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吧 关注:165贴子:678
  • 15回复贴,共1

二里头和三星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里头的来龙去脉

二里头陶盉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的东部。西距洛阳汉魏故城约5公里、隋唐东都约17公里、洛阳东周城约24公里,东距偃师商城约6公里。其位置北依邙山,南面是伊阙,西部的周山与豫西的丘陵地相连,东部岗峦起伏连接着嵩山,四周环山。中部是狭长形盆地,境内有伊、洛、湹、涧四河,沟渠纵横,适于农业耕作。洛阳盆地北介黄河,面对汝、颖;东行出黑石关、虎牢关直达郑州,连接华北大平原;西行出函谷关和潼关可抵西安,连续八百里秦川。洛阳盆地位居其间,山河控戴,制约四方,形势极为险要,这里不仅适宜人类休养生息,而且也是历代建都和兵家必争之地。
  1959年夏,72岁的徐旭生梳理三十余条夏文献,奔赴豫西地区开展夏墟调查,经当地人指点,发现二里头,当时认为是商代遗址。而对于什么是夏文化,研究中国古史和考古的学者,民国期间,先后有人提出了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是夏文化;解放后,1959年,安志敏在《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先提出二里头是夏文化。邹衡在《试论夏文化》中,否定了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或夏文化的前身。他认为,处于文献中夏王朝晚期的二里头是夏文化。1977年,在告城遗址学术研讨会上,邹衡力主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均是夏文化。其后虽争议不断,但夏遗址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最近一任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主持考古发掘近20年,对是否“夏都”未作出明确回答,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商文化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他反对存在定论:“二里头有可能是夏,极有可能、最有可能是夏。但你要说它肯定是夏,那我是坚决不能同意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排除任何假说所代表的可能性。在学理上我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经过60余年科学考古发掘,探明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最下面的为第一期文化层,最上面的为第四期文化层,皆保存完好。在一期文化层的下面叠压有少量的仰韶文化层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层;四期文化层的上面,局部覆盖着二里冈期文化层,大部分为汉代层和汉代基址,堆积很厚。汉代文化层上面有较薄的近代层,再上为现代耕土层。遗址内发现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多项重要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王国兴起、王都规制、宫室制度等涉及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据碳14测年,二里头遗址上下限约为公元前1750—1500年,有约250年完整的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年代断定,产生了一个重大问题。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对夏的断代为公元前2070-1600年,二里头文化处于晚期;另根据古文献,夏朝存在有471年和431年两种说法,二里头约250年,差了近一半。
  在《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值得注意,二里头一、二号宫殿均始建于文化三期。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上面有二里头文化四期的灰坑,下层叠压着二里头文化二期的灰坑,宫殿基址里面包含有二、三期之间的陶片,故能得出宫殿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准确结论。二号宫殿从基址层位上看,叠压在二里头遗址二期文化层之上,并且它的上面发现有三期和四期的路土层和晚于四期的文化层,而二号宫殿基址本身所出的陶片均属于遗址三期,因此,二号宫殿建筑无疑属于遗址三期,而它的废弃年代应当在四期之后。二里头遗址本来就出现于文化定义的夏晚期,而其宫殿的建造时间,又发生在遗址的晚段,那就更晚了,这个现象不好解释。

二里头铜铃
  二里头文化一期即已处于青铜时代,发掘出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青铜刀、将军盔、铜范等器物,从出土青铜器看,处在青铜技术正走向成熟的阶段。其铜器的数量、种类、规模比龙山文化晚期有了较大发展,冶炼和铸造技术产生了跃进式变化,从中国金属技术发展史看,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里头不冶炼铜矿,而是使用其他地区炼好的粗铜进行熔炼和合金配制。铜矿来源目前还只是推测,但其合金中的铅具有高放射性,为我们探索发现提供了线索。
  二里头的青铜技术来自哪里?青铜文化是从外部传入,还是本土滋生,目前还没有结论,本土青铜文化的发展壮大和扩散脉络,也尚未搞清。不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原生青铜文化,都有一个从初期到成熟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里头遗址
  这个现象似乎在告诉我们,二里头应该是移民城市,它的产生继承自当时某个非常强大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既然存在过,就必然留下痕迹,也就是说,应该有对应的遗址存在。如果说二里头是蚯蚓,它的前半截在哪里?如果说二里头是儿子,当爹的又在何方?
  这需要我们打开思路,放开视野,从时间、空间、文化等不同范畴,到当时尚存在的社会群体中去比较分析,从而找到它真正的来源。


IP属地:四川1楼2020-07-24 00:13回复
    这个比喻比较恰当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1-26 20:43
    收起回复
      非常赞同此观点!二里头极大可能就是夏晚期都城,而三星堆才是大禹建夏的初期都城。华夏文明自古就是开放的文明!什么外星人、西来说,均是扯蛋!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2-11 10:18
      收起回复
        龙山火种三星堆

        三星堆古城遗址平面图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偏北部,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鸭子河南岸,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南距成都市区40公里。其西部为连绵的龙门山脉,其北部由北向东再向南为绵延的龙泉山脉,两系山脉对三星堆周边形成半包围结构。自西北向东南,绵远河(沱江上游)、石亭江(雒水、洛水)、湔江(伊河、鸭子河)、清白江等流经平原,汇聚横穿金堂县赵镇龙泉山脉形成沱江,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区域内地势平坦,河流密集,沟渠纵横,土地肥沃,是农耕社会形成以来重要的种植区,特别适合栽培水稻,非常适宜人类休养生息。
          三星堆是偶然发现的。1929年,四川广汉农民燕道诚家用传统水车向自家稻田里抽水,因水坑太浅,不便于把水提上来,让他的儿子把下面的水坑掏深一些,工具碰到下面的石板,揭开来发现了一坑玉器。此事传开后,引起华西协和大学(就是211、985之前的华西医科大学,现今的四川大学下属,华西医院的教学科研机构)教授、博物馆馆长葛维汉(美国人)的关注,开始对二里头考古。当年发掘面积很小,只挖了一条探沟,据说发现了一些玉器。

        三星堆出土玉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国政府被迫迁至陪都重庆,许多学校南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其中包括北大),很多知识界的人南迁到重庆、成都片区,学校更是逐渐南迁到了昆明。在这期间,成都白马寺街在城建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引起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考古学家卫聚贤的注意,针对这类青铜器与中原发现实物的巨大差距,他发明了“巴蜀文化”概念,认为这些青铜器,代表的就是地方性质的巴蜀文化。这个观念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考古界迎来了春天。三星堆一直没有脱离考古界人的视线,陆续又有相关的考古工作开展,但进展不大。1964年春,月亮湾农民在距离出土玉石器地点约五六十米处挖化粪池时,发现一坑玉石器;1974年,附近的梭子田发现磨石一坑;1976年发现玉刀、玉斧、玉矛等文物;1981年以来,村民在鸭子河边拾得玉质精美的瑁圭、玉凿、小玉璋、青铜虎等文物……种种迹象提醒着考古人员,有必要对三星堆进行深入发掘。但当时,很多人根本无法意识到三星堆有多么重要,多么伟大。毕竟,远离中原的考古,都应该是地方性质的,对大多当时的有识之士来说,地方文化对中原中心文化,只能锦上添花,对我们的核心文明的深层认识起不了多大作用,对我们构建中华文明光辉的历史渊源帮助不大。直到1986年发现两个埋藏坑,出土了前所未见的大量青铜器,才造成巨大轰动,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关注。
          到2013年,三星堆进行17次考古,发掘分布23个掘点,其后陆续发掘,发现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墙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址一期的分布约3.7平方公里,遗存内容非常丰富。2019年12月,发现第三个器物埋藏坑,目前正发掘,可能又将出土一批重要文物。

        三星堆出土陶器石器
          三星堆遗址目前分为四期,距今:第一期4800-4100年,第二期4100-3600年,第三期3600-3200年,第四期3200-2600年。古城遗址存在人类社会活动达2200年,其分布面积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中国新石器考古以来古城遗址中绝无仅有。
          由于两个埋藏坑位于遗址第三期文化层,相当于殷商武丁时期,故被断代为商晚期。两坑器物,大多断代在商晚期,仅有少部分断代在商前期。从逻辑上讲,今天不可能埋明天的器物。三星堆埋藏器物,最晚不可能晚于商晚期,最早到什么时候,就大可商榷了。实际上,从近些年的考古发掘看,三星堆遗期遗存非常丰富,与同时期其它遗址相比,根本不落后。
          龙山时期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代表王权政治、道德礼仪、地位身份等内容的牙璋出现,并分布在几个巨大而重要的考古遗址范围,显示当时已经出现了一种可能具有宗亲、姻亲的早期国家组织联盟,可以视为形成了宗邦的政治组织形式,即由某一个实力最强的族群作为宗主国,其他族群间处于平等地位。这些遗址呈散点式分布,彼此没有直接的疆界接壤,各大社会族群间没有发生争夺资源战争的可能,反倒是各地的特殊物品或产品具有互补性,形成了彼此依存的关系,促进了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社会族群,先后在2000BC年前后,陆续消失了。至于原因,后面再作探讨。

        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物
          三星堆文化从龙山时代一直繁荣发展到商后期,不管是从族群体量还是文化先进性,到2000BC年前后,其已成为古代中国龙山文化续存的唯一文化火种。三星堆遗址人类社会活动时间长文化跨度大,从发掘出土器物观察,其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社会族群间存在物质交往和文化交流,无论是日常生产生活用具,还是代表精神世界的高端玉石、青铜制品,与其它遗址出土器物“撞衫”现象非常普遍。
          公元前2800年即已存在的三星堆,与公元前1750年横空出世的二里头之间,出土的许多器物也非常相似。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二里头作为早期王权国家强大文化辐射力的表现,三星堆受二里头文化的传播影响。这种观点正确吗?


        IP属地:四川6楼2021-02-11 14:31
        回复
          三星堆和二里头的城建原则
            人是环境的动物,人类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表现出适应环境的不同行为。从地利条件看,比如红山文化时期,人群聚落已经体现出种植能力,而当地的地理环境正好为先民提供了松软土质,与其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条件相适应,社会聚落在此得到大的发展,产生了社会分工,形成原始生殖崇拜宗教,考古发掘了祭坛、社会群体首领墓群、女神庙等,出土了玉猪龙、玉在内的大量玉器产生,女神泥塑雕等。
            从水利方面,则体现出人群社会由依小河而居,逐渐发展到依傍更大的河流建立聚落。在中国环境内,早期的人类社会遗址,绝大部分都位于小河沿。在发展过程中,人类也从自然利用雨水、河水,发展到开发水利资源。一种是利用地下水,产生了水井来解决生活用水;一种是引水灌溉,用于生产种植。古代人类发展,从居住地的选择,比较明显地体现了一个从小河文化走向大河文明的过程。
            从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不管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采制工具、渔猎行为始终相伴,取之于山川的思想深植头脑。
            那么当人群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聚落建设的选址当然非常重要,并已经诞生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比如《周礼·冬宫考工记》就记述了这样一段内容:
            “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倍。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欲为渊,购句于矩。凡沟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
            这种对山水地利的认识,是人类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甚至固化为原则,要适应水、旱灾害频繁的自然环境条件,农耕先民们就必须在接近水的同时,又能防御洪涝,聚落的选址就必须在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缓,有弯曲河道的位置建造聚落。其条件有山有水有平原,平原中还应处于相对的丘地。
            当然,对于这种山水之势的理解,也一定是由当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决定的,一定阶段的理解是这样,一定阶段的理解可能又会有更加深化的认识。也正因为此,对一座上古遗址的考古,根据其地理环境,基本也能判断其所处的阶段,甚至同一阶段,同一族群,甚至有文化交流的族群,其城建思想和原则也应一致或相似。
            古人说山川形胜,就是从地质地貌来判定宜居可持续发展之地。古人也是有古人的智慧的。
            比如三星堆,它修建城墙是从4100年前左右开始,比如二里头,修建宫殿在3600年前左右,它们之间隔了约500年,城建观念一样吗?我认为,不仅一样,并且同样的城建观念至少还延续到了周代。在《诗经》的《大雅·公刘》中,就有选址建城的描写,可见从很早开始,古人对选择适合的地点修建聚落就在相当重视,并有丰富的经验。从考古学上看,同一个遗址,出现几层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比较普遍的事。
            刚才说了古代农耕人民沿河而居,选址位置在平原河弯外凸丘地,在传统说法中,这个地点叫“汭”(ruì),就是指河流弯曲或汇聚的地方。但从组字来理解,似乎应该为河流内凹处。不知道当作选址于弯曲处呢还是河流的汇聚处,也许有逐渐的深化认识。有兴趣的同学可能深入学习了解,破解这个谜。
            那么从地理环境上怎么选址呢?我们看看三星堆的卫星地图,就一目了然,比文字讲起来更直观,见下图:

          三星堆城建原则示意图
            二里头选址和三星堆的地理环境非常相似。但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再怎么相似只能是相似,要做到相同是不可能的。另外,要发现二里头与三星堆的相似性,还需要在方位上进行一定调整。将二里头地图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比较起来更加直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二里头的城建原则和三星堆应该是一样的,能达到如此惊人的一致,似乎也反映出他们有着直接的文化传承。
            下面是二里头城建选址示意图:

          二里头城建原则示意图
            周围有山,上流有阙,下流有汭的城建思想,应该是上古以稻作农耕文明的社会人群产生的思想,而三星堆是最典型的代表,通过对三星堆同时期和更古时期的一些遗址的城建相比,似乎可以认为,这种城建思想,就是三星堆先民完善成熟的。甚至北京城的选址,也遵循了这一基本原则。
            为什么会有阙的思想,可能和山岳崇拜有关。试想远处一片崇山峻岭,逐渐向平原延伸,在平原的尽头,两座山峰形成大门,一条神秘的江河从门内奔涌而出,滋润养育了广袤的原野,简直就是上天的恩赐。而阙内的群山,一派神秘,最高的山峰直插云霄,似可通天,既尊严又神圣。
            有关阙的思想,最迟在周代演变成了一种建筑形式,成为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之一。阙制中最高等级的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


          IP属地:四川7楼2021-02-11 14:32
          回复
            三星堆和二里头城址与建筑朝向比较
              我们的话题还是回到二里头和三星堆的比较上。在上一部分,已经就两者的城建基本原则进行了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对地理环境的选择非常相似,就是建在上有阙,中有汭(不同河流汇聚点),下有一道泄洪峡口的冲积平原上,周围有山脉形成环抱。这可以满足生存的几方面条件。一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于农耕种植;二是水系丰富,方便作物灌溉;三是周围山系环抱,形成天然拱卫,又是狩猎和取木建筑或燃料所需;四是处于冲积平原的相对高台地上,防涝宜居。这也可以看出,根本性原则还是从生存、发展和安全需要进行城建择地。
              在城市的建造上,二者又有哪些异同呢?这有两个大的基本原则应该关注,一是城址的朝向,二是重要建筑的朝向。
              城址的朝向。我们的传统认知,城市的中轴线是正南北的,比如古城西安。北京有5度偏角,据说是因为元大都(北京)修建时,从元上都延长出来的中轴线。三星堆四面城墙包围形成了一个不太规则的四边形,有一个顺时针的偏转角度。
              下面看一看三星堆的城址朝向:

            三星堆城址示意图
              建筑的朝向。至于重要建筑的方位和朝向,笔者暂不掌握三星堆重要建设的详细资料,但由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城建乃至成都的古城建遵守的同一原则,我们看看一些学者怎么来认识这个问题。
              2002年12月,考古人员在金沙遗址祭祀区东部发现一处古建筑基址,是祭祀用的古蜀大社。现有研究认为,金沙遗址为古蜀都邑所在地,祭祀时间为春分,祭祀对象为升起的太阳。通过支撑祭祀台的9根柱子留下的“坑”,考古专家们确定,祭祀台是西北东南朝向的。杨振宇(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祭祀台调查研究时,发现祭祀台中间3个坑道形成的直线,平均值正好是正北偏东23.5度。而这个度数等于“黄赤夹角”。他后来又到三星堆,发现祭祀台的朝向也是23.5度。杨振宇大胆设想,在每年春分(3月22日前后),初升的太阳正好和祭台的朝向是一条直线。也就意味着,古蜀人选择在春分这个时间,在太阳初升时,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这正好跟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联系起来。在金沙遗址,发掘出震惊考古界的“太阳神鸟”金饰,内圈就是一个象征着太阳的旋转的火球,火球外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翔。这与《山海经》中“金乌负日”的传说相印证。
              所谓黄赤夹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太阳公转轨道面之间的斜交夹角,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在黄赤交角之间进行的,在两条回归线之间出现了太阳的直射现象,所以夹角的存在使地球有了四季和五带的变化。黄赤夹角会有周期性变动,现在是23.5度,变动范围介于22~24.5°之间,每一个变动周期为四万年。
              对此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以上推断犯了严重的天文常识错误,黄赤夹角影响日出方位角,但并不能直接等于某一日的日出方位角,具体某地某天的日出方位角可以计算。春分日,地球上任何地方,太阳都应该是从正东方0°角升起,而不是从东偏北或东偏南23.5°升起。由于地球自转与绕日公转存在黄赤夹角,在地球上,以观测者为中心,记录不同时刻的太阳轨迹,可以得到太阳视运动图,即太阳在不同的山间西沉,而又不断地在“北至”与“南至”之间循环,不同的山峰分别代表不同季节。
              《千字文》中“日月盈昃”的“昃”表达的就是先民对于西山日落的记录,“厂”为刻度标尺,“人”为箭形刻度,将每天的日落位置记录下来,冬至日落至南,夏至日落至北,两个方位平分为12段,一个循环即二十四节气,作为准确的农时参考,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历法主干。
              不同纬度看到的太阳视运动图并不一样,以成都为例,成都市中心纬度30.66°,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近年的北回归线准确值为北纬23.44°。所以,成都夏至日落方位角=90 - 0.5arccos[2(sin23.44°/cos30.66°)^2- 1]=27.54°。
              考虑到黄赤交角在22°-24.5°之间按41000年周期变化,因此,成都市中心夏至日落方位角在25.82°-28.82°之间变化,杨振宇测量的23.5°没有任何特殊的节气含义。经对这几个柱洞多次实地测量,确认该方位角平均约为27°。
              还有人认为,由于成都平原受龙泉山脉高度影响,观察到的日出时间会偏晚一点,这也影响到建筑的朝向问题,那么也会导致方位角发生变化。
              以上内容比较复杂,但反映出一个可能的基本事实,就是金沙、三星堆的重要建筑朝向应该是西北偏东南,可以理解为将正南北方向的建筑逆时针旋转一个方向。至于夹角是多少度,又与其处于地球的纬度有关系,与是否被山脉遮挡导致看到日出时间滞后有关系。但总体说来,重要建筑的朝向应该是西北偏东南。
              三星堆城址的朝向是正南北方向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重要建筑的朝向是正南北方向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参见下面示意图方便理解:

            三星堆城址朝向和重要建筑朝向示意图
              由于二里头没有发现城墙,我们只能比较一下重要建筑的朝向。从二里头的1、2号宫殿基址看,它也是西北偏东南的,即正南北方向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只存在偏向角度上的差异。参见下面的示意图。

            二里头遗址重要建筑朝向示意图
              如果它有城墙的话,是什么朝向呢?我们结合田野里的路 径方向作参考,假设有城墙的话,那么二里头的城址朝向,应该和三星堆城址基本一致,基本也应是正南北方向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参见下面的示意图。

            推测:二里头遗址的城墙示意图
              在约250年的存续时间里,二里头为什么没有城墙呢?这是一个令人感到不解的问题,从判断它是由南方稻作农耕人群移民建立的城市而言,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毕竟从良渚到谭家岭再到三星堆,都是有城墙的,这几个遗址也都比二里头早。一种可能,也许是考古的范围不够大,至今没有发现城墙遗迹。还有一种可能,由于二里头1、2号宫殿的建设在第三期,有可能它不是宫殿,而仅仅是后来修建的宗庙(1号宫殿)和重要人物的享堂(2号宫殿)。比如妇好墓,它的正上方就建有一个专门用来祭祀她的建筑。笔者当时在阅读《偃师二里头 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时,就感到困惑不解,于是分析思考产生了这一推测,后来发现,复旦大学教授陈淳对此也早有同样的推测。从最大的1号宫殿的结构布局看,它似乎也确实不具备宫殿的功用性质,二号宫殿就更不用说了。如果1、2号宫殿只是位于墓葬区的宗庙和享堂,只有建筑的围墙,而没有城墙就可以理解。但同时又引起一个新问题,二里头的城址又会在什么地方呢?
              由于二里头和三星堆在城建大原则上的相似,笔者结合三星堆的城址位置和布局,对假设的二里头城址进行了推测。在伊河大桥南端,临近伊河范围,是最有可能存在城址的位置。希望有关考古部门和机构,能够对这一区域进行仔细踏勘,说不定会有重大考古发现。只是这一片区域,基本上被高崖村民居覆盖,不知道是否遭到破坏。另外,根据所处位置和年代关系,可能遗址上部的覆土层会比较厚,部分区域可能达2至3米以上,同时地面建筑密布增加了调查难度。推测的城址位置参见下面的示意图。

            推测:二里头古城遗址位置


            IP属地:四川8楼2021-02-11 14:33
            回复
                三星堆的城址布局和朝向,应该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不难发现望京楼、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城、都江堰芒城遗址、金沙遗址等,基本都是保持了同样的朝向。参见以下各遗址的示意图。

              望京楼遗址示意图

              偃师商城遗址示意图

              郑州商城示意图

              洹北商城示意图

              都江堰芒城遗址平面图

              金沙遗址平面示意图


              IP属地:四川9楼2021-02-11 14:34
              回复
                不能因为二里头是夏晚期,就说那是夏朝遗址,先主观认为夏存在,又因为这个结论,去套二里头是夏朝,逻辑上是错误的,关键还是没有足够的文字证据,这是西方不承认夏朝存在的最重要原因。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2-21 12:01
                收起回复
                  不太可能在三星堆。三星堆也是受中原文化影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5-17 15: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