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影视音乐吧 关注:279贴子:2,817
  • 12回复贴,共1

【俄罗斯文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欢迎光临俄罗斯文学库。。。。。


IP属地:德国1楼2005-11-26 22:19回复
    1.亚·谢·普希金 

     亚力山大 · 谢尔盖耶维奇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日渐走向衰落的没落贵族家庭。其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把他们交给家庭教师去照料。普希金从小就接触到拉伯雷,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布瓦洛,伏尔泰,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他也熟读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卡拉姆辛,德米特里耶夫等人的著作。1811--1818年普希金就读于彼得堡皇村学校。在他15岁时,即1814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致诗友》。1812年的抵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唤起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诗人创作了一组抨击暴政,歌颂自由,讽刺权贵,同情农民和揭露农奴主残酷不忍的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因此得罪了最大的权贵沙皇,1820年诗人被流放到南方。在南方流放期间创作了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俘虏》,《强盗兄弟》,《茨冈》,《致大海》,《致西伯利亚囚徒》,《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努林伯爵》,《青铜骑士》等。1825年他创作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31年他完成了诗体长篇小说《叶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1834年完成了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由于与官方的矛盾加剧,引起沙皇和当局的不满,于是当局唆使法国流亡人士丹特士不断追求普希金的妻子,彼得堡上留社会中流言纷起。诗人常常收到来自彼得堡的侮辱诗人名誉的匿名信,诗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丹特士提出决斗。遂于1837年1月27日与丹特士决斗,1月29日含恨长逝,享年39岁。


    IP属地:德国2楼2005-11-26 22:20
    回复
      致克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
      你就在我的眼前降临,
      如同昙花一现的梦幻,
      如同纯真之美的化身。

      我为绝望的悲痛所折磨,
      我因纷乱的忙碌而不安,
      一个温柔的声音总响在耳边,
      妩媚的身影总在我梦中盘旋。

      岁月流逝。一阵阵迷离的冲动
      象风暴把往日的幻想吹散,
      我忘却了你那温柔的声音,
      也忘却了你天仙般的容颜。

      在荒凉的乡间,在囚禁的黑暗中,
      我的时光在静静地延伸,
      没有崇敬的神明,没有灵感,
      没有泪水,没有生命,没有爱情。

      我的心终于重又觉醒,
      你又在我眼前降临,
      如同昙花一现的梦幻,
      如同纯真之美的化身

      心儿在狂喜中萌动,
      一切又为它萌生:
      有崇敬的神明,有灵感,
      有泪水,有生命、也有爱情。


      IP属地:德国4楼2005-11-26 22:22
      回复
        纪念碑

        Exegi monumentum。


        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
        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永远不会荒芜,
        它将自己坚定不屈的头颅高高昂起,
        高过亚历山大的石柱。

        不,我绝不会死去,心活在神圣的竖琴中,
        它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永不消亡,
        只要在这个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我的名声就会传扬。

        整个伟大的俄罗斯都会听到我的传闻,
        各种各样的语言都会呼唤我的姓名,
        无论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还是芬兰人、
        山野的通古斯人、卡尔梅克人。

        我将长时期地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因为我用竖琴唤起了人民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歌颂过自由,在我的残酷的时代,
        我还曾为死者呼吁同情。

        啊,我的缪斯,你要听从上天的吩咐,
        既不怕受人欺侮,也不希求什么桂冠,
        什么诽谤,什么赞扬,一概视若粪土,
        也不必理睬那些笨蛋。


        IP属地:德国5楼2005-11-26 22:22
        回复
          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象风暴之间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 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IP属地:德国6楼2005-11-26 22:23
          回复
            4.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年结婚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55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他接编《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他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1862一1863)《序幕》(1867一1869)。1883年获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获准返回故乡。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


            IP属地:德国10楼2005-11-26 22:28
            回复
              列·尼·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IP属地:德国11楼2005-11-26 22:30
              回复
                俄罗斯的诗歌是极具震撼力的!


                IP属地:浙江12楼2005-11-26 22:31
                回复
                  俄罗斯及苏联文学概况 
                  --------------------------------------------------------------------------------
                   
                   
                   古代俄罗斯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民间口头创作。勇士歌、童话、歌谣、谚语等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期望,是书面文学的重要源泉。 
                   古俄书面文学的第一部著名作品是十二世纪末无名诗人所写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史诗记述了罗斯公国伊戈尔公征讨草原游牧民族波洛夫人的真实历史。这部作品直到十八世纪末才被人发现。十三世纪以后蒙古一鞑靼人的统治造成俄国文化的停滞,仅有一些反映反抗鞑靼人入侵的作品出现,如《顿河彼岸之战》等。十七世纪下半叶,阶级矛盾激化,反映穷苦阶层对地主、富商和僧侣斗争的讽刺小说发展起来,流传较广的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等。

                  十八世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俄国文学的发展。世纪中叶,古典主义文学兴起。苏马罗科夫的悲、喜剧,罗蒙诺索夫的颂诗,康捷米尔的讽刺诗,杰尔查文的诗歌虽然思想倾向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十八世纪下半期,由于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震动,文学中兴起两个新的流派。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1766一1826)。他回避社会矛盾,以伤感笔调描写农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他善于运用流畅的口语,注重描写普通人的细腻感情,对扩大俄国文学题材,发展文学语言有贡献。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因素的讽刺派代表作家是冯维辛(1714一1792)。他以自已的讽刺喜剧《纨绔少年》揭露了贵族阶级的残酷和愚昧。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还有拉季舍夫(1749一1802)。他是俄国的启蒙主义者,贵族革命家的先躯。他在代表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中揭露了农奴制的罪恶,描绘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并在《自由颂》一章中预言人民将举起利剑,反抗专制农奴制的统治。

                  十九世纪头二十五年,由于1812年卫国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贵族革命的准备,加上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是茹科夫斯基(1783一1852)。他的诗歌不接触社会主题,有迷惘朦胧的神秘色彩,但诗歌语言纯正、优美,对俄国诗歌的发展有良好影响。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早期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一1826)等。十二月党人诗人以犀利的笔锋抨击专制暴政,揭露统治阶级对农奴的野蛮剥削,进行了革命的鼓动。

                  1825年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从萌芽、形成到完全确立的时期。头二十五年中,克雷洛夫(1768一1844)以反映俄国现实生活的寓言,格利鲍耶陀夫(1795一1829)以揭露贵族当权者的喜剧《智慧的痛苦》(又译《聪明误》)初步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但现实主义的真正奠基者是普希金,上半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大的代表是果戈理,以文学批评帮助确立批判现实主义的是革命民主主义前驱别林斯基。

                  亚·谢·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现代文学语言的创始者,俄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写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诗歌,表达了当代先进青年追求自由,失志贵族革命的思想。他的小说,以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上尉的女儿》,以“小人物”命运为题材的《驿站长》等,表现了同情人民命运的民主思想,显示了作家朴素简洁的创作风格。普希金的代表作是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塑造了俄国贵族青年“多余的人”的第一个典型,被公认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米·尤·莱蒙托夫(1814一1841)是十九世纪的著名诗人兼小说家。他的诗歌和小说多半表达贵族革命失败后先进知识分子的苦闷、悲愤情绪,塑造由对现实不满而发出抗议的叛逆性格。他的著名诗歌有《诗人之死》、《帆》等。在小说《当代英雄》里莱蒙托夫描绘了三十年代贵族青年“多余的人”的肖像。

                  尼·瓦·果戈里(1809一1852)在确立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中起过特殊作用。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揭露了俄国人民的两大敌人——官僚和地主。果戈理的作品由于辛辣的嘲讽和幽默的讽刺相结合,收到明显的艺术效果。
                  


                  IP属地:德国13楼2005-11-26 22:31
                  回复

                    这一时期,战争题材作品数量不小,最有影响的是肖洛霍夫1957年发表的《一个人的遭遇》。小说以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普通人带来的悲剧性命运开拓了表现战争主题的新角度。小说调子虽有些低沉,但却表现了苏联士兵坚毅不屈的精神。其他战争题材作品,多注重细节描写,很有感染力,但也出现过一些渲染战争残酷,表现人的求生本能,描写无谓的牺性的自然主义的倾向。此类作品有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尤·瓦·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

                    1962年索尔仁尼琴(1974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发表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一度掀起苏联的“集中营文学”热。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作家的文学创作日趋繁荣和多样化,其内容既写英雄业绩,正面人物,也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它的首要成就表现在出版了一些线索多,范围广,具有一定深度的全景图式的长篇小说,如康,米·西蒙诺夫(1915一1980)的战争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后一个夏天》;亚·鲍·恰科夫斯基(1913—)的长篇政治小说《围困》(共五部)和《胜利》(共三部);普罗斯库林的两部曲《命运》和《你的名字》,伊凡诺夫的两部曲《永恒的召唤》等。

                    当代苏联文学作品以题材分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从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来,反映“企业科学管理”和“科技革命”的文学作品数量不断增加。这类作品或塑造掌握经济规律、精通业务、扭转企业落后面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形象,或颂扬工人的诚实劳动态度。柯列斯尼科夫的阿尔图宁三部曲(《培养部长的学校》等),德沃列茨基的剧本《外来人》,鲍卡廖夫的剧本《炼钢工》都是这样的作品。

                    战争题材继续发展。六十年代以来发表的作品大多表现苏联军民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精神,歌颂苏军的胜利。这类作品中有从全景角度表现战争的《热的雪》(邦达列夫),把前线日常生活和主人公的英雄精神结合起来描写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瓦西里耶夫)、《活到黎明》(白俄罗斯作家贝科夫)等。

                    道德探索主题在苏联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反映在各种题材的作品中,但有些作品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个主题。而且道德探索主题的作品中带有揭露性的居多。这类作品有特里丰诺夫的小说《滨河街公寓》,李帕托夫的小说《伊戈尔·萨沃维奇》,田德里亚科夫、拉斯普京和瓦·马·舒克中(1929一1974)的小说以及维·谢·罗佐夫(1913一)的戏剧等。有些作家借助童话、传说和拟人化的动物来描写善与恶,揭露不道德现象,如吉尔吉斯名作家钦·艾特玛托夫(1928一)的《白轮船》、特罗耶波利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课题的提出,人和自然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涉及道德价值问题。达·亚·格拉宁(1918一)在他的小说《一幅图》中反映了这个问题。

                    国际关系也是苏联文学中经常涉及的主题。影响较大的国际题材作品有邦达列夫的长篇小说《岸》等。

                    苏联作家协会1979年有会员8000多人。作协经常组织大型文学活动,如全苏普希金诗歌节,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的苏联文学日,古典作家和著名苏联作家诞辰和逝世纪念等。作协机关报是《文学报》。作协系统1980年出版文学报纸15种,文学期刊86种。至1981年苏联已开过七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人的最高学府是高尔基文学院。苏联作家协会与110多个国家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有联系。

                     


                    IP属地:德国17楼2005-11-26 22:31
                    回复
                      终于又能重温俄罗斯文学经典了!!


                      18楼2005-11-26 22:51
                      回复
                        吧主,可以行使你的权力加精了


                        19楼2005-11-28 00:09
                        回复
                          加精!


                          20楼2005-11-28 12: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