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兵农分离相关,铁炮部分资料
(更新时间:2005-3-7 17:42:00 本章字数:14728)
兵农分离相关考察
--------------------------------------------------------------------------------
前言
日本中世到近世(日本人习惯以“元和偃武”为中世至近世的标志性分界)重要的社会变化之一就是“兵农分离”。兵农分离,是关系到身份制度和统治构成问题的重要方面。在战国时代,“兵农分离”由织田氏肇发其端,由丰臣政权予以继承巩固。为什么比之其他战国大名普遍的兵农一体政策,织田—丰臣系统会实行这种政策?其实行“兵农分离”的前提和基础何在?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兵农分离的概念
“兵农分离”,作为一个近世概念,是与身份制度密不可分的。兵者,武士;农者,农民,两者明确其身份和阶级的差别,建立前者支配后者的社会制度,这应该是兵农分离的最本质的定义。
在日本的古代,武士抬头并建立武家政权的中前期,武士与农业经营者(中小地主、自耕农、农奴,熟悉封建社会状况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三者的区别往往并不清晰,也不存在彼此隔绝的鸿沟)并不存在截然的差别。镰仓时代,当时称为“地侍”的武士,往往定居在村落,直接从事农业经营生产。随着武士阶层势力的强化,支配体制的巩固,兵农杂居的状态逐渐崩溃,武士开始在城市集住,从而开始了兵农分离的进程。
基本而言,兵农分离有以下三个要点:
1、 武士与农民身份的明确化
2、 武士脱离农业经营
3、 武士在城市(城下町)集住
兵农分离,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日本中世“在地领主制”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日本的武士封建社会结构,从最早期的“同血缘领主制”向“在地领主制”移转,政治权力的中心,从中央政权(幕府)委任到各国、郡的守护、郡代逐渐转移到在地领主——国人的手中。国人,即发源于斯、累世定居于斯的地方豪强势力,他们以地缘而不是血缘为基础构筑统治秩序,这种演变的最高峰就是“下克上”蜂起的战国时代。大批的国人层领主抬头,驱逐或取代了守护、郡代,成为一郡、数郡乃至一国的统治者。但当这种在地领主制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其局限性也体现出来。国人领主所依靠的军事力是其治下的在地领主,而当他们进行国外远征时,在地领主难以兼顾领内统治而力不从心,从而制约了大名对外扩张的野心。为此,强力大名越来越倚重与在地支配没有直接关系的所谓“非在村给人”,即在领国内没有世袭领地、靠从领主处领取给俸的家臣。而同时,为了给这类家臣以恩赏地,大名又必须扩张自己的领国,两者的价值取向趋同。这类家臣的日益增加,使得大名家臣团的“职业化”趋势增强,也促进了大名军事、行政方面的专业化以及常备军事力力量的形成。
应该说,在战国时代,兵农分离,实际上已经是时代的召唤,然而,仔细研究战国时代各大名的军役制度可以发现,兵农分离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在战国大名中普遍化,甚至,除了前面提到的织田—丰臣系统外,其他诸有力大名反而出现了与这一政策截然相反的“军役对象扩大”的趋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二、 战国大名军役对象的扩大化分析
一言以蔽之,战国大名之所以没有选择将军役对象限制于部分专业从事军事斗争的武士、实行“兵农分离”,反而一再扩大军役对象,扩大对农民的军役负担,甚至其军事力的主体依赖于中小农民,原因在于战国乱世残酷的生存环境以及战国大名永无止境的军事扩张欲望。
1、 战国大名通常的军役赋课
战国大名通常军役赋课的对象,首先是土豪、地侍,即拥有较大规模武装的农业经营者。其上层作为大名的“给人”(家臣,通常是中小的在地豪族),可以免除其农地、给地上全部的年贡,同时,交换的条件是负担一定人数的军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