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插茱萸醉瑶台吧 关注:320贴子:21,903
  • 14回复贴,共1

——松、竹、梅,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借以寄物抒情、表达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的一种比拟和意喻的对象。坚毅不拨的青松,直节心空的翠竹,傲雪独放的冬梅,因其坚韧、刚毅、经冬不凋的共同品性,而成为了冰雪严冬中,相生与共、肝胆相照的象征。仁人志士借此抒发傲霜斗雪、铁骨冰心、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山林隐士借此体现经苦耐寒、虚怀若谷、荣辱不惊的超凡心境;市井百姓借此引寓终冬不凋、长青不老、友情坚贞的美好愿望。因此,“岁寒三友”,便成为了从古至今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传统和积淀。



1楼2009-12-24 17:50回复
    大文豪苏轼(东坡)被谪。被安置黄州管制。黄州即今湖北黄冈。作为“罪人”的苏轼初到此地时,心情很苦闷。便向黄州府讨来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唤作“东坡”,苏轼便自取别号为“东坡居士”。苏轼在“东坡”栽种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雪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

    


    2楼2009-12-24 17:54
    回复
      在古今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和画,多得枚不胜举,佳作更是屡见不鲜。而南朝文人范云的五言《咏寒松》、南宋道家玄虚子的七律《咏竹》、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是平素所最爱了。近现代人中,像清-郑板桥的七言《竹石》、卜算子《咏梅》、陈元帅的五言《青松》、钱樟明先生的水调歌头《咏竹》,还有日前一位网友思本先生的六言《孤松》,也都不失为各具千秋、各言其志,读来亦是耐人寻味。
      


      3楼2009-12-24 17:56
      回复
        松,坚毅挺伟,冰雪中仍挺立;竹,节正中空,冰雪中仍冒尖;梅,傲雪凌霜,冰雪中仍绽开。无愧岁寒三益友,冰雪真君子啊 !
                深冬时候,万木凋零,严寒之下,唯有松竹的颜色依旧;数九寒天,百花失色,白雪之中,唯有梅花鲜妍怒放。“岁寒三友”之松竹梅,便同这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坚贞品格一道,为世人所称颂。
        


        4楼2009-12-24 18:14
        回复
          提起松树,会想到王维,他的田园诗中,松树永远是那高洁挺拔的意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提起竹子,会想到苏轼,一生刚直,种竹、用竹、画竹、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提起梅花,会想到林逋,梅妻鹤子,爱梅成痴,一生守护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梅。


          5楼2009-12-24 18:20
          回复


            6楼2009-12-24 18:23
            回复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晋太康·左思)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唐·白居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唐·寒山子)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唐·皇甫曾)
              苍苍松桧阴,晓日露西岭。(唐·许浑)
              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唐·陆龟蒙)
              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宋·夏竦)
              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宋·苏轼)
              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宋·洪适)
              应有山神长守护。松风时为扫埃尘。(宋·史太章)
              微吟海月生岩桂,长笑无风起涧松。(宋·何孙)
              


              7楼2009-12-24 18:27
              回复

                好竹连山觉笋香 (宋·苏轼)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宋·欧阳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唐·李嘉佑)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元·萨都拉)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唐·孟浩然)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
                爆竹声中一岁除 (宋·王安石)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唐·杜甫)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宋·苏东坡)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宋·周邦彦)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唐·李涉)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
                


                8楼2009-12-24 18:27
                回复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某尼悟道诗)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五代·李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宋)
                  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宋·陆游)
                  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 (宋·杨万里)
                  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元·翁森)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耒)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宋·卢梅坡)
                  


                  9楼2009-12-24 18:27
                  回复
                    铅华这个帖子不是纯转帖的 是经过自己的一番加工组合过的吧?不错哦


                    10楼2009-12-24 19:51
                    回复
                      苏东坡和好友文与可都喜欢吃竹笋。而且他们吃竹笋的方法很奇特,大概是这样的:在一丛竹林旁,就着竹叶把新扳下来的竹笋烧熟,然后去掉外壳就吃,不用加什么调料。想想那个清香哦,怪不得能写出:不可居无竹。原来是为了方便吃竹子。呵呵~~~~~~~~
                      百度了一段苏东坡和文与可的故事:
                      公元1079年,苏轼再次迁官至湖州,一日在晾晒字画时,他突然看到了已故好友文与可赠给他的墨竹图,睹物思人不禁失声痛哭,当晚写下了纪念好友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回忆了文与可画竹,特别是喜欢食竹笋的往事,文中说,自己曾经故意和文与辩论是否有万丈高的竹子,因此你来我往了数十封信,最后文与可仔细的请教了很多人,说绝对没有,而苏轼却“狡猾”的说自己所说的万丈高竹是讲的竹子挺拔的气势,随后又说,你文与可不是喜欢吃竹笋吗?现在你作官所在的陕西洋县筼筜谷,可是有江北不多见的竹林,恐怕你当几年官,满山的竹子全要被你吃光了,文与可收到这封信时,正好是休息日(中国古代以十天为一周,第十天是公务人员的休息日),文与可带着老婆孩子在筼筜谷游玩、野餐,吃的正是刚从地里刨出得春笋,读到此信笑得喷饭满案。写到此处苏轼感叹再也没有与自己有此同好的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此文中也应运而生。
                      


                      11楼2009-12-24 19:56
                      回复
                        好帖!我非常喜欢!顶上。
                        寒梅(腊梅)


                        12楼2010-03-01 22:36
                        回复


                          13楼2010-03-03 20:22
                          回复
                            这四块雨花石,一定是精品,现在不多见了。


                            14楼2010-03-29 22:38
                            回复
                              自己就像梅花一样 ~~ 特别喜欢吃竹笋.


                              15楼2010-05-26 19:38
                              回复