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秋海吧 关注:305贴子:6,891
  • 3回复贴,共1

兵农分离相关,铁炮部分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品相关 兵农分离相关,铁炮部分资料
(更新时间:2005-3-7 17:42:00  本章字数:14728)


  兵农分离相关考察 
  -------------------------------------------------------------------------------- 

  前言 

  日本中世到近世(日本人习惯以“元和偃武”为中世至近世的标志性分界)重要的社会变化之一就是“兵农分离”。兵农分离,是关系到身份制度和统治构成问题的重要方面。在战国时代,“兵农分离”由织田氏肇发其端,由丰臣政权予以继承巩固。为什么比之其他战国大名普遍的兵农一体政策,织田—丰臣系统会实行这种政策?其实行“兵农分离”的前提和基础何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兵农分离的概念 

  “兵农分离”,作为一个近世概念,是与身份制度密不可分的。兵者,武士;农者,农民,两者明确其身份和阶级的差别,建立前者支配后者的社会制度,这应该是兵农分离的最本质的定义。 

  在日本的古代,武士抬头并建立武家政权的中前期,武士与农业经营者(中小地主、自耕农、农奴,熟悉封建社会状况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三者的区别往往并不清晰,也不存在彼此隔绝的鸿沟)并不存在截然的差别。镰仓时代,当时称为“地侍”的武士,往往定居在村落,直接从事农业经营生产。随着武士阶层势力的强化,支配体制的巩固,兵农杂居的状态逐渐崩溃,武士开始在城市集住,从而开始了兵农分离的进程。 

  基本而言,兵农分离有以下三个要点: 

  1、 武士与农民身份的明确化 

  2、 武士脱离农业经营 

  3、 武士在城市(城下町)集住 

  兵农分离,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日本中世“在地领主制”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日本的武士封建社会结构,从最早期的“同血缘领主制”向“在地领主制”移转,政治权力的中心,从中央政权(幕府)委任到各国、郡的守护、郡代逐渐转移到在地领主——国人的手中。国人,即发源于斯、累世定居于斯的地方豪强势力,他们以地缘而不是血缘为基础构筑统治秩序,这种演变的最高峰就是“下克上”蜂起的战国时代。大批的国人层领主抬头,驱逐或取代了守护、郡代,成为一郡、数郡乃至一国的统治者。但当这种在地领主制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局限性也体现出来。国人领主所依靠的军事力是其治下的在地领主,而当他们进行国外远征时,在地领主难以兼顾领内统治而力不从心,从而制约了大名对外扩张的野心。为此,强力大名越来越倚重与在地支配没有直接关系的所谓“非在村给人”,即在领国内没有世袭领地、靠从领主处领取给俸的家臣。而同时,为了给这类家臣以恩赏地,大名又必须扩张自己的领国,两者的价值取向趋同。这类家臣的日益增加,使得大名家臣团的“职业化”趋势增强,也促进了大名军事、行政方面的专业化以及常备军事力力量的形成。 

  应该说,在战国时代,兵农分离,实际上已经是时代的召唤,然而,仔细研究战国时代各大名的军役制度可以发现,兵农分离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在战国大名中普遍化,甚至,除了前面提到的织田—丰臣系统外,其他诸有力大名反而出现了与这一政策截然相反的“军役对象扩大”的趋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二、 战国大名军役对象的扩大化分析 

  一言以蔽之,战国大名之所以没有选择将军役对象限制于部分专业从事军事斗争的武士、实行“兵农分离”,反而一再扩大军役对象,扩大对农民的军役负担,甚至其军事力的主体依赖于中小农民,原因在于战国乱世残酷的生存环境以及战国大名永无止境的军事扩张欲望。 

  1、 战国大名通常的军役赋课 

  战国大名通常军役赋课的对象,首先是土豪、地侍,即拥有较大规模武装的农业经营者。其上层作为大名的“给人”(家臣,通常是中小的在地豪族),可以免除其农地、给地上全部的年贡,同时,交换的条件是负担一定人数的军役。 



1楼2005-11-26 12:47回复

      这一阶层的军役赋课状况,可以举些例子说明。后北条氏永禄二年(1558)“所领役帐”(即领地上的赋役帐簿)记载,所领知行(指的是家臣直接管理支配的土地、役职,但本文中久保田教授似乎广义的指各阶层包括农民的土地收入)不足100贯的土豪、地侍约占全体家臣的70%,这一水平的土豪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构成后北条氏军事力的主体。拥有25贯给地的土豪,连同自身在内需要提供3人的军役。为了兼顾其自家的农业生产,后北条氏制定有军役“交代”制度,例如:负担武藏清户番所军役的土豪每15日一交代,负担下野小山城军役的每30日一交代,从而使这些在地从事生产活动的土豪有余力照看田里。 

      战国大名仅仅依靠土豪、地侍作为兵源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将恒常的军役义务扩及更小规模的农业经营者中小农民。中小农民对“给人”层的土豪负有年贡义务,通过负担军役,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这些义务。 

      以岛津氏为例,其军役赋课,以知行1町为界,1町以上者称为“有足众”,以下者称为“无足众”(区别在于是否配备一套具足)。天正六年(1578),田1町的“有足众”需出军役主从2人,每多一町,增加一人。当时,能够完全自立承担出阵军役(包括完全自办饭米粮草)的最低知行要求是约2町,所以“有足众”“无足众”实际上说明岛津氏的军役已经相当部分由不能自办军役的中小农民来承担。同样的例子见于九州另一大名大友氏,该氏肥后山鹿郡的军事组织“内田众”总计18人,其中经营面积最大者有6町5反,最低者只有7反,1町左右的共有10人。(一想到所谓“某某多少多少将”可能指的就是这些家伙……汗) 

      长宗我部氏以“一领具足”的农民动员体制闻名。能够出任马回众(大名的近卫团)的武士一般为有土地3到4町的土豪。而中小农民平时结成“众”组织,有事则只以“一领具足”应征,这就是该氏兵力的基干,其对中小农民的依赖程度是非常高的。 

      东国的战国大名方面:越后上杉氏的家臣安田氏天正二年(1574)的“安田领检地帐”记载:其配下109人的军役众中,只有10人是知行20贯的武士,而知行不足2贯的零细给人有23人之多。 

      德川氏天正十年(1582)取得甲斐,开始对中小农民课以军役。天正十三年(1585)甲斐“中尾乡军役帐”显示:军役对象者31人,其中有苗字的(土豪层)只有10人,没有苗字的“又被官”(中小农民)则为21人,说明德川氏军事力也只要依靠中小农民层。而甲斐的军役课赋又直接继承自武田氏。 

      武田氏军役对象的扩大化开始于永禄年早期的北信浓攻略引发的与长尾(上杉)氏的拉锯战。永禄六年(1564)的“惠林寺御检地日记”显示:军役负担者土豪、地侍可以通过提高地赋的征收率来免除部分或减少部分军役,称为“同心众”,相对的,为了免除年贡加重部分而负担军役赋课的称为“军役众”,“军役众”的主体是中下农民。 

      后北条氏对中小农民大规模课以军役是非常显著的。这种扩大的军役赋课,也是从永禄年间开始。例如:钵形城的北条氏邦,有事之际,即通过吹响法螺贝召集农民入城堡守卫,条件是免除这些人的“栋别钱”(这个东东俺没太搞懂,看意思似乎是房产税)。此后,后北条氏与织田—丰臣系统作战时进一步强化军役动员体制。天正十五年(1587)曾经发布命令,相模国内各乡村每20贯出兵1人,就是对中下农民大规模动员军役的例子。 

      综合以上,各战国大名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土豪和中小农民普遍有军役赋课要求,这种“兵农一致”的状态,与“兵农分离”相去甚远。 

      2、 对外远征——军役对象的进一步扩大 

      战国大名编成大规模的外征军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军役对象,以保证更大的军事动员力。 

      武田氏从元龟年间开始,伴随着信玄的南进和上洛活动,其外征日趋频繁。元龟二年(1572)三月二十六日,就曾经下令甲斐中野、洼八幡的乡民出动军役,同时免除其“栋别钱”,同时,信浓下伊奈地方的农民参阵则以免除其“普请役”(城堡、堤坝的修建工程)为条件。同年四月,对为伊奈编成军提供食粮的农民也免除“栋别钱”。以上事例可以管窥动员体制强化之一斑。是年,武田氏消灭今川氏,在骏、远、藏、上数州与后北条氏、德川氏开始连绵的战争,其对军力的渴求更加增强。同年中,动员2万3千人的兵力侵攻西三河地区,次年,解决了与后北条氏的冲突后,以2到3万人的主力进出三河、远江,别动队攻击美浓岩村城,以上对外军事进攻行动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军役赋课对象的扩大。 
    


    2楼2005-11-26 12:47
    回复
      2025-05-24 05:32:58
      广告

        上杉氏也类似,关原后从一百二十万石被削减到三十万石,后来又进一步削减到十五万是,只剩1/8。对于越后以来一直跟随着的家臣团,也必须大刀阔斧进行削减,直臣、陪臣中的“轻士分”者,被下放农村扎根,从事农业劳动…… 

        这些下放归农的原给人,并非从此脱离了军役,而仍然作为预备役的重要力量。这就是江户时代的“农兵制度”。例如,纪州藩主德川赖宣就编制了二十挺的在村铁炮队,在农闲时训练。小田原藩在宽永十四年(1637)也创设了在乡铁炮足轻。这些农兵组织的骨干,就是被下放归农的原给人。 

        综合以上,再次可以看到维持充足、够用、适当的兵力规模,直接决定着日本中世、近世的军役动员机制。在江户时代,拥有所领生产力之上过大规模的军事力的大名,就出现了农兵这样相对于兵农分离的逆趋势。这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兵力维持原则对于兵农分离政策的决定性作用。 

        谈铁炮之种种 

        -------------------------------------------------------------------------------- 

        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铁炮,也许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铃木重秀、长筱合战和伊达骑铁了吧。但是很多人侃侃而谈的内容,都脱不开光荣游戏的范畴。当然,游戏比历史更加容易接触到,更加容易接受,就像很多人把《某某演义》奉若正史一般。如此也罢,在下虽不才,姑且谈谈一家之言。 

        战国真的可以称为神奇的时代。从日本人第一次接触洋枪到战国时代结束,经过了不过不到6-70年时间。也许是战乱的缘故吧,让日本人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完成了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大规模运用”这样的质的飞跃。不仅仅是制造和使用方法迅速普及,其战术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 

        以下的主要围绕洋枪部队规模之大与洋枪战术发展之快,浅论一二。 

        规模篇: 

        前些天,看到一篇题为“这就是日本战国武士”的文章。其中说,战国霸主织田信长毕生心血积攒了300挺铁炮,就凭借这些铁炮,在长筱一战,大破当时不可一世的武田骑兵云云。此文作者要么对战国历史的不了解,要么他是想借助某些历史白痴的盲目爱国心赚些噱头罢了。对此,笔者不想多说什么。但是有些战国迷或者是游戏迷,会奋勇突跃出来,大呼:“非300挺,而是3000挺!”澄清历史,无可厚非,但是外行人看来,不免有些孔乙己之“窃非偷”或者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阿Q精神。 

        然而,究竟是不是作为战国霸主的信长,拼了老本才攒了3000洋枪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原由有三: 

        首先,举一个实例 

        在秀吉侵略朝鲜,全国动员的时候,种子岛当主向秀吉献上了200挺铁炮(估计不会把自己的老底都拿出来吧)。可见,一个小领主就能拥有200挺以上的铁炮,领地上百万石的信长,3000挺应该只不过是占其拥有铁炮总量的几分之一吧。 

        第二,再就长筱合战具体分析 

        信长并不是真正的“傻瓜”。长筱合战爆发于1575年。信长包围网尚在,信长处在群敌环伺的状态下。边境不宁,领内不安。有成霸业之能的信长犯不着为了在武田胜赖身上出一口信玄时代留下的恶气,倾其铁炮之所有,投诸长筱设乐原。至少满足织田领地西线、北线防务所必要的铁炮还是要留下的。 

        况且,3000人的铁炮队,不是一个小的数目。后勤补给(主要是弹药),也是个大问题。因为当时日本铁炮制造标准并不统一,只是粗略的分成大、中、小几级。想要支持大规模消耗作战的后勤补给工作,军队装备的制式化,是至关重要的。不可能3000人洋枪口径不一,到了战场上,枪弹用尽,后勤送来的枪弹还要一枚一枚用尺子量过再射击。 

        由上,长筱合战的具体情况,也是信长只可能动员领内部分铁炮参战的原因之一。 

        第三,就铁炮价格,估算一下 

        根据记载,铁炮价格最高达到过数十万两黄金一挺,种子岛时尧从葡萄牙人手里购得的洋枪,更是达到了2000两黄金/两挺的天价。但是这毕竟只是价格,价格再高,其价值还是逃脱不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约束。 
      


      7楼2005-11-26 12:47
      回复

          日本战国时代,就平均每个铁匠一年生产的铁炮支数这个问题,我曾经询问过立花清司和菊雨家的linz。清司给我的数字是4挺铁炮/年/人。Linz的数字是7-12支/人/月(战国后期)。两个数字相去甚远。但是仔细想想,还是可信的。Linz所说的7-12支/人/月,是在十多人协助制造的情况下的数字。如果清司的数字也是10人协助的情况下的生产效率,4挺/年/10人,平均一人一年0.4支,必然不可信,毕竟最初仿制第一支洋枪也不会这么低效率吧。也就是说,清司的数据,应该是把10个“与力”(想不出更好的词了)也算作铁匠来计算的。这样计算的话,linz提供的数据,大约是10支左右/人/年,况且是战国后期的数据,所以与清司提供的数据,出入并不大。获得了这个数据,在理想假设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计算了。 

          下面是一些列假设:假设铁匠的收入刚好养家糊口,且铁匠一家只有一个劳动力,并且信长垄断领内洋枪买卖(就像古代中国国家垄断盐铁买卖一样) 

          那么铁匠生产4挺铁炮所消耗的当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4挺铁炮的价值),刚好相当于一户只有一个劳力的农家平年一年产粮的价值。不过,制造铁炮之前的准备工作(比如采矿、冶炼等等)消耗的社必时暂时没有记入。但是很显然,单从制造铁炮所消耗的社必时计算,在垄断了洋枪买卖的情况下(洋枪的价格必然接近价值),信长想要为3000人购置装备,花费的资金,与其百万石领地相比,不过是九牛之一毛。毕竟战国不是靠数字就能计算出来的,否则至少信长活不到长筱会战。以上的计算,只是理想假设情况下的推论,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原材料制造、作战消耗等)。但是这样的推论,就我认为,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铁炮价值并不高。如果垄断领内铁炮买卖的话,信长建立起数千人的铁炮队伍,用不着“倾其毕生”。 

          但是,有些人要问了,据说(主要是据“光荣”说),武田和上杉,通过领内金山的丰富收入获得雄厚的财力基础,维持着战国数一数二的骑马武士集团,却只购买了几百挺铁炮,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战国之龙虎双雄,如此不重视新兴的铁炮力量?非也,非也,其实,这都是商人惹的祸。首先,上杉和武田领不能生产铁炮,全部依赖进口。商人从其他大名的领地(就包括信长在内),购买到少量的铁炮(大部分被当地领主垄断),经过层层关卡的盘剥,还有其他领主争购炒作价格的因素影响,等铁炮“安然”抵达上杉、武田控制地区的时候,价格已经翻了不知多少倍。上杉和武田买到的,就是“数十万两一挺”的金子般珍贵的铁炮了。第二,金山,很大程度上不能代表财力。毕竟,金银是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既不像粮食那样,可以当饭吃,也不像铜铁那样质地坚硬且相对轻便,可以用来制造武器。如果没有商人的存在,使之发生由产品到商品的质的飞跃(比如用来购买铁炮),始终是劳民伤财的产业。也就是说,处于相对闭塞地区的上杉和武田的常备军,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别国的商人。最终的结果,就是商业发达地区的领主(比如信长),笑到了最后。上杉和武田的衰落,从某些角度分析,正如葡萄牙、西班牙两个海上帝国的衰落一样。它们最先开发、掠夺新大陆的黄金、白银。但是不重视商业,贪图享乐的王室,使这些贵金属流入到了英国、荷兰等新兴的重商国家,最终导致了其在欧洲地区的地位下降。 

          综上所述,根据笔者分析,信长长筱合战投入的铁炮部队的数量,定然只是领内铁炮部队的数分之一,不是倾其所有才武装了3000挺铁炮。而且铁炮的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一个大的领主,武装几千铁炮,甚至上万,都是有可能的,足见战国时代铁炮使用规模之大。 

          战术篇: 

          所谓洋枪战斗,并不只是简单的三点一线,瞄准射击。如何灵活适当地运用一种武器,需要指挥官具备变通的能力与创新的精神。在笔者看来,可以分成:射术、武备、配备三等。 
        


        8楼2005-11-26 1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