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梗概:
戏一开始,是一排大陆逃难到台湾的队伍,在上船前,正经过一个检查站校对身份和名字。为了保住性命,为了不饿肚子,有的跟了个不熟的男人,有的顶了别人的名字。这令我想起,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我有个阿姨,听从长辈的安排,跟了一个军人逃到台湾,因为还是未婚,所以报的是别人的名字和生日日期。来台后就嫁给那个军人。她美丽又能干,一肩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赢得邻居的许多赞美。她隐姓埋名,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她跟的男人和她们组成的家庭。看到这似曾相识的一幕,令人无限唏嘘。
第二幕,跟随蒋中正逃到台湾的大陆军人,住进了眷村,一家家紧临着,中间隔着竹篱笆,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记得小时候,每天吃早餐的时候,我们三个小孩总是隔着篱笆和隔壁王妈妈的五个小孩吵架,两边妈妈就骂着自己的孩子劝架。当然眷村里多得是像戏里那样敦亲睦邻,互相照应的温馨故事。九岁由嘉义县大林镇的社团新村,搬到三重埔,我们的邻居都是讲山东话的山东人。隔壁的山东伯伯娶了个台湾女人,很艰劳,很能干,开着馒头店每天做馒头和火烧(用火炉烧出来的圆圆金黄色硬硬的厚饼。没什么味道,这是山东土产),这一对就像剧里面的山东夫妇。这一幕就好像是在看自己家的邻居一样既温馨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