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孔子、老子、耶稣、释迦牟尼这类世界顶级文化大师们也讲到道,他们的道统归于平常的道,这道与禅宗的平常心即是道差不多,平常与自然规律近,平常是宇宙的基本色调。
孔子看重阴阳之道,他产生中庸之道,释迦牟尼的众生平等,佛教禅宗有平常心即是道,中是平,庸是常,平常即中庸。佛教平常心是道合儒家的中庸道。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又好平好常好中好庸。
老子看重好平的水性,“上善若水”水好平,水是平常物。“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也向平。
耶稣的人人灵里合一观念是平常的没有高低的之分的,耶稣的“爱人如己”。“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250)“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马太福音廿25至28。
上边的众生平等,平常心、中庸、上善若水、损有余补不足、灵里合一这些词都大同小意都倾向一般化,都有平常意向,都符合生态平衡能量平衡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孔子看重阴阳之道,他产生中庸之道,释迦牟尼的众生平等,佛教禅宗有平常心即是道,中是平,庸是常,平常即中庸。佛教平常心是道合儒家的中庸道。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又好平好常好中好庸。
老子看重好平的水性,“上善若水”水好平,水是平常物。“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也向平。
耶稣的人人灵里合一观念是平常的没有高低的之分的,耶稣的“爱人如己”。“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250)“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马太福音廿25至28。
上边的众生平等,平常心、中庸、上善若水、损有余补不足、灵里合一这些词都大同小意都倾向一般化,都有平常意向,都符合生态平衡能量平衡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