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的来龙去脉
二里头陶盉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的东部。西距洛阳汉魏故城约5公里、隋唐东都约17公里、洛阳东周城约24公里,东距偃师商城约6公里。其位置北依邙山,南面是伊阙,西部的周山与豫西的丘陵地相连,东部岗峦起伏连接着嵩山,四周环山。中部是狭长形盆地,境内有伊、洛、湹、涧四河,沟渠纵横,适于农业耕作。洛阳盆地北介黄河,面对汝、颖;东行出黑石关、虎牢关直达郑州,连接华北大平原;西行出函谷关和潼关可抵西安,连续八百里秦川。洛阳盆地位居其间,山河控戴,制约四方,形势极为险要,这里不仅适宜人类休养生息,而且也是历代建都和兵家必争之地。
1959年夏,72岁的徐旭生梳理三十余条夏文献,奔赴豫西地区开展夏墟调查,经当地人指点,发现二里头,当时认为是商代遗址。而对于什么是夏文化,研究中国古史和考古的学者,民国期间,先后有人提出了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是夏文化;解放后,1959年,安志敏在《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先提出二里头是夏文化。邹衡在《试论夏文化》中,否定了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或夏文化的前身。他认为,处于文献中夏王朝晚期的二里头是夏文化。1977年,在告城遗址学术研讨会上,邹衡力主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均是夏文化。其后虽争议不断,但夏遗址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最近一任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主持考古发掘近20年,对是否“夏都”未作出明确回答,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商文化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他反对存在定论:“二里头有可能是夏,极有可能、最有可能是夏。但你要说它肯定是夏,那我是坚决不能同意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排除任何假说所代表的可能性。在学理上我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经过60余年科学考古发掘,探明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最下面的为第一期文化层,最上面的为第四期文化层,皆保存完好。在一期文化层的下面叠压有少量的仰韶文化层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层;四期文化层的上面,局部覆盖着二里冈期文化层,大部分为汉代层和汉代基址,堆积很厚。汉代文化层上面有较薄的近代层,再上为现代耕土层。遗址内发现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多项重要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王国兴起、王都规制、宫室制度等涉及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据碳14测年,二里头遗址上下限约为公元前1750—1500年,有约250年完整的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年代断定,产生了一个重大问题。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对夏的断代为公元前2070-1600年,二里头文化处于晚期;另根据古文献,夏朝存在有471年和431年两种说法,二里头约250年,差了近一半。
在《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值得注意,二里头一、二号宫殿均始建于文化三期。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上面有二里头文化四期的灰坑,下层叠压着二里头文化二期的灰坑,宫殿基址里面包含有二、三期之间的陶片,故能得出宫殿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准确结论。二号宫殿从基址层位上看,叠压在二里头遗址二期文化层之上,并且它的上面发现有三期和四期的路土层和晚于四期的文化层,而二号宫殿基址本身所出的陶片均属于遗址三期,因此,二号宫殿建筑无疑属于遗址三期,而它的废弃年代应当在四期之后。二里头遗址本来就出现于文化定义的夏晚期,而其宫殿的建造时间,又发生在遗址的晚段,那就更晚了,这个现象不好解释。
二里头铜铃
二里头文化一期即已处于青铜时代,发掘出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青铜刀、将军盔、铜范等器物,从出土青铜器看,处在青铜技术正走向成熟的阶段。其铜器的数量、种类、规模比龙山文化晚期有了较大发展,冶炼和铸造技术产生了跃进式变化,从中国金属技术发展史看,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里头不冶炼铜矿,而是使用其他地区炼好的粗铜进行熔炼和合金配制。铜矿来源目前还只是推测,但其合金中的铅具有高放射性,为我们探索发现提供了线索。
二里头的青铜技术来自哪里?青铜文化是从外部传入,还是本土滋生,目前还没有结论,本土青铜文化的发展壮大和扩散脉络,也尚未搞清。不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原生青铜文化,都有一个从初期到成熟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里头遗址
这个现象似乎在告诉我们,二里头应该是移民城市,它的产生继承自当时某个非常强大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既然存在过,就必然留下痕迹,也就是说,应该有对应的遗址存在。如果说二里头是蚯蚓,它的前半截在哪里?如果说二里头是儿子,当爹的又在何方?
这需要我们打开思路,放开视野,从时间、空间、文化等不同范畴,到当时尚存在的社会群体中去比较分析,从而找到它真正的来源。
二里头陶盉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的东部。西距洛阳汉魏故城约5公里、隋唐东都约17公里、洛阳东周城约24公里,东距偃师商城约6公里。其位置北依邙山,南面是伊阙,西部的周山与豫西的丘陵地相连,东部岗峦起伏连接着嵩山,四周环山。中部是狭长形盆地,境内有伊、洛、湹、涧四河,沟渠纵横,适于农业耕作。洛阳盆地北介黄河,面对汝、颖;东行出黑石关、虎牢关直达郑州,连接华北大平原;西行出函谷关和潼关可抵西安,连续八百里秦川。洛阳盆地位居其间,山河控戴,制约四方,形势极为险要,这里不仅适宜人类休养生息,而且也是历代建都和兵家必争之地。
1959年夏,72岁的徐旭生梳理三十余条夏文献,奔赴豫西地区开展夏墟调查,经当地人指点,发现二里头,当时认为是商代遗址。而对于什么是夏文化,研究中国古史和考古的学者,民国期间,先后有人提出了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是夏文化;解放后,1959年,安志敏在《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先提出二里头是夏文化。邹衡在《试论夏文化》中,否定了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或夏文化的前身。他认为,处于文献中夏王朝晚期的二里头是夏文化。1977年,在告城遗址学术研讨会上,邹衡力主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均是夏文化。其后虽争议不断,但夏遗址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最近一任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主持考古发掘近20年,对是否“夏都”未作出明确回答,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商文化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他反对存在定论:“二里头有可能是夏,极有可能、最有可能是夏。但你要说它肯定是夏,那我是坚决不能同意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排除任何假说所代表的可能性。在学理上我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经过60余年科学考古发掘,探明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最下面的为第一期文化层,最上面的为第四期文化层,皆保存完好。在一期文化层的下面叠压有少量的仰韶文化层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层;四期文化层的上面,局部覆盖着二里冈期文化层,大部分为汉代层和汉代基址,堆积很厚。汉代文化层上面有较薄的近代层,再上为现代耕土层。遗址内发现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多项重要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王国兴起、王都规制、宫室制度等涉及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据碳14测年,二里头遗址上下限约为公元前1750—1500年,有约250年完整的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年代断定,产生了一个重大问题。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对夏的断代为公元前2070-1600年,二里头文化处于晚期;另根据古文献,夏朝存在有471年和431年两种说法,二里头约250年,差了近一半。
在《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值得注意,二里头一、二号宫殿均始建于文化三期。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上面有二里头文化四期的灰坑,下层叠压着二里头文化二期的灰坑,宫殿基址里面包含有二、三期之间的陶片,故能得出宫殿基址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准确结论。二号宫殿从基址层位上看,叠压在二里头遗址二期文化层之上,并且它的上面发现有三期和四期的路土层和晚于四期的文化层,而二号宫殿基址本身所出的陶片均属于遗址三期,因此,二号宫殿建筑无疑属于遗址三期,而它的废弃年代应当在四期之后。二里头遗址本来就出现于文化定义的夏晚期,而其宫殿的建造时间,又发生在遗址的晚段,那就更晚了,这个现象不好解释。
二里头铜铃
二里头文化一期即已处于青铜时代,发掘出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青铜刀、将军盔、铜范等器物,从出土青铜器看,处在青铜技术正走向成熟的阶段。其铜器的数量、种类、规模比龙山文化晚期有了较大发展,冶炼和铸造技术产生了跃进式变化,从中国金属技术发展史看,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里头不冶炼铜矿,而是使用其他地区炼好的粗铜进行熔炼和合金配制。铜矿来源目前还只是推测,但其合金中的铅具有高放射性,为我们探索发现提供了线索。
二里头的青铜技术来自哪里?青铜文化是从外部传入,还是本土滋生,目前还没有结论,本土青铜文化的发展壮大和扩散脉络,也尚未搞清。不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原生青铜文化,都有一个从初期到成熟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里头遗址
这个现象似乎在告诉我们,二里头应该是移民城市,它的产生继承自当时某个非常强大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既然存在过,就必然留下痕迹,也就是说,应该有对应的遗址存在。如果说二里头是蚯蚓,它的前半截在哪里?如果说二里头是儿子,当爹的又在何方?
这需要我们打开思路,放开视野,从时间、空间、文化等不同范畴,到当时尚存在的社会群体中去比较分析,从而找到它真正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