罚球最差的。80年代中锋的罚球比联盟平均水准大约低5%。而到了新千年的00时代,中锋跟平均水平已经拉大到10%左右。
    3.后卫是罚球最准的(废话..),这30年里,基本保持在80%的水准。
    4.前锋由于大小前锋打法之迥异,很难归类一起进行分析,因而本文中不做评述。
    5.NBA的单季罚球命中率记录由猛龙的Jose Calderon在本赛季创造:97.9%。而本赛季Ray Allen的95.4%也进入NBA历史排名第4。
    6.NBA的生涯罚球命中率记录则由Mark Price保持:90.4%。现役Steve Nash以90.0%屈居NBA历史第2。
    三、FG%、EFG%、TS%:
    (一)FG%:
    在NBA数据统计中,投篮命中率FG%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其计算公式:投篮命中率FG%=出手命中数FG/投篮出手数FGA。
    1.先按照位置来看FG%的变化:
    结论:
    1)以联盟的平均水准而言,FG%大致呈下降趋势:80年代保持在48%-49%,到了90年代则下降到45%-47%之间,00年代更是降到44%-46%之间。
    2)后卫的FG%跟联盟平均水准相比,低大约2%左右。80年代还能保持在46%-48%之间,自96-97赛季起,FG%始终低于44%,基本保持在43%的水准。近3年有小幅回升趋势。
    3)对于中锋来说,“越靠近篮框越容易得分”在此充分体现,其FG%走势大致呈“W”型。30年里有15年FG%超过50%,86-92赛季在49%附近,98-02赛季则到达最低谷:48%之下,之后逐步上升,最近3年已经到52%附近——过去30年新高。
    4)如果光以FG%来进行评判,很容易会得出“后卫们越来越渣、中锋们越来越猛”的结论。事实真是如此么?来看下图:
    事实上,中锋获得的出手次数在球队所占的比例,已经逐渐从80年代的近20%缩水到了00年代的不足10%。这一方面是否说明优秀中锋的日渐稀缺、中锋在进攻中更加蓝领化?另一方面是否也佐证了现代NBA越来越靠外的趋势?
    至于“后卫们是否越来越渣?”,放在下部分解答。
    5)过去30年,FG%的第一名由Artis Gilmore占据,这也是NBA历史排名第3。NBA历史排名前2名的都是火星张,他在72-73创造了历史唯一的单季70+%:72.7%。
    6)FG%生涯命中率排名第一的有2人:Artis Gilmore和Shaquille O'Neal,均为58.2%。
    2.回到后卫,按照“平均水准、先发水准、20+PTS水准”3个档次来看:
    结论:
    1)相比于平均水准而言,先发水准的后卫FG%要高1%左右。
    2)对于20+水准的后卫来说,除了极少几个赛季外,FG%水准要高出平均水准更多(唯一一次低于平均水准的赛季发生在93-94赛季)。86-96赛季(93-94赛季除外)要高于平均水准3-4%。到了00年代,大概高2%左右。
    3)单就FG%而言,其数据变化趋势符合各档次之差别。
    4)回到“后卫们是否越来越渣”的问题,如单纯以FG%变化来看,拿80年代跟00年代的进行对比,差距可能高达3%以上。那问题的关键到底在哪呢?来看下图:
    三分球在79-80赛季引入后,其在后卫进攻战术中所处地位由上图可看出大概:
    在引入后的前5年,三分球仅仅占出手次数的5%而已。之后10年缓慢上升,但也不超过20%。而在94-95赛季三分线缩短为22英尺后,三分球比例猛升到30%以上。
    之后在97-98年又将三分线改回23英尺9英寸后,三分球比例虽下降到25%,但之后的10多年保持的25%+相比于80年代的不足15%仍占据绝对优势。近3年,更又超过30%。
    


    2楼2009-12-12 09:26
    回复

      因此,因三分球所占比重的增加,FG%的下降不足以说明“后卫们越来越渣”,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后卫的得分手段改变了,三分球越来越重要了。
      5)自79-80赛季起,后卫单季FG%超过55%的有74人次。如果再加上“单季参赛超过85%即70场”限制,则只有13人次。
      单季最高为Mike McGee在83-84赛季创造的59.4%。而对于20+的得分高手们来说,唯一上榜的是79-80赛季的Walter Davis:56.3%。
      (二)EFG%:
      为了降低三分对FG%的影响,82games用“有效命中率EFG%”来进行修正。
      其计算公式:EFG%(有效命中率)=(FG+0.5*3P)/FGA。
      1.同样针对后卫,按照“平均水准、先发水准、20+PTS水准”3个档次再来看其变化趋势:
      结论:
      1)对于平均水准的EFG%来说,相比于FG%的变化趋势图,震荡幅度更小更平稳,大部分的赛季在47%-49%。
      最高的94-97年3个赛季很显然是由于三分线的缩短引起。而最低的98-99赛季则是NBA停摆球员竞技状态受影响所致。
      2)对先发级别的后卫来说,EFG%的变化趋势几乎跟平均水准级完全一致,其值比平均水准线高0.5%-1%。
      3)而对于20+得分的后卫们来说,EFG%的变化波动更明显。
      跟平均水准级相比,如果说前15年保证有3%左右的领先外,后15年几乎没多大领先,甚至在01-04年3个赛季低于平均水准线(NBA引入联防的影响?)。当然,最近4年里有3年能保持1%-2%的领先。
      4)对比20+得分级后卫与平均水准之后卫的EFG%后,尤其是96-06年的数据后,是否会产生少许“得分高靠的就是出手多而已?给任何平均水准的后卫同样的机会也能得此高分”之类的疑问?
      针对这样的疑问,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同样一次投篮不中,博得罚球跟完全意义上的打铁有多大区别?
      5)自79-80赛季起,单季EFG%超过60%的后卫有67人次。如果加上“单季参赛超过85%即70场”的限制,则过去30年只有15人次达到过。最高的记录由Steve Kerr在96-97赛季创造:65.1%。
      针对(4)那样的疑问,事实上Hollinger给出了部分解答——真实命中率TS%。
      (三)TS%:
      真实投篮命中率将三分球命中率和罚球命中率皆列入考量的范围,可更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整体得分能力。
      计算公式:真实命中率TS%=得分/(2*(出手次数FGA+0.44*罚球次数FTA))。
      1.先按照球场位置C、F、G来看:
      结论:
      1)先来看中锋的TS%。
      79-86赛季TS%保持在55%附近,而之后20年未能再过55%,在00-01赛季更是跌入最低谷51%。近4年以来,TS%又回升到55%之上。
      2)再来看后卫的TS%。
      79-94前面15年比较稳定,保持在52%-53%附近。94-97年3个赛季则因三分线缩短的缘故进入天堂时代:TS%在54%-55%之间。97-04年经历了后卫的寒冬,TS%在51%-52%间波动。最近5年逐渐上升,保持在53%-54%之间。
      3)过去30年间,TS%超过70%且上场场次超过85%即70场的球员仅有一位:81-82赛季的Artis Gilmore。这也是NBA历史上唯一一次。
      2.回到后卫,按照“平均水准、先发水准、20+PTS水准”3个档次来看:
      结论:
      1)对于平均水准而言,TS%的走势跟EFG%如出一辙。30个赛季中有23个赛季TS%在52%-54%之间震荡。
      2)先发水准级的后卫稳压平均一头——高约1%。除了97-04赛季TS%在52%-53%附近外,期于均在54%附近,近3年更是达到55%左右。
      3)而对于20+得分级别的后卫来说,其高出一筹的TS%很好的回答了前面的疑问“得分高靠的就是出手多而已?给任何平均水准的后卫同样的机会也能得此高分”——“俺得分多靠的是出手多,俺出手多靠的是效率高”。
      4)最近4年,20+得分级别的后卫TS%在56%附近。
      5)自79-80赛季起,后卫中TS%超过60%的共114人次(同样加入“单季参赛超过85%即70场”限制)。
      


      3楼2009-12-12 09:26
      回复
        其中最高的为Tim Legler在95-96赛季创造的68.8%。
        6)如果在5)再加上单场得分20+的限制,则过去30年共有24人次TS%超过60%+。
        其中Reggie Miller占据6次(其89-93连续4个赛季也是最高记录),之后就是帮主的4次和魔术师的3次。
        四、命中率与出场时间:
        在本部分,只将后卫做为分析对象,并按照单场出场时间,分成如下四档:0-10档、11-20档、21-30档、30+档。
        1.FG%:
        结论:
        1)由图可以得出结论:档次上的差距就是命中率的差距。基本上无一例外,出场时间越多,相对的命中率也越高。
        2)对于出场时间在10分钟以内的后卫来说,“打铁”该是最合适的评价。前20年FG%在40%附近震荡,而到了近10年,FG%更是在36%-37%之间。
        3)出场时间在11-20档的后卫该是各球队主要替补后卫,其FG%比起1-10档的后卫来说提升比较明显,大部分赛季能高出3%-5%。
        近10年这一档的后卫FG%在40%-41%浮动。
        4)相比于11-20档的后卫,上场时间超过20分钟的后卫,出场每增加10分钟,FG%就提高约1.5%。
        5)对于出场在20-30分钟的后卫来说,80年代FG%在47%附近,到了90年代则从47%逐年下降至43%附近,最近10年稳定在42%-43%。
        6)出场超过30分钟的后卫最近10年的FG%在44%-45%。
        2.EFG%:
        结论:
        1)对比FG%的趋势图,EFG%整体变化更趋平稳,尤其对于出场时间超过10分钟的后卫而言,EFG%30年来变化很小。
        2)对于出场1-10分钟的后卫来说,对比FG%,近10年的EFG%提升了近4%,这明显是因为大多出手是三分的缘故。
        3)按照出场超过10分钟的后卫,对EFG%大致可以这么分:
        11-20档后卫——45%;21-30档——48%;30+档——49%。
        3.TS%:
        结论:
        1)出场超过10分钟的后卫,其TS%变化幅度较小,多集中于50%-55%之间,且时间每多10分钟,TS%就提高约2%。
        2)若按照出场时间,可以对各档后卫的TS%大致描述如下:
        11-20档——50%;21-30档——52%;30+档——54%。
        五、命中率与出手次数:
        在本部分,同样只以后卫为分析对象,按照单场出手次数,分成如下五档:1-5档、6-10档、11-15档、15-20档、20+档。
        针对场均出手20+的后卫说明如下:
        1.自79-80赛季以来,后卫中场均出手20+共发生了53人次,即每个赛季不足2人;
        2.单季进入人次最多的是00-01赛季,有5位后卫进入。85-86、93-94赛季则没任何后卫出手超过20次。
        3.进入次数最多的为帮主的12次,紧随其后的是的Allen Iverson的9次和Kobe Bryant的7次;
        1.FG%:
        结论:
        1)1-5档的后卫毫无疑问处于FG%的最低点。
        2)对比1-5档,6-10档的后卫FG%全面提升,幅度大概在3%。
        80年代FG%在46.5%附近,90年代降到44.5%左右,近10年则在42.5%。
        3)对比6-10档,11-15档的后卫有5个赛季FG%下降,其余25个赛季略有提升,幅度大概在0.8%。
        80年代FG%在47%附近,90年代降到45%左右,近10年则在43.5%。
        4)对比11-15档,[b]16-20挡的后卫有8个赛季FG%下降,整体略有提升,幅度约0.5%。
        80年代FG%在48%附近,90年代降到45%左右,近10年则在44%。
        5)对比16-20档,[b]20+档的后卫有9个赛季FG%下降,整体则略有提升,幅度约1%。
        80年代FG%在49%附近,90年代降到48%左右,近10年则在44%。
        2.EFG%:
        结论:
        1)1-5档的后卫EFG%仍为所有档次中最低,EFG%在44%附近。而6-10档则全面提升,EFG%大致增加有3.5%,其值约为48%。
        2)11-15档成为一个临界点,EFG%30个赛季中有10个赛季比6-10档低。整体平均增加约0.5%,故其值在48.5%左右。
        3)16-20档跟11-15档EFG%大致相当,在48.5%附近震荡。
        4)20+档整体变化较大,在80年代在50%左右,90年代则大多在52%左右,而到了近10年则震荡比较大,从45%左右慢慢上升到50%附近。
        3.TS%:
        结论:
        1)1-5档继续垫底,其TS%在48%左右;6-10档则相比1-5档全面提升,幅度大概为3.5%,其TS%值在52%左右;
        2)11-15档相比6-10档继续提升约1%,其TS%值在53%附近。16-20档也处于此一水准,TS%在53%附近。
        3)对于20+档的后卫而言,80、90年代TS%值多在56-58%间。而自97-98赛季开始连续7个赛季跌到52%左右,01-02、03-04更是只有48%的TS%。近4年又回升到56%+。
        综合以上,11-15的出手次数能在命中率上到达一个峰值,在此之前命中率逐渐上升,在此之后命中率相对比较稳定。
        ---------------------------------------------第三部分:结束篇-------------------------------------------
        结束语:
        对于球员个体而言,影响命中率的因素有很多:技术能力、竞技状态、对方防守强度、投篮时机选择等等。而针对整个NBA,规则变化、身体平均素质的提升、战术的演变等,都会对命中率造成相当的影响。就数据而言,则只能大致反映各时代各球队各球员的命中率变化趋势,并为某些规则改变、能力对比提供部分数学依据——本文的作用也仅仅在于此而已。
        


        4楼2009-12-12 09:26
        回复
          好帖,值得一看


          5楼2009-12-12 10:36
          回复
            加个精啊。。


            IP属地:上海6楼2009-12-12 10:59
            回复
              很复杂,楼主的脑子是电脑


              9楼2009-12-12 21:47
              回复
                • 125.71.119.*


                10楼2009-12-25 22:24
                回复
                  好东西!!


                  删除|11楼2010-01-02 18:18
                  回复
                    简直就是无限恐怖里的楚轩。


                    IP属地:山东12楼2010-01-02 18:44
                    回复
                      纯技术贴,来纯支持一下


                      13楼2010-01-02 20:31
                      回复
                        看似复杂!其实漏洞也很多!只是大部分人被转晕了罢了


                        IP属地:福建14楼2010-02-09 00:02
                        回复
                          最好有曲线图


                          IP属地:福建15楼2010-02-09 00:24
                          回复
                            • 211.137.59.*
                            DDDDD


                            16楼2010-02-10 1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