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345,492贴子:27,815,104
  • 0回复贴,共1

巧用心理学「登门槛效应」应对拖延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起拖延这个问题,我想起一个我们儿时学过的诗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写到这里我不禁笑出声来。
因为我想起了我们当时一边摇头晃脑的背着《明日歌》,却依然每天让自己蹉跎时光的样子。

只是为了背书而背书,想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这可能也是儿时最珍贵的东西了吧。
好了,回到正题。
首先拖延这种事情,我们真的不陌生,有些朋友可能特别熟悉。
信誓旦旦的说着要多读书,结果一年过去了,书架上的书还是没有翻开;
看着自己的双下巴,下定决心要减肥,但是终究因一杯奶茶或者一顿夜宵,结束这罪恶的减肥想法;
说着要早睡,但还是刷着剧,一天天熬至深夜;
工作任务发不下来,一直到截止日期快来临时,拖无可拖时才匆匆完成。
......
别用这种眼神看我,我偷偷在你家安了摄像头。

拖延这种事,虽然从进化心理的层面属于一种生物本能,但是有时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麻烦。
比如:
该做的事情,迟迟不做,导致最后潦草结尾,效果很差。
遇到有挑战性的任务,习惯性的拖延,一直到拖无可拖,然后再用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勉强完成。
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学的时候,暑假留的作业,假期总是找各种理由拖延,一直到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或者开学的时候,才开始利用各种技巧匆忙完成。
如下:
对着答案,只做选择题,填空题,后面的大题,随便写几笔。
以不会为幌子,留下一部分空白。
拿同学的作业来抄一抄。
......

这里只是单纯举例子,特别标注:我可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
好像又跑题了。
为了应对拖延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产生拖延的原因。
拖延这个词细分起来,其实可以拆开为两部分来看:拖延和拖拉。
拖延:事情习惯性往后拖,一直不开始做。
拖拉:事情开始做了,但是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做完的事情,硬生生拖到一天才完成。

我们今天主要通过“登门槛效应”来解决前者,事情一直拖着不做的问题。
事情拖着不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完美主义型:我还没有准备到完美,先不着急做,结果拖着。
自我贬低型:我不知道怎么做,也做不好,先拖着吧。
抵制攻击型:这件事情不该我做,或者我就不想做,所以拖着。
从上面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破局点就在如何解决拖着的问题,也可以是说如何让自己开始。
为什么我觉得“登门槛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拖延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底层逻辑:“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简单来说,就是想让别人答应你一个大的要求,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让别人不能拒绝。
比如,你想让你的室友帮你洗衣服,直接说:“你帮我洗件衣服吧?”
得到的回应,大部分是“你有毛病吧,自己洗。”
那么你可以先这样问:“你能帮我把衣服扔洗衣机吗?”
大部分人都不会拒绝,举手之劳嘛。
然后你再说:“能不能帮我把洗衣液倒进去?”
室友可能犹豫一下,给了你一个白眼之后,还是帮你把洗衣液倒了进去。

然后你再说:“要不你顺便帮我把洗衣机开关打开?”
这时候,他可能会产生不耐烦,但是心里会想:“既然前几个忙都帮了,也不差这一下了。”

所以,你会发现你让室友帮你洗衣服这件事顺利完成了。
别谢我,又帮你Get到一个让室友多锻炼的小技巧。

那么如何将“登门槛效应”用在应对拖延上呢?
方法论:想要完成一个大目标,先让自己完成一个不会拒绝的小目标。
比如我们周末的任务是,做一个课程宣传ppt。
如果直接让我们面对这个大目标,我们可能会一拖再拖,一直到周末快结束的时候,才开始做。
那么运用上登门槛效应之后呢?
第一个目标:给电脑开机,这个没难度,顺手的事。
第二个目标:顺手把ppt演示文档打开,也可以接受。
第三个目标:算了,先把标题放上去,xx课程,不算难。
第四个目标:顺便把目录写了吧。
第五个目标: ......
你会发现,你一旦开始一步步做的时候,你发现你可能开始沉浸进去了,然后对完成目标这件事有了一些驱动力。
别说你做到一半就跑开了。

这个方向又来到了解决拖拉的问题上了,由于篇幅问题,咱们后面文章再单独讨论。
回到上文,关于驱动力的问题,其实包含了另一个心理学效应,叫“蔡戈尼效应。”
背景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
那么蔡戈尼效应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人们天生有一种对事情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所以,你一旦开始工作,那么后面就会产生想要完成全部工作的动机。
我们可以发现解决拖延问题的破局点就是如何开始做的问题。
而“登门槛效应”正好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破局。
最后总结一下方法的底层逻辑:
“登门槛效应”可以让我们将大目标换成小目标,然后,先从一个自己不会拒绝的小目标开始,由一个一个小目标,使人们产生对完成一件完整事件的驱动力。
好了本文结束了,希望带给你一点点思考和帮助。
end
作者简介:
我叫十三,一个业余的心理学爱好者,喜欢用心理学剖析一些生活中的平常事,然后给出可落地的解决策略。
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1楼2020-07-29 10: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