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某个夜晚,我端坐在电脑桌前,开始动笔写这篇评论。当然虽说是动笔,手中却无笔,只是如果把笔作为一种思维开始的象征却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江湖人常说“手中虽无剑,心中却有剑”是剑术的上乘境界,那么如今年代的人是否又能做到“手中虽无笔,心中却有笔”呢?
这虽然是一个问题,但是我却并不急于找到答案,因为我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如何读书?这个问题恐怕是任何人都不能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松回答的,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自然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不知他们是否能同时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写评论?这个问题本质上和前一个问题是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回答对后者有直接的导向。
但这也仍然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回答也会不尽相同,或许有人会认为评论一定要面面俱到,且不可逾越原著本意,或许也有人会认为评论应该因其不同类别而各有侧重,如人物评论应着重把握人物性格等,而作品评论则应侧重全书整体。愚以为,不论如何,评论都应有所指、有所悟,甚至,只要有所指、有所悟,已无需在乎是否符合评论体裁的标准。如此说法自然有点偏颇,不可以为然,但是若再回到前一个问题:如何读书上,我们是否能发现点什么呢?
只要从书中能读到需要的“养分”,又何必计较这书中“养分”是否真是书中所有呢?若然,又何必刻意挑剔书中之不足,为何不着重于吸收其中“精华”,而不去理会“糟粕”?是为:有所得,读书之道也!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并不只是为此篇评论做了个引子,却也是为写这个系列《古龙笔下一百单八将》的初衷做了一个诠释。
正文
人类喜欢用一些简明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深刻的哲理,从古至今这类例子已是数不胜数,而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中,你一定还记得有一个名字叫做:
刻舟求剑。
刻舟的人是愚蠢的,他以为他留下了标记,就留住了永恒,只要他伸出手,他就一定能捞起那柄丢失的剑。可他错了,时间流逝,当他想捞起那柄剑的时候,小舟已过万重山。他记住的只是他丢失了一柄剑这个事实,而并没有记住那个时候他所处的位置——忘记这点的人确实是悲哀的。
叙述这个故事的人是聪明的,他懂得用文字来记载一些会随时间而流逝的生命的轨迹,他懂得用记忆的永恒——文字来告诫自己,这自己也包括所有的后人。可我们不应该忘记故事是怎样开始的,刻舟求剑的前提是不能被遗忘的。
许多年后,有一个叫燕十三的江湖人,也效仿这寓言中被世世代代流传的古人:他拔出了剑,在船上刻了个“十”字,然后就把剑投入了湖中。请注意,这只是 “效仿”,他是先刻了一个“十”字,然后才把剑投入了湖中,而刻舟求剑的人是先把剑丢失在湖中,然后才在船上刻了一个“十”字。这种区别虽然在许多人的思维中并不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为不管如何,他们都无法记住剑所留在的位置。
可是,错了,燕十三的言语“‘因为我忽然发觉,一个人的一生中,多多少少总应该做几件愚蠢的事,何况……’他的笑容带着深意:“有些事做得究竟是愚蠢,还是明智,常常是谁都没法子判断的。’”把我们所有常规的思维都彻底粉碎,这里面蕴涵的究竟是一种怎样深刻而奥妙的人生哲理呢?
还是先回到全书的开始,萧萧落叶下的燕十三在残秋的风中更显几分冷漠和孤寂,不止如此,他还有一分深入骨髓的疲倦,他杀人只是因为没有选择,是因为江湖早就为每个江湖人安排了一个必然的归宿,可是在江湖中丢失最宝贵的“剑”的江湖人,是否都会成为那急于刻上标记的刻舟人呢?
高通是第一个刻舟求剑的人,他也想成名,也想在江湖中留下自己的印迹,杀掉了燕十三就如同在江湖中漂流的小舟上刻下了一个“十”字,而后他就能求得最需要的那柄剑——“名”剑。可他想像不到的是,日月如梭、流水不息,纵然求得这一刻的“名”剑,终究也还会重新遗失在浩瀚的江湖中,他始终都只是一个“刻舟”人,因为他一开始就遗失了他自己的那柄“剑”,而他根本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地方遗失的。
某个夜晚,我端坐在电脑桌前,开始动笔写这篇评论。当然虽说是动笔,手中却无笔,只是如果把笔作为一种思维开始的象征却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江湖人常说“手中虽无剑,心中却有剑”是剑术的上乘境界,那么如今年代的人是否又能做到“手中虽无笔,心中却有笔”呢?
这虽然是一个问题,但是我却并不急于找到答案,因为我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如何读书?这个问题恐怕是任何人都不能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松回答的,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自然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不知他们是否能同时想起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写评论?这个问题本质上和前一个问题是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回答对后者有直接的导向。
但这也仍然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回答也会不尽相同,或许有人会认为评论一定要面面俱到,且不可逾越原著本意,或许也有人会认为评论应该因其不同类别而各有侧重,如人物评论应着重把握人物性格等,而作品评论则应侧重全书整体。愚以为,不论如何,评论都应有所指、有所悟,甚至,只要有所指、有所悟,已无需在乎是否符合评论体裁的标准。如此说法自然有点偏颇,不可以为然,但是若再回到前一个问题:如何读书上,我们是否能发现点什么呢?
只要从书中能读到需要的“养分”,又何必计较这书中“养分”是否真是书中所有呢?若然,又何必刻意挑剔书中之不足,为何不着重于吸收其中“精华”,而不去理会“糟粕”?是为:有所得,读书之道也!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并不只是为此篇评论做了个引子,却也是为写这个系列《古龙笔下一百单八将》的初衷做了一个诠释。
正文
人类喜欢用一些简明生动的故事来阐述深刻的哲理,从古至今这类例子已是数不胜数,而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中,你一定还记得有一个名字叫做:
刻舟求剑。
刻舟的人是愚蠢的,他以为他留下了标记,就留住了永恒,只要他伸出手,他就一定能捞起那柄丢失的剑。可他错了,时间流逝,当他想捞起那柄剑的时候,小舟已过万重山。他记住的只是他丢失了一柄剑这个事实,而并没有记住那个时候他所处的位置——忘记这点的人确实是悲哀的。
叙述这个故事的人是聪明的,他懂得用文字来记载一些会随时间而流逝的生命的轨迹,他懂得用记忆的永恒——文字来告诫自己,这自己也包括所有的后人。可我们不应该忘记故事是怎样开始的,刻舟求剑的前提是不能被遗忘的。
许多年后,有一个叫燕十三的江湖人,也效仿这寓言中被世世代代流传的古人:他拔出了剑,在船上刻了个“十”字,然后就把剑投入了湖中。请注意,这只是 “效仿”,他是先刻了一个“十”字,然后才把剑投入了湖中,而刻舟求剑的人是先把剑丢失在湖中,然后才在船上刻了一个“十”字。这种区别虽然在许多人的思维中并不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为不管如何,他们都无法记住剑所留在的位置。
可是,错了,燕十三的言语“‘因为我忽然发觉,一个人的一生中,多多少少总应该做几件愚蠢的事,何况……’他的笑容带着深意:“有些事做得究竟是愚蠢,还是明智,常常是谁都没法子判断的。’”把我们所有常规的思维都彻底粉碎,这里面蕴涵的究竟是一种怎样深刻而奥妙的人生哲理呢?
还是先回到全书的开始,萧萧落叶下的燕十三在残秋的风中更显几分冷漠和孤寂,不止如此,他还有一分深入骨髓的疲倦,他杀人只是因为没有选择,是因为江湖早就为每个江湖人安排了一个必然的归宿,可是在江湖中丢失最宝贵的“剑”的江湖人,是否都会成为那急于刻上标记的刻舟人呢?
高通是第一个刻舟求剑的人,他也想成名,也想在江湖中留下自己的印迹,杀掉了燕十三就如同在江湖中漂流的小舟上刻下了一个“十”字,而后他就能求得最需要的那柄剑——“名”剑。可他想像不到的是,日月如梭、流水不息,纵然求得这一刻的“名”剑,终究也还会重新遗失在浩瀚的江湖中,他始终都只是一个“刻舟”人,因为他一开始就遗失了他自己的那柄“剑”,而他根本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地方遗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